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2-13 10:12
这个城市鼓励降房价了,但你未必敢买

虎嗅注:本文来自“新周刊”,作者:曹吉利。题图来自:ICPhoto。


房价的分化,势必带来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资产的分化,进而造成群体间观念的分化。


哈尔滨的房价要降了?


尽管距离鹤岗不过半天车程,但与这座因低房价而名噪一时的小城不同,省城哈尔滨鼓励房企降价销售的消息,还是能让人在年末感受到一丝来自东北的寒意。



鼓励降价销售,哈尔滨有苦衷。/ 财经国家周刊


上个月,哈尔滨市即将印发的一份《关于疫情期间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相关政策的通知》流传,在这十四条以“提升楼市热度、激发市场活力”为目的的举措中,最引人注意的当数那条: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根据市场情况,采取打折促销、团购等方式让利销售新建商品房。


作为对照的是,不久前的九月,河南三十多家房地产企业凑在一起开了个会,会议的名字很长——“迎风把舵,勇毅笃行,2020年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会长闭门会二次会议”,结论却很简单:稳地产,不带头降价。


不降价,成为区域共识。/ 微信号“河南省房地产业商会”


看来,从东北到中原,关于房子降不降价这件事,地产商们也还没达成统一意见。而普通人更关心的,则是哈尔滨之后,还会有更多城市加入“鼓励促销”的行列吗?


为什么是哈尔滨


记性好的网友应当知道,中国城市向来不怎么欢迎房子跌价,尤其作为省会城市,主动替开发商出谋划策降价格,这还是头一遭。


遥想2018年和2019年之交,几起“降价未遂”事件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比如当时有媒体报道,在安徽某县城,一楼盘前脚降价,后脚就被约谈,不仅价格恢复如初,预售许可证也被停办。


类似的事情见多了,吃瓜群众也就默默记下一个道理:房价上涨只算常态,房价下跌才是新闻。若干年来,这种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去年鹤岗的“白菜房”,一夜之间震撼全国网友。


小城鹤岗,未必不如大城市宜居。/图虫创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打折,哈尔滨在大城市里第一个吃螃蟹,背后是有原因的。最直接的一点,恐怕就是缺钱。


过去这些年,大多数城市之所以不愿看到房子降价,主要担心房价下跌传导到地价下跌。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十个月,地方政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近5.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疫情之下,这块“卖地”收入显得更为重要。


当然,房价下跌的城市,幸福感未必下跌。/ 图虫创意


算上上个月,2020年的前十一个月里,上海土地收入2700亿元,位列全国第一,杭州紧随其后,以2500亿元排在全国第二。


顺着榜单往下找,哈尔滨以300亿元排在第四十名,作为对比,杭州在疫情最严重的上半年,卖地收入就达到1700亿元,几乎是哈尔滨全年的六倍。


从地方收入这个角度来看,从前不许房子降价和如今鼓励房子降价,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一致的。


很多时候,城市间房价的此消彼长,也是人口用脚投票的结果。夕阳下的哈尔滨街头。/ 图虫创意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没有这一纸通知,哈尔滨的房价恐怕也涨不动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哈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从六月到十月,连续五个月环比下跌。


当然,房价低有一定客观原因,比如哈尔滨超过5万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和66%的城镇化率——作为对比,海南省的陆地面积也仅有3.5万平方公里,哈尔滨之大可见一斑。


但房价变动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城市竞争力的此消彼长。2019年,拥有如此庞大面积和千万级人口的哈尔滨,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四十名开外,人均GDP更是几乎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垫底。


再加上每年缓慢流出的人口和巨大的新房存量,房多人少之下,无怪乎哈市的房子难涨更难卖了。


你的城市会是下一个哈尔滨吗?


当代年轻人,总要面对一个无解的悖论:房价高的城市生活压力大,房价低的城市工作岗位和薪酬水平又差一大截,也即所谓的“大城市放不下肉身,小城市容不下灵魂”。


就在寒冷的哈尔滨考虑着怎样帮助房企“薄利多销”的时候,还有一些城市的楼市,正经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热闹场面。


比如上半年的卖地冠军杭州,累计出现数次“万人摇”——因为限价政策,一些新楼盘的售价比周边的二手房便宜一大截,最夸张的情况是每平米低上万元,也就造成了“买到就是赚到”的利润空间。 


杭州是近年来人口流入最快的城市之一。/图虫创意


只要手上有足够的资金,买一套新房,转手挂牌出售,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利润,很少有人能不心动。购房者蜂拥而至,面对有限的房源,只好通过摇号确定购房资格。


限价的初衷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但因此造成的价格差,却引来另一轮房产狂热。


杭州的西溪公馆楼盘,创造了六万人报名摇号的纪录,摇号前冻结的资金就达到400亿。不仅是杭州,四月份,成都也出现四万多人抢购七百多套房源的极端情况。


前不久,深圳住建局提出,要学习新加坡,将来让深圳60%的市民住进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图虫创意


上个月,早已经勇夺房价全国第一的深圳,又以一次摇号冲上头条——


据多家媒体报道,深圳某网红楼盘,因为与周边二手房动辄数万元的巨大差价,被众多投资者瞄准。尽管主推户型都在100到200平方米,均价达到令人咋舌的每平米13.1万,所有参与摇号者均需冻结350万元,但还是吸引来了近万名有效登记客户。


根据购房资格要求,他们全部为无房客户,社保缴纳也超过了四年,是通常意义上的“刚需”。不过,其中某些购房者只是符合资格的“代持”,真正撬动天量资金的,是站在他们身后的投资者。


经济观察网对投资群体做出这样的描述:“他们打着‘首套房’名义,却不一定是无房一族;手握上千万现金,也受得住大额冻资;只要能摇到一个靠前的号码参与选房,房子面积当然越大越好,至于朝向、楼层、户型都不重要。” 


11月28日晚,新华社发表时评《抑制楼市“打新热”需要“硬核”举措》,深圳的这场狂欢,才以随后的一系列严查收场。


过去这些年,在一片涨声中,大多数对于房价的预言都失效了。/ 电影《大腕》


很显然,年初,一些人预想中楼市因疫情而全面降温的情况并没有出现,至少在热门一二线城市,我们看到的景象并非如此——也许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只要大家心底里还想着一旦大城市房价下跌,便赶紧抄底买一套,那大城市的房价就永远不会下跌。


12月头一天凌晨,西安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彰显这座网红古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决心。毕竟,在此之前,西安的房价已经连涨了55个月。


西安崛起,房价先行。/图虫创意


楼市冰火两重天之下,哈尔滨们和深圳们仿佛处在两个世界,不巧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把眼睛望向后者,所以无时无刻不处在疫情和房子的双重焦虑中。


“买不起的天天想,买得起的看不上”,步哈尔滨后尘的城市不是没有,上周,文山市发布通知,其中提到“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城镇居民、农民、农业转移人口、市外人员等到文山城区购买新建商品房或二手房”。


可是,展开地图,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找出这座小城市的位置呢?


玉米、猪肉和房子


毫无疑问,中国城市的楼市正在迅速分化,持续多年的“普涨”大概一去不返,随着人口和经济的更加集中,大城市和小城市、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房价或许正在拉大差距。


鉴于房子在中国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分化可能带来更加深刻的变化。


被房子拉开的距离。/ 图虫创意


年初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在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中,住房占实物资产近七成,同时,中国城镇家庭负债参与率达到56.5%,负债主要来自银行贷款,其中房贷占家庭总资产的四分之三。而且越是房价高的地区,杠杆率往往也越高。


无论涨跌,房子都已是锚定中国家庭财富和债务最重要的事物,房价的分化,势必带来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资产的分化,进而造成群体间观念的分化。

报告中各省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 《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此前,杨超越因为“一百斤玉米只能换三斤猪肉”的言论,引来一片赞扬。舆论欣慰地表示,有过底层生活经验、深知民间疾苦的超越妹妹,实在是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可到了年底,杨超越关于房价的一番率真表态,却成了无数打工人心头的一根刺。在一档访谈节目中,杨超越说起想在上海给家人买套房子的愿望:“像个样的房子得卖三千万吧。”


当主持人表示,三千万在北京郊区可以买别墅的时候,超越妹妹直接表示:“买个锤子哦,北京郊区,我买那犄角旮旯干吗?” 


最扎心的是,她说的没错。不是超越妹妹太飘,而是京沪的房价太高。大半年过去,玉米和猪肉的价格都发生了变动,今时今日,杨超越还能准确地判断出,三千万可以换多少斤玉米吗?


你看,即便是明星,对于财富的判断,也可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被房价改变。


令打工人不适的,并非杨超越说错了什么,而是他们不得不承认,自己花三十年时光买的那套小房子,“不像样”。/ 《巅锋》


在北京,学区改革前夕,售价千万的热门学区房短时间内售罄;


在烂尾楼之都南阳,“业主筹款7600万元自救烂尾楼”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在气候宜人的春城昆明,著名的烂尾楼“财兴盛大厦”的业主经过多年的筹款自救,终于拿到了等了12年的房产证;


在寸土寸金的深圳,今年曝出了“8个小区学位被降级,业主下跪”的新闻。随后,当地发布调查通报,所谓“跪求学位”的七人中,没有一人今年有子女申请学位,都存在借学位炒作房价的嫌疑。


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可眼看着高价买来的学位房贬值,购房者也难免在心中算计:黄金价值几许,房价又是多少钱一平呢?


买了房的想继续涨,还没买的想快点跌,小城市居民惊讶于大城市房产的天文数字,说活在大城市的居民又觉得司空见惯……纷乱的2020年一再向我们展示未来的不确定性,可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2021年围绕中国人的烦恼中,房子一定是不会缺席的一项。


2008年1月11日,北京一位大爷从烂尾楼前经过。/图虫创意


美国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在《扫地出门》一书中写道:在世界上许多语言里,“家”的意涵不只是遮风挡雨,这个字还会让人联想起温暖、安全感与亲情。


但这种共情,在房价涨跌面前显得太过脆弱,那些数字可以轻易地将人们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群体。比如关于年轻人应不应该买房的话题,这个冬天,蛋壳房东、蛋壳房客和网络世界的围观者们,一定有着不太一样的感悟。


有售楼处为了区分不同渠道,启用人脸识别,业主见招拆招,为了货比三家,戴上了头盔。/ 新华每日电讯


作家双雪涛在《聋哑时代》中的一段话,可以用来描述这种荒诞和无奈:


在我看来,有些人已经疯了,有些人正在一点点死掉……一边吵闹着这是一个多么荒谬的世界,一边为这个荒谬的世界添砖加瓦,让它变得一天比一天荒谬。


出版这段文字的时间是2016年,你还记得那一年,身边的房价是多少吗?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