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3-23 11:25

格莱美,光环不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XXXMS,原文标题:《一年不如一年的格莱美,真的快不行了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今年的格莱美已经办完了?


在过去的十年里,格莱美在大家心目中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


以2017年为例子:当时的格莱美在全球有2605万的收视人数。当时格莱美联合腾讯视频做了一次实时直播,直播播放量4小时便突破600万次,微博互动话题阅读量破1.3亿,互动讨论破33万。


但是今年,格莱美不仅颁奖礼本身在国内一点水花都没有,连打破了获奖纪录的碧昂斯都没能承包下一个单人热搜。


国内的网络上除了少部分媒体和欧美音乐真爱粉的言论,关于它的讨论基本上是少得可怜。



它在美国本土的收视率更是跌破了历史记录。


相较于去年收视率粗报暴跌60%,成为格莱美创办以来最低收视率!全场平均收视人次仅为788万,这是格莱美观看人次首次跌破千万大关,收视人次相较于去年的1870万暴跌了52%,当然也是历史新低。



虽然每年都有人在唱衰格莱美,但不得不说,这种断崖式下滑的场面还是非常罕见。


那么话说回来,这就很有意思了。


关于格莱美,乐评人王晓峰在2001年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说过这么一段话:


“人家是把这个东西当成一种娱乐,我们是把这个东西当成一种音乐、一种审美。这是两种不同的档次,现在美国人当成娱乐的东西我们当成审美,那我们这个审美的标准实际上就是人家娱乐的标准。我觉得这么多年都在炒作这个格莱美奖,我们也应该交待给中国大众格莱美奖是个什么东西,它的标准是什么。大家把它当成一个娱乐来看我觉得最恰当,没必要看成一个很高的,很权威的奖项。”


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还有待商榷,毕竟格莱美在20世纪的辉煌还是有目共睹,多年来也是无数音乐从业者争相追逐的目标,所以关于这点我们不多做讨论。


但有一点我们需要达成共识,过去格莱美的影响力很大,但是它现在已经逐渐露出衰败之相。


结合格莱美现在在国内的数据表现以及前辈的观点,就衍生出了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的问题:格莱美它真的快不行了?


我们将从理智、主观、丧失理智和主观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如今格莱美收视率下滑的原因。


一、理智


疫情确实影响到了各大颁奖典礼的收视率,但格莱美自身问题、社交媒体平台的冲击以及整个音乐市场的混乱也是重要原因。


打开近几年格莱美的获奖名单,第一感觉就是“怎么又是这群人”?找来一个不怎么关注欧美音乐圈的人来盲猜,都能猜中几个。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在2012年格莱美现场听到Fun.的《We Are Young》的惊艳?在那之前,单曲《We Are Young》虽然已经在公告牌拿下了不错的成绩,但格莱美舞台才是一举将乐队推向了全球音乐圈的最强助力。


作为异国观众的我们,则是通过格莱美舞台认识到了一支优秀的外国独立乐队。



再往前推一年,2011的第53届格莱美,Rihanna和阿姆的《Love The Way You Lie》在那个还不是家家都安了电脑的年代,依然在各大论坛贴吧绝杀一片,英语成绩及没及格,都能跟着吼上一句副歌。



而对比过去,各路神仙各显神通的局面,如今的格莱美更像是一场少数人的游戏。


它这几年开始越发明显地走下坡路,一流水的Teen pop画风的流行歌,重复度极高的获奖名单,就差直接拿着社交媒体的年度热搜榜来照着抄了。


就像是一个迎合受众而存在的服务者。


这一点的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五年前,其实当时的格莱美就已经出现过了重大危机了,这也是他们在2017年会选择通过腾讯大势进军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


当时他们更是换掉了一大批团队成员,将宣推主场开始转向社交媒体。而这些动作却是导致了公信力不断下降。


这可能也是我感觉现在的格莱美总是透着一股和《歌手》一样的慌乱的主要原因:他们都从主导者的身份降化成了迎合者。


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固然有必要,但就效果看起来,着实有点得不偿失。


二、主观分析


格莱美迄今为止拥有过的最高收视纪录还是1984年,MJ一人拿下八大奖项的那次。


颁奖礼吸引5167万观众收看,至今无人打破,也是唯一一次格莱美收视率超过了同年的奥斯卡颁奖礼收视率。



当年迈克尔杰克逊用超完美的舞台表现力,原声反抗因为种族歧视而被人为闭麦的神级现场已经成为了经典。


而将目光放在今天,2020年全球表现最佳的“盆栽”The Weeknd格莱美零提名,由此引发的“格莱美黑幕”话题不断,曝出的排他协议,种族歧视等问题,一步步地摈弃掉当初把格莱美推向神坛的专业度。



格莱美入围名单公布后,盆栽哥The Weeknd在社交平台发声,表示:“格莱美奖仍然腐败,你欠我,我的粉丝还有行业透明度。”


近日,更是直接在《纽约时报》采访中表达了“不再允许我的唱片公司将我的音乐提交给格莱美奖”。



格莱美这几年来,像这样被人实名Diss已经不是第一回了。阿姆之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毫不掩饰地说格莱美的投票机制存在黑幕。


“投票根本不是真的,格莱美只会把奖项颁给他们想要颁给的人,也就是说,就算一个音乐人专辑有高销量却并不能够得到奖项。”


这和Deborah Dugan说的格莱美制作人Ken Erlich滥用权力来提名他喜欢的艺人,并且格莱美存在秘密委员会的事情极为相似。


他还曝光过格莱美颁奖时总会故意“无视”那些拥有超高影响力的人,可每逢邀请嘉宾出席活动表演的时候,又会邀请那些大咖,利用大咖们的人气来博取关注。而格莱美可以请来大咖的方式是,特别明显的暗示她(他)能拿奖。


比如去年五押0中的A妹。


而在过去,哪怕是在文章开始提到的王晓峰在说完“别太把它当回事”后,也会再补充一句“格莱美奖至少在投票这块儿,你不可能左右2000多个评委,除非你花钱买断所有的人。”


2004年发布的《该不该把格莱美当回事》文章里,写道:


歌唱家、演奏家、词作者、作曲家、指挥、摄影、解说词作者以及音乐录像片制作人等15类专业人员均可申请担任格莱美的评委,但只有那些至少已有6件作品出版发行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此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般是进不了评委会的,由如此众多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评委会理所当然地会受到音乐爱好者的信任。


格莱美音乐奖的评选有一套十分严格的制度和程序。作品推荐上来后,首先要经过来自音乐界各领域的150多名专家筛选和资格确认,而后进行分类。


除需由特别提名委员会投票的作品外,初选合格的作品要全部送交评委进行第一轮投票。但每个评委只能从其中挑选自己专精的9项进行投票,他们还要投票选出当年的年度唱片、年度专辑、年度歌曲和年度新人4个奖项。


初评后的名单再交评委进行第二轮投票,每个评委的投票权除4个基本奖外,只能选择8个奖项进行投票。


这些严格的措施有效地保证了评选的公正性。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严格的制度,过去的格莱美才会成为一个新人辈出的舞台,而不是成为一个唱片公司“排排坐分苹果”的地方。



三、丧失理智和主观型


格莱美的收视率下降还有一个原因,不是因为别的,国内观众不光已经对它失去了兴趣,还成功地实现了反向输出。



且听我细细分析:事情还要从我们的国民组合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说起。


当年一个外籍教练带着一帮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那欢快不已的歌曲中热舞的视频,直接上了电视台的新闻,凤凰传奇也凭此一跃成为了国际知名艺人。


正应了本山大叔的那句话:“两脚离地了,病毒就上不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


我们都已经有了如此带感的音乐,格莱美是嘛玩意儿?



再往后,咱们就有了首个在油管上突破一亿播放量的《痴情玫瑰花》,无论是从词曲还是编曲,或者是歌曲MV的画风来说,都跟当年越南版的《错错错》有得一拼。



什么有得一拼?质量水和洗脑程度有得一拼。


而且这首歌还是现在油管上火了之后,才在国内短视频网站上火的,之前还处于碰运气靠命的天选阶段,在短视频网站的兴起之后,才真正实现了“翻身”之举。



《一剪梅》在国内红了几十年后,因为蛋哥的一个短视频,在全球最大规模地掀起了“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的热潮。火爆程度比十个汉语桥推广活动都有效。


当时,歌曲在YouTube上歌曲MV播放量已经突破1600万,评论5千多条,跻身Spotify上多个国家的Viral 50排行榜,尤其受到北欧国家听众的欢迎,在挪威榜、新西兰高居第一,芬兰和瑞典榜高居第二。



#xuehuapiaopiao#更是在当时成为了外网社交媒体上最热门的tag之一。各种memo、表情包,这句歌词甚至成为了一种描述悲伤心情的网络用语。



敢问艾薇儿当年《Girlfriend》最红的时候,在国内有过这种阵仗吗?



虽然《一剪梅》无论是歌曲本身的经典程度还是费玉清的演绎都没得说,但这些却都不是让它最终走上了“神坛”的关键原因。


包括像《酒醉的蝴蝶》《我怎么这么好看》等这些位居国内广场舞大妈歌单前十的歌曲,在外网的短视频网站也妥妥地占领了一席之地。


说白了,硬拼歌曲质量不行,还不允许咱弯道超车了?


无论是当年一夜之间,在欧美B榜上碾压了A妹新单的吴亦凡,还是现在冲进了2020年全球单曲销量前十的肖战;外网网民再怎么一脸懵地搜索出“Kris Who(谁是吴亦凡)”“China Bot(中国水军)”的热门话题......



咱这不还是冲出国际了吗?


这波?这波我愿称之为史诗级战略迂回反文化入侵。



凭借着梁静茹给的“勇气”扯完了以上,还是要说回来。


当年格莱美的诞生其实很随意。


1955年,美国当时5个大的唱片公司企划凑到一块儿聊到了电影有奥斯卡奖,电视有艾米奖,舞台剧这块儿有托尼奖,惟独音乐,一个奖都没有。


于是他们几个就决定自己弄一个。两年后,美国“国家科学和唱片艺术学院”成立,宗旨就是奖励一年中在音乐发展过程中有特殊贡献和成就的音乐家和唱片。


隔了一年,他们就颁奖了。


年复一年,格莱美奖就这么延续下来。一开始特别混乱,媒体压根儿不把它当回事儿,甚至觉得它是唱片业的大笑话。



1971年左右,格莱美登上了电视台,再到麦克尔格林担任主席,通过几项改革使格莱美奖变得越来越专业了。直到1997年,格莱美奖才开始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开来。


如今的格莱美陷入低谷,但如果我们去找几张颁奖的作品听一听,就会发现,音乐质量依然非常不错。


所以准确来说,格莱美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不好看”和“不公正”,而并不是不行了。


也就是说,它依然还是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如今欧美乐坛的部分问题,审美逐渐的单一化。这很正常,任何事物都有兴盛和衰落。


我们需要承认,格莱美曾是全球音乐风向标,哪怕是我们高看了,它也曾以欧美审美标准的名义存在过。


但需要记住的是,在这个时代,决定一个音乐人是否优秀,评判一首歌曲的好坏,都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这与任何奖项、音乐榜单都无关。


任何你喜欢的美好事物,都不应该被其他人的想法所干扰。因为在这个无死角联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评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哎呀音乐(ID:iyamusic),作者:XXXMS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