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4-09-16 15:48
智能用车:监管的难题与商业模式的困境
虎嗅注:9月15日,北京电视台《财经峰汇》栏目连续录制了两期关于“互联网租车”的节目。嘉宾有交通部的张柱庭教授、虎嗅的Eastland及某网络汽车分享公司创始人(已获千万美元级投资)。张教授是体制内交通运输领域的专家,而且是北京市政府顾问,通过他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可以了解主管部门对智能用车态度。   

“互联网租车”提法不如“智能用车” 

“互联网租车”的提法只看到表象,而且不准确。神州租车不仅有网站而且30%的业务来自移动APP,但却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互联网租车”。  

Eastland认为“智能用车”这个提法更准确。首先,借鉴用“智能”与“功能”来划分手机,可以将新旧思维指导下的汽车租赁模式区分开来。其次,将打车、拼车等应用涵盖进来,而不仅仅限于租车。

“智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轻资产、高效率,不购置车辆、不布置众多门店,而是用互联网技术为供需双方搭建交易平台,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率,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把用车活动视为O2O的入口,比如为车主提供保养、验车、汽车美容等服务并建立社区,为用户提高景点门票购买、餐馆预定、住宿预定等服务,进而打造的以用车为核心线索的生态圈。   

监管部门为何“偏爱”出租汽车公司? 

打车难是老大难,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一是车辆数量不足,二是出租司机“民不聊生”不得不挑活。 

首先,政府不肯增加出租汽车数量。以北京为例,坚守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6.66万辆的指标。1990年东三环国贸一带还很荒凉,现在五环都塞车了。张教授们的依据是与纽约相比北京出租车已经很多了。可人家私车保有达到每户两辆的水平,而且公共交通发达。此外,赫兹等大型汽车租赁公司都有百万级车辆可供出租。用二十多年前定下的指标限制出租车数量,拿美国说事,不是刻舟求剑是什么?   

其次,是不允许出租汽车司机个体经营,非要接受出租汽车公司每车每月收取5000元到8000元盘剥。北京也曾有大量个体经营的出租车,后来逐步被出租汽车公司收编,目前仍有约3000名“个体户”。张教授坚决认定出租汽车公司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来讲去就是每月学习一次,上保险)。而3000多个体出租车司机由交易部门直接管理,用张教授的话是“费了牛劲了。” 

“别给我惹麻烦”、“千万别出乱子”、“让我舒舒服服地当官”,这一切可以浓缩为六个大字:“为了便于管理”,堂而皇之地成为无数“红头文件”的第一句话。你管理方便了,司机和用户却承担着巨大的成本。#每月学习一次就交5000多,比名校EMBA还贵!#

退一万步讲,即使非要保留出租汽车公司也可以每三年搞一次竞标。甲公司说“我每月收5000元,组织司机学习一次”,乙公司说“我收3000元,组织学习两次”,那就让乙公司中标,司机们的负担也可以轻些。真的竞标出租车运营,BAT喊出每月零元毫不奇怪,刘强东倒找1000元也不是没有可能!   

配驾模式能倒逼政策吗? 

8月12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下发《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易到用车让私家车挂靠到汽车租赁公司,私家车主挂靠劳务公司,变相从事出租车的配驾模式被明令禁止。

《通知》要求“车辆行驶证上的所有者名称应当是持证的汽车租赁机构。将私家车辆用于汽车租赁经营的,属于违规行为。” 如果易到用车严格执行这一规定,仅通过与出租汽车公司合作,为消费者提供车辆,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自身存在价值很小。 

但是,在“812通知”后一个月,传出易到用车完成上亿美元C轮融资的消息耐人寻味,而且牵头的还是百度。 

尽管在BTV现场张教授否认政策被倒逼的可能性,实际上来自学者、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要求出租车个体运营合法化的呼声越来越大。易到用车、Uber和它们背后的股东正在进行一场政策博弈,相当一部分饱受打车之难的用户会站在它们一边。当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甚至习惯了易到用车,数以万计私车司机以此为生,政策就有松动的可能。   

分享模式的关键是打消车主顾虑 

网络分享模式下,用户担心的是车况,而车主要担心的就太多了。抛开加油、剐蹭、野蛮用车等问题,违章是出现概率极大的风险。根据神州租车(有3.5万辆投入短租运营)几年来积累的数据,20%以上的车辆在年审时因有违章未处理而停运,2013年因此损失3亿元! 

在《财经峰会》现场,那位创业者表示为车主投了100万保险,并且在出现事故或车辆被盗时提供先行赔付。至于违章问题,除建立诚信档案(得分高者租车将获得优惠)之外,还要利用网络社区的力量,让违章的租客主动交罚消分。 这些的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打消车主顾虑。

网络分享模式没有政策风险,而且已经获得风险投资青睐,但在实际运营中会遇到层出不穷的问题,发展私家车主不可贪大求快。贸然发展几万、几十万车主,每天百分之一的车主吐槽就是几百几千个“差评”源头,经社交媒体渲染和放大,后果不堪设想。最好在一个比较小的规模上,比如全国1万辆车以内去营一年以上,把各种“奇葩”情况都遇到过,各种应对处理流程都演练过,效果都评估过,再求进一步扩大规模。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