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勿以类拒(ID:nfccmzk),作者:林达浪,头图来源:《宽松世代又如何》
喝酒吗?要人命的那种。
近日,几则关于喝酒的新闻引发热议。
先是茅台前董事长季克良的一番“爹味”言论:“年轻人不喝茅台酒,那是还没到时候,小孩子不懂事,不晓得需要好酒喝。”
随后,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一新校招杨姓员工在微信群的吐槽引发众怒。在酒桌上,由于多次拒绝了领导将他的“饮料换成酒”的要求,酒过三巡后,领导对他进行辱骂并掌掴。原因是:他不喝A角的敬酒。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场的部分同事,也跟着领导的“不喝不给我面子”责骂声中,不依不饶,将其追骂至电梯处。这场喝酒引发的闹剧,在配角的衬托下,才真正进入高潮。
许多人都在骂,没想到都2020年了,还能有这样的事。一条得到近20万点赞的微博写道:“酒桌文化就是傻哔文化,别和我说什么社会规则成年人必须要学会,学你怎么当傻哔?”
是的,2020年了,年轻人已经不再乐意成为酒桌上被迫社交的工具人。对他们来说,浓度高的白酒很难喝,酩酊大醉以表忠诚的行径很低下。
年轻人的愿望只有一个:以个人能力取得同等的回报。
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所谓潜规则,看不见摸不着却自带发酵壮大的基因。能操控规则的人不会去改变它,讨厌规则的蝼蚁们,力量薄弱得令人心疼。
让人燃起希望的是,在这次事件中,杨姓员工凭借一己之力,还真的有可能推动行业风气的改善。
8月27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文称,该事件暴露出的陋习,对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今后拟将因行为恶劣,对行业造成重大损失的从业人员纳入行业禁入黑名单。
别说什么酒桌文化,这分明是职场霸凌
杨子睿因不喝领导董某敬酒遭掌掴一事曝光后,不少人都将矛头对准中国酒桌文化,认为这是中国千年来酒文化的糟粕。
酒桌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在公认最能喝的山东,喝酒要按年龄、资历分席位,席位意味着各自充当的角色。一场酒局,需要有主宾发表劝酒辞、宾客发表感言、“打通关”等环节。
图源:公众号市井望远镜
但你很难定义,这上面的繁文缛节,是否为应该弃之的糟粕。酒能让人兴奋,放轻松,能最快建立互信关系,无疑是陌生人间感情升温的粘合剂。历史上的许多重大谈判,都是在酒桌觥筹交错间完成的。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的外交部长罗兰·迪马曾经回忆说:“有许多事关国家前程的重大决定,他们其实都是在正式或者半正式的酒桌上做出的。”
就这点而言,酒桌上能实现的政治功能或者经济效益,世界多国其实都处在这样的微妙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领导在酒桌掌掴员工一事,很难将其完全归咎于酒桌文化。这其中,如很多人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服从性测试和诚意测试,是职场霸凌衍生至酒桌的体现。
美国作家何伟曾经在《江城》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饭局的不解,他写道:
“四川人喝酒可不是为了放松休息。它经常乃是竞赛性质的,通常会用到白酒,一种强烈的,口感恶心的谷物酿的酒。男人们相互敬酒,一口干掉,而这种饮宴很有发展为恃强凌弱的倾向,参与者们相互刺激,直到某个人喝出病来。”
放在有等级差异的生意场上,喝酒竞赛并不能怡情,而是自残。你必须通过自残的方式告诉对方,尤其是领导,我很重视你,这份工作很重要。
在大多数时候,下级对上级,还要多喝上几杯,以一饮而尽的姿态表示:我愿意冒着头疼脑炸、呕吐一地的风险醉酒一场,来换取您一晚的喜悦与尽兴。
这是一种人情社会中对权力的服从与崇拜。不默认这种职场霸凌规则的人,就被称作无知、不懂规矩、学生气的代表。还有如季克良一样的社会人站出来教育他们:年轻人刚出社会不懂事,是该遭受社会毒打的。
萎靡的行业风气,最后在厦门国际银行的酒桌上,演变成了极为恶劣的人身攻击和身体羞辱。打员工巴掌的领导恰恰代表了这批中年油腻男的看法:“我也酒精过敏,还不是照喝?”
言下之意是,大家在江湖都是身不由己过来的,凭什么就你不能接受这样的规则。
这与奥威尔的著作《1984》里,奥勃良意图控制温斯顿时的策略一样。当一个人需要对另一个人发挥权力时,奥勃良认为,得到他人表面的服从并不够,还要让他受苦。
被酒精折磨的上一辈社畜,正是通过受苦,表达对背后权力等级的认同。他们也曾是酒桌上饱受折磨的小螺丝,但在成了部分权力的所有者后,摇身一变,计划将这套规则实践到底。
宁愿996,也不愿喝酒应酬
年轻人能顺从吗?
他们还真的不吃这一套了。依靠人情、出卖健康等方式换取成功,正在越来越被众人所不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2015年调查了3600多名企业青年。结果,青年们普遍认为,在决定个人成功的因素上,最主要是靠能力、个人的不懈奋斗,机遇再加上好的身体。
能力是青年人公认的最关键因素,而领导的赏识、家庭社会背景则被排在个人健康的后几位,居于很次要的位置。
换句话说,如果有公司需要完全靠人情、靠获取领导的赏识来换取晋升的机会,这是一家不被青年人认可的企业。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这是三十年前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微博一名网友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认为,今天年轻人都在骂的酒桌文化,是中年人那个年代安身立命的手段。50、60后是刚刚摆脱饥饿从农村走出的第一代人。面对着一片红海,面前是不完善的市场环境、欠缺的专业技能,他们也许只能选择酒桌进行业务开拓。
过去,劝酒、敬酒文化就是依靠人情社会办事的产物。“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喝了酒后好说话”,这是等级分明的酒桌上最直接的言外之意。
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信息的透明带来更为公平的社会时,新一代人痛恨的,正是被认为是潜规则,能滋生很多灰色交易的酒局。一个有代表性的网友观点是,宁愿每天996,也不愿去应酬喝酒,因为后者是一种需要牺牲尊严和健康的低效事情。
更何况,中国人并没有如此好酒。
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人均酒精水平为7.2升。虽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比起如捷克、法国等欧洲国家——人均消费12升以上的水平而言,还差得远。
这完全可以归因于中国并没有很深的餐酒传统。比起欧美人没事就去酒吧小酌开派对的文化,中国人离开了名利场,碰酒的人实在不多。
90后,还在当工具人
年轻人视酒桌为恶臭文化,但问题是,他们能反抗吗?
不喜欢喝酒的人,在亲戚、朋友面前还可以抵抗一下,但到了真正的生意场上,为了保住份工作,绝大多数人会在酒桌上甘当给领导撑场子的工具人。
发现了没有,当前绝大多数深受劝酒文化困扰的人,皆为职场新人,亦或是仍处于公司权力链最底层的人。
对于这类人而言,那些“为什么不反抗”、“不喜欢就跳槽”的言论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并非所有人都拥有随时选择的资本,更何况,很多人的背景根本无法承受失去工作的代价。
因此,你总能看到,在职场新人的求职群组里,有一个问了无数遍但仍会不时冒出的问题:第一次和领导出去应酬,不想喝酒,我该怎么办?
“吃了头孢”、“假装喝几杯睡过去”、“喝几口当场倒地吐白沫”……装病、装醉、装吐,是这批年轻人能想到的、更为委婉的抵抗方式,为的就是不与人情社会的潜规则硬碰硬。
就好像,当杨姓员工说出了金融行业陪酒的潜规则后,不少网友开始为他担心,涉事领导董某打人仅以严重警告和扣工资的处罚了事。而新人今后在工作中,会不会被“穿小鞋”,又是否能在这一行呆下去。
从功能上来说,这位敢于发声的小杨无疑与“吹哨人”有些相似,即使他个人利益可能会受损,但他在发现问题时勇敢地指出。当然,他的发声出发点并非因为公共利益,但已经在无意中为很多人解了心头之恨。
当事银行新入职员工的回应
可惜的是,反抗发声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之大,让人望而却步。更可悲的是,部分年轻人向不属于自己年代特色的劝酒文化妥协后,成为了这批不良风气的带头人。他们欲通过迎合此慢慢走向权力的顶端。而在成为顶端之前,他们要表现得比老一辈更为卖力,更为忠诚。
他们还常常会用这句话来告诫他人、安慰自己:“这就是社会啊。”
那批追着小杨骂的同龄人,正是被这样行业风气影响下,对“适应社会”的一个最大讽刺。
酒桌本身可以是欢愉的,除非这里面携带着权力和地位不平等的基因。而网友们所戏谑的“年轻人以后当上领导,饭局上就喝奶茶”的想法,其实不过是一种带着玩笑成分的无奈。
真正该抵制的,是“不喝酒就该打”的霸凌。你喜欢靠喝酒上位没毛病,我不爱喝酒你也别哔哔——这样相安无事的酒桌,还需要的是公司和社会制度的兜底。
小杨事件呈现出了最幸运的结局,他没有受到影响,还收到了迟来的道歉。但事情从最初就应该值得反思,在面对“你不喝酒是不是瞧不起我”的劝酒时,年轻人的愿望是能回上这么一句:
“我喝了酒也看不起你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勿以类拒(ID:nfccmzk),作者:林达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