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独立鱼电影(ID:duliyumovie),作者:马香玉,头图来自:《觉醒年代》剧照
我们总庆幸自己活在和平年代,其实在看不到的地方,有无数英雄替我们冲锋陷阵、负重前行。
最近,有一部正在播出的国产剧,讲述着英雄伟人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家喻户晓——陈独秀、李大钊、胡适、毛泽东……
百年前的雄心壮志,青年热血,看得香玉感慨万千。
《觉醒年代》
别被献礼剧的名头劝退,它可是一部实打实的良心国剧。
导演张永新,代表作《军师联盟》《龙吟虎啸》《同学,你好!》,口碑都在8分以上,很擅长运用镜头语言调动观众情绪。
新剧《觉醒年代》的评分,也高达8.8分。
主角全部由老戏骨出演:于和伟、张桐、马少骅、夏德俊.......
而配角,则都是科班出身的青年演员。
没有流量小生、小花,大家完全不用担心踩雷。人物扮相力求还原史料,演技精湛。
《觉醒年代》的故事围绕新文化运动展开,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三位文学大师的人生经历。同时介绍了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热血青年,从懵懂到觉醒的革命之路。
截至目前,这部剧的豆瓣观看人数还不足一万。
今天,香玉必须要激情安利一回!
剧照:鲁迅写《狂人日记》
一
1913年,武装反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黄兴等资产阶级革命派被迫流亡海外。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日本接管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同时拥有多条铁路的建筑权.....
中国的交通命脉被日寇死死捏住。
消息传出,全国多地掀起了反对北洋政府的示威游行。海外的革命者也纷纷响应孙中山、黄兴的号召,回国倒袁。
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们坐不住了,开始了滔滔不绝的骂战。
张丰载等人支持君主立宪,在他们看来,革命的牺牲太大,而且共和制在中国水土不服,因为民智未开。
李大钊等人则坚定维护共和,他们认为,流血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代价,自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复辟帝制就是在开历史倒车。
此时,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却独坐一旁,安静吃饭。
他正是大名鼎鼎的革命斗士——陈独秀。
为避免冲突升级,李大钊希望他能表明个人立场:“您觉得,该如何救这个中国?”
没想到他面不改色地回答:“我倒觉得,这样的国,无可救药。”
此言一出,他被愤怒的学生掀翻了饭碗,从“爱国者”沦为了“大汉奸”。
若不是被李大钊及时掩护逃跑,他恐怕会被打进医院。
两人独处时,身为后辈的李大钊忍不住发问:“难道因为现在统治中国的人是袁世凯,所以大家就不用爱国了?”
陈独秀解释道:“不能把爱国跟效忠袁世凯混为一谈。爱国如果没有立场,那我们根本没有理由来打倒袁世凯。但政权更迭并不能拯救中国,只有找到一条新路,才能打破恶性循环。”
什么是新路?
他说:“不知道,我正在找。”
这部剧的开场立意很高,直击当下许多人的认知误区:究竟怎么样才算爱国?
有人指出这个国家的不好,你就冲上去把他撕碎,这就叫爱国吗?
当然不是。
知识分子的热血与激进是一体的。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在于他们有超越时代的眼光。
吃饭与救国不矛盾。批判与爱国不矛盾。重要的是懂得独立思考,而非做乌合之众。
当大多数人还沉迷于口水战时,有一些人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本质,并率先在黑暗中摸索。
保持理智才能看清方向。
陈独秀是这样的人,李大钊也是。
所以他们才能结为联盟,共同求索治国良方。
陈独秀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很快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
虽然声名鹊起,他仍能礼贤下士。
当时的胡适还是一个未毕业的留美博士,没有名气。但他的一篇《文学改良刍议》令陈独秀刮目相看,当即刊发在《新青年》的头版。
而尚且年轻的毛泽东,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普通学生。
他写的《体育之研究》被陈独秀慧眼识珠,他力排众议也进行了刊发。
不怕后起之秀抢自己的风头,反而尽心竭力去扶植,这才是文人气度。
都说“文人相轻”,香玉却在这部剧里看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团结。
二
最好的正剧,绝不是喊口号,将政治立场高悬头顶。而是全面客观地展现史实,将人物的功过留给后人评说。这一点上,《觉醒年代》做出了不错的示范。
剧中塑造的不是伟光正的英雄,而是一个个立体的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辜鸿铭。
辜鸿铭本人
他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9种语言,手握13个博士学位,什么学神在他面前都得靠边站。
辜鸿铭以一己之力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
1913年,他曾和泰戈尔共同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笔友是托尔斯泰,访客是毛姆、芥川龙之介。
然而,在政治立场上,他是一个执拗的保皇党。
留辫子,养小妾,虽在国外长大,却比皇城脚下的中国人更封建保守。
辜鸿铭任北大教授期间,经历了一场教育改革。
当时,校长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邀请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管理政见不合的各大教授。
陈独秀支持“打倒孔家店”,与主张复兴儒学的辜鸿铭截然相反。但他并没有滥用职权迫害和倾轧清朝遗老们,因为他反对的不是孔孟,而是把孔孟的思想政治化。
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新文化无法与旧文化一刀两断,相反,它在旧文化的襁褓中成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可想而知,在号召革新的社会风气下,辜鸿铭的处境并不轻松。
他被学生骂是冥顽不灵的老古董,每当他顶着辫子踏进课堂,总要引起哄堂大笑。
然而,他还是坚持逆流而上,尽力向国内外宣扬传统文化。
在北大讲课时,他强调: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鄙视。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和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辜鸿铭谈中国人的精神“温良”
在国家积贫积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文化革新是历史必然。
但如今看来,辜鸿铭却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
他担心的不是那条辫子,而是文化断层。
让人民弃绝一样东西是容易的,捡起来就太难。
“我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先生懂得数门外语,怎会不知科学和民主的好处。但在海外的经历也让他意识到西方文化的先天不足:缺乏仁义,只知竞争。
一个国家内在的精神文明,才是民族经久不衰的根源所在。
全盘西化是一剂猛药,但一个只会鹦鹉学舌的民族,从根本上永远不可能拥有文化自信。
虽千万人吾往矣。
他只是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明立场,保护他心中的正道。
《觉醒年代》对争议人物不加评判,而是尽力刻画其个性和思想,展现时代背景和动因。
香玉看来,这才是历史正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三
人们总在怀念民国。
很大原因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很多大师,他们不是乏味的学究,而是有趣的个体。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出身不凡,却甘愿舍弃一切荣华富贵,投身救国运动。为这个土地上的生灵,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和眼泪。
在当时的北大校园里,有长衫马褂,也有西装革履。唯有开放包容的环境,才能产生精彩,激烈的思想碰撞。
君子和而不同。
也许方法各异,但那颗爱国之心是不容置疑的。
《觉醒年代》让观众回溯历史,看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简单和深沉。
他们是那一代人中,思想的领航者。
可惜,后来有的人英年早逝,有的人误入歧途,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善始善终。但不能因为有瑕疵,就全盘否定一个人的历史贡献。
以史明智,不盲从,不执拗。形成自己的态度,追求自己的信仰,这大概也是编剧的意图。
回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去年的中印冲突中,牺牲的营长陈红军因为拒绝做俘虏,被敌人砸断十指。
外国人大概不能理解,为什么在战场上的中国人宁死不屈。
但只要他们稍微读过一点中国历史,就会发现这样无畏的英雄古已有之。
为中华之崛起,抛头颅,洒热血。这是刻进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
面对采访,我们的军人仍强调:“宁肯高原埋忠骨,也绝不丢失祖国的一寸领土。”
这风骨,和百年前的觉醒者们一脉相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独立鱼电影(ID:duliyumovie),作者:马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