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0-14 19:30

管不到一千块的鞋子叫“马丁”,上海名媛都瞧不上你

虎嗅注:马丁靴是近年的时尚单品,但比起鞋型,它还是一个脱胎自德国、来自英国的品牌,这可能在中国少有耳闻。这篇文章并不是想推销,而是想聊聊,为什么一个品牌可以经久不衰半个世纪?它必须要成为一种个人身份的象征,并且不断创新,不断赶上时代?——你或许能从马丁靴的故事里得到启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杜绍斐(ID:shaofeidu),作者:王之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英国的人民之靴


与现阶段人穿Dr.Martens只图好看不同,马丁在设计初期纯粹为了方便实用,外加可以给足部受伤的人疗伤,主打性价比。


说白了,最开始的Dr.Martens就是为了人民普遍的真实需求而出现的,跟“亚文化”没有一毛钱关系。







欧洲版老年足力健


在很多人心中,Dr.Martens作为英国品牌应该起源于英国,但其雏形其实来自德国。


1945年,二战之后,一位名为Klaus Maertens的德国军医在阿尔卑斯山滑雪时,不慎摔断腿,在莫尼黑康复的过程中Maertens觉得一般的鞋子还是不够舒服,便将原本传统硬皮鞋垫,改良为相对舒适的气垫鞋垫,用于平日康复治疗。



彻底康复之后,Maertens觉得这鞋子有市场,可以大面积投放给和他一样受过伤或追求舒适的人群。


但奈何自己在人体康复和材料学方面不是很精通,所以找来大学同学,医疗器械工程师Dr. Herbert Funk。商量片刻,两人就利用废弃的军用材料,合力打造出了比当时所有皮鞋都要更加舒适的“初代马丁靴”。



也许在现在人的眼里,并不觉得胶底马丁有多舒服,可要知道这款鞋子比主打科技与运动研发的耐克公司还早出现了20多年,一经推出,就成为了德国人民心中舒适的代表。


最明显的现象,自打1947年鞋子问世,就深深俘获了德国老妇人们的芳心,只要出门,就一定是这双鞋,活脱脱成为了德国版“老年足力健”。


且在之后的十年里,销量大增。



1959年,Maertens与他的搭档Funk为了把鞋子做大做强,决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就开始在杂志上大量刊登广告。其中有一本就传到了英国一家名为“R. Griggs Group Ltd”的鞋类制造商手中。


与Maertens、Funk这两个半路出家的不同,Griggs家族在当时已经是鞋圈知名品牌。


其起源于1901年英国中部的北安普敦郡,因为鞋子品质与做工卓越,闻名于一个名叫沃拉斯顿的小镇。靠着自己的手艺与技术,Griggs家族在英国可谓混的风生水起,一度跃升至英国鞋圈核心位置。


在Maertens、Funk制造出“老年足力健”时,Griggs的家族生意已经传到第三代掌门人Bill Griggs手里。做了近60年鞋子的Bill看完广告意识到这双鞋子的功能与技术能创造极大的商业价值,便立马联系了Maertens与Funk两人,请求获得授权制造马丁鞋。


Grggis与Klaus Maertens (右二)


获得授权后,Griggs制鞋公司对这双鞋做了一些影响至今的关键改变:加高厚底使其更加舒适、简化鞋头部位加入英伦风、深浅规律的鞋底凹槽与鞋身链接处的黄色缝线。


Griggs家族将其注册为“Airwair”,在鞋帮后部加入黑黄双色鞋跟提环,并绣着Bill的手写标语:“With Bouncing Soles - 弹力鞋垫”。


最终在1960年4月1日,正式诞生了第一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马丁靴——8孔马丁1460,同时将品牌命名为“Dr.Martens”。



对于第一双马丁靴的颜色,外界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纯黑,也有人说是樱桃红,这里没有找到准确的考证。


总之在鞋子推出后,深受外界好评,用生物学家兼历史学家Martin Roach的话来说——


“就马丁鞋的诞生而言,它是一项极具创造力的发明,不仅代表着德国人最不同寻常的创作,它也是英格兰人最经典的设计之一。”



但没想到的是,Griggs家族在生产马丁时,起初是想每双2英镑的低廉价格,主打需要经常走的工人或邮差低收入群体,结果却阴差阳错的击中了亚文化人群的心脏。


风靡于音乐圈


1960年的英国,新思潮正洗刷欧洲,政治格局社会结构发生大面积变革,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左翼势力逐渐壮大。


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英国出现了摩德文化“Mod”。



Mod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代后期,群体为一群追求时尚的伦敦年轻人。


他们非常喜欢听当时很流行的R&B、灵魂乐与SKA,社会角色多为工人阶级与白领,收入不及当时上流阶层的十分之一,但因年轻时常看法国与意大利电影,所以对自己的穿衣风格十分讲究,甚至会坚持根据自己的风格,来购买定制服装。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精致穷”。





Mods中的一部分人非常热衷Dr.Martens,但要说真正将Dr.Martens推向亚文化历史舞台的,其实是“The Who”乐队的吉他手,Pete Townshened。


The Who乐队历史地位极高,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说他们一己之力推动了之后全英国的音乐文化变革也不为过。


吉他手Pete Townshened更是当年的文化icon兼带货之王,引领英格兰青年审美。也正是他入手了Dr.Martens,穿着它巡演,成为了第一个脚踩马丁靴公开演出的音乐家。


虽然在那之前Dr.Martens曾被视为是社会负面人群的代表,但看着自己喜欢且被主流所认可的偶像已经上身,粉丝们也管不了那些,都一股脑开始追捧。



Pete Townshened


在之后的几十年中Mod不断分裂,诞生了我们非常熟悉的Glam、Punk、Skinhead、Two wone ska与Goth。


伴随着英国青年文化迅速成长与分裂,喜欢穿着Dr.Martens的Mod族将其带到了Punk与Goth的会当中,导致地下反体制组织中,出现了大量Dr.Martens的支持者。


“The Clash”乐队主唱Joe Strummer身穿Dr.Martens登上舞台


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只Dr.Martens大军,就是“Skinhead 光头党”,是他们将Dr.Martens二度推向高潮。


坚硬的鞋头非常适合用来踢别人的屁股


光头党信奉英国工人阶级打扮,身穿衬衫与牛仔裤,脚踩廉价马丁靴,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心情不爽时,连路边的垃圾桶也要来上两脚。





1965年出生的英国摄影师Gavin Watson曾回忆,在他刚出生时,正赶上马丁靴风靡于光头党,12岁的他就入手了人生中第一双Dr.Martens并加入其中。


在得到马丁之后,年轻的Gavin Watson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马丁“开苞”,也就是“用”马丁跟人打一架。当时的马丁靴鞋头中都镶有钢板,很多人将鞋头的皮子割开,将其当成武器踢别人的屁股。


说白了,在当时光头党人的心中,Dr.Martens必须接受洗礼,仪式就是现在的街头斗殴,否则你和你的鞋子,都会被当成“娘炮”。


就这样,在Townshened与第一代光头党的带动下,穿Dr.Martens出现人传人事件,彻底在亚文化中全面铺开,并成为了英国青年人表达自我的象征。



进入主流


话说回来,如果将马丁纯粹定义为亚文化产物,也不是非常准确。


连站在无秩序与亚文化对立面,代表传统与秩序的警察也穿,在1982年光头党与警察发生冲突的照片就能看出,双方脚下踩着的,都是马丁靴。


可谓是真正的“人民之靴”。








随后,Dr.Martens的销量在90年代达到顶峰,总产量超过1000万。并在1984年,作为商品输出,正式登陆美国商店。并慢慢出现在除英国之外的音乐Live与专辑封面当中,开始脱离“亚文化”,融入主流社会。


最终在2000年左右,正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归根结底,马丁的起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文化圈层与低迷的国际经济形势,是铁娘子时代成就的文化产物。


因为基础物质匮乏时,服装就变成了人与人之间最为简单粗暴的划分符号,身处混乱之中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这时候Dr.Martens以高性价比打入底层市场,粉丝粘性极强。伴随着底层文化井喷式出现,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连接不同人群的时代符号,象征穿戴者们对自己理想社会的向往。


就像Townshened在歌词中唱的:“无论你来自哪里,重要的只是你的衣服,‘马丁靴’就在你的脚上”。


音乐家Billy Bragg与政治家Tony Benn纷纷穿上Dr.Martens来力挺工人阶级,于1984年


说完Dr.Martens在欧洲的历史发展,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它又是如何进入亚洲市场。


进入亚洲市场


先让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二战刚刚结束的日本。


二战后,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有一批美军部队驻扎在原宿代代木公园附近。生活在附近的日本人开始通过美军部队了解到西方潮流文化。


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道路交通情报中心规定没到周日,原宿不仅不允许通车,使其变成了只供行人通过的步行街。



这一规定导致无数商家选择在原宿附近开设商店,无数“洋玩意儿”以零售的方式进入原宿街道,其中就包括了Dr.Martens。


其实商店最开始进货马丁,主要是为了卖给驻守在当地的美国人,但没想到对西方流行文化感兴趣的日本人,在很快的时间内也开始追捧Dr.Martens。


随着购买渠道与文化市场一并打开后,马丁在日本彻底火了。


不过日本马丁文化的特殊性并不如西方那么重。作为Dr.Martens在亚洲市场的开端,日本更多还是跟随着欧美国家的脚步,接受了这种装饰符号。


在日本消化了近40年之后,Dr.Martens于上世纪的90年代伴随着日本文化与摇滚,大张旗鼓的进入中国,在国内的亚文化圈层中流行开来。


其中,Dr.Martens于1998年的“Scream Club 嚎叫酒吧”,第一次出现在中国最早的朋克文化场景中。


“Scream Club 嚎叫酒吧”


脑浊乐队在也曾在《Second Hand Pogo》这首歌中提到过Dr.Martens。


——“Did you get your Dr.Martin?”


——“你有穿马丁靴吗?”



而后因为2000-2003年马丁靴的销量急剧下降,公司裁员1000多人,Dr.Martens不得不另找出路,退而求其次选择在泰国与中国设立分工厂,以压低质量作为牺牲,以此来提高效益。


虽然这种做法一度遭到了高质量马丁拥护者们的抵制,却让濒临破产的Dr.Martens撕开了中国与东南亚的市场渠道。


英国原版制造的Dr.Martens 1460 “AirWair”


遗憾的是Dr.Martens随着这些亚文化主体一起进入中国后,并没有发展出更新的东西。


导致在国内亚文化圈子里, “英产马丁”是一种文化乃至信仰。而主流印象当中,对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或者文化意义,单纯只觉得是一双看起来很好看的靴子。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部分国人心中,可以将所有的高帮鞋子,都称之为“马丁靴”。它更像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烙印,代表音乐、文化、社会与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所独有的追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杜绍斐(ID:shaofeidu),作者:王之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