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周宇,原标题《《神奇女侠 1984》在院线、流媒体同步上映,你还会去电影院看吗?》,头图来自:电影《神奇女侠1984》剧照
相比往年,今年的电影行业走得并不顺利,疫情让行业按下了暂停键,甚至是倒退。这也直接引发了许多新变化,其中甚至有部分试图改变我们的观影习惯。
《神奇女侠1984》可以说是近期的热门大片之一了,而作为出品方的华纳,却在最近宣布,《神奇女侠1984》要在自家流媒体平台 HBO Max 和电影院同期上映一个月。
也就是说观众可以在手机、电脑、电视这类流媒体承载设备上看电影首映了,其对影院的冲击可想而知,而且华纳还没有到此为止,它紧接着宣布要将旗下 2021 年上映的 17 部大片,同步在流媒体平台 HBO Max 和影院上映。
这个消息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要知道这 17 部大片中可是有《黑客帝国4》、《沙丘》这样极具票房号召力的影片。
如此大量的商业大作都取消了窗口期,我们的观影习惯真的要被改变了吗?
一、消失的窗口期
电影首映要在电影院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是常识,这是作为发行商的电影院和作为内容生产商的电影制作公司共同努力的结果。
电影院销售电影票并提供放映场所,电影制作公司负责制作内容,宣传则常常都是双方一起。为了保证双方的合作与利益,窗口期就出现了,电影院一般都是作为电影首发放映渠道,且独占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在互联网上放映。
通常这能提升影院对观众的吸引力,对于电影制作公司而言窗口期也是为了收拢第一波资金,毕竟影院是可以通过电影票房快速收拢资金的主要渠道。
而这次华纳兄弟将《神奇女侠1984》、《黑客帝国4》等电影大作都放在流媒体平台上同步影院放映,无疑是打了经销商影院的脸,以前虽然也有电影线上首发的案例,但大多都是个例,不至于一年的大作都取消窗口期。
取消窗口期,意味着用户能在手机、电视、电脑这些更容易接触到设备上观看电影,对影院卖票还是有一定的冲击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华纳兄弟公司做出如此出格的行为呢?
比较容易想到的一个影响因素是疫情,疫情让大量公共场所无法开放,公众出门消费的意向和频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对比国内,美国的疫情无疑显得更为严重。
不过,现在疫情发展情况并不算明确,华纳兄弟一次性取消一年的电影发行窗口期,恐怕也不止疫情的影响,其中既有华纳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电影产业变更的因素。
华纳在疫情期间推出的上一部大作还是《信条》,而它的票房成绩并不算理想,在国内被《八佰》所超越,全球票房截止今年 12 月 8 日也不过 3.599 亿美元。
但《信条》制作费就已经达到了 2 亿美元,而据业界分析师预计,总票房要在 4 亿美元左右才能达到收支平衡,这倒也接近华纳估算的 5000 万美元亏损额度。
如果只是作为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华纳或许还能接受这样一部号称救市之作的亏损,但它身后的大老板——AT&T 可能就不这么想了,华纳兄弟娱乐作为 AT&T 的子公司之一,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
既然电影亏损,疫情还不明朗,那不如把这部分内容放到流媒体上,都是亏损,放在流媒体上还能吸引新用户订阅呢。
虽然 HBO Max 14.99 美元一个月订阅价格相比电影票有一点贵,但《神奇女侠1984》这样级别的电影首映再加上 HBO 其他高质量内容,似乎也能接受了。
而且订阅收入是不需要和电影院分账的,全部利润都归华纳兄弟娱乐公司所有。
实际数据也侧面证明了这一决定的价值,AT&T 的 CEO 约翰・斯坦基(John Stankey)在接受采访时表示,HBO Max 的订阅用户数相比今年三季度增长了 400 万人,这还是 17 部电影还没开始上线的情况下。
不过,华纳如此激进的取消窗口期,显然是要被好莱坞传统电影体系所抵制的。
二、电影人们怎么看
据外媒 CNBC 报道,华纳没有提前和 17 部电影的制作方、演员以及电影院方沟通取消窗口期,不少人都是在消息宣布前 2 小时才知道的,典型的先斩后奏。
显然这惹怒了不少人,包括《信条》导演诺兰在内的不少好莱坞电影人都表示无法理解,诺兰甚至称华纳的 HBO Max 是最烂的流媒体平台。影院作为直接受损的一方自然也是反对者,同样也是激烈反对。
对此,华纳兄弟表现的倒是十分坚决,其 CEO 杰森・基拉(Jason Kilar)表示“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票房不够,那么 HBO MAX 就要担起一定责任了”。
但即便如此,整个好莱坞传统电影体系对于流媒体平台的态度也是复杂而多元的,有人抵制,也有人合作。
此前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就与流媒体平台 Netflix 合作推出了电影《爱尔兰人》,虽然他也表示希望观众用更大的屏幕观赏这部影片。
这其中的原因是题材和成本,据称《爱尔兰人》的制作成本已经达到了 1.59 亿美元,这部长达 3 个多小时的黑帮史诗电影,放在现在的电影环境中确实算小众题材。
这也是为什么好莱坞传统电影体系不看好《爱尔兰人》的原因,投资高风险大,而对 Netflix 这样的流媒体平台来说,这部分成本并不需要通过票房兑现,而是通过《爱尔兰人》这样的大片吸引观众持续订阅该平台,长期获利。
相比传统电影体系中电影票房是最重要的回收资金渠道,流媒体更偏向于用更丰富的内容、更广阔的题材吸引不同爱好的观众,观众越多订阅费用越高,就越容易获利。
一方面电影人都希望电影能在大荧幕上放映,毕竟大家在制作时都是按照大荧幕的标准制作的,比如宽荧幕、画幅比例等,但投资和题材确实是问题,好莱坞作为一个工业化程度极高的电影工业体系,看重的还是收益回报。
小众题材能吸引的观众有限,票房自然也就不高。
另一方面,流媒体又确实愿意在多元化题材的电影上做投入,虽然它的确抢走了一部分影院观众。
迪士尼在最近的投资日上也宣布将推出超过 50 部新影视内容,其中有不少内容会在流媒体平台 Disney+ 上线,动画电影《寻龙传说》更是选择了和华纳一样的发行策略,院线和流媒体同时上线。
相比国外传统电影体系和流媒体平台争斗越来越激烈,国内倒是相对温和一些,《囧妈》放弃在影院上映时,冲突最激烈的还是影院方,国内的电影人倒是没有太多激烈反对的。
这其中有国内电影人对网络平台接受程度比较高的原因,导演徐峥、谢飞等知名电影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认可了网络电影的意义。
也有国内和国外的电影工业发展程度也不一样的原因,华纳是美国六大电影制片厂之一,每年向市场输出的电影大多都是《神奇女侠1984》这样的大明星、大投资、大制作的商业电影,市场票房期待都比较高。
同时华纳还有电视台、流媒体平台 HBO Max 等业务,反观国内几乎没有这样的公司。
华纳取消窗口期,明面上是还选择权以消费者,去电影院还是还是流媒体都是观众自己选,但背后也隐藏着风险。
首先就是盗版内容较难禁止,今年《花木兰》在流媒体平台 Disney+ 上线后不久就有了盗版流出,彼时国内电影院线还没上映这部电影。
其次就是现在流媒体平台数量在增加,除了华纳的 HBO Max 还有 Netflix、Disney+、苹果的 Apple TV 等,版权在各大平台间转换,相比之前,观众想看更多就得付更多订阅费。
更别说像《花木兰》那样,除了订阅费还得花钱额外购买观影资格,变相的增加了观众的消费。
流媒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观影习惯,疫情无疑加速了这一变化,流媒体和电影院互相冲击恐怕在之后会成为常态。
三、共存
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一些,会发现在整个电影发展史上,电影院并非第一次受到如此大的冲击,在上世纪 40~50 年代,电视作为一个新兴产品,成为了美国家庭中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
在电视上可以观看各种节目、电影等,也因此对电影院产生了巨大冲击,观影人次和票房在上世纪 50 年代大幅下跌。
为了应对这个新东西,传统电影制作体系初期同样拒绝为电视提供内容、防止人才外流,和现在拒绝流媒体何其相似。
不过电影院最后还是找到了方法自救,一方面解开了封锁,开始为电视台提供内容获利,另一方面加强电影院的独特性,例如增加荧幕大小,更大的宽荧幕成为了标配。
再加上之后的 IMAX 、杜比音效、3D 电影等新技术的加入,电影院的观影体验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高度,并以此吸引观众。
电影院是一个具备仪式感的独特空间,正如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所说的:
影院是一个公共空间,是唯一一个对号入座、在昏暗的环境下“集体地独自观影”,我和你坐在一起,但是我在独自观影的公共空间。
在这个公共空间,你不会收到弹窗消息的打扰,没有快速播放功能,只需要沉浸地享受电影就好了。
更何况,影院作为实体店,还具备社交意义,和朋友去电影院一起看场电影一直以来都是饭后的主要活动之一。
这份独特的体验支持着观众们不断选择电影院,它不会在流媒体等数字发行体系的冲击下消失,两者共存才是常态。
或许疫情过后,电影可以根据自身特性决定在影院放映还是流媒体平台放映,现在国内的网络电影,不就和电影发展史早期的 B 级片有些像么,同样是低成本、电影明星少、但偶尔还是会有口碑佳作。
导演希区柯克拍摄的经典影片《惊魂记》,就是按照 B 级片标准拍摄的,成本不到 80 万美元
我和身边的朋友也聊过这个问题,虽然也有少部分人表示在手机、电视上看电影也可以,但还更多的人还是表示:
我还是想在大荧幕上见到神奇女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ID:ifanr),作者: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