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ID:feifeima-uk),作者:鱼前进,原文标题:《9.2分<王冠4>:王室全员工具人,悲剧一生的何止戴安娜》,头图来源:《王冠4》
经典英剧《王冠》第四季于11月中旬上线了。
这部堪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编年史”的电视剧,本季如期迎来一位关键人物——传奇王妃戴安娜。
青年戴妃由英国演员Emma Corrin饰演,一张娃娃脸稚气未脱,眼波流转间极富生命力。
这也让她婚前与婚后、想象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显得无比残酷。
初识戴安娜的查尔斯王子已是而立之年,却软弱优柔,缺乏事业心;其与有夫之妇卡米拉的恋情,为皇室成员所不容。
而戴安娜年轻,漂亮,受过良好教育,出身贵族之家,没有复杂情史——在要求一贯苛刻的王室家庭眼中,着实是个理想的结婚对象。
在仅仅见过13次面后,两人隆重“闪婚”。而这段婚姻日后的走向,早在二人订婚时就已埋下了伏笔:
记者:“你们俩看起来都沉醉在爱里。”
戴安娜:“哦是的,绝对。”
查尔斯:“那取决于‘沉醉在爱里’是什么意思了...”
彼时人们会将查尔斯的表现归结为皇室固有的矜持,过后想来,不过是他内心凉薄的真实写照。
《王冠》系列以真实展现王室重大事件为创作宗旨。其高明之处在于并未局限于表现戴安娜与查尔斯的爱情悲剧,而是以戴安娜为引,深入探究这个家庭的精神内核。
无论是着重展现的细节,还是有意淡化的内容,甚至编剧精心演绎、创作的故事,都如同悲悯的目光,投注于王冠的阴影下那一个个孤独的背影。
一
一些鲜少被影视化却对戴安娜与查尔斯的“孽缘”有深刻影响的细节,是最值得咀嚼的。
根据可靠的资料来源,两人初次见面是在Spencer家族的狩猎活动上。当时查尔斯正在和戴安娜的亲姐姐Sarah约会,而戴安娜只有16岁。
Sarah在几年后接受采访时说,如果不是因为查尔斯的显赫身份,她才不愿和他交往。戴安娜却在初见时就对查尔斯颇有好感,对能够和他开展恋情充满向往。
扮演戴安娜的青年演员Emma Corrin,此前名不见经传。她坦言从没想过自己能够扮演戴安娜,倒是她的妈妈常被人恭维说长得像戴妃。
尽管少了戴妃身上“斯隆游侠(Sloane Ranger)”天生的优雅气度,却比较真实地塑造出一个家境优渥的千金小姐,一个情窦初开的青春少女形象:
她身着“Mad Tree”(出自《仲夏夜之梦》)的装扮“偷窥”查尔斯;在查尔斯的叔父蒙巴顿勋爵去世后,主动慰问关怀;被求婚的当天夜里,和好朋友在酒吧彻夜狂欢……
这份介于“心机”和“纯情”间的主动,无论戴妃迷们如何看待,都还是有其依据的。
王室就曾以“Mad”一词评价过戴安娜 现实和剧情互文
尽管查尔斯并非对戴安娜毫无真心,在与戴安娜相识直至走入婚姻殿堂的4年间,他从未断绝和情人卡米拉的交往;他和她透过电话互诉衷肠,在聚会上更唱迭和,好像他们才是心灵相通的一对。
16岁的年龄差,性格的差异,王室规条的刻板繁冗,查尔斯的心猿意马,最终让戴安娜陷入抑郁,并深受心理疾病的困扰。
1992年,Andrew Morton发表了人物传记《戴安娜:一个真实故事》。在一段来自戴妃本人的录音中,她首次承认自己曾身患暴食症:
有时一天吃4、5餐,借吃东西获得安慰,片刻之后又陷入自责和自我厌恶……这症状从她订婚后1周就一开始出现,并绵延了十年之久。
片中的戴安娜深夜潜入厨房大吃甜食,又跪在马桶前全部吐出。
“(婚礼前)我丈夫(查尔斯)把手放在我腰线上说,你好像有点发胖呀?这话好像在我脑子里扣动了扳机,对他和卡米拉的积怨一下子涌上心头。”戴安娜如是说。
为她缝制嫁衣的设计师Elizabeth Emanuel回忆,戴安娜的腰围先是从26增长到27英寸,临近婚礼时,又暴跌到21英寸。
而在这本传记出版前,戴安娜从未向外界提及她的病情,甚至从未告诉她的丈夫或其他皇室家庭成员。
“患有暴食症是件羞耻的事,我恨我自己,恨我的身体。别人会觉得你的体重没有变化,表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我无法向任何人倾诉,只能自己承受。”
除了暴食,还有抑郁。
剧中,查尔斯向女王抱怨戴安娜郁郁寡欢,每天把自己锁在房中不与人交谈,此时戴安娜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即威廉王子。
孕期抑郁的实际情况,可能比这还要糟糕。
在90年代的采访中,黛安娜说自己曾在怀孕4个月时假装摔下楼梯,试图引起丈夫对自己的关注。
可惜,即使是这近乎“自残”的呼救,没有换来她所期待的重视与安抚,更没能挽救这段行尸走肉般的婚姻。
二
电视剧《王冠》是一部影视作品,不是新闻纪录片。在忠实还原一些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对一些隐秘的悲欢进行了戏剧化的演绎。
剧中促成查尔斯暂时搁置对卡米拉的依恋,决定与更合适的结婚对象展开恋情的,是蒙巴顿勋爵的死。
蒙巴顿勋爵是查尔斯的叔叔,曾任大英帝国驻印度末代总督。尽管历史上对其褒贬不一,他始终被查尔斯视为“珍贵的导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蒙巴顿勋爵突遭爱尔兰共和军暗杀,死前仍规劝他在感情生活上回归正途,这让查尔斯心怀歉疚。
这封蒙巴顿勋爵的遗信,其实是编剧杜撰的。
但在蒙巴顿被公开的书信中确曾写道,已婚女人在外与人发生情感纠葛,是“令人恶心”的。
来自长辈的劝导和施压,暗示着查尔斯,戴安娜,他们恋爱以及结合,自始至终都被王室家庭左右;而他们之间不可调节的矛盾,也并非一个小家庭、一对夫妇间的龃龉,而是与整个温莎家族的命运走向以及新旧观念的碰撞交织在一起。
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那场轰动世界的婚礼,在正片中只出现了短短10秒。
饰演戴安娜的Emma Corrin在幕后花絮中爆料,剧组为了再现戴安娜的婚纱,专门从巴黎觅得昂贵的古着布料,从式样到颜色都力求贴近当年的风貌。
剧组投入如此巨大的成本和心血,只为这惊鸿一瞥。
编剧Peter Morgan在采访中说,婚礼的盛况打开任何一部纪录片就能看到;他无意复刻这场耗费了11万英镑(1981年),受到全球7.5亿观众关注的盛会。
毕竟对于这部剧来说,“王冠”才是主旨。
所以,即便是在自己的婚礼上,戴安娜也从来不是主角。或者说,除了“那个人”以外,除了皇室家庭这个听上去笼统、却实打实地为英国创造每年18亿英镑收入的“机构”以外,任何人都不被允许成为明星。
甚至国王也好,女王也好,都是服从于“王冠/王权”的。
王冠,压倒一切。
当查尔斯与黛安娜从澳大利亚出访归来,戴安娜向女王抱怨丈夫因她人气太高而心理失衡。
但在女王眼里,只要查尔斯那让人难以捉摸的性格没有给王室惹来什么非议和麻烦,那就不是什么问题。
真正令整个家族头痛的,是魅力四射、行事“招摇”的戴安娜,是她那与王室“never complain, never explain”的处世原则相左的、让夫妻矛盾暴露于公众视野的表现。
王室需要一位“完美”王妃去完善王子的形象,完善第一家庭的和谐美满;戴安娜如同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其存在是“附庸”,其价值是“妆点”。
——令戴安娜碰壁的岂止是一个不爱她的丈夫,而是来自整个王室,骨子里的冷漠和敌意。
三
《王冠》的主创尽可能完整地描摹王室成员生活的多个侧面,展现个人在王室家庭中的压抑与痛苦。
外面看华丽雍容的古堡,从里面看,总因为光线不足而暗昧阴郁;家人之间的日常对话,言谈句句锋利如刀;休假时骑马打猎,却少见欢颜……
为保证王权的延续,维持庞大机构的运转,每个人,包括头戴王冠的“那一个人”,都已工具化,任何企图跳出窠臼的尝试和与之相关的个人幸福都不得不向王冠献祭:
菲利普亲王与女王成婚后,曾试图要女王改随夫姓,即从“温莎”改为“蒙巴顿”,被伊丽莎白祖母、马力太皇太后等坚定驳回。他必须低调地做女王背后的男人,更确切地说,服务于温莎王朝的王权延续。
安妮公主与丈夫的关系剑拔弩张,想离婚却受到百般阻挠;而为防止公主“外遇”、将“丑闻”扼杀在萌芽状态,她钟爱的克罗斯警长被女王调离了皇家护卫队,使得两人无法见面。
最年轻的爱德华王子在寄宿学校长期受到同学的欺辱霸凌;作为母亲的伊丽莎白二世,直到儿子毕业临近的时候,才第一次了解他这些不堪回首的经历。
母子之间的交流只能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传召”开始,在菜肴一成不变的正式午宴中进行,令人不胜唏嘘。
菲利普亲王在劝戴安娜不要提出离婚时进行的那场深刻的自我剖白,道破了剧中每个人的命运:
而27岁加冕,历经2次世界大战和无数社会危机与转折期的女王本人,又何尝不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
她无法如菲利普亲王一样爽快地说出自己最喜爱的孩子是谁,并非全然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们略带盲目的博爱,而是王冠之下,纯粹发自个人的情感好恶,已没有容身之地。
这样的情感波动,已在潜意识中被过滤掉,留下的只是缺乏足够人性温度的“正确”。
她也已不被允许拥有正常人的悲喜,只能活成一个优雅的符号,和历史保持同样的重量和格调。
四
圣诞前夜,当求助无门的戴安娜来到巴尔莫勒尔城堡,提出想要和女王谈谈时,女王的回复是:我要去喂狗,它们饿了。
“人不如狗”?其实更多的是对规矩的维护,对正统的捍卫。即使过去的决定导致不幸的后果,也只能用沉默来压制和包裹住所有争执和苦涩,就像菲利普亲王、安妮公主以及爱德华王子所承受的一样。
只是在戴安娜身上,这样的策略并未完全奏效。
从“特立独行”的时尚穿着,到被爆多次婚内出轨,到对人民的亲和亲切态度,到不遗余力亲身参与各种公益事业,再到离婚、出走王室,她让王室对“完美王妃”的期待次次落空,却同时又成就了一个魅力不衰的文化符号,一个为普通民众真心喜爱、长久怀念的“人民的王妃”。
她带给王室的余震,亦延续至今。
戴妃离婚并意外逝世后,民众对她深切的哀悼和怀念如同打在查尔斯王子和整个王室脸上的耳光。
哈里王子则因幼年丧母深受创伤,公开表示自己曾多次濒临精神崩溃。
来自《纽约时报》中文网
他成年后不顾外界非议、高调与梅根成婚,甚至公然宣布脱离王室,种种叛逆之举,无不和母亲生前的不幸以及传闻中“蹊跷的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王冠》第四季的最后一幕,王室成员在准备拍摄“全家福”;当戴安娜走进房间,没有人和她问候、寒暄。她站在后排的角落,好像和任何人都没有关联。
背景音乐是德国版“Silent Night”,歌词中的一句“Sleep in heavenly peace”预言了戴安娜命运的走向。
她也正如这张合影里的形象一样,身处人群之中却保有一种对立感。
茕茕孑立的戴安娜,带着玉石俱焚的孤勇,在密不透光的冰冷外壳上,打了一道深深的裂痕。
个人与王权的对抗,大约注定是要以失败而告终。要么,你就放弃它。
对于普通人而言,也类似。大约只有放弃参与一项游戏,才能彻底摆脱游戏规则对我们的制约与束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非马(ID:feifeima-uk),作者:鱼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