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燃财经(ID:chaintruth)原创,作者:杨洁,编辑:饶霞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AI四小龙的“科创板第一股”终于要出现了。
11月4日,根据上交所官网信息,依图科技申请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依图科技此次预计募资75.05亿元,主要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项目、基于视觉推理的边缘计算系统项目等5个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2011年成立的依图科技,在国内的人工智能领域中,和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并称为“AI四小龙”。根据IDC的数据,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们占据了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60%,分列前四名;公司的估值也均超过了百亿元量级。而现在,它们又几乎是同时向二级市场冲刺。
10月20日,根据天眼查信息,云从科技完成了章程备案,上市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旷视科技也传出消息将冲刺科创板。
不止AI四小龙,其他公司也在纷纷开启上市征程。日前,物联网人工智能公司云知声已经完成科创板上市辅导,根据中国恒大研究院的报告,云知声估值为12亿美元。据媒体透露,另外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第四范式也正在进行Pre-IPO轮融资,按照计划,将在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提交上市申请。
在前几年的投资潮后,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独角兽公司的上市热浪。但与此同时发生的,却是这些AI领头羊们“上市难”的魔咒。商汤科技从几年之前,就时不时传出计划上市的消息,但至今为止,它也仍然没有披露明确的上市时间表。早在2019年8月,旷视科技就在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但几经波折,一直上市未果。
AI四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独角兽们集体谋求上市的背后,和人工智能创投热潮的起落息息相关。根据行业公认的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业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行业已经经历了五六年的早期爆发期,现在则正处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淘汰出局”将是所有不能带来真实商业价值的公司的最终结局。
AI独角兽们,也正在寻找新的出路,试图穿越这条死亡谷。
AI四小龙,扎堆IPO
AI独角兽们吹响了上市的集结号。
一旦依图科技上市成功,它将成为四小龙中最先接受二级市场考验的一家公司。
在此之前,今年8月,根据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官网披露信息显示,云从科技已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正式开启IPO之路。10月20日,云从科技完成了章程备案,据称可能在明年上半年IPO,上市地点暂未透露。旷视科技更是早在一年前就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
自从今年7月,寒武纪(688256.SH)作为AI芯片第一股登陆科创板,创下了上市首日涨幅约为290%、市值突破千亿元的记录,寒武纪的创始人陈天石身价也突破300亿元。从那时起,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领头羊,关于AI四小龙的话题就集中在了“何时上市”上。
但上市的历程,对于这些AI领域的领头羊来说,却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从7月份开始,商汤科技就不断传出其在资本市场寻求新一轮融资和IPO的消息。彭博社曾报道称,商汤科技考虑在香港和上海进行IPO;也有媒体报道,商汤科技试图在私募市场融资10~15亿美元,投前目标估值100亿美元。
但这些终归都是传言,并没有可见的实质性进展。商汤科技对于IPO的消息,一直表示“不予置评”,也否认有上市的时间表。
旷视科技于去年8月在港交所申请上市,融资额10亿美元,根据招股书信息,高盛集团、J.P.摩根和花旗银行是其港交所上市的联席保荐人。当时,它也被业内人士寄望成为“AI第一股”。
但在去年10月,包括旷视科技在内的28家中国机构和公司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名单”,这被外界认为将影响其上市进程;紧跟着,在去年11月即有消息表示,旷视科技未通过港交所聆讯,随后旷视科技回应称这是“不实消息”。
在今年,由于新冠疫情,让资本市场更加充满不确定性。2月,港交所官网显示,旷视科技在港股的IPO申请已经处于失效状态。旷视科技回应称“上市进程仍在正常推进”,并推迟了在2月份招股的计划。
今年9月,界面新闻透露,旷视科技正寻求在香港和内地科创板同步发行上市。对此旷视科技表示“不予置评”。
有传闻称,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不顺利,是因为其估值过高,造成了成交压力。
AI四小龙们,不能不急着上市。它们选择上市的时间点,正处于资本市场对于人工智能投资已经更趋理性的阶段。人工智能行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投入巨大且商业化变现能力还有待考验的认知,已经广为人知。
人工智能创业的黄金时代是在2017年左右。那一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AI正式认定为国家战略。
2015年,AlphaGo轻松战胜了李世石;2017年,AlphaGo在乌镇战胜当时还如日中天的“围棋第一人”柯洁,横扫棋坛,也将人工智能的社会认知程度和话题度,都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互联网巨头们也适时添了一把火,从百度“All in AI”的口号,到阿里的NASA计划和达摩院,无疑都在对外界宣称,移动互联网之后,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AI创投热潮在这个大环境下兴起,大量的资金开始疯狂涌入这个行业。根据CVSource数据,在2013年,人工智能创企全年融资额为15亿元,2017年增长到338亿元;到了2018年,仅一季度融资总额就超过了2017全年,达到402亿元;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融资总额达到1131亿元人民币。
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AI四小龙”在2014年聚齐。当时,由于它们的发力点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因此也被称为“CV四小龙”。计算机视觉集中在安防、金融、医疗等场景的应用前景,被视为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由于入局较早、技术实力较强,它们成为这轮投资热潮中的明星企业。
商汤科技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在业界有一个“融资机器”的称号,这是因为,从2016年开始,它统共完成了9轮融资,融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
四小龙中的其他公司也成为“吸金兽”。云从科技前后也完成了差不多10轮左右的融资;去年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之前,旷视科技也完成了9轮融资,融资总额达到74.6亿元。
高估值也对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无疑成为了继续筹钱的合理渠道。但高估值和高投入之下,是长期亏损、难以盈利的现状,也给它们的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带来了质疑。
在安防、交通、金融这样的行业内,企业做的基本都是2B、2G的生意。而在安防这块大市场上,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传统安防企业占据了70~80%的市场份额。一位人工智能公司创始人曾向燃财经介绍,像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类企业,从终端到数据库、云端都构建起了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并且在销售和支持链条上占据优势。想要切入这个领域的AI公司们,也需要重新搭建自己的整个商业模式。
这同时也为市场带来了疑问。在这样的细分领域内,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能够同时容纳几家估值过百亿元的独角兽公司?
“融资机器”也会失效
目前已披露的几家公司的招股书,揭开了AI独角兽们“烧钱”现状的一角。
根据披露的招股书,截至今年6月底,依图科技的资产总额为47.98亿元,从2017~2019年,依图科技的总营收经历了连年的增长,在2019年,依图科技营收为7.17亿元;在2020年上半年,依图科技已经实现了3.81亿元的营收。
但至今为止,依图科技的净利润仍为负值,2019年的净亏损为36.47亿元,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仍然亏损13.03亿元。
在港交所提交招股书时,旷视科技的估值已经达到40亿美元左右。但是,根据招股书,在2018年,旷视科技的亏损额是33.51亿元,到了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亏损达到52亿元。旷视科技表示,撇除掉不能反映经营表现项目的影响,经过调整,2018年净利润为3220万元,2019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为9.49亿元和3270万元。
但现金流不足,也仍然是旷视科技的一块心病。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旷视科技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金额分别为-1.5亿元、-7.2亿元和-6.8亿元。
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印奇直言,为任何一个行业提供完善的人工智能技术,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烧钱能力惊人、商业化进展和盈利能力仍然有待考验,已然成为外界质疑这些AI独角兽公司的重点问题。
创投圈对人工智能倾注的热情,本质上是“赌未来”。一位投资人告诉燃财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主要是看有多少用户、多少流量,还是流量经济的范畴。但互联网的流量趋近于天花板,它在创新方面的想象力也越来越少了。当互联网的连接作用发展到一定程度,数据成为核心因素,那么下一个新的时代,数据驱动以及智能化处理将成为新的标签。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旦在不同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将为不同商业场景下的工作效率带来大幅度提升,并改变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后,没有人会愿意错过这样一个巨大的机遇。
但现实证明,人工智能注定是个“长跑”赛道。当投资热浪过去之后,AI公司数量猛增的表象下隐藏的问题,也在2018年之后爆发。
2017年12月,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明年将会有一大批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倒闭,但整体上人工智能会大规模发展,就像当年看互联网泡沫一样。”而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李开复也在2018年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2018年底前将会出现许多人工智能市场上的经济泡沫。“像人脸识别,人脸识别当然是有商业价值的,但我们需要15家公司来做吗?
行业的急转弯来得太快。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仅在2017年上半年,6个月内中美就倒闭了超过50家AI企业。
投资人对AI赛道的热情开始出现明显缩水。根据投中研究院与崇期资本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白皮书》,2019年前三个季度人工智能领域总体融资规模仅为577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为1189亿元。
李开复在2020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出,“不少AI公司割了不少投资人的韭菜。”在他看来,过往两年AI创业公司估值过高,非理性烧钱模式难以为继。“有些公司估值是非常荒谬的,所以这些公司肯定会碰到问题”。
“钱荒”的资本寒冬,AI公司们过高的估值,已经成了很多AI创业公司的掣肘。
即使是“融资机器”商汤科技,也已经两年时间没有新的资本入驻了,它的上一轮融资还停留在2018年9月。去年《华尔街日报》就报道称,软银愿景基金两大外部投资者——沙特阿拉伯的公共投资基金(PIF),以及阿布扎比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都表示了对软银投资的科技公司“估值过高”的不满。它们所指的科技公司中,就包括商汤科技。随后,穆巴达拉投资退出了对于商汤科技的投资。商汤科技曾对此回应称,自己从未进行过这笔融资。
2020年3月,依图科技完成3000万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润诚产业领航基金,这一轮的融资金额不到此前最高一轮融资金额的1/6。
要想活下去,需要看公司的“造血”能力。而AI技术落地难、商业化周期长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
在公开的AI公司中拿到的最高订单额,来自云从科技。据广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告,云从科技在今年9月25日,中标《广州市南沙区卫生健康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信息基础设施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建设项目》。公告显示,该项目金额超过3亿元,这是目前公开的AI企业单一订单中金额最高的一笔,但这和互联网公司们的赚钱能力相比,仍然显得小巫见大巫。
而与此同时,AI公司在研发投入方面,则是公认的花钱大头。根据旷视科技的招股书,在研发投入上,旷视科技三年内的支出接近了9亿元。
随着近两年IPO的热潮兴起,人工智能独角兽们也面临上市的最佳窗口期。但对它们而言,寻找更佳的商业化场景、推动技术落地,则是更加重要的问题。一旦寻求上市,市场对它们自我造血能力的拷问,也将更加严厉。
寻找新解法
今年7月,旷视科技的创始人印奇和联合创始人唐文斌,少见地共同参与了一个媒体交流活动。在这场交流中占据了很长时间的,是针对外界最关心的人工智能公司商业化前景问题的沟通。印奇分享了一组技术成熟度曲线,这条曲线把新技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萌芽期、过热期、低谷期、复苏期与成熟期。他承认,AI的快速爆发期发生在五六年前,现在正处于“死亡之谷”的泡沫期,不带来真实价值的AI公司将被淘汰出局。
而要走出这个阶段所需的时间,印奇认为大概需要18~24个月,目前行业“行之将半”。
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个AI产业落地的深水区,谁能最先实现价值闭环、产业落地,谁就将有生存下去的权利,而市场留给它们的时间,还剩下不到两年。
AI四小龙们开始在更加垂直的领域,去寻求商业模式的差异化。
2019年,旷视科技进行了品牌升级。在技术层面上,将人脸识别平台Face++升级为系统化AI算法引擎Brain++,用以拉通从数据到部署的算法全要素、全流程生产。印奇表示,公司进行战略转型,向AI物联网进军。
旷视科技选择的新落点之一,则是供应链物联网。今年10月,旷视科技正式宣布了智慧物流业务的定位与战略布局。早在2018年,旷视科技就收购了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艾瑞思机器人(Ares robot)。在去年品牌升级的同时,旷视科技的机器人核心战略河图(Hetu)也对外亮相,它可以成为机器人网络的“大脑”。
旷视科技方面认为,“AI赋能物流”是旷视科技独有、同行们所不具备的,在这个层面可以打出差异化产品、形成差异化服务。
依图科技则是转身“造芯”,给自己定位为“AI算力”公司。去年5月,依图科技提出了“算法即芯片”构想,推出全球首款深度学习云端定制SoC芯片,成为首个自主研发AI芯片并商用的AI公司。
根据依图科技的招股书,IPO所募集的资金投入重点,也将是芯片相关产品的研发。招股书显示,在75亿元的募资额中,将有23.18亿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IP及高性能SoC芯片项目,8.11亿元用于基于视觉推理的边缘计算系统项目,10.7亿元用于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系统项目。
云从科技最早从金融和安防领域落地,从2017年开始,也逐渐扩展到智慧商业板块。商汤科技则在一直不断地扩大业务范围,在自动驾驶、智能手机、医疗健康、文娱、广告、新零售等领域布局后,今年又宣布正式进军AI教育,成立了子品牌——商汤教育。
2B和人工智能,在经历了今年的疫情之后,仍然是创投领域的热点。但对创业者们而言,资本市场要听的不再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科幻”故事,而是实际的商业内容。
“今年机构投资会更加谨慎,更偏向于去投抗风险能力强、商业模式稳健的项目,而避开那种停留在‘讲故事’阶段的项目。”青桐资本执行总经理陈蓉鸿说,“针对具体项目而言,我们会更关注AI技术是否能对行业降本增效,以及AI方案的完整性,即从数据到算法、从软件到硬件开发、从单一硬件再到整体方案的完整性。”
人工智能的商业化能否成功,并不是依靠几个项目落地就能实现。但离开了资本的聚光灯,挤出泡沫,反而是AI技术脱离神话、真正落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