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2-04 09:24

一周内4000万玩家沦陷,优质的迷因永不过时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原文标题:《一周内4000万玩家沦陷,合成大西瓜为何这么“甜”?》


这段时间,你玩“合成大西瓜”了吗?即便没有玩过,想必也在网上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报道和讨论。


合成大西瓜,是新近一款爆红网络的小游戏,并衍生了“合成小芝麻”“合成大西瓜魔改版”等模式。这款被网友称为集2048、俄罗斯方块等多款游戏精华于一体的小游戏操作简单、画面抢眼,自1月22日上线后迅速走红,让许多网友玩得废寝忘食,甚至在一周之内狂揽4000万玩家。


小游戏《合成大西瓜》


从早期手机内置的俄罗斯方块、贪吃蛇,到智能手机时代的2048、跳一跳,小游戏一直在人们的闲暇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层出不穷且流传甚广。那么,为什么人们会热衷于玩一款又一款简易的小游戏呢?这些小游戏又为何能够制造网络热点?本期将结合传播学的视角,分析以合成大西瓜为代表的小游戏为什么会火。


碎片化时代,“简单”契合玩家心理


2021年,微信10周年,也是微博的第12个年头。两“微”风靡十年,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和习惯都深受影响,有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平台上的信息往往发布快速、篇幅短小、阅读方便,呈现微传播的特点;而用户也习惯于快速、随意、“匆匆一瞥看新闻”的方式,也就是现在常说的“碎片化阅读”。小游戏的“小”,本身契合了这种随时随地消费内容的碎片化习惯。


罗伯特·哈桑认为 ,媒介史是一部媒介内在时间逻辑不断加速的历史。社交媒体创造出的网络时间已经冲破了钟表时间的惯例,“将我们带至一个去同步化的临界点,一个在时间上出现断裂的临界点,我们发现越来越无法跟上它的认知要求。”于是,人类从此生活在了一个时间碎片化与注意力分散的时代。[1]


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环境和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中,相比于内容复杂、篇幅宏大的信息,人们更日常的偏好往往是易于理解、短小精悍的信息。


就小游戏而言,易于上手、随开随关、耗时一般在5分钟左右,更容易满足人在碎片化时间里的需求。而合成大西瓜,便以“简单”“微型”吸引用户进入并上瘾。


元素、色彩简单,符合视觉传播习惯


合成大西瓜的主要构成元素是葡萄、猕猴桃等水果,均以圆形呈现,画面清晰,线条柔和,缺乏冲击感,却易于理解,观感舒服。


这些水果的颜色也非常丰富,包括紫色、粉色、黄色、绿色等。武汉大学徐开彬教授认为,“色彩的饱和程度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明亮的色彩用以吸引受众的注意, 而阴柔的色彩则可以传达微妙的心境。”[2]合成大西瓜的色彩饱和度较高,且视觉风格明亮,给人以清新开朗之感。


同理,从俄罗斯方块到开心消消乐,这些合并消除类的小游戏均运用了丰富的颜色种类对游戏的元素加以区分,这种画面语言的确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


开心消消乐的视觉风格也非常明亮


 规则、操作简单,激发玩家复玩心理


凡是爆红的小游戏,一般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即操作容易。合并大西瓜只需点击屏幕让水果掉到既定的位置即可;规则也简单易懂,相同的水果会合并成高一级别的水果,最终合成一个大西瓜。此外,游戏进入非常便捷,只需点开链接就可开玩。这保证了用户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能够掌握主动权,不用被进入游戏的冗长时间与程序宰制。


不少网友认为,合成大西瓜与俄罗斯方块、2048、消消乐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网友分享游戏心得:感觉这种游戏玩过很多种也很多遍了,超级简单,但有新版本出来还是玩不够。


那这种简单易上手的游戏,为什么会吸引玩家一遍又一遍地玩呢?


英国心理学家彼得·沃森曾经提出过“证实性偏差”的概念,意为人们在面对不确定信息的时候,会首先判断其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是否相近,相比于细究其真伪,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期待“证实”信息。清华大学的史安斌教授认为,这一心理是假新闻泛滥的原因之一。[3]


事实上,这种求稳、甚至稍显偷懒的心理存在于方方面面的行为中。在关注新闻、了解信息时,我们一方面强调理性、深度思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的确又更容易信任那些自己愿意相信或已经认定的“事实”。而当这种本能的倾向表现在休闲娱乐方面时,人们掉入简易小游戏和轻松短视频的时间海洋中,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依托于高网速、团队合作的竞技类网络游戏固然刺激,但是对于碎片化时间来说,在移动设备上点开链接便可轻松上手的小游戏,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此外,吸引玩家重复玩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游戏规则虽然简单,进程却充满了不确定性。水果的顺序、位置和组合常常让人捉摸不透,玩家需要运用一些巧思来获得更高的合成分数和更长的生存时间。


社交媒体时代,互动创造意义空间


前不久,Facebook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财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Facebook产品的月度活跃人数为33亿;而在国内,微博、微信等APP也是我们获得信息的重要平台。社交媒体和即时通讯应用创造出的“线上世界”与现实世界日益交融,成为人类生存交往的重要依托,任何能够引起大范围关注的事件,都离不开社交媒体的发酵与扩散。


作为话题的游戏:频上热搜助其“出圈”


微博热搜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信息平台。用户的检索、分享和算法技术的捕捉促成了热搜榜的形成。理论上,一个话题热度越高,就越容易在热搜榜上被看见,进而有越多的人查看这个话题。因此,只要没有人为干预,热点话题会在热搜榜“马太效应”的作用下获得极高的曝光。


许多话题都曾突破自己的所属领域,通过热搜被用户了解,实现大众化的“出圈”。


游戏也同样需要借力微博热搜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正是因为网友分享的游戏攻略、游戏体验和围绕游戏展开的社会交往,将#合成大西瓜#这一话题推上热搜,被更多人熟知,从而进一步助力其传播与分享。


微博话题#合成大西瓜#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7亿


事实上,合成大西瓜甫一进入公共讨论场,微博话题度就不断攀升,且连续三天登上微博热搜,最高时排名第三。截至目前,#合成大西瓜#的话题阅读量已经超过17亿,有超过45万用户参与讨论。而与之相关的“合成大西瓜魔改版”“为什么合成大西瓜这么火”等话题的阅读量也已过亿。


此外,1月18日、22日郑爽、华晨宇等公众人物的私密消息接连被曝光,网友形容自己像“瓜田里的猹”,吃瓜不断。1月23日,合成大西瓜登上微博热搜,正式出现在大众视野。此“瓜”与彼“瓜”字面意义上的重合吸引了还沉浸在吃瓜氛围中的网友。在这个特殊时间点上的巧合,也是游戏被更多人看见进而风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媒介的游戏:“水果”传递意义


游戏本身作为一种媒介,不仅与单个玩家连接,也实现了玩家之间的连接。换言之,合成大西瓜这一游戏本身,就成为玩家之间互动的元素,形成了一个关于游戏的意义空间。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以游戏内容、攻略、情感体验为边界的媒介中,人们似乎可以找到一片难得的“游乐之地”,在其中,讨论的内容简单,更没有观点之间的交锋,所有人能够轻易地达成一种共识,通过娱乐凝聚情感的联系。


微博、微信作为提供入口的社交媒体,便为意义空间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讨论攻略、比拼分数、分享排名,甚至有粉丝群特意制作爱豆版的合成大西瓜。凡此种种,不仅在传播游戏本身,也是在以游戏为媒介,传递他们希望通过游戏表达的其他意义。


UGC时代,二次创作加速迷因传播


迷因(Meme)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意为人类的“文化基因”,可以传播、扩散、复制,也会衍生和变异,从而使人类文化在代代传承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演化。[4]


我们所熟悉的米老鼠、唐老鸭,最早只是迪士尼儿童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后来经过大众媒体的扩散与普及,成为迪士尼文化的象征;如今,它们已经突破了动漫产业的圈层,成为文化产业中的重要IP。这一过程,就是典型的迷因传播。


游戏一直都是迷因创作的重要阵地。1995年,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一上线便荣获众多奖项,被众多玩家称为“旷世奇作”。十年后,改编自这款游戏的同名电视剧播出,成为一代人心中的仙侠剧经典。


如今,该游戏已经出到了第七版,与之相关的挂件、人物手办等文创产品也受到众多玩家和影迷的喜欢。今年B站的跨年晚会上,电视剧版的插曲《此生不换》让许多观众直呼“爷青回”。由此可见,《仙剑奇侠传》及其相关元素作为迷因在不同领域和行业间推陈出新,已经不再是推出之初玩家单一的娱乐游戏,更成为承载着玩家、影迷回忆与情怀的载体。


互联网的海量资源与裂变式的传播速度,为迷因的衍生与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合成大西瓜作为一种迷因原型,被网友进行二次创作,话题度大大增加。那么,合成大西瓜的传播与扩散,究竟依赖什么样的机制呢?


玩家“造梗”扩大游戏知名度


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将文本分为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可写性文本被认为是留下创作空白、读者可填补意义的文本。如果把合成大西瓜看成一个文本,会发现创作空间极大。其简单的规则、画面等恰恰为玩家提供了“可写”的空间。


针对水果顺序和位置的不确定性,网友进行了热情满满的创作。应用带有遗憾、调侃等意味的歌词、成语文本,对游戏进程进行描述,不但满足了玩家的创作欲,也将游戏包装得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吸引更多的玩家。


网友为游戏创作的表情包


此外,与合成大西瓜相关的解析和段子也层出不穷,创作者不乏“毕导THU”这种粉丝极多的KOL。在这些段子中,最多的就是关于“合成大西瓜有多上瘾”的描述。反复的描述加深了用户对游戏“好玩”的印象,增强了游戏的吸引力。


创新游戏模式满足玩家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迷因传播的具体模式也发生着变化,从维护模式、扩展模式到修改模式,迷因在不改变其文化核心的前提下,形式被不断改写,甚至被彻底颠覆。[4]


网友在不改变合成大西瓜“合并-消除”机制的基础上,对其模式进行了多种创新。为了满足玩家合成西瓜的心愿,有网友通过更改游戏代码,将小规模的水果取消,增加合成西瓜的几率;有人则利用了逆向思维,将合成大西瓜由小变大的思路改为由大化小,推出合成小芝麻,同样登上微博热搜,受到较高关注。这些游戏模式都是玩家将这一迷因改写形式的结果。


“合并-消除”的机制体现了元素的多样性与层次感,吸引了饭圈的目光。他们将爱豆照片与水果元素合成,两张相同的照片一合并,就会变成另一张照片。粉丝二次创作的新迷因,成为所属饭圈的文化符号之一,彰显着形式上作为共同体的粉丝群的认同感和创造性。


“李易峰版”合成大西瓜,类似的还有“易烊千玺版”“刘雨昕版”等等


因此,合成大西瓜的风靡,绝非仅仅是一场成功的游戏设计与推广,究其根本,它契合了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偏好与交往习惯。与此同时,合成大西瓜也是全民娱乐的生动写照,想必在未来也会成为社交网络历史中一个有趣的经典案例。


 参考链接:

1.胡翼青.论时间的传播政治经济学[J].新闻记者,2020(08):67-72.

2.徐开彬,段永杰.西方视觉传播研究的焦点问题与趋势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1):121-129.

3.史安斌,王沛楠.作为社会抗争的假新闻——美国大选假新闻现象的阐释路径与生成机制[J].新闻记者,2017(06):4-12.

4.史安斌,满玥.“米姆”传播与数字化媒体奇观的兴起[J].青年记者,2015(31):78-7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