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0-12-20 18:43

调性电影,你看吗?

作者:张友发;编辑:吴燕雨;题图来自:豆瓣《野马分鬃》


“再过几年回头看,这可能是阿里影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发布。”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告诉毒眸。


在今年金鸡电影节期间的发布会上,阿里影业官宣了内容厂牌“可能制造”和自制片单。此前李捷已经在专访时,向毒眸表达了重回内容牌桌的决心。而现在,阿里影业落下了最重要的一枚棋子。


对阿里影业来说,这像一次破釜沉舟的战略转型,往前走,是成为千亿公司的巨大想象力;停下来,则回到600亿市场的常规拼图。


可能制造击穿壁垒的方法是“内容创新+用户运营”。具体来说,是面向年轻用户生产具备内容调性的电影,再加上人格化的账户运营,成为具备用户黏性的内容厂牌。


李捷的布局着眼于未来,他认为下一代的电影公司可能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品牌,当下的电影项目能够逐渐积累起品牌效应,而不只关乎一城一池的票房得失。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


这个思路参考了国外擅长用户运营和内容生产的电影公司A24,国内则借鉴了元气森林、B站等互联网气质的传统领域闯入者。


可能制造也勾连着互联网长久以来改造电影的努力。在2016年时,他们曾尝试用大IP和流量明星吸引年轻消费者,现在阿里影业的计划则是为年轻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消费。


在互联网入局数年后,电影的生产逻辑一直没有被颠覆。将概念落实为产业细节,并突破电影行业的惯性,是横亘在阿里影业面前的问题。


但改变是行业需要的,即使没有经历线下停摆,增长放缓的电影业也需要思考吸引新增用户、处理院网关系和对抗不确定性。阿里影业的探索能否为行业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是观察可能制造的最大意义。


互联网公司怎么做内容


在发布会公布片单的环节,21部新片和的年轻导演的肖像照被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屏幕上。这距离阿里影业上一次批量发布片单,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



在2016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初出茅庐的阿里影业一口气发布了包含17部电影和2部电视剧的片单计划。这些“大IP+流量明星”的头部电影,是阿里影业做内容的第一个阶段。


那时的李捷刚接手淘票票,和同事对内容都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后来和阿里文娱高层内部讨论时,李捷抛出了“高地思维”的概念:任何一家公司进入一个行业必须有一个战略切入点。而现阶段阿里影业应该暂时放弃布局电影全产业链,而将电影票务和宣发作为切入点。


于是到第二年上影节,在其他电影公司忙着发布重磅片单的时刻,阿里影业将定位转为电影行业的水电煤,暂时不进入内容赛道。此前相对独立的淘票票成为战略重点,内容划归到发行团队之下,出去谈内容合作也围绕票务展开。


利用淘票票自下而上进入电影产业,是阿里影业此时的打法。到2018年第一季度,淘票票的市场份额峰值一度达到43.6%。这时候起,阿里影业也顺势加码了内容。


2018年11月,阿里影业推出了“锦橙合制计划”。此时正是国产片重新占领市场优势的时期。阿里影业也以合制的方式,在资金、宣发、平台资源上为这些电影提供弹药支持。比如今年上映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和《一点就到家》,就都来自“锦橙合制计划”。


电影《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海报


在通过合制培养内容判断力的同时,阿里影业还在着手培养年轻导演,尝试打造人才梯队,于是有了专注培养青年导演的“薪火计划”。同时,这几年在各大创投的探寻,也让其储备了一批年轻导演和电影项目。


为回到内容牌桌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后,阿里影业也站在一个发展的新节点上。


拥有发行能力和优酷支持的阿里影业,已经为电影内容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但李捷并不觉得安全,由于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吸引流量的已经不再是渠道,而是优质内容:“内容是最重要的,内容能打穿一切渠道。”


海外迪士尼和奈飞的竞争具有警示性。拥有大量IP的迪士尼,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一年多就收获了8600万订户,实现了从内容到平台的跨越,而在失去迪士尼的内容后,作为渠道的奈飞必须深入充满不确定的自制领域。


阿里影业决心回到内容牌桌,在继续用“锦橙合制计划”来参与主流商业电影之外,在自制的方向,必须去寻找一个存在差异化可能的内容赛道。


更重要的是,影视公司固有的商业模式也有很多痛点。项目制的电影生产抵御风险能力弱,和用户的联系随机。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影业想做的是更有用户价值的内容平台。


承载这个愿景的,便是阿里影业此次发布的厂牌可能制造。


为未来生产


在李捷的计划里,可能制造会是一个年轻化的内容厂牌。


这是一个面向年轻用户,并讲述年轻人故事的内容厂牌。据介绍,这些故事将努力做到题材新颖、视角年轻、有温度、有脑洞;这些“新锐有趣”的作品以及背后的年轻创作者,也有机会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长注入动力。


同时,为了和年轻用户更高频的联系,可能制造还会进行人格化的社交账号运营,并生产厂牌的周边产品。


厂牌化的思路并非空中楼阁,参照对象则是北美的A24公司。这家电影公司刚刚成立7年,但已经诞生了《机械姬》《月光男孩》和《伯德小姐》等兼顾文艺片气质和市场收益的作品。


电影《月光男孩》


根据李捷的总结,A24在内容创作上以小博大,不做大IP和大明星电影。在人群上关注年轻人喜好,在营销方式上完全采用互联网渠道进行宣发方式。


有着庞大用户运营部门的A24,更像是一家来自硅谷的公司。这反映了互联网思维进入好莱坞的趋势。奈飞和迪士尼最近的竞争,也显示出硅谷和好莱坞正在进入彼此的赛道,并用各自的产业思维展开竞争。


如何用硅谷的思维做电影,这是A24带给李捷启发的地方:“A24认为自己是一家来自硅谷的电影公司,而这也是我们作为互联网影业的发展方向。”李捷认为,国内的电影产业会随着年轻消费者而迭代,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品牌,也将应运而生。


A24代表的或许是某种未来。它不仅是电影厂牌,也是年轻用户品牌。在其官方推特和YouTube帐号评论区,聚集了大量粉丝,A24也和许多潮流品牌推出了联名。


A24周边商店


既然认定了电影行业的迭代机会,阿里影业的种种布局也都都面向未来投资。


阿里影业现阶段的自制对象不是主流大片。在内容上,为了满足年轻的电影观众,可能制造有三大主题,当下青春,趣味人生和近未来科幻。


片单中的《野马分鬃》就讲述了当下青春的故事。大学即将毕业的阿坤,从车贩手里低价购得二手吉普车,这辆吉普车带来了接二连三的挫折,也让阿坤意识到了成长的代价和生命的无常。


电影《野马分鬃》 图片来源:微博@电影野马分鬃官微


这些关涉年轻人生活的作品,被李捷视作未来的主流电影:“这个类型在当下是文艺片,两三年后可能是年轻人喜欢的潮流电影。”


阿里影业还寻找年轻导演,进行相对定制化的内容生产。《野马分鬃》的导演魏书钧通过《延边少年》获得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特别提及,随后在阿里影业支持下拍摄了《野马分鬃》。


之所以选择年轻导演,也是对可能性的投资:“投一个已知的东西一定不是核心竞争力,投未来才是。”


很多新锐作品属于小众类型,票房回报不一定可观,但这也是可能制造来做早期品牌建设的必经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可能制造不只是未来投资,也关乎阿里文娱的当下的整体布局。阿里文娱的分发和IP衍生业务的下一步计划,都需要可能制造来激活。


阿里鱼的IP衍生业务已经开展了几年,现状是几乎每部电影都想做衍生品,但大多片方又没有耐心。阿里鱼承担了中间商的角色,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而现在,衍生品和营销业务会更加前置地进入可能制造的生产阶段。李捷告诉可能制造作品《茉莉》的导演,电影的美术团队从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和阿里鱼一起工作,来开发所有围绕电影的衍生产品。



李捷对于内容分发也有着思考。基于阿里文娱电影业务双平台分发(淘票票+优酷电影)的能力,未来可能制造不会在创作之初,就区分所谓的院线和网络电影,而是根据成品来选择分发渠道。


按渠道特性分发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抵御风险。和海外做对比,迪士尼是唯一的院线和流媒体的双平台公司,并因此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而想要主动推动渠道能力和衍生品开发更进一步,阿里影业都需要从内容的中介变成“owner”,而这正是可能制造的生产价值。


可能和现实之间


最近李捷提出一种方案,将可能制造搬离阿里影业所在的大楼,和公司保持一个适中的物理距离,在业务上也以更加独立的形态运作。


“灯塔和淘秀光影这两个创新业务也是这么做出来的,一个独立的闭环业务团队,办公地点和公司保持一定距离,能够相对脱离大公司的运作体系和流程束缚。”对李捷而言,要想实现内容创新,可能制造必须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


之所以考虑这些举措,也是因为李捷意识到,新厂牌会是比灯塔和淘秀光影难度大得多的一次内部创业。可能制造是阿里影业的又一次冒险,而这次冒险要比之前更大。选择对未来的投资,就必须面对可能性和现实之间巨大的不确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电影领域,内容创新就是最大的风险。可能制造的内容追求调性和市场性,但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追求个人表达的年轻导演商业上不一定成熟,而类型片导演未必能拍摄打动年轻人的时代故事。


国内优秀的监制稀缺,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制片人制度,黄建新在之前的采访中告诉毒眸:“美国的电影制度是制片人制度,而国内大概一个明星就可以把这个制度一脚踢得粉碎。”


这让优秀的青年导演案例更难被复制。中国既缺乏制片人制度,也缺乏美国那样成熟的人才培养和独立电影体系,而各大电影节创投的成材率还有待考察。


和这些有传帮带传统的电影公司相比,阿里影业必须证明自身除了资金和宣发,也能够帮助年轻导演的成长。


除了具体项目和创投,阿里影业也通过阿里生态的短片平台新片场发现导演,并将一部分导演送到海外培养。挑选年轻导演时,李捷有着自己的判断,涉及到过往作品、对自我表达的控制以及个人审美等维度。


李捷也在为这个计划打造阿里影业的人才梯队:厂牌负责人柳青伶是阿里影业最年轻的制片人,也是《野马分鬃》和《茉莉》的制片人:“跟我们开会的时候,她的视角总是很独特。”


稳定的内容产出是首要问题,用户运营是另一个问题。形成人格化的品牌需要进行账号运营,但一家电影公司如何在内容空档期进行长尾内容生产,形成用户黏性,没有具体的答案。


在李捷看来,这个战略中最大的风险还是内容的不确定性。即使A24这两年也减少了优质内容的产出,内容公司只能对抗而不会消除不确定性。


《野马分鬃》、《茉莉》和《九顶假发的女孩》将是可能制造第一批推出的作品,它们的票房成绩,被李捷看作内容战略的一个节点,关乎着可能制造能否从“0”进化到“1”,并释放后续的商业想象力。



这个1面临很大风险。B站撬动年轻人群的是小众的二次元内容,而可能制造没有如此明确的内容支点。用PGC内容形成用户黏性,并且是在制作周期长、内容要求高的电影领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一旦可能制造成为内容平台,再加上淘票票、优酷和灯塔数字营销平台,李捷认为阿里影业就建立了对抗不确定性的体系:“不一定成功,风险也比较大,但一旦成功了,我们可能会是一个全新的、下一代的电影公司。”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