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4-18 11:17

​身为文科生,我们并不抱歉

如果非得从顶层设计、宏观调控的角度去决定国家需要多少文科生、理科生,就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纯粹是不相信市场。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闫楷文,编辑:余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引爆了一条热门话题:#央行称要重视理工科教育#。乍一看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原文的表述导致“文科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


央行在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里提出:“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文章到这里戛然而止,作者并没有给这一观点提供任何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依据。



理科生出身的金融分析师梁崇把央行的文章转载到了自己的朋友圈,并附上了自己的疑问:“他们是怎么得出文科生比理科生多的?至少在我经历的高中教育里,理科生人数是大于文科生的。而且高校招生计划里,理工科录取人数也多于文科。”梁崇的疑问得到了好友叔航的回应:“我也这么认为。当时我们高中的理科生数量要比文科要多3、4倍。”


关于东南亚国家到底是不是因为文科生太多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首先笔者并未查阅到准确的数字,到底东南亚的文科生数量“膨胀”到哪一程度?其次,“中等收入陷阱”是否意味着经济停滞呢?


1. 东南亚躺枪


当代经济学者马光远在文章《文科生太多会导致国家发展停滞?》中表示,“我一直认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是个伪概念。……随着经济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矛盾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到常态增长是正常的,经济增长慢下来不代表进入‘陷阱’。”


根据安永集团发布的《2020东盟投资指南》,东南亚地区在2008年到2018年期间GDP年复合增长率为5.6%,2019年贸易总额达到2.8万亿元,吸引了稳定的外国投资。


而且,就算东南亚在向发达国家转型过程中陷入瓶颈,这个教训恐怕也不需要中国借鉴。上海交通大学的特聘教授陆铭认为:“且不说这样一个观点,是不是有真正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依据……即便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国家是存在的,我们在经济学研究里面要讲‘外推有效性’,也就是说不能随便把一个国家的发现推广到另外一个国家。”


就文章整体而言,提到要控制房价、建立基本的医保体系、把握创新与监管的平衡等等,字字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可独独这一句“贬损”文科生的结论,难以平息众怒。论文声明,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四位作者的身份全部是经济学博士,如果按照中国的文理分科方法,经济学也属于文科,那么此举纯属“大义灭亲”;不过,经济学博士就一定对教育学了如指掌吗?



2. 区分文理科早就out了


实际上,许多国家对“文理科”的理解都和我们不同,更不会把学生简单粗暴地划分为“理科生”和“文科生”两大类。


留学机构负责人史华对笔者表示,欧美国家的专业设置并没有清晰界限,比如本科高校的预科课程包含语言课、专业衔接课和学习技巧课,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科学,也要掌握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


在美国读书的墨西哥学生安德鲁称:“美国高中会把主修课分为理科、文科和艺科,但是选修课是一样的。”在英国留学的小婉说:“从英国高中毕业到申请大学,我们不考虑文理分科,但是大学毕业证书上会注明我的专业,比如我读的是艺术学,证书上会写文学学士。”


经查阅,俄罗斯近年来也在改革文理分科制度,即便学生在高中阶段选了理科,还是需要参加所有的课程,只不过课时不一样。毕业的时候,成绩单也不会显示学生读的是文科还是理科。


东南亚国家会区分文理科吗?综艺节目《世界青年说》里的泰国青年韩冰称:“我们会分文理科,而且会划分的很详细。比如文科还会被分为:同时学理科的文理科、学习语言知识的语言文科、只学习文科知识的普通文科,这样学生的选择更多、更自由。”


图源 综艺节目《世界青年说》


在美国工作学习近二十年的工程师陈博士认为,文理分科取决于各国国情,并不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英美一直是以文科为本的教育,法、德、俄、中则倾向于理工科为本。即使现在美国硅谷面临发展瓶颈,美国的理工科教育也是领先的,而且美国的理工科越来越注重本土学生的精英培养和外国学生的最后一步的培养。”


国内教育的大方向也在致力于打破文理分科。全国8个省份改革方案明确,自2021年起,普通高考考生文化课总成绩将由“3+1+2”组成。“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打破文理分科,有助于把文科的形象思维和理科的逻辑思维较好结合,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现代的教育越来越向综合教育、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强调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以前那种“文科生”“理科生”的单向培养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


3. 教育是对社会需求的反映


如果央行的观点能给出理论和实证研究依据,可以被大众接纳吗?


红星新闻替央行论文作者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将‘文科生太多’视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其背后的逻辑或许是‘在研发和生产制造端创造价值与财富的人不够多,在流通和消费端制造溢价的人太多’。前者少了,会使得生产率低下,产品供不应求;后者多了,则会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进一步制造溢价,造成收入看起来可观,钱却很不经用的生活状态,国家也会陷入经济停滞,即‘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果真如此吗?文科生无缘研发和生产制造环节吗?理科生不会参与行业的管理决策吗?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经管系教师任博士曾在德国工作近十年,同时响应“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开展中欧对接工作。她认为:“身边很多优秀的创业人根本不论出身,创业、工作过程中,专业不能成为阻碍,无论是财务法律还是技术知识,优秀的从业者都要了解。


任博士同时提到:“如果跟德国比,的确我国文科生数量偏多,但这也是社会分配的原因。只有管理岗或者市场部门、金融业、银行才会提供高工资,而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专业也多是文科;理科生想拿高工资只能去互联网。归根结底,是收入差距带来的文理科生数量不均衡。”


这一观点与陆铭的文章《澄清一下关于文科生的偏见》不谋而合:“在我们的相关研究前,有一些教育学的研究指出,理工科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更加具有激励反应的这样一种导向,也就是说如果你给他一个比较强的激励,他就会去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而文科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有更加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金融分析师梁崇则对笔者表示:“高中分文理科又能怎样?考公务员的时候,大家应聘的也都是文职工作,考试内容也都是文科知识。如果非得从顶层设计、宏观调控的角度去决定国家需要多少文科生、理科生,就像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纯粹是不相信市场。


《胡润百富》创刊人胡润在访谈节目《十三邀》里提到,教育的需求可以折射中国经济的未来。从全民学英语到追捧计算机,再到如今的考取公务员热潮,社会发展步履匆匆,教育的需求也许在某阶段有一个火热主题,但学科的百花齐放才能代表社会治理的文明程度。


相较于执着讨论文理分科是否有必要,职业教育也许是中国社会继续前进的关键。中国政法大学的于健教授表示:“在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中国需要培养更高素质人才,我们不仅需要人文学科做支柱,更要培养更多的高级工人。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应受访者要求,叔航、史华、小婉、小周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作者:闫楷文,编辑:余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