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09-25 11:43

劝你出门离这些危险的“网红”远一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网红景区,人人都是杨贵妃。


最近,我正在为十一假期的出游做规划,突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为什么每个景区都有一个高空秋千?


在山崖上或者大桥上,立上一个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秋千架”,似乎已经成了大大小小景区的标配。


凑热闹的不仅有这几年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重庆;



也有众多从来都不以旅游业出名的小县城。



其实,在高空秋千流行之前,很多景区早已变成了各种令人胆寒的网红刺激项目聚集地。


从玻璃栈道、高空滑索到空中飞人,这些项目的覆盖面之广,有时候都会让人不禁感到迷惑:


“难道只有土味游乐场,才是国内景区最后的归宿吗?”


一、“没有网红大秋千,也好意思叫景点?”


很多人都发现,这年头想去郊区的山林里踏个青,经常感觉自己误入了什么极限运动+素质拓展训练营。


满头大汗地登上山顶,本以为会看到令人心旷神怡的广阔山水。


结果还没等回过神,就被那一声声带着回音的“惨叫”吓了个趔趄。



定睛一看,左边是在山谷间来回飘荡的高空秋千,右边是让人手心冒汗的空中走钢丝;


远处还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玻璃滑道,正在闪闪烁烁地向你招手。


在景区偶遇网红刺激项目的我。


曾几何时,蹦极就已经是普通人心目中的“练胆”极限。


在很多90后、95后的童年记忆中,那些从山间高高跃下的身影,连同自己些许战栗的心情被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当年觉得这么可怕的项目,估计最后会以没人敢玩而倒闭收场;


没想到类似的项目发展到今天,画风反而越来越野了。


你可以看到悬在几百米高空上,间隔大到能让人大腿肌肉拉伤的木板桥;



还有炫酷地呼啸掠过山间,但最后必然会重重撞到海绵缓冲垫上的高空滑索;



甚至最近又兴起了一种叫“人体弹弓”的项目——用橡皮筋将人弹射出去,化身“愤怒的小鸟”。



对不起放错图了,是下面这张。


个别景区的”进阶版“还会用机械装置将橡皮筋拉伸的更长。


正如某个从来不敢尝试任何惊险项目的网友所说,现在的景区似乎完全不甘心只让你得到一场平平无奇的登山之旅——


但凡有个小山包,就一定要利用它的地势,搞点让人心跳加速的玩意。


尽管这些项目个个看上去都会让胆小的人血压飙升,但是也总有人前仆后继地去挑战自我。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反正我的朋友圈里,去年几乎人人都曾在几百米高空的透明栈道上瑟瑟发抖;


被“吓瘫”的小狗。


而今年,他们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坐在大秋千上面鬼哭狼嚎。



像我这样对游乐场任何离地超过3米的项目都敬而远之的人,只能暗自怀疑人类对于折腾自己的热情是不是永远没有尽头。


毕竟很多人连老牌刺激项目蹦极都玩出了新的花样——倒立着跳、翻着跟头跳,恨不得在高空做上一整套艺术体操。



或许是因为想象力有限,尽管高空极限设施在景区的普及程度已经跟公厕差不多,但种类和模式其实都大同小异。


一般是某个项目在网上火了,各地的景区立刻争相引进模仿;



相似程度之高,让你有时候走进一个景区,都不知道这是重庆、广州还是葫芦岛。


为了在一众“鬼打墙”式的竞争者中成为最亮的一颗星,不少景区都开始拼起了硬实力——数据。


而关键词只有两个,那就是“高”“大”


那个景区的铁索桥建在5层楼高度上,我就建在6层楼那么高;


你的玻璃栈道有10米长,那我就拐个弯凑到15米。


这个A型玻璃栈道,据说走上去会摇晃。


而其中“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就是近年广受欢迎的高空秋千。


不仅要建在几百米高的山崖上,还要再用人工的秋千架搭出更大的摆臂角度,进一步削弱游客的“脚踏实地”感。


有人立起18米的秋千架,让坐在上面的人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



那么就有人祭出88米的大摆臂,让人在视频里看一下就两腿发软。



“更高点”“更刺激点”,这些景区仿佛在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恶性竞争。


在“让自己的项目变得更吓人”这件事上,没有一家景区会拱手认输。


二、本以为有惊无险,没想到真的危险


景区的网红项目越做越可怕,为什么还总有人跃跃欲试?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项目的可怕之处仅仅在于“高”。


因为并不会像很多游乐园项目一样频繁涉及到失重感和高速翻转,常常是“玩起来没有看上去刺激”;


而无论是在山谷间飘荡、还是从悬崖上一跃而下,在视觉上的冲击感明显要强过山车上那个模糊的人影太多。


用几分钟的安全的“冒险”,换得朋友圈里几段酷炫的视频。


或许正因如此,他们在看到前几天“女子乘坐高空滑索时意外坠亡”的新闻时才会感到如此吃惊——


以为自己只是在危险的边缘得瑟了一下,没想到可能是与死神擦身而过。



是的,尽管高空项目在很多景区的宣传下几乎已经呈现出了“老少皆宜”的虚假面貌,但其危险性还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高空秋千魔性甩尾。


可能是因为很多项目都还处在野蛮发展的阶段,无论是设备本身还是操作调度上,出的岔子都是五花八门。


比如郑州的悬崖秋千,还没荡出去多远就一头撞上了没来得及打开的防护门,座位上的游客吓个半死不说,还掉下去一大堆高空坠物;



而重庆某景区的吊桥项目“步步惊心”,快跑到终点时背后的安全绳突然自行脱落,看的人后颈发凉。



如果说上面还算是运气大捡回一条命,那么那些”就差一点点“的悲剧,就更让人唏嘘。


上个月,辽宁某景区的玻璃滑道发生人员碰撞造成一人死亡,原因只是因为一场突降的暴雨,导致轨道太滑;


而某位年轻女孩从“空中走廊”上一脚踩空,过于松垮的安全带也没有给她的生命增加最后一道防线。



没错,每个走上高空项目的人大概都相信身上的安全绳能够牢牢绑住自己;


直到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你——不,真的不能指望它们。


前几天在高空滑索上坠落的女子是要为景区拍摄视频的工作人员。可能是因为握持设备导致失去平衡,她在坠落前整个人先是头朝下地翻转了过来;


有网友就质疑是安全衣的设计有缺陷,无法在游客不小心翻转的情况下阻止其从中滑脱。


即使是非悬空项目的安全带也不是万无一失。


一个在华山上遭遇“惊魂时刻”的女孩就带着后怕回忆,自己曾经在无保护的状态下站在仅有几个凹槽的峭壁上。



事实上,很多景区的高危项目所使用的防护措施,从设计出来就是个样子货。


比如很多高空攀爬类项目,所使用的安全绳是没有弹力的扁带绳。


根据专业人士的分析,这样的装备基本只能起到安慰剂的效果:没有弹力吸收下坠动能,会给坠落者的身体带来极大冲击。


更不要说还有可能造成主绳的摇晃甚至断裂——考虑到很多项目的人流密度,一旦发生意外,影响的可能不止一个人。


一般来说,用于固定安全绳的主绳或路绳也不得直接连接在挂片上,而是需要使用钩环等零件来减少对绳的直接冲击,防止将绳索拉断。


更不要说跟游乐园设备的定期检修相比,大多数网红高空项目根本就没有什么成型的设备维护机制,一套设备用到底。


甚至网上都开始流传让人哭笑不得的段子:


“景区的安全绳多久更换一次?“


“什么断了什么时候换。”


三、多少景区在“跟风走钢丝”?


尽管事故频出,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景区痴迷于把自己改装成土味游乐场。


原因也很好理解:比之平平无奇的自然景观,那些“看上去很酷炫”的网红项目,明显能吸更多前来打卡体验的年轻人。


于是我们会发现,越是那种名不见经传的小景区,越热衷于用类似的招数来吸引游客。


更何况这些装置本身的成本也很低——


一架简易版的高空秋千,也完全可以用“铁链+座椅”的形式凑合;


就像这样。


而吊桥需要的只是木板和钢缆,可比游乐场的任何设备便宜多了。


较少的投入、方便的流程、立竿见影的客流效果,让一个又一个没人光顾的景区投身了网红刺激项目的怀抱当中。


这或许确实是个不错的创收思路。


但当所有人都急吼吼地想赶上“网红游乐项目”这辆车,就注定很多时候是在走钢丝。


在网红项目的运营中,对安全的不屑一顾往往是全方位的。


如果说游乐场设施的工作人员主要是要确保运转秩序,那么很多景区工作人员,才是真的把游客的生命捏在手里。


然而在很多景点的评价中,都提到了工作人员态度不好,“要求我自己穿戴安全服”。



不仅做不到严谨合规的安全检查,还经常把“突然推人”“不停催促”当作自家项目的一大卖点。


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干扰其实很危险,如果她无法控制自己的姿势,有可能不小心被绳子缠住。


看多了这种“骚操作”我有时会感到疑惑:


连游乐园这种实验了无数次的机械项目,都要每天开园前进行检查和维护。


景区对待高危项目时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到底是哪里来的胆子?


某景区的玻璃步道在修理时没有立起警示牌,导致孩子失足掉入海中。


毕竟,把那些让人扼腕的事故拉近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是单纯的意外。


要么是经营方无资质不专业——去年烟台一景区内私自经营热气球项目,绳子断裂导致气球失控升空,一对母子坠落身亡;


要么是设计规划不合理——湖北一景区滑道建在水管旁边,接头脱落导致滑道内进水,多人发生碰撞脱轨。


有的干脆就是当地条件本身就存在风险——2016年,张家界的玻璃栈道上,一名游客被悬崖上方滚下来的大石头砸中右脚。


整个行业随便瞥一眼就看得出漏洞百出。


然而在“网红”的光环下,无论是景区还是游客,似乎都低估了这些项目的高危特征。


景区忙着上马更大、更刺激的新项目揽客买票,游客们也沉浸在“网红打卡”的乐趣中。


只是除了盯着朋友圈里的“赞”之外,我们也应该对这些在危险边缘试探的游戏保持更多的警惕。


毕竟,能意识到危险,才是保证自己安全的第一步。


或许在未来,我们的景区高空项目行业会变得更加严谨,更加安全。


只是在此之前——还是尽量少玩几次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