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无论是最大限度勾起观众好奇心的特工剧情,还是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枪战、追车、炸飞机桥段,都只不过是点缀在《信条》这块蛋糕最顶端那一颗樱桃而已。
而在薄薄一层奶油掩护下的,分明是一块难啃、难嚼、更难咽的俄罗斯大列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陆一鸣,头图来自:《信条》剧照
这两天,你很可能已经经历过这样的奇遇——
刷朋友圈时,有人发布颠倒错乱的文字;
走在路上,有人突然倒退着走路;
汽车后座的乘客,总想伸出腿去够一下方向盘;
就连平时只关心粮食与蔬菜的饮食男女,也开始频频提起“熵”“祖父悖论”“时间钳形运动”等冷门词汇……
当然,这种现象与“饭后倒着走,活到九十九”的养生理论毫无关系。
不用为此太过担心,他们大概率没疯也没被绑架,只是看了一部叫《信条》的电影并留下后遗症而已。
一、“信条后遗症”开始人传人了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是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所创作的一首诗,也是影片《星际穿越》中反复出现的一句名台词。
对于因为这部神作而被导演诺兰“圈粉”的广大中国观众来说,此时最暖心的一句叮嘱,莫过于“不要毫无准备地走进《信条》的放映厅”。
诺兰最新的作品《信条》,究竟有多难懂?
细心的观众,光是从它字母完全对称,正着反着看都一样的英文片名“TENET”就能发现,这部新片,绝对不简单。
从故事脉络看,这部“史上最烧脑电影”的打开方式,跟常规的特工片并无二致:
无非就是“主角得到神秘任务—搭档并肩作战,奔赴世界各地执行任务—出现挫折甚至牺牲,团队内部产生不信任—最终击败反派BOSS,任务完成”这一套流程。
但实际上,无论是最大限度勾起观众好奇心的特工剧情,还是令人肾上腺素飙升的枪战、追车、炸飞机桥段,都只不过是点缀在《信条》这块蛋糕最顶端那一颗樱桃而已。
决战中,爆炸-恢复-再次爆炸的大楼。
看到后面你会发现,藏在薄薄一层奶油下的,分明是一块难啃、难嚼、更难咽的俄罗斯大列巴。
比起一部电影,《信条》更像一篇物理学论文的影视化。澎湃新闻甚至在一篇影评中这样评价它的艰涩——“以后评选高智商烧脑电影,《信条》如果自居第二,也鲜少有电影敢自称第一。”
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观影上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源自片中独特的“逆转时空”设定。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未来人发明的一种特殊装置,实现一种类似倒带的效果:车倒着开,人倒着走,一切都反向重演,时间也随之倒流。
通过旋转门可以进入逆向空间,实现局部的时间倒流。
电影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来几年前风靡一时的一首小诗的开头,一下子就有画面了——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种子从远处飘回,变成伞的模样。
太阳从西边升起,落向东方。
子弹退回枪膛,运动员回到起跑线上
凭借这样一个独特的设定,《信条》成功地让观众们患上了不同程度上的“后遗症”——
有人发表了中二感满满的“懂看没 条信完看刚”的观影感言;有人学起片中一米九几的女主伊丽莎白·德比齐,试着在后座上够方向盘;还有人意外get到了男二罗伯特·帕丁森的颜值与演技,开始重温他的成名作《暮光之城》……
一句话,“症遗后条信”已经开始人传人了。
二、人人看不懂的《信条》,是皇帝的新装吗?
9月4日,电影《信条》在国内上映。此后两天就迅速承包热搜,成为一个网络新梗。9月6日晚,《信条》内地票房突破2亿元。
但在上映伊始,与热衷玩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少有人敢于承认自己看得懂《信条》。况且,那些声称自己一次就看懂《信条》的人,很可能看懂的只是它的故事梗概而已。
这有点儿像你带着量角器去考试,并遭遇了一道求角度的几何题。你看着它有点像60°,量出来也确实是60°,于是你写下了这个答案,但有个事实你心知肚明——
你其实并不知道它为什么是60°。
片中的名台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观众的忠告。
《信条》的观影成本有多高?
在一份广泛流传的观影建议中,有影评人建议先自学“熵增”“熵减”“单电子宇宙”“祖父悖论”“曼哈顿计划”“莫斯科歌剧院挟持事件”等涉及到物理、历史、科幻的知识点,然后再开始看电影。
看一遍就完了?才不会这么简单。
贴心的电影博主们,早已为你准备好了时长50分钟起跳的混剪视频,2万字的深度解析,外加50个你一定会错过的细节,来帮助你复盘。
做完这些课后作业,就可以开始二刷、三刷了。
带着上帝视角再二刷乃至三刷,去发现诺兰电影中更多的细节,是当下备受推崇的观影方式。
如果第一遍没懂,二刷三刷也是不会有效果的,毕竟按照片中的设定,“过去不可改变”。
换句话说,没刷够三遍,你根本不好意思在《信条》的舆论场上开麦。
而以广州市区某电影院的2DIMAX厅为例,一张票价45元,三刷按照两人同去来算,花在电影票上的成本就逼近300元。再算算为此付出的时间与精力,难得有个能放松的周末,还要去电影院“做题”,怎么想都觉得有点虐。
这也就难怪《信条》上映没几天,诺兰就又多了一个“导演界葛军”的称号。
葛军:不敢当不敢当。/微博@语文指挥中心
尽管诺兰从未做出过此类承诺,但“诺兰出品,必属精品”的标签,早已深深烙印在国内观众的脑海里。
于是,当人们满怀着“《盗梦空间》精神续作”的期待走进电影院,却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不是诺兰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一则超过10万人点赞的段子,或许多多少少反映了观众的这种“双标”心态——
“别的电影没看懂:这什么垃圾电影,逻辑狗屁不通;诺兰电影没看懂:确实需要二刷”
被诺兰虐了千百遍,却依旧待他如初恋的观众们,也只能弱弱地感慨一句“或许,这就是诺兰吧”。
三、诺兰,一二线城市影迷的精神导师
不管怎么说,从《盗梦空间》到《星际穿越》再到《信条》,这些电影的火爆,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在中国市场上的号召力。
与为了筹备美剧《西部世界》而将《疑犯追踪》匆匆收尾从而被观众又爱又恨的弟弟乔纳森·诺兰相比,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幸运的,至少在中国市场,他几乎从未遭遇恶评。
最终季播出后,多了不少声称要“给小乔(乔纳森·诺兰)寄刀片”的观众。/《疑犯追踪》
甚至有句调侃说“如果诺兰能活到300岁,他自己就能拍出豆瓣top250”,来描述中国观众对诺兰的迷之喜爱。
而诺兰电影中所体现的缜密心思与个人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得起这份蜜汁崇拜。
《记忆碎片》的叙事结构,《盗梦空间》中不停转的陀螺,都是被影迷们津津乐道的“诺兰梗”。而《信条》中,也有细心影迷发现了诺兰藏在“拯救世界”这份宏大设定下的小巧思——
这部电影的主要元素,都来自庞贝古城遗址上的一块石碑。
从上到下分别是SATOR(大反派的姓),AREPO(造假画家名字),TENET(片名),OPERA(开幕地点),ROTAS(机场安保公司)/维基百科
然而,所谓的“诺兰现象”,很可能只是一二线城市一小部分影迷的狂欢。
有数据显示,从上映三天的票房来看,一二线城市贡献了73.1%的票房,相比之下,三四五线及以下城市的票房占比,仅仅26.9%。
对于三四线城市乃至更为广阔的下沉市场来说,海报上的“烧脑”不是卖点,而是门槛。这或许可以解释《信条》在票房上的后继乏力。
更何况,比起严丝合缝的物理推演,“全员工具人”的情节,还是让这部片子缺了点温度。别忘了,尽管诺兰的片子一直以“烧脑”著称,可真正俘获中国观众那颗真心的,还是潜藏在悬疑故事中的那份情感。
无论是《盗梦空间》中小李子对亡妻的愧疚,还是《星际穿越》中跨越时空的父女情,都是如此。
《星际穿越》重映票房过亿,是不少国内影迷心目中的白月光。/《星际穿越》
就像前面提到的那首小诗《你还在我身旁》,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其实藏在后半截——
我交回录取通知书,忘了十年寒窗。
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签好名字,关掉电视,帮我把书包背上。
你还在我身旁。
四、“他那么平凡,却那么懂诺兰”
《信条》上映将近一周,你可能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但已经在朋友圈刷到过一百个人发“看不懂”的观后感。
就连主演们也是如此。
男二罗伯特·帕丁森在采访中表达自己的迷茫。
有人看不懂,就有人特别懂。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著名的“治学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而对诺学家们来说,似乎也是如此。
《信条》热度的高企,也总是伴随着这些“一刷如何懵逼,二刷何等困惑,三刷终于顿悟”的观影感悟,当然了,前面两重境界都是为最后时刻的顿悟做铺垫。
从最开始的“大家都不懂”,到一部分人“开始懂了”,剩下的人叫苦不迭。
这面墙仿佛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又千疮百孔。
对于不少网友来说,比看不懂《信条》更让人恼火的,或许是来自身边人甚至陌生人围绕《信条》阐发的喋喋不休的讲解。
有人在社交网络上大胆吐槽,那种在朋友圈发表《信条》影评的人,都可以直接拉黑了,“感觉这些人充满自信的唾沫星子,都快冲出手机屏幕飞到我脸上了”。
这份自信也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受惠于各式影评的野蛮生长,影院里的懂哥又多了起来。他们仿佛突然能和诺兰公用脑电波,然后不遗余力地在影院给身边的女朋友讲解。
比起那些一言不合就拉着你深度解析一波的“懂哥”们,反而是坦坦荡荡承认自己中途睡着的小老弟更可爱。
说到底,看不懂《信条》不丢人,但不分场合地“秀智商”“秀优越”,是真的挺烦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陆一鸣,头图来自:《信条》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