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界面新闻,作者:查沁君,编辑:宋佳楠,题图来源:AI生成
“身边同学几乎都在用AI”、“用AI辅助写作业,至少能省一半时间”……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热潮涌起,两年来已渗透进各行各业,其作为“AI助手”的工具属性也愈发显著。在高校,不少学生和老师已习惯于借助市面上各类大模型来进行论文润色、编写代码等。
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大三学生筱婕,其专业方向是数据新闻,很多课程都涉及代码,比如网页抓取、论文中的量化研究方法等。她向界面新闻表示,在AI助力下,其作业的完成效率“完全是指数级别的(提升)”。
比如建网页,只要懂得html语言的基本结构,向AI描述需求,几秒就能得到结果,然后复制并在此基础上修改,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提问。筱婕认为,AI就像一个可以随时解答问题的老师。
谈及目前AI的智力程度,她认为可以完成精美的静态页面,甚至一些动态交互,但这与使用者水平有关,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使用AIGC的效果可能更好。
虽然当前大模型在语义表达上的能力相对数学推理更突出,但生成的内容仍被吐槽为“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大一新生杨柳就不太放心让AI生成全文,她通常会让AI搭建文章框架,然后从中挑选并修改内容。AI提供的资料她也不太信任,通常会回溯信源。而至于摘要、研究目的和意义等不涉及核心内容的部分,杨柳会让AI生成并在此基础上修改。
由于已经习惯于在学习生活中使用AI,尤其是ChatGPT,所以在OpenAI宣布收费后,她也选择继续“为科技付费”。付费版可以解锁GPT4等更高级的模型和插件模式,免费版通常只能使用GPT-3.5。
付费模式的价格也有区别,比如ChatGPT Plus每月收费20美元,而ChatGPT Pro每月收费则高达200美元,可让订阅者无限使用模型,包括更智能的o1、o1 mini、GPT-4o和高级语音等。
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这个价格不便宜,于是,“拼会员”开始在学生群体中流行开来,社交媒体上也不乏出现“找GPT会员搭子”的帖子。
还有人发现其中的商机,在电商平台兜售共享账号,但方式较为隐蔽,比如使用“奥特曼4o”等代名词,一天卡价格约一块左右,月卡60元左右。
筱婕认为“拼会员”的方式无可厚非,属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但杨柳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她担心和陌生人拼会泄露信息,且不好回溯历史记录。甚至还有不少大学生在社交平台反映,“拼会员”遭遇诈骗。
由于每到考试周、期末季,大学生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借助AI完成作业,且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老师不禁担忧起来。过去GPT刚诞生时,学生可能只是借助AI来润色,但现在脱离了AI,学生已经快失去了原创写作的能力,甚至丧失独立思考、批判质疑的精神。
筱婕在最早使用时,也曾因AI可能替代很多东西而陷入恐慌,如今她承认自己确实已经形成依赖AI的情况,遇到问题会先想着问AI,但目前很多答案还需要人为思考。
她还提到,随着AI技术的发展,老师对作业的要求标准可能会提高。因为现阶段AI提高了她搜集资料的速度和效率,但老师更想看到的是学生观点,而AI给出的观点主要是基于已有资料聚合而成的,在小组作业中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北京一所211高校老师文馨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也提到这点,“AI给出的作业答案当然不能算错,但也乏善可陈。”
在她看来,大学课程,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并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或者传授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建立一个大的知识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思考,通过个人阅读、师生讨论,明确自己在这个大的知识体系中感兴趣的位置,然后继续往下探索。因此,作业的选题至关重要。
“我希望看到学生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选题,哪怕是一些幼稚但真诚的思考,这种思考是个人化,可延续的。”文馨表示,而AI的回答都是一些看上去言之有理的陈词滥调,“这似乎和大学教育期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宗旨背道而驰。”
文馨强调,AI使用的前提,也许是明确它作为一个过程性工具——既非思路的起点,更非成文的终点。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陈何芳曾对界面新闻提到,ChatGPT擅长就论题给出框架,但资料翔实度有限。“风格有点像官话、套话,与‘精、新、深’毫不沾边,与简单的辩证法和要素分析有点像。”她表示,如果借助ChatGPT,或许能解决“概念明确,逻辑清晰,观点丰富”的问题,但“研究性”无法体现。
陈何芳认为,尽管此类“即问即答”效率高,但浅层回答很难留下大脑印象,也不会有思维触动,对学生和老师并无教益。“如果我收到这样的作业,不一定能看出来,分数会给中等。如果发现多份作业雷同,会按雷同卷处理,有作弊嫌疑。”
内容不易检测,仍是当前高校管理学生使用AI的一大难点。
文馨表示,有同事用过AI率检测软件,但准确率似乎一般,只有一些较大面积且没有经过修改的AI写作,老师凭借个人经验可以看出,否则很难识别。
“老师也都知道我们用AI写作业,会提醒我们不要不思考,有的老师会让我们诚实一点,标出用AI生成的内容,但肯定没人这样做。”筱婕称。
为了防止AI被学生滥用,国内多所高校从不同维度出具相关政策。
在使用限制方面,复旦大学近期出台了“六个禁止”的严格规定,全面禁止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诸多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如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算法(模型)框架搭建、毕业论文(设计)结构设计、正文文本生成等,对学生使用AI的限制较为严格。
“这应是世界范围内高校首次对使用AI工具提出如此之多的‘禁止’规定。”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英剑在《中国科学报》发文称。
郭英剑认为,上述规定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比如禁止生成具体内容、禁止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等。但也有一些内容值得推敲,比如,其中有一条是“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
在他看来,AI工具在润色和翻译中的作用正是帮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表达思想,而非替代学生的学术创造性。这条规定会剥夺学生使用这一强大工具提高其学术质量的机会。
今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指南中最引人关注的一条规则是,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时应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内容不超过全文的20%。
在检测与监督方面,福州大学采用“AIGC检测系统”对毕业设计(论文)在答辩前定稿和答辩后终稿分别进行检测,学生和导师都可实时查看检测结果。
沈阳农业大学则设立具体比例标准,AIGC检测的智能生成内容比例不得超过40%,若超标学院会发出警示,要求学生修改并重新提交。
在英美高校中,随着AI工具在学术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大学已开始制定具体的规定和政策,确保AI技术的使用不违反学术诚信并符合学术要求。
英国剑桥大学在2023年发布了一份关于学术诚信的指导性文件,指出学生可以使用AI工具帮助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生成初步思路、帮助语言表达、查找资料和进行文献综述等,但不得将AI生成的内容直接用于论文写作或代替自主思考。
另外,该校针对学术诚信问题,要求学生如使用AI工具生成的内容,必须标注来源并说明AI工具的使用方式。任何未标明AI生成内容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学术不端。
与剑桥大学相仿,美国哈佛大学出台的指导性文件《哈佛写作手册》也有上述学术诚信方面的要求。同时,使用AI工具进行内容生成时,学生仍然需要进行分析、批判性思考和整合AI生成的内容,不能将AI作为“代写”工具。
上述英美名校的做法大多注重教育学生如何合理利用AI,强调AI工具的辅助作用,而非替代学生独立思考。他们重视学术诚信教育,提醒学生遵守学术规范,避免作弊行为。同时,学校通过要求学生明确声明AI使用情况,提高了透明度,也可以有效降低作弊风险。
“AI作为一个普适性的工具,对它的使用却是个人化的,一个人是如何使用AI的,目前的检测也得不出一个权威的结论。”文馨表示,如何使用AI,发挥其效应,而不被它绑架,更多是自我约束。“只能期待后续AI的发展,以及人类在经历了与AI的早期蜜月期之后,能得出一些新的经验。”
(文中筱婕、杨柳、文馨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