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一诺,编辑:园长。图片来自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官网,目前该院已免去张文荣荣誉院长职务。
老一辈“神医宇宙”的末日快要降临了。
你也许叫不上他们的名字,但却不会对这些“神医表演艺术家”感到陌生。在近期热传的短视频《神医宇宙》中,30多个“神医”以德高望重老专家的身份出现,有的还身着民族服装。他们的话术出奇相似,每个人都会念出下列台词:
“我翻来覆去地思想斗争一个月,最终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把祖传的秘方无偿奉献出来,让药厂批量生产,这样就算我不在了,这个秘方还能继续救人!”
广告中的张文荣 图源:B站视频截图
他们当中有的是演员,有的还真是医生。
3月9日,“神医宇宙”成员之一的张文荣被所在坐诊医院——北京鹤年堂中医医院免职,再次引发公众关注。前述医院发布声明,称张文荣所有的宣传广告信息与医院无关。3月10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正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调查“神医宇宙”的情况。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神医宇宙”属于电视广告的黄金时代,画质粗糙、套路明显,是搞笑视频良好的剪辑素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神医”的人设早已崩塌,做科普的真·名医乘势而起,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他们形成一个新的“名医江湖”,对“神医宇宙”的“优良传统”有所继承、有所创新。
医学科普真假莫辨
要想进入“神医宇宙”并不简单,首先得过外貌关。按照人们对老中医的刻板印象,鹤发童颜是选角的基础标准,每个人都中气十足。
针对不同的产品,广告摄制组还对每位“名医”单独包装,不论是蒙古族、藏族、苗族还是汉族,只要穿上合适的衣服,就能成为“违背祖宗”的药方传人。
到了短视频时代,包装变得更加容易。医生想要发言,只需要将手机镜头对准自己,白大褂和手术服是最好的装扮,要是加上手术帽和医用口罩,科普内容就会变得更加真假莫辨。
几乎每位医生网红都会在个人简介里标明医院、科室、职称和毕业院校,还会谨慎地标上一句“本人言论与就职单位无关”。
与电视体系中的“神医宇宙”相比,短视频时代,屏幕里的真医生含量高了不少。不少医生确实在用心科普,但也有部分浑水摸鱼者混入其中。两者针锋相对,科普和辟谣交错共生。
女性健康科普博主@六层楼先生 曾是一名妇产科医生,他收集到很多网友投稿的科普视频,特地在B站进行“网络热门养生视频鉴赏”。在分析这些视频的过程中,他发现一些科普者居然不具备最基础的医学知识。
在一则劝阻女生接种HPV疫苗的视频里,一位穿着白大褂的中年女大夫语气严肃,声称家里有宫颈炎症遗传史的女性可以打,十二三岁、十七八岁连性生活都没有的女性没有必要打。六层楼却指出,宫颈炎症不会遗传,至于HPV疫苗的接种年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性活跃之前的9-14岁女孩接种。
六层楼收集到的养生科普短视频
一些医生的“催婚”视频,让他更加不吐不快。
穿着白大褂的男大夫坐在桌前,一本正经地说:“女孩子不结婚,将来很多毛病都会出来。乳腺增生、内分泌失调,她没有男士的XX给她,她会脸色不好看的。所以说女孩子到了一定程度要结婚,这样有利于养生,调面色、调气血。”
按照这个逻辑,有些科普内容进一步生长:“男人的小蝌蚪有什么妙用?不少治疗抑郁的物质,都在小蝌蚪里面,能够缓解女性的抑郁。”“长期不同房会变老、长期没有性生活会变丑。”甚至,还有医生节选一段美国研究,称长期使用安全套会导致女性抑郁。
在六层楼看来,这些视频漏洞百出,引用的文献也是断章取义,打着科普的名义危害不小:可能会被长辈用来花式催婚,也可能被一些男性用作拒绝安全套的借口。
白辰医生的辟谣专栏
北京安贞医院的医生白辰也开始辟谣,在他的抖音账号@心中有术 开辟了一个专栏,名字就叫“辟谣我是认真的”,每则短视频都会涵盖一到十个谣言,从2020年5月至今,这个专栏已经更新了60集,他的粉丝数也达到446.9万。
作为心外科医生,白辰批驳了一系列心脑血管病的科普。喝醋软化血管、喝酒活血化瘀、定期输液就能疏通血管、拍打前臂蹬脚踝预防冠心病、按摩穴位抢救心肌梗死......众多谣言被他一一戳破。
在一则视频里,他专门找来手术中取出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镜头前展示。斑块韧性很强,用力剪断后“啪”地弹开。“看完我刚才的视频,你还相信所谓每到换季输两天液,就能冲开血管的说法吗?”
白辰医生展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大部分拍视频的医生只是动动嘴皮子,专业的医学术语就能把观众说得云里雾里。白辰选择将事实展现出来,让受众自己分辨真假,同时提醒患者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及时用药。
对于广大的短视频受众来说,只要主播穿上白大褂,在医院诊室里拍视频,再加上职称和医院名称,一切都变得真假莫辨。一旦被误导,贻误病情不说,还容易在正式就诊时和医生产生冲突,得不偿失。
混杂在严谨科普中的虚假科普,危害性一点不比“神医宇宙”的虚假广告弱。
“爆款秘方”批量生产
这次“神医宇宙”翻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违背祖宗的决定”被剪辑在一起。雷同的话术让人们明白,“神医”是可以批量打造的,套路是历久弥新的,欺骗效果也十分稳定。
早在2013年的“3·15”晚会上,央视就揭露了“高老太”的虚假宣传。她自称是慕容家族第八代传人,清朝御医第11代传人,所谓的祖传秘方就是膏药加西药,为了让患者贴上有发热感觉,辣椒油必不可少。
2013年“3·15”晚会上的高老太虚假广告
2017年,“神医”刘洪斌又在互联网“走红”。这是一位以9个身份活跃在多个地方卫视的“专家”。从2014年开始,刘洪斌先后以北大专家、蒙医第五代传人、祖传老中医等身份推荐各种药品、保健品,被网友戏称为“虚假医药广告表演艺术家”。
放在“神医宇宙”的年代,套路消费者的是“话术”,到了现在,“名医江湖”里流行的是文案。如果一则科普文案效果不错,就会被其他医生重复,用来圈粉引流。
刺猬公社观察发现,有两大类文案重复频率特别高,分别是用厨房调味料解决疾病,以及通俗易懂的两性知识。
在抖音的搜索框里输入“医生”和“醋”两个关键词,你就能收获无数“厨房医学”研究:洗头加醋能不能减少头皮屑、吃醋会不会骨质疏松、醋到底能不能促进肠胃蠕动缓解便秘。
围绕醋的科普与反驳
“泌尿男科任主任”告诉你,喝醋可以降低结石的复发率:“不管你有没有患结石,我还是要问你,你今天喝醋了吗?”“妇产科吴医生”演示,白醋兑水坐浴能够恢复菌群酸碱度,对老年患者有好处。
另一批医生收到患者的咨询,很快就坐不住了,开始用视频隔空回击。“心血管王医生”直言,喝醋不但不能软化血管,还会对消化系统造成损害。“妇产科宋大夫”又说,妇科炎症有许多种,有的病症用白醋洗反而会更加严重。
围绕醋,衍生出大量家庭小妙招,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说法,都声明自己只说靠谱的知识。拥有相似江湖地位的厨房用品,还有花椒水、小苏打、辣椒、盐水等等。
在电视养生节目里,它们就是观众们喜闻乐见的“常客”,现在依然经久不衰。只不过有些医生帮它们延续过去的辉煌,有些医生对这些说法嗤之以鼻。短视频刷得多了,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但这些低成本的养生妙招确实能带来不错的流量。
性教育的匮乏,再加上对相关话题强烈的好奇心,让两性知识科普成为另一大医生聚集地。
在很多医生的抖音里,都能看到以下几个科普,文案十分雷同:“男人小蝌蚪最怕这件事”,最怕抽烟、喝酒、久坐、长时间骑车;“生不出男孩谁的错”,答案是男方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
不同医生的雷同文案
染色体决定生男生女的科普,让急诊科周医生得到了96.1万点赞,转发也高达16.4万。评论区的几条高赞评论如下:“你终于为女人讨回公道了”,“姐妹们把这声音放大给那些重男轻女的老公、婆婆听”,“信你个鬼,我婆婆说了生不出儿子都是我的错”。
这样的视频被众多医生复刻,也总能获得不错的浏览量,背后的原因不难猜出。
“神医宇宙”切中的是老年患者小药治大病的心理,虚假广告骗局才屡试不爽。现在的医学科普短视频也是如此,短平快的表现形式把复杂的知识简化,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产生获得感。至于科普质量和内容真伪,全靠医生的良心。
当科普碰上“神药”
电视上的“神医”拿的是出场费,背后的药厂赚得更是盆满钵满。打造出个人IP的医生们,也有不少变现的方法。
对于只想专心科普的医生来说,拥有IP可以提升知名度。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万小平曾表示,一些在网上做出品牌的年轻医生,门诊数量会明显增多,科研水平也随之提升,对于青年医生的成长是正向刺激。在网上和病人沟通,也能增强患者对年轻医生的信任,突破了患者倾向于找高年资医生的惯性,让成长速度较快的年轻医生获得更多实践机会。
如果想要借助个人影响力带货,推广和健康相关的日用品,如冲牙器、电动牙刷、卫生巾等,也无不妥。但是如果医生们推荐药品、医疗器械,就需要我们谨慎看待。
在抖音上,围绕“三七粉”的科普和反驳层出不穷。在一些专家的口中,“会吃三七粉,益寿又延年”,首先活血化瘀又能降脂,还能改善心脑血管疾病,是非常常用的药,每天吃三克左右就能达到疗效。
围绕“三七粉”的推介与反驳
还有一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说,三七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功效不是活血是止血,被视频制作方写成“三七粉主要的功效是止血,你喝对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介绍“三七粉”的医生往往是年长的老中医,发布视频反驳的大多是年轻的医生。他们反驳的原因都是看到病人迷信“三七粉”,不管是腰椎间盘突出还是颈椎病,没有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都在盲目服用,有的还会耽误病情,甚至和其他药物产生不好的相互作用。
把“三七粉”包装成老年养生神药,早在2018年就曾经被《光明日报》点名批驳。当时的媒体调查显示,炮制“神药”并不难,只需要三步:一是将某些不具有明显危害性的保健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二是轮番在各大电视台砸钱投广告;三是依靠“低价”策略和诱骗话术进行电话推销。
至于短视频到底是养生科普还是带货,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在浏览这些短视频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擦亮眼睛,不要盲从。
在有关部门的介入下,“神医宇宙”早已露出了真面目。那些夸大事实的疗效、高度重合的话术、浮夸的表演,已经给不少人打下预防针。但是新兴的医学科普里,依然有浑水摸鱼者潜入其中,以科普之名获取流量,为药品背书。
现在,许多医生也在以辟谣回击,用医学术语背后的事实来反驳谣言,督促患者及时就医,不要被误导。
除此之外,平台也需要承担起更多责任。在近几年的互联网环境下,已经有涉及医疗信息的悲剧发生,在内容审核和流量扶持上,还需慎之又慎。
“神医宇宙”的时代终于落幕,也希望类似的案例不要卷土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