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1-06 17:20

2025,没有爱好就没有消费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感性城市SCity,作者:显微镜,头图来自:虎嗅(小雨摄)

文章摘要
消费力与个人爱好密切相关

• 🎯 经济增长需理解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 🎨 爱好的探索增加生活选择多样性

• 💡 消费迷茫源于缺乏个性化追求

作家余华说,现在的中国人,除了挣钱,好像对于别的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这似乎是一个被默认的现象,我们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除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单一的赚钱成功学似乎刻在了骨子里。


中国人不会玩,不知道怎么玩,没有爱好......似乎是一个常态化被提及的问题,但又始终没办法去解决。


当我们站在消费和商业的角度去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既要辨别需求的真实和虚伪,还要理解,表面需求背后,深层次的驱动。


都说时代变了,大家注重体验,注重情绪了,但为什么那么多产品和品牌火一阵子就没声音了?似乎代谢的周期越来越短。


又或者,我们更关注自我成长和健康了,但真正赚到钱的,不一定是处于产业链最专业的占位商家,而是迎合了想象中的自己通过消费变健康,变得跟上时代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当下消费者真实的内心状态,以及如何通过消费和商业活动去满足。


一、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从众不是偏爱,不真的带来市场


2023-2024这两年,持续被探讨和关注的几个增长业态:香水香氛、宠物、户外运动。因此诞生和起飞的品牌不计其数,从零售到体验,剖析成功原因的故事也五花八门。


也有一些不可否认的共性,比如都更注重现场互动。不管是一个香水DIY,还是宠物的交流自己玩,还是户外场景体验,各个内容有自己的办法。


如果说需求的共性带来市场生存,那么市场的发展和持久力,还是取决于,到底是有多少人真的喜欢?


为什么养宠物的数据越来越高,但真实终端跑出来的消费还是很少?


洗护、食品、玩具都有人尝试,最后发现能赚钱的还是活体,本质上,是没那么多人真的很喜欢宠物,或者说,没有多少人真的像他们描述和自我期待的一样,爱宠物。


更多的人爱宠物,就像爱护新买的包,从它身上能得到的快乐,远大于我希望投入的成本。


这无关善良,而是消费行业,什么程度的喜欢对应支撑多大的市场。


日常要用香水,生活水平提升要增加香氛,到我很喜欢香水香氛,其实是两码事。那么市场容量和消费水平的评估,也应该是参考的双向值。


很多业态看起来热闹,开出来业绩平平,实际上就是误会了嘴上说喜欢,和心里真爱。


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大部分国人,不太会玩,不知道除了花钱之外,很多快乐和享受如何获取,只有跟着风潮,话题,故事去模仿,跟随,通过迅速交换,得到社会归属感和故事中的角色认同。


这很沮丧,但好事是,很多人也意识到了。


现在培养小孩,大家都注重除了知识,也要建立更丰富的价值观和眼界。毕竟我们早就过了物资匮乏的年代,过去的时代是知识储备,是基础建设,但未来世界的竞争,是发展和创新,是勇气和智慧。


或许有一天,AI会取代那些沉淀的知识和技术,但是我们拥有的眼界、体验、创造思维是无法被前瞻性的取代,我们或许也需要像AI一样,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获得这种能力。


这几年,我们会看到,很多不错的品牌会在品牌活动中加入手工体验的内容,一方面当然是提供了社交和体验属性。


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内容,其实是提供给消费者一种重新寻找爱好的过程。


如果不是有人安排,可能永远不会点的菜也可以补充维生素;如果不喜欢,那也就是一次浅尝辄止的体验,如果喜欢上了,就是一种缘分,一种眼界的弥补,打开一扇窗。


这样的需求,其实是存在各个年龄层的消费群体中。


特别是,当下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单一标准的赚钱目标之后,每个人都是某种程度上小孩的状态,需要重新被引导,提供机会看到,感受,塑造和完善自己。


好的品牌,应该是能在赚钱的时候,给消费者提供炫耀和享受的肯定,但也能在不赚钱的时候,提供更多享受生活的乐趣天地。


并不是有钱才有选择,是有选择,才知道赚钱干嘛。


二、从花钱买开心,到花在刀刃上:不是消费降级,是消费迷茫


赚不到钱的时候,我们要回归生活,回归价值本身,但我们对自我的塑造其实一直都未完成。


现在的困局,我们有点,看不到其他生活方式。


没什么能让我们觉得,自己可以拥有新的生活方式,一切花草恬淡都是过度,不是真的热爱,什么户外运动体验都是调节,不是追求。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切消费,都因为赚钱情绪的低落,而走下坡。


并不是没钱消费,是心态上从花钱买开心,到花在刀刃上。


在我们的认知环境中,刀刃就是吃饱穿暖教育和健康,这不是不对,但依然是单一标准的问题。


为什么每天喝咖啡对于有的人来说也是刚需?


为什么有的宠物就会变成情感依赖的亲子关系?


为什么二次元的00后可以像70后一样自带干粮穿着“豪华”去参加漫画展?


很简单,少部分因为成长和教育中眼界的开阔,有了多样化“刀刃”的理解。


消费就是一个开发“刀刃”需求的过程,塑造品牌解决的是理念和读书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看到差距和只有时间能带来的变化。


真的有那么多人喜欢登山吗?城市冲锋衣的意义在哪里呢?因为简约保暖吗?还是希望顺应潮流的社交价值,而社交背后还是跟随话语权的风向标。


真的有那么多人喜欢骑行吗?小布方便有情调,但如果小布只要三千而不是三万,就做不起来了,还是社交价值,排除那部分动感单车和共享单车的锻炼人群,都是骑车不能一样啊。


真的有那么多人喜欢健身吗?健身房或者跑步固然是身体健康的一种方式,但秀出来更是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对很多人来说自律是圈层标签,不是习惯。


真的有那么多人喜欢喝茶吗?他怎么不去茶园种茶或者烘焙,他只是喜欢消费喝茶,以及更重要的是和别人谈论茶、交易茶。


最终我们会发现,至少,在此刻,时代依然没有迎来根本性的进步。


所谓的生活方式和社交价值、情绪价值,沉淀到背后的背后,仍是,我们只能欣赏一种社会权力和挣钱目标下的爱好,除了这个,我们欣赏不来别的,一切都是调剂,只有这是饭碗。


根本上,这是一种消费的迷茫。


因为不知道还能追求什么,所以不知道除了能判断功名价值的内容,其他为了自己,我们应该消费什么?


这一点,我们会更羡慕95后和00后,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喜好,因此表现出来的是市场消费的活跃度更高。


我们总说,日本的商业很好逛,很好买,很细分,但归根到底,也是因为消费者内心,实现了更多追求的多样化。


这么多年,我们看日本的百货,发展出来的集合店,女装、男装永远都是帮你搭配好一整套OOTD,甚至延伸出来,穿什么、吃什么、戴什么、玩什么也都在无限扩大这样的理解。


这不单单是高校购物的体验,为什么SKP还有SKP-S,抛开环境因素,能够成立的原因也离不开搭配和引导,喜欢和不喜欢,都是需要看见,再判断的。


所以,日本做品牌的逻辑和国内也是不同的,国内你要先让大众觉得这是个牌子,是很厉害的,是什么level的,然后才会有初次的接触、尝试、购买、消费。


但实际上,当我们脱离温饱和刚需之后,产品提供的,更多应该是一种真实个体偏好的选择。


这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上,而不是集体意识,之所以是品牌是一种漫长的彼此陪伴,彼此互动,和彼此成就。


很多时候我们很喜欢国外的专门店,日本美国的户外专门店,劳保店,药店,五金店,喜欢的都是一种探索感。


比如2024年montbell进入国内,某种程度上确实失去了原有日本店那种大集合的味道,体验上是有遗憾,但从生意的角度来说,未尝不是对的。


可能品牌也在调研后发现,国内并没有真的发展到日本那样的露营和户外热爱深度。没有那么多专业或者企图研究爱好的消费者,需要一个城市有一整个大店货柜,去选择道具。


大家吵着户外热,可能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中国式爱好,那么,提供最耐穿的服饰和logo就好了。


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奶茶果饮、中式糕点、毛绒玩具、户外装备、运动潮牌…...流行的趋势都是从高价到低价,再不断兼容,不断迭代。


假性需求,仿佛从圈层的光环辐射,然后蜜糖融化开给到其他人,但清醒的人会看到,这个时间越来越短,每个部分能吃到的糖也越来越少。


于是我们企图看到趋势,制造趋势,这很难实现。


三、带我玩,带我尝试:爱好不能培养,但可探索


与其试图找到消费的趋势,制造趋势,不如去理解什么是不变的,什么是我们忽略的但一直默默存在的。


现在所有火热的内容,其实都围绕着带你打开新的世界。


去看大自然、去认识新的朋友、去结交潜在的同僚、去发现新鲜的爱好、去吃没吃过的东西、去表达新的自己,我们所有的消费都体验在这样的新鲜感需求背后。


这个新鲜感并不是说一定要标新立异和多么创新,更多就是排解主线任务带来的压力。


2024年有一个有趣的数据,过去的国庆节是十年来消费数据最高,但客单价最低的一年。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再穷也是该吃吃该喝喝,该走的流程一个也不会少。


那么就剩下客单价越来越低的路了吗?不管是餐饮还是零售服饰,甚至体验娱乐,似乎大家都默认要做性价比,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迎合消费降级的市场?


并不是。


我们要看到,山姆和胖东来的自营产品并不便宜,迪卡侬的迭代户外也并非全面平替,JELLYCAT带火了整个毛绒市场,三出山、Oeat、Grid Coffee......这些24年备受追捧不断发展的餐饮品牌也并非以价格取胜。


核心还是,解决了消费者的迷茫,而不是盯着低价迎合。


消费者的迷茫,来自找不到自己的热爱,无法挤入头部找不到自身的定位,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又或者无法摆脱习惯的约束。


消费给到的东西,是一种成长性的引导和选择,而不只是一种增长性的享受和奖励,那么,消费主义就不再是陷阱。


我们始终是通过实感去接触世界。


当下,人不再以年龄划分,而是以城市划分。城市划分的背后,是生存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分类,是不同文化、社会成长,信息爆炸、产业交融下,被塑造的人。


比如美发行业,曾经美发造型的消费被分摊到了头皮护理和居家染发市场,回头看,多数能存在5年以上的理发店都沉淀成了更社区店的模式,只有少数高端理发品牌存活下来。


这背后,一方面是交通发达,在发展初期会造成人们频繁的穿梭流动,但在饱和时期会造成拥堵和回归社区,我们意识到时间最宝贵。


另一方面,因为不同的情感经营模式,社区店呈现出时间成本低、沟通成本低、服务人员流动率低、中等费用但高频消费的体验模式。


比如薛记炒货、比如爱回收、比如眼睛仓、比如鹿岛、比如全棉时代...很多看似基础的消费,就是会呈现不同的频率。


我们会发现一切的消费流动都是基于生活方式的流动,真实的爱好,可以支付更长远的时间成本,而从众的消费只能应对性价比的考验。


再比如,我们很多一线城市新区的项目,开始意识到熟牌比争夺首店更重要,一定要找市中心和一线城市已经熟透的品牌和内容,因为翘首以盼到家门口唾手可得,是真的高频需求,而扁平的去看到的,小红书热点和不远万里的打卡热潮,真的开到这些人家门口,可能会发现都是一群叶公好龙。


当我们看到趋势之下具体的悲欢离合,就能看到夕阳产业里也有朝阳品牌,理解朝阳产业里也有夕阳品牌。


后记


新的一年,大家都会进入新的计划拟定,对于品牌和商业体来说,或许在这样的阶段,增长不一定是单一的数据,也可以是情感的浓度。


在国内,大部分品牌能够迅速成为被追捧的品牌,都是因为背后的代言人和某个KOL标签,或者是价格带提供的圈层归属,很少有因为品牌故事和功能。


但到了某个节点,大棚蔬菜越来越不香了,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春天播种,夏天等待,秋天收获,冬天储存的节奏中去。


要回到真实的热爱中,去爱内容而不是爱标签爱品牌。


按照偏好的分类,不按照等级身份,消除了社会身份的壁垒,进入到爱好、生活方式的分类,重新定义,人和人生。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感性城市SCity,作者:显微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