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4-21 17:37

魏则西2.0?肿瘤黑幕门背后的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ID:to-cure-sometimes),作者:潘闻博、钟筱初、李晨,监制:李晨,原文标题:《肿瘤黑幕门背后:公司涉嫌违规治疗,医生曾是关联公司股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0 年 8 月到 9 月,来自青海的胃癌晚期患者马进仓,经上海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陆巍推荐,在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花费 7.5 万元,进行 3 次NK细胞免疫治疗。与他一起做 NK 细胞免疫治疗的还有同样得了胃癌的姐姐马秀兰,两人共花费 15 万元。


近日备受瞩目的“张煜医生揭露肿瘤治疗黑幕”,再次牵出此事。“偶尔治愈”发现,NK 细胞免疫治疗在国内只停留在临床研究层面,未获审批上市。纵使是临床试验,也需经药监部门审批或登记注册,涉事公司涉嫌违规从事细胞免疫治疗。


而将患者推荐到嘉慷公司治疗的医生陆巍,正是该公司的一家关联公司原始股东。


昂贵的细胞疗法


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方法,是肿瘤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被称作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癌症的第四种疗法”。它上一次如此深远地影响舆论场,是 2016 年的“魏则西事件”。


当时,陕西大学生魏则西在武警北京二院接受的 DC-CIK 疗法,也是细胞免疫治疗的一种。“魏则西事件”发生后,原国家卫计委紧急叫停自体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重申这一疗法应该按照“临床研究”的规定执行。


马荣第一次听说“NK 细胞治疗”这个词,是在 2020 年的 7 月末。


那时候,她的父亲马进仓将要在上海新华医院接受化疗,他们的主治医生是普外科的陆巍。马荣回忆,陆巍打电话给她表哥,告诉他们有一种细胞免疫疗法叫做“NK 细胞疗法”,可以治疗他父亲和姑姑的胃癌。


但让马荣感到为难的是这种“NK 细胞免疫疗法”的价格:每输一次液,收费是 3 万元。此前为了给父亲治病,家中积蓄被掏空,债台高筑。


马进仓和长女马荣的合影 

图源:受访者供图


马荣的表哥很快决定让自己的母亲马秀兰接受 NK 细胞治疗。但马荣和母亲犹疑未决。


2020 年 8 月 1 日,根据此前的预约,马进仓来到新华医院住院,第二次接受化疗。也是在当天,医生陆巍给马荣打来电话,劝她让自己父亲接受 NK 细胞治疗。“因为陆巍每次讲解时话都是说得含含糊糊、躲躲闪闪,那次他跟我说的是几万块一针的治疗,我怕听不明白,就在通话时按下了录音键。”马荣说,这个无意之举为日后留下了证据。


相关录音显示,陆巍在电话中明确向马荣推荐了 NK 细胞治疗。“我建议在源头上加强一下(治疗)。一开始一定要努力,加一个 NK 的细胞治疗,对他(马进仓)而言会恢复得很好,特别是在他的免疫力被肿瘤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


电话里陆巍告诉马荣,他认识这家提供 NK 细胞治疗的公司老板,“他比较靠谱,另外有两个病人在他们那里治疗。”NK 细胞治疗原本输一次液价格在五、六万元,“我考虑你们经济条件一般,从那么远的地方过来,就和他们老板说,如果把你们这两个病人治好,我会比较开心,所以也希望他支持一把。”


根据通话录音中陆巍的说法,他和这家公司的老板进行过沟通,对方才答应以每针 3 万元的优惠价格收治马荣的父亲和姑姑。


“你去和他们谈价格的时候,别说是我说的,你自己去和人家还价。”他如此叮嘱马荣。


马荣回忆,电话中,陆巍还耐心地向她解释细胞免疫治疗的原理。她最终被说动,连连道谢,决定让父亲和姑姑一起去做 NK 细胞治疗。


“那个时候我还是很信任陆医生的。”她告诉“偶尔治愈”。


马荣积攒的部分求医材料

图源:偶尔治愈


根据陆巍提供的电话,马荣一家和上海嘉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2020 年 8 月 3 日,嘉慷公司方面安排他们去参观了用于扩增 NK 细胞的实验室。


实验室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临新路的一个企业广场,藏身在嘉慷公司所在的写字楼内。多位家属回忆,公司内有一个无菌车间,车间中还有一个类似于治疗室的房间,“房子不大,里面有一张病床,还有一张沙发”。


2020 年 8 月 10 日,马进仓在新华医院普外科接受完第一次化疗后,根据陆巍的治疗计划,和姐姐马秀兰一起来到嘉慷公司接受“NK 细胞免疫治疗”。此后马进仓姐弟又分别于 8 月 27 日、9 月 18 日来到该公司进行“NK 细胞免疫治疗”。前两次为 3 万元,最后一次为 1.5 万元。发票项目显示为“研发和技术服务”和“生物技术服务”。


马进仓做 NK 细胞治疗的收费发票

图源:受访者供图


多段相关视频显示,一个门牌上写着“治疗室”的房间内,马进仓躺在一个沙发上,身上盖着被子,右手插着输液的针头,一旁的架子上,挂着两个输液瓶。


两个输液瓶一大一小,都装着透明的液体,马进仓的妻子回忆:“当时护士说大的是盐水,小的那瓶就是 NK 细胞治疗液”。


注射的是什么?


不过,曾做过细胞免疫临床实验的一位副主任医师告诉“偶尔治愈”,从马进仓接受治疗的视频中看,给姐弟俩输的东西,与真正的细胞免疫治疗所输的液体“完全不像”。


“即使是 NK 细胞治疗,输回的也应是黄色不透明的血浆类物质”。他介绍,细胞免疫治疗要先将患者体内的血液抽出,从中提取出相关细胞,拿到无菌实验室进行扩增。然后,将扩增后数量更多的细胞输回患者体内。“比一般的抽血要多得多,至少在 50 到 100 毫升。因为本身这个细胞就是微量,何况是癌症晚期病人,如果你抽得太少,可能就找不到 NK 细胞。”他说。


马进仓在嘉慷公司内接受治疗,瓶内液体透明

图源:受访者提供视频截图


但根据马进仓姐弟的亲属回忆,他们在上海治疗期间,并没有嘉慷公司的人来抽血。“平时只有日常检查的少量抽血,印象中没有抽过那么多的血。”马进仓妻子说。


更可疑的是,细胞免疫疗法一般需要 2 周以上的时间,对所提取的细胞进行扩增。而马进仓姐弟俩从陆巍推荐去做“NK 细胞免疫治疗”到去输液,前后不到 10 天时间,“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细胞扩增”。


“每次进行这项治疗,都是输完液后现场刷卡交钱不用预付。难道他们提前就知道我们一定会去做这项治疗?”女儿马荣感到疑惑。


事实上,在做第二次“NK 细胞免疫治疗”时,家属就有了停止治疗的打算。


“当时我们没看到什么疗效,而且感觉费用难以负担,就去找陆医生商量,想停止这个治疗。”马荣说道。但马荣的表哥和嘉慷公司的经理联系后,给出的方案是“两人拼单,打五针送一针”。


“偶尔治愈”4 月 19 日向陆巍求证推荐这两位患者到嘉慷公司接受 NK 细胞治疗一事。陆巍表示否认,并称对于前述录音、视频“并不知情”。


然而,NK 细胞治疗并未让马进仓、马秀兰的病情好转。2020 年 12 月 24 日,马进仓病情加重去世。2021 年 3 月,姐姐马秀兰也撒手人寰。


马进仓去世时的房间 

图源:偶尔治愈


两位亲人的离世,让家属们更加怀疑 NK 细胞免疫治疗的效果。而北医三院肿瘤内科医生张煜,也是最早质疑这一疗法的业内人士之一。


“据我所知,中国的 NK 细胞免疫治疗除了临床试验,根本就没有被批准进入临床使用。”张煜曾公开质疑,“如果不是医生告诉患者家属这种昂贵且无用的疗法‘效果很好’,他们怎么会借钱去做这种治疗?”


此前,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血液与肿瘤博士后研究员梁鑫也对“丁香园”表达了类似观点。


“NK 细胞免疫治疗不适用于胃癌肝转移患者。在患者胃癌肝转移的情况下,NK 细胞处于功能失调的状况,这在最近两年的文献中也有报道。”梁鑫说,“如果他(陆巍)紧追科研前沿,不可能不知道  NK 细胞免疫治疗对胃癌患者基本没有效。”


在梁鑫看来,推荐两个胃癌肝转移患者去做 NK 细胞免疫治疗,“是一个非常不负责任且浪费钱的决定”。


监事与原始股东


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上海嘉慷公司成立于 2017 年 8 月,“由多名留美归国的博士创立,在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免疫细胞治疗等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技术成果”,法定代表人叫徐以兵。


知情人士向“偶尔治愈”透露,徐以兵曾在浙江一所著名高校的转化医学研究院任教,陆巍也从这所学校的医学院毕业。


4 月 19 日晚间,陆巍曾在电话中承认和徐以兵是“朋友”。


徐以兵还是上海博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博慷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这家公司成立于 2014 年 9 月 24 日,注册地址与嘉慷公司完全一致,属于与嘉慷公司同址经营的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由陆巍和赵大花共同成立,前者出资 2 万元,后者出资 18 万元。赵大花还曾担任上海斓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已注销)监事。该公司法人朱珍芳,目前任嘉慷公司董事,第三大股东。


4 月 11 日,“偶尔治愈”前往上海嘉慷公司和上海博慷公司的所在地。公司位于上海长宁区的一个企业广场,时值周日午后,嘉慷公司的玻璃门紧闭着,大厅、前台空无一人,但可见右侧一个房间亮着灯,门口还摆放着一台自动鞋套机。


4 月 11 日,嘉慷公司大门还未上锁,右侧一个房间亮着灯

图源:偶尔治愈


上海博慷公司的变更记录显示,2015 年 9 月,担任该公司监事的“陆巍”从这家公司退出,公司投资人(股权)也发生了变化,作为原始股东的“陆巍”选择退出。


“偶尔治愈”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这个多年前曾是博慷公司监事与股东的“陆巍”,正是此后马进仓、马秀兰的上海新华医院副主任医师陆巍。


“这意味着陆巍推荐患者到这家公司做NK细胞治疗,显然并没有那么简单。”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分析。


但对此,陆巍 4 月 19 日晚间予以否认,并称“不知道有这两家公司”。


陆巍曾是上海博慷公司的监事和投资人

图源:网络截图


上海嘉慷公司的官网宣称,他们的研发内容,包含了“ CTC 检测与 NK 免疫疗法”。他们提供给患者家属的一份名为《嘉慷肿瘤 NK 免疫细胞治疗介绍2019》的电子文档写道:“目前,公司已在国内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开展了临床应用服务”。


这份文档中,上海嘉慷公司还宣传了他们做 NK 免疫细胞治疗的技术优势,列举了 6 个“NK 细胞免疫治疗的成功案例”。


嘉慷公司宣传其NK细胞治疗的“优势”

图源:受访者提供资料截图


不过,“偶尔治愈”检索工商资料发现,上海嘉慷公司注册的经营范围为:生物科技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销售,一二类医疗器械、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橡塑制品、玻璃制品。并不包含“医疗服务”。


“很显然,这家公司是没有给患者用药治疗的资质的。”前述业内人士说道。


“魏则西事件 2.0 版”


“偶尔治愈”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临床试验数据库、药物临床试验与信息公示平台多方检索,未发现任何与上海嘉慷公司有关的信息。


Klaith 是上海一家药企的专业人士,从事多年新药临床开发工作,长期关注细胞免疫治疗等新治疗方法的进展。


他告诉“偶尔治愈”,目前在国内“没有细胞免疫疗法获批上市,只能通过临床试验性质进行治疗,原则上不能收费”。


Klaith 说,即使是开展 NK 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也至少需要先在国家监管机构指定的临床试验登记网站注册,还得经过试验医疗机构的伦理委员会评审。


另外,临床试验机构还要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如果由商业企业发起试验,必须向监管机构递交申请。而马进仓家属多次表示,“没有和嘉慷公司签署过知情同意书”。


国内一位不愿具名的免疫学专家对“偶尔治愈”表示,在 2016 年“魏则西事件”发生后,原国家卫计委紧急叫停了当时在国内医院如火如荼的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


“在那之后,如果做细胞免疫治疗无非两条路。一个是做药品的临床试验研究,但是国家药监局公布的临床试验批准项目中,并没有 NK 细胞项目。所以可以说,目前 NK 细胞治疗临床试验,都没有获得国家药监局认可。”他说道,“另外就是走国家卫健委的‘第三类医疗技术’道路,但是第三类医疗技术,只能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来做,不能收费。目前来看这个事件中这家公司是收了钱的。”


而实际上,相比于较为主流的 CAR-T 细胞免疫疗法等,NK 细胞免疫疗法在临床试验中也不常见。


“它属于一种探索性质的细胞免疫疗法,应用场景不广。它的细胞群体不是很明确,没有被广泛采用。”这位免疫学专家举例,在美国,NK 细胞免疫疗法也没有经过美国 FDA 批准,“都还没有商业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首先这家公司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疗机构,怎么能在那里给患者用药?其次,给药的人有没有相应的资质,比如护士资格证或者医师执业证?”Klaith 分析道,“我们打疫苗的时候都必须在有抢救设备的环境下进行。做细胞免疫治疗会有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了,这家公司有抢救设备吗?有数量充足的医护人员来进行抢救吗?如果都没有,他们怎么可以当场给患者进行治疗呢?”


多位专家均表示,这起事件中,如果上海嘉慷公司确实为患者做了 NK 细胞免疫治疗,那么行为明显违法。


在上述免疫学专家看来,商业企业通常也不能作为主体去向药监局申请临床试验。“不是所有医院都有资格申请。通常来说是大型医院,而且是获得了细胞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基地资格的大型医院,才能开展。”


“看起来这个事就像魏则西事件的 2.0 版本。”他说。


他进一步表示,上海的医疗管理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有责任对此事进行调查处理。“一方面是针对这家公司的调查处理。另一方面医院也有连带责任,因为,医生是基于其职务身份向病人推荐的。而对于医生本人,则应该根据《职业医师法》的相关规定来调查处置。”


国家卫健委 4 月 19 日公布称,已开始对“肿瘤治疗黑幕”问题进行调查

图源:网络截图


事实上,我国在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立法,近年来也屡有动作。


2009 年,卫生部医政司发布《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提出免疫细胞治疗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试验管理办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但相关规定至今没有出台。


2015 年 6 月,原国家卫计委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发布了《关于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的通知》。在这份文件中,免疫细胞治疗方法作为禁止类、限制类之外的第三类临床技术,各医疗机构在决定临床应用时,无需报卫计委许可或备案。


不过,当时就有媒体评论指出,由于没有细胞免疫疗法通过临床研究的相关审批,更无细胞免疫疗法取得合法的临床应用或上市资格,因此,这些关于临床应用的技术性规定,在现实中并无合法的监管对象。


2016 年的“魏则西事件”发生之前,细胞免疫治疗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不仅医院经过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就可以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还有商业企业借此牟利。


“这些细胞免疫治疗并没有经过药监部门的正规流程审评审批,是处于卫计委监管之外的操作,安全性、有效性都处于黑箱之中,最终产生了魏则西悲剧。”《经济观察报》曾在 2017 年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评论。


2016 年 5 月 5 日,就在“魏则西事件”引发轰动后,国家卫计委召开了相关会议,要求加强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重申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等应该按照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执行。


也是在这年 12 月,原 CFDA 发布《细胞制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第一次明确了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的药物属性,结束了细胞免疫治疗多年来“是技术还是药品”的争议。


将近 3 年后,细胞免疫疗法似乎即将迎来“松绑”。


“为满足临床研究需求,规范并加快细胞治疗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这一办法中限定,进行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的必须得是医疗机构。企业自主研发的细胞治疗产品,需要通过备案才能上市。


不过一直到今天,这一《办法》还没有正式施行。


4 月 20 日下午,“偶尔治愈”再次来到上海嘉慷公司、上海博慷公司的办公地址,公司内部依然空无一人。


但与 4 月 11 日不同的是,大厅右侧房间的灯已然熄灭,公司玻璃门上,多了一把黑色的 U 型锁。


玻璃门上,多了一把黑色U型锁

图源:偶尔治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偶尔治愈(ID:to-cure-sometimes),作者:潘闻博、钟筱初、李晨,监制:李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