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14 16:30

《交大生存手册》才是真正的985必读圣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热心市民樊阿姨(ID:yypululu),作者: 樊小书,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开学了,如果只能给大学新生推荐一本宝典,作为复旦学子我一定会推荐这本《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


作为国内首本学生自发编写的大学指南,它整整影响了一代人。


从绩点到保研,从工作到落户。所有问题你都能在 gitbook 上一个名叫 SurviveSJTUManual 的项目里获得解答。


交大官方并没有参与过手册的编写,全部是学生组织,因此内容也很开放。编者甚至在前言注明了:如果你有问题或者建议,请提 issue,外校学生也行。


在国内这种教学环境下,有学生反思本科教育,展开公共讨论,本身就足够珍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交大生存手册》里面的建议普适性极强,以至于真的做到了穿越时空。


这本手册诞生于 08 年,还是 3G 时代的产物。12 年过去了,房价飞涨,高考制度经历了好几轮改革,学生们的就业取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今天学生们担忧的问题,10 年的学生可能听都没听过。


但交大生存手册的神奇之处就在于,直到今天它还在被讨论。


有人说:


“如果重返大一,我一定会参阅《交大生存手册》。”



还有人说:


“第一次看到它感觉三观被毁,作者瞎说。结果后来这个小册子讲到的现象就像预言一样发生了。”



但我推荐它的原因是,交大生存手册直指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我们能从大学教育里获得什么?”


浑浑噩噩浪费掉四年几乎成了大学的常态,而种种现象就像交大生存手册里提到的那样:


“现实总是令人遗憾的。我们当中太多人已经习惯于沿着那一成不变的“典型成功道路”前进:中考,高考,考研,出国......数不清的人们在埋头赶路。走在前面的已然迷失,跟在后面的却还未开始思考。这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精神。”


而什么理念才是我们应该一以贯之坚持的?《交大生存手册》同样给出了答案:


“我希望帮助各位读者做到的,绝不是简单的拿高分、或者顺利毕业。我衷心希望这本书能够带给读者一些新鲜的思考,让同学们能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风景。


至少在读过本书之后,各位读者应该能够有勇气、有智慧,去发现并挑战那些比上课更为重要的追求。”


我最想和新生们说的也是这个。四年短暂,请你时刻保持好奇和质疑,探索你真正渴望的人生。



聊到《交大生存手册》,就很难绕过这个石破天惊的开头。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 ”


狠吗?狠。


但接下来还有更狠的。它把所有的本科教育都一棒子打死了:


“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


“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但我觉得,他说的对。


一个有力的证据,或许就是今年掀起广泛讨论度的“985废物小组”。



两个标签的冲突如此激烈,以至于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这里每个人的痛苦都是真实存在的:


“临近毕业不知道自己应该找什么工作,各种行业都投了却杳无音讯。”


“考了 3 年的研,还是没考上满意的学校。”


“辛苦念到研究生,最后赚的还没有农民工老爸赚的多。”



确实是上了好大学也不能保证一个好人生。


但他们的困境并不是自己的错。


当一个现象非常广泛时,我们就不应该只在个人身上找原因,试图用用一句轻飘飘的“不够努力”带过。



《交大生存手册》说的本科教育早已崩溃,其实就是目前教育体制的缺憾:


高中太紧,大学太松。刚从高中出来的学生们,还没有自我意识就被扔到了放养的鱼塘里。


高中一切要向考上好大学看齐:压缩课外时间,专注于训练刷题技巧。


刚上大学却又没人指导了:老师上完专业课就走,教学计划千篇一律,考试通过的标准也在不断降低。


于是刚高考完的小孩就很容易把大学看成是一种延迟满足,接着自然而然产生一种误解:


大学不就是用来放心轻松的吗?


这种缺憾不只是 985 的孩子们才有,因为绝大部分人回想起大学也会很遗憾:


学也学了,玩也玩了,但学又没学到正经东西,玩也玩得不那么尽兴。


最后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活,无非就是谈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爱,打了一阵子当时比较流行的游戏,参与过几个看似正式的校园活动,熬了几个通宵终于没挂科。



但自己喜欢什么?


不知道。


以后要干什么?


不清楚。


总觉得自己能混一年,然后再混一年,结果一不留神就毕业了,一下不知所措。



但我并不鼓励你继续像高中一样拼死拼活努力刷分。


大学的自由是可怕的,却也是宝贵的。


高考思维是大学生活里最要不得的一件事,不要以分论英雄。


在此我想继续引用《交大生存手册》的一句话:


请务必牢记:大学四年留给你的是你的人生,在你毕业之时,那一串苍白的分数其实就已经作废了。


当然不能说 GPA 就一点用都没有,不管是保研还是申请学校,还是要看绩点的。


在不浪费其他时间的情况下,绩点肯定是越高越好。至少比起窝在寝室打游戏,还是带上书本去自习室更能培养一个人的耐心和思维能力。成绩好多多少少也能提升一的自信心。


但它绝不应该成为你唯一追求的东西。


因为 18 岁以后人不是靠分活着的,你会逐渐进入到一个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里。


搞学术看的是思维能力和研究成果,找工作看的你的实习经历和工作能力。


知乎上有很多关于大学应该怎么过的答案,我很认同答主@牛岱写的这个:


“大学生最可怕的不是无事可做,相反,是被一大堆自以为有意义实则无意义的事情过度的消耗,自以为提升自我,实则百无一用。


真正能改变一个人的,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是有目标,有特点,有能量的持续努力。


最重要的不是让自己忙起来,而是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空白,然后把大块的空白真正投入到对你有意义的事情上。”


关于什么才算有意义见仁见智,我个人感觉这个定义可以很宽泛。


功利点说,抓紧多找实习,为以后找工作踩点算有意义;泡实验室发文章算有意义;拉上同学尝试搞事情,比如策划活动或者搞点创业项目也算不错。


但那些让你获得了真实快乐,让你得到成长的事也很值得一做。


在大学认真谈过恋爱的人,至少体验过深入的亲密关系;听过那些和本专业没什么太大关系,却很有意思的通识课,多少也能开拓视野;虽然大部分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履历在找工作里都发挥不了什么用,但你也会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个过程里找到点燃你热情的事是最理想的。


如果没有,那么至少你也会知道自己不合适什么。



说到底,念大学最关键的是自我发现和自我驱动。


《交大生存手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关于要不要读研,要不要留学,要不要工作它都给出了答案。


而那个答案非常明确,就是你是否愿意。


——我有一个读研的机会,要不要继续做学术研究?


《交大生存手册》说:


“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始进行独立研究的时候,你最需要的,是兴趣。不要说,‘有研究经历好出国’,不要说‘没什么其他好出路所以选择做研究’。


浩然高科技大楼下的白骨告诉我们,没有兴趣的徒劳坚持通常是很危险的。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只有对一门学科的喜爱,才能成为你唯一和全部的动力。


这个喜爱不应当是抽象的,喜欢某门学科和喜欢某项运动从道理上很相似:比如你说喜欢篮球,你一定不会是因为看到那个球在地上滚就觉得很兴奋,而是因为你对篮球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才喜欢打,或者喜欢看篮球。


喜欢一个学科也是一样,无知的兴趣一定是苍白的。”


——同学都去留学了,我是否有这个必要?


《交大生存手册》给出的答案是:


“出国读书的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一而足。不过,我们希望你拥有的是一个“积极”的理由,也就是说,你是为了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而选择出国这条道路,而不是因为你厌倦了当前的生活、想逃避现状而走上这条道路。


在出国的问题上,这山看着那山高的心理是极其可怕的。


如果在一个对你的血统没有歧视的国度里,在一个竞争并不算激烈、甚至生活上还称得上有保障的社会中,在一个对你来说没有任何语言、文化障碍的环境下,你都算不上一个成功者的话,你有什么资本可以奢望在出国后,自己能够摇身一变,以胜者的姿态生存下来?你又有什么理由不继续失败?你怎么就那么自信地说因为我在国内做不好,所以我出国就能做好?


成功的人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成功方式,但是失败的人在不同的地方会有完全相同的失败方法。


海的那边,一样很残酷。”


——工作后后悔了,觉得当初应该继续念书怎么办?


“校园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在已经成为“社畜”的人看来是非常奢侈的。”


“每年我们看到保研后都有无数人后悔,我们也能听到工作的人对读研的无不羡慕。这都是围城心态。一些工作的人怀念读书的生活,觉得读研更好,比做打工仔更有前途;但读研的人又觉得还是工作好,可以赚钱和积累经验,也不用和某个讨厌的导师在一起工作。


只有自己摆正心态,明确自己想追求什么,才可能有正确的选择。”


每到毕业季这些问题都会重新冲回知乎热榜,因为大家都会被这些问题拷问一遍,怕选了这个耽误了那个,怕一个决定就耽误了终身。


很难说哪个选择能够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但我觉得,选自己喜欢的比不喜欢的强,至少你不会后悔,你会心甘情愿为之负责。



我不是鼓励大家都要按照《交大生存手册》建议的那样活。


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绩点全班倒数,一毕业就工作的人来说,《交大生存手册》里的很多建议对我也并不是适用的。


但我觉得它最珍贵的地方就在于告诉我们:


如何过好大学生活,道路远不止一条。


今年《交大生存手册》开始更新,新版序言里有一段话我尤其喜欢。


“我时常调侃我的人生非常失败,一把年纪却一事无成。


羡慕别人本科毕业就年薪百万;


羡慕别人还没毕业就发顶会论文;


羡慕别人拿一把offer;


羡慕别人有好看的女朋友。


但是这些都只是自嘲和口嗨, 只为了给落寞的灵魂找到一丝安慰,给受尽生活折磨的心灵一个发泄的方式。


正如上文所指,我依然想找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如若让我与他们交换人生,我也是决计不换的。”


我也一样。回顾我的大学四年,我有时也会以“失败者”自居。


懊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听中文专业课,以至于我现在写稿子经常觉得力不从心。


懊悔自己当初绩点太差,以至于失去了很多交换交流的机会。


但是如果让我和其他人交换人生,我也是决计不换的。


绩点最差的那个学期,我拿了 3 个 C 和一个 D ,全班120 个人我是倒数第 10。原因很简单:我有个必须要去的实习。


那应该是行业里最厉害的平台,实习期至少 3 个月起,但我暑假过了一半才接到面试通知。


我去了,最后的结果是我一个月都没上课,10月份才回到上海。8 月和 9 月我都寄住在北京亲戚家里,每天公交—地铁—骑车来回通勤三个小时,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新媒体的入门到精通。


这是个我很满意的决定:毕业时我没费多大劲找工作,都是工作找我。一年前实习过的这个头部大号给我打了 6 个电话,一定要让我入职,


于是我得到了第一份工作,经历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两年。认了很多优秀的前辈,学到的经验也将受益终生。


所以我想,没有比这句话更适合结尾的了——“请你找自己的目标,走自己的路。”


真正值得思索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热心市民樊阿姨(ID:yypululu),作者: 樊小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