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城市FutureCity(ID:caijingtod),作者:刘益,编辑:杨中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会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这已是中央继1月之后,年内第二次就成渝做出最高层次的部署。
一时之间,所有人把目光都转向了西南方向。但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之外,还有一个城市群,无论在人口还是GDP维度上,都远胜成渝,却没有获得更多的目光。
它是中原城市群。
2016年12月,国务院将郑州设为国家中心城市,随后又正式批复了《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自此,中原城市群正式确立。目前,中原城市群跨越了河南、安徽、山西、山东和河北5个省份,一共包含30个县市。
数据显示,2019年,中原城市群常住人口为37397万人,远超现有的三大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2017年,中原城市群的GDP为6.78万亿,超过了成渝城市群近2万亿。
但即使是如此之大的群众基础,领先一筹的GDP,“第四大城市群”、“经济增长第四极”的标签却从来没有贴到中原城市群身上,反而是成渝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中原城市群,到底输在了哪里?
地理中心,为何不是话题中心?
9月底,《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向郑州市洛阳市下放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的决定》已经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
其中提到:为了进一步激发郑州市、洛阳市改革创新动力活力,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和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现就向郑州市、洛阳市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消息一出,不少人认为这是为郑州升级副省级城市埋下了伏笔。
殊不知副省级城市前身为计划单列市,自从1997年重庆恢复为中央直辖市后,原有的16个减少为15个,此后再无任何调整。
很显然,计划经济时期的政策“遗产”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因此郑州成为副省级城市,可能性并不大。
对于河南的此次调整,几乎舆论重点都放在了郑州上,而忽略洛阳也同样得到了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因而或许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中原城市群”也。
其实,根据上面的两张图,有些答案已经浮出了水面。中原城市群人口是成渝城市群的3倍多,而GDP却没有将这部分差额弥补。
数据显示,2017年,成渝城市群人均GDP为5.3万元,中原城市群人均仅为4.1万元。
2017年,中原城市群的面积为28.7万平方公里,同期成渝城市群面积为18.5万平方公里。然而,多出来的这部分面积并没有为中原城市群创造更高的经济总量。
这和地理位置有关,中原城市群集中于华北平原,这曾经是四大粮仓之一,第一产业的比重长期较高。
相比之下,成渝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一直很突出。
而这也导致了中原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不及成渝。
数据显示,2018年,中原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为49.6%,同期成渝为53.8%。
除开农业,中原城市群在工业、服务业上表现得也不尽如人意。成渝城市群的核心重庆、成都不管在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上都远远超过了中原城市群的核心郑州。
成渝崛起之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公开表示,要增加“浓度”,不要摊薄厚度。
言下之意,打铁还需自身硬,成渝辐射能力还比不上北上广深。在中原城市群,郑州的制造业已经是遥遥领先,而面对成渝“双核”时,又弱了一个级别。
人口基数大,就业机会少,产业结构不均匀,诸如此类种种的问题都困扰着中原城市群。如何才能破局?
逆风翻盘,河南正在打造双核
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规划虽然在2016年底才得以正式确立,但早在2008年第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河南的9位市长就签署了“中原城市群发展宣言”。
可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中原城市群跨越了5个省份,地理距离和行政区划也会给城市群的合作带来困难。
中国目前完成编制的城市群达到了19个,大大小小的城市圈形成了“韦恩图”,产生一些交集。一山不容二虎,一城难容两圈,有些城市在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难免会用“脚”投票。
河南东部,山东半岛城市群在2017年底就扩容至了山东全省;河南北部,北京的体量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邢台和邯郸自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河南东南部,多次扩容后的长三角城市群中,安徽全省入局。
留给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不多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河南的机遇。能否打破这个局面,实现“逆风翻盘”,关键在于河南如何发展郑州以及副中心城市洛阳。
河南此番下放部分省级管理权限给这两所城市,也是要让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疫情之后,社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河南,也在试着发力,促进中原城市群成为新的增长极。
先说郑州。
2011年3月14日,富士康科技园第一条手机生产线在郑州正式投产。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的电子制造企业,富士康厂区的内迁看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出乎意料。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沿海制造业造成了冲击,订单大幅缩水的同时,土地成本和人力成本又在上升,再加上“十四连跳”带来的社会负面舆论影响,让富士康遭受多重夹击。
而即使这样,意味着大量就业岗位、税收、GDP和上下游产业的富士康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城市而言,仍是一个香饽饽。“企业是鱼,哪里有水就往哪里游。”郑州能在这场资源抢夺战中胜利,自然也付出了相应的成本。
最先入驻的富泰华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在2010年7月5日在郑州出口加工区内注册成立。在这里,富士康可以享受到生产资料进口免税、产品出口免增值税和消费税、投资头两年免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除此之外,土地租金和用水用电方面的优惠也让富士康的成本减少许多。郑州政府还按照富士康的要求在出口加工区建造了一座造价高达上千万元的空气压缩站,在其对面新建了一座可容纳5000人同时就餐的超大餐厅。
同时,郑州新雇佣了一批保安和清洁工。“我们都配备好,省得他们自己掏钱买了。”
而事实证明,河南和郑州所作出的努力是值得的,数字不会骗人。
如图所示,2019年,富士康在豫企业进出口3399.4亿元,占全省比重近60%。而2019年郑州的进出口总额也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中摘得桂冠,几乎为第二名武汉的两倍。
一个企业带动一座城市,富士康所蕴含的力量不可小觑。
产业有了,人就来了。
河南作为中部人口大省,一直是劳务输出的主要省份。而随着富士康的落地,越来越多的郑州人、河南人留了下来,人口回流现象尤其明显。
如图所示,2010年郑州常住人口为866.1万人,比2009年激增了一百多万人。2010年富士康落户郑州的消息确定,越来越多的政策也向富士康倾斜。
10年间,郑州常住人口增加了283万。2018年,郑州常住人口数量突破千万。
而这也只是一个开始。2010年富士康提出“万马奔腾”项目,计划2011年投资3亿元,支持内地员工返乡开设千家数码产品零售连锁店,整合上下产业链,以“生产线+销售平台”的直销模式来打开市场。
2014年底,富士康郑州公司直接投资企业12户,出资总额10.95亿元,涵盖电子产业、商业服务和金融产业等,促进了多元化发展。
为了降低制造成本,富士康还在郑州建设了太阳能电站。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材料、设备、终端产品的集聚,富士康带动了郑州产业结构的升级。
自富士康落户郑州后,华为、苹果、中兴、魅族、OPPO等上百家终端智能制造企业也纷纷选择了郑州。
富士康为这座城市带来的回报绝不仅仅限于经济数字的上涨,郑州从早期依赖水泥、化工等重工业到如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大企业的入驻产生“鲶鱼效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为郑州提供了强劲的发展蓄力。
富士康的落地,无论对于郭台铭还是对于郑州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
2017年,郑州被选为第8座国家中心城市。从籍籍无名的郑县到取得如此之多的“郑中心”,郑州的地理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郑州处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经济带而言没有航运优势,但郑州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陆路交通的发达已经让它拥有足够的比较优势。有人说:在郑州火车站,可以看到整个中国。
地处中国两大铁路动脉,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交汇口,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郑州。
并且,按照国家高铁规划,郑州将形成“米字形”高铁格局,从郑州向中国各个方向延伸。“米字形”高铁建成后,郑州到合肥、济南、太原等城市的时间将缩短至2小时以内。
除此之外,通达全国的陆路交通使得郑州成为天然的国际航空货运基地。
今年1~7月,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增速在全国大型机场中排名第一,客货运规模也继续保持着中部双第一的成绩。
2019年黄河流域省会城市的进出口总额中,郑州同样遥遥领先,比第二名西安多了将近1000亿元。
2019年4月1日,郑州航空口岸全面实施7×24小时通关保障,进出口时间大幅缩减,政府支持和地理优势让郑州的贸易便利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在电子商务上,今年上半年,郑州跨境电商交易额完成65.4亿美元,同比增长12.6%。“法国的红酒、比利时的巧克力、德国的牛奶和啤酒、智利车厘子……”,郑州年货博览会上种类繁多的全球商品,正是郑州交通发达和贸易繁荣的体现。
而郑东新区也是谈论郑州时绕不开的话题。2003年,郑东新区的建设正式起步。郑东新区的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了许多的质疑,“空城”、“鬼城”之类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但郑东新区以一己之力使得大家对它改观。
自2001年规划以来,郑东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5000亿元,入驻金融企业247家,金融业增加值达110亿元。去年,郑东新区GDP为1139.63亿元,增速达到112%。
有人曾说,郑东新区“这里的地下管道,都比老城区的粗了二分之一”。郑东新区从初始规划的150平方公里,到今天管辖面积26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370平方公里。
十几年的发展,它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腾飞,更重要的是,它营造了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郑州城市发展中轴线,连接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三角城市群有上海、苏州,还有一众发展均衡的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中心城市每一个都特色各异;就连最近的成渝城市经济圈,虽然一直被诟病为“杠铃”,经济发展两头重、中间轻,但也有成都、重庆两大城市引领。
而郑州在广袤的中原地带上,未免显得有些孤独。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耿明斋曾说道:“一亿人口大省,应该是双城驱动。在河南,除了省会郑州,洛阳是最有希望成为区域发展中心的城市。”
今年上半年,洛阳市GDP为2370亿元,同比增长0.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河南省还提出,力争到2025年洛阳市GDP达到8000亿元。
2017年,河南省出台《关于支持洛阳市加快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洛阳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不断提升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知名度和吸引力。
此外,洛阳还是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服务中心以及全国性重要交通枢纽。围绕这三个定位,洛阳在努力发展成为郑州之外的第二个增长极。
逆风翻盘,河南正在打造双核
2019年,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模式,而此时全国同期平均产业结构为“三二一”,中原城市群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凸显。
随着城市群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城市群产业分工也处于持续不断的演进当中。
迫于东南沿海城市的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涨的压力,一些附加值较低、占用空间较大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开始向中部转移,促进其经济加快发展。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和大企业生产部门也开始从东南沿海向中部转移,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沿海城市的主导产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说道:“双循环”要打通各个环节,促进一切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公平流动。”
郑州引进富士康后,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善。因此当中原城市群承接东部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时,大部分也会向郑州周边城市扩散。
而郑州就可以“腾出手来”承接高技术制造业,从而有效分配生产资源,制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故土难离,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
在当前内循环的大背景下,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城市群间的产业布局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人们不用再背井离乡,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
孔雀东南飞了几十年,如今故乡羁绊仍在,经济前景向好,是时候往回飞了。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省市统计局相关数据
【2】58同城招聘研究院
【3】《一城引领中原城市群5省30市发展,郑州的实力配得上野心吗?》搜狐城市
【4】《富士康落户郑州系省长工程,不惜血本保建设进度》中国经营报
【5】《河南省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富士康为例》河南大学
【6】《中国国家地理·郑东新区专刊》
【7】《中国城市群产业分工的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区域经济评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未来城市FutureCity(ID:caijingtod),作者:刘益,编辑:杨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