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06 20:17

诺兰的《信条》有点“难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ID:cstkkj),作者:艾飞,头图来自:《信条》剧照截图


电影《信条》未上映前,在全球观众心目中,导演诺兰就是今年这低迷市场里的“救世主”,大家都希望他的新片《信条》能炸起来,让我们重拾在电影里那过山车般的快感。


等到电影上映,我们才猛地发现,我们等来的是一个疯狂的“工程师”。


他一心想着要打造出一个创意无限的山车,他一会给你展示这零件,一会给你阐述那原理,还告诉大家,我这山车,可以正开,可以倒开,甚至可以在空中开。


大家听的云里雾里,一个概念还没转过神,又被绕到另一个概念里,只好呆呆地看着“工程师”陶醉在自己的话术中。


直到电影结束,大伙还没被“工程师”领上车,自然也就很难感官全开地去体验他这神奇山车的魅力所在。


于是我们看到,看完电影,大家起身后,脸上一脸懵逼,聊起来也不知道该说啥,只能尴尬又若有所思的说:得二刷......


可是在我看来,诺兰导演的这部《信条》之所以面对如此困境,并不是观众智商的问题,也不是刷几遍的问题。


而是整个电影就是一个为高概念而生的道具,它冷冰冰,充满机械性,缺少电影该有的美感和情感,观众很难享受其中。


其实,《信条》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难懂,我不知道电影的宣发咋想的,找一堆大V打五星,然后文案一句句说的又是看不懂,配的图又是脑子一片混乱,这是很劝退观众的。


事实上,作为世界知名的大导演,诺兰当然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人去看他这电影。


所以我们发现,从表面上看,电影《信条》就是一部好莱坞常见的间谍类型片,和《007》系列、《碟中谍》系列一样。


电影里的主人公都很猛、很忙,忙着在水陆空,在世界各国追击大反派,期间会有搭档,会遇到美女,最后一起拯救世界。


在电影《信条》中,约翰·大卫·华盛顿饰演的主人公在经过片中第一场剧院枪战后,有人跟他说,小伙子,你通过了我们的测试,可以加入组织,你的使命就是拯救全人类。


接下来,主人公开始一路追查乌克兰剧院恐怖袭击背后的凶手,他和搭档尼尔(罗伯特·帕丁森饰)从印度一个军火中间商口中得知这事跟一个俄罗斯寡头有关。


于是他们循着线索,一路去了英国、挪威、意大利、爱沙尼亚等等,途中,主人公结识了俄罗斯寡头的妻子,在他们深入的调查后,发现俄罗斯寡头就是那个要毁灭人类的幕后凶手。


最后在寡头的基地,主人公和尼尔等人摧毁了寡头毁灭人类的计划,成功拯救了世界......



你会发现,《信条》外面包裹的就是这么个简单粗暴的故事,诺兰本意也是想大家快快乐乐做过山车。


只不过,这一次诺兰在电影里融入科幻概念时,很明显太过火,甚至有点走火入魔。


我们都知道,热衷玩火的人,终有一天会引火上身,而《信条》里的诺兰,就像一直玩弄“时间概念”的人终于被时间玩弄了一样。


在他之前的电影《星际穿越》《盗梦空间》中,也融入了极富创意的“时间概念”,但在这两部电影中,概念本身是和电影水乳相融的。


可到了《信条》里,就感觉剧情、台词、人物、音效等等都是为概念服务的,一场场的戏都是火急火燎的,戏与戏之间也都跟赶鸭子上架似的,而目的只是为了阐述一个个乏味的概念。


这样一来,甭管多大的场面,多炸的音效,观众也无法很好的去享受那个节奏的,就更别说去感受片中情感的张力。


在诺兰导演的这部间谍片中,他用充满想象空间的方式,给观众绘声绘色地呈现了一个很高的概念:


时间逆转。



在以往我们常见的影视剧里,通常都是主人公在时空里穿越,比如今年大火的电视剧《想见你》,就是主人公在不同的时空穿来穿去,这种穿越很好理解。


但《信条》里的“时间逆转”完全不一样,具体理论基础有点复杂,不过,我们可以从表现形式去理解。


在电影一开始,我们看到,在剧院恐怖袭击现场,当有个人开枪救主人公时,只见椅子上原本有的弹孔慢慢恢复,直到完好无损,而且还击中了目标对象。


这就说明,这个开枪的人是逆时间回来的,那他开枪的这个过程,就是跟我们在现实中开枪这个过程是完全相反的。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在顺时间里,大家吃面包喝牛奶的场景都很熟悉;然而在逆时间里,当我们吃面包喝牛奶的时候,这面包是越吃越多了,这牛奶是边喝边“吐”的......


以前我们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过“时间逆转”的意思,但诺兰却完整地在实体空间里,把时间的逆流用电影呈现了出来。


单这点而言,诺兰这脑洞就惊奇过人。



在电影《信条》中,主人公和大反派一路争夺的,是一个装有钚元素的金属盒。


根据影片中的设定,只要找到由9个零件组成的引爆程序,就能挑起整个地球的“时间逆转”,对反派俄罗斯寡头而言,这钚元素,就是这9个零件中的最后一个。


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都是利用机器,带来局部个人和空间的逆时间表现。


比如这俄罗斯寡头,一开始就是在顺时间和逆时间来回的人,所以他知道这9个零件组成的引爆程序(这东西是未来科学家发明的)


所以在那场飙车戏里,他通过顺时间和逆时间相遇的特性,先知道结果后再进行活动,抓住了主人公,取走钚元素。



可是,一旦整个地球都开始“时间逆转”,那人类文明就会飞灰烟灭,没有未来。


对大反派而言,这就是他想要的,他患了癌症,他要整个世界陪他一起完蛋,而主人公要做的,就是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和所有间谍片不同的是,《信条》里的间谍是“时间间谍”,电影里的危机意识是“未来世界”发出来的,“未来”通过种种痕迹告诉“现在的人们”,地球很危险,现在就要采取拯救它的行动。


到电影的最后,我们都明白了,主人公的搭档尼尔也是从逆时间回来的。


而且在“未来世界”,他就是跟主人公一起的,难怪电影里,他俩初识,就配合那么默契,到后来分开,又对主人公说:你的未来,就是我的过去。


更为重要的是,《信条》的主人公一路奋战,都是未来的自己在引导着这一切。


在“未来世界”,主人公他们建立了“信条”组织,跨越时间的限制,对抗逆时间回到过去的大反派。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回到过去,把主人公自己带到“信条”这条道上来......



实际上,电影《信条》里包裹的概念本身,我认为也是很好的,可为什么电影本身却变得有点“难看”了呢。


就我的观感而言,一方面的“难看”,是各种细枝末节的难看懂。


这是因为导演诺兰本人都没能很好的消化他自己在电影里提出的一个个概念,从而展现出来的东西还不够简洁有力。


比如在爱沙尼亚,主人公和大反派争抢钚元素的那些戏,就展现的很复杂。


还有电影最后,本应是高潮的基地大战,也拍的呈现的很乱,观众都不知道看哪好,自然很难去看明白。


况且我们都知道,电影里那些云里雾里的东西,本身是建立在不存在的科学事实上,这样一来,导演越醉心于概念所衍生的表达,观众就会越糊涂。


而电影另一方面的“难看”,那就是字面意思了,至少在诺兰的电影里,是排在倒数的,我这里也只能给三星。


这样一个大片,表面的方方面面都是往一个视觉盛宴去拍的,有帅哥美女,有各国美景,有飞机撞楼,有各种乱轰乱炸等等,可是到头来你会发现,这一个嗨点都打不中观众,电影的节奏仿佛错乱般,在我们眼前跳跃。


而且片中有很多的动作戏,按道理,你拍这些,是为了刺激观众,可事实上,《信条》里的动作戏,也没什么味道,就跟电影本身一样,有点虚张声势。


最让我觉得可惜的是,在电影《信条》里,钻进高概念里的诺兰,基本牺牲了情感方面的张力,一个个角色就跟零件似的,在执行着导演的指令。


在电影里,冒出一场戏,大反派用枪指着妻子,去要挟主人公,明明之前主人公和女人也没看出有啥感情铺垫,到了那会,居然直接上演生死绝恋,这也是真够敷衍的。


总之,在诺兰这部新片里,不管诺兰怎么渲染自己的科幻概念,但对我们这些不钻研概念的普通观众而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摆设,找不到倾注感情的地方,而且越剖析你就会越发现,里面是空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局外人看电影(ID:cstkkj),作者:艾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