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时光VGtime(ID:VGTIME2015),作者:箱子,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作为游戏编辑、记者、脚男、打杂、跑腿……有时候突破自己的社恐界限,和陌生开发者打交道是很有必要的事情。我过去也曾颤颤巍巍地拿着小本子,找TGS上的东欧哥们侃大山(主要是他侃),或者是用蹩脚的中式英文写老长一段小作文,给老外发那种基本有去无回的电子邮件。
大多数情况下,对面的态度还是很友善的,会比较热心地回答问题。但也不排除一些挺打击人的回复——是不是骗子?想白嫖游戏激活码吧?能不能证明自己的身份?
好吧,言辞肯定委婉不少,但意思大概是这么些意思。
对于他们谨慎的态度我表示理解,抱着好奇心了解了情况后,也咨询了一些游戏从业者,发现冒充媒体和主播“骗码”是近几年来特别普遍的事情。
有多普遍呢?这里没法像分析机构那样给大家一个全局而精确的数据,但有不少侧面案例能够佐证。
比如负责给《银莲公园》处理公关问题的Emily Morganti认为,分辨别人是不是骗码已经成为常规工作内容之一,就像是清理花园里的“杂草”一样。曾经有一款游戏上线才8天,她就收到了34封诈骗邮件。
《氦雨》的作者Gwennaël Arbona同样表示,自己已经对接过“成百上千”个骗子。或许你也可以翻一翻谷歌上关于“Steam 激活码骗子”(Steam Key Scammer)的条目,有十来页都是相关性很强的内容。
国内从业者给我的反馈也差不多,几乎全都接触或者听过骗码的情况,像是某知名发行商的员工提到:“就实际来说,我们收到的很多邮件明显是机械式群发的……尤其是海外我们天天收到类似的邮件。”
而且不得不说,有些骗术确实比较狡诈。
怎么骗
所谓的骗码,和Steam关系应该是最紧密的。一是因为任何使用这个平台的开发者,都可以创造出无限数量的15位激活码,然后分发给任何人。二是围绕Steam激活码,有庞大且完善的第三方转售平台,国内某宝遍地都是,G2A则是海外比较臭名昭著的一个,后面会更详细展开。
相比之下,诈骗和倒卖主机游戏激活码的情况少很多。个人认为是因为Steam政策相对宽松,默许厂商分销,而主机平台会严格很多。例如要是涉及到Switch游戏的激活码,每个大区还不太一样,虽然平台方默认会拨给开发者一些码,但再申请可能得付费,是有成本的。
《NeonXSZ》的作者在五年前就意识到骗码的问题。以这款游戏为例,发售前他不断收到“大主播”和“媒体网站”的来信,等到游戏可以正式购买时,邮件的数量又翻了三倍。
坦白讲,《NeonXSZ》绝对不是什么热门作品,Steam上的评测数至今为止只有82个,很难吸引到那么多公众人士。
其中最傻的骗术,可以参考这么一封邮件:
“你好,我的名字是Alex,俄罗斯的主播。我对《NeonXSZ》很感兴趣,想录个视频评测之类的东西,能不能给我发几个Steam激活码(3 个以上)?谢谢。
这是我的频道:https://www.youtube.com/user/Eligorko”
乍看之下,Eligorko 的确是有着70多万订阅用户的俄罗斯主播,但《NeonXSZ》的作者留了个心眼,发现邮件对不上号。他后来又收到六条内容相同的消息,只不过换了几个油管频道的地址。其实可以隐约看出骗子们是拉了一张游戏发售表,然后广撒网。
这么做的前提,通常是有一套自动发送垃圾消息的程序,只需要改变表单里的几个关键字,主要面向没那么多宣发资源的中小开发者。
比如《藏梦》制作人给我的答复是:“感觉比较真就会给码,对我们来说,能有可能帮我们宣传的,我们肯定还是愿意嘛。”
关于冒充主播,Zoink Games市场营销经理认为最难分辨的,是骗子们真去开通视频频道。他们会装潢主页,发布一些游戏相关的影片,对于一部分独立开发者而言,即使主播粉丝不多,视频播放量不高,也很乐意将激活码分享给愿意认真评价自己游戏的人,这就导致被占了便宜。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骗子们冒充媒体的手法差别不大。《Jack B. Nimble》的作者在Steam上推出游戏时,收到过自称是俄罗斯网站KG-Portal编辑团队的来信,也是要码评测。结果真上别人网站一查便发现马脚,简介里的所有官方联系方式都和邮件地址不符。
不过光从网站来辨别真假有时候并不保险,蒸汽动力社区曾经曝光了一个名叫GameClo的套皮网站,他们的推特账号便流露出一丝不祥征兆。
顺着链接进去一看,会发现里面通篇都是中文机翻后的“评测”。
这种网站通常有两个目的,要么就是通过堆砌关键字吸引流量,然后附带广告赚钱。要么就是以“中文游戏网站”的名义,向不懂中文的游戏开发者骗码。
GameClo显然是后者,他们骗码时标榜自己是“中国线上资源的代表之一”,并且“中国人民对我们的反馈特别感激”,口气极其狂妄。稍微一查还能发现网站地址来自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是坐落在一条空旷公路旁的办公楼。
GameClo的所有者大概从2016年骗到2018年,随后网站域名又转让给了野鸡博彩公司,一直没干好事。
在此得阐明一下正规媒体和机构的做法。包括我们在内,向开发者申请激活码时一般是比较克制的,如果目的只是产出一篇评测,那通常不会索要复数个激活码。当然有些开发商和发行商有时会一次性提供5~6个激活码,这种情况我们会通过话题和抽奖活动转赠给玩家。
而媒体产出内容支付给编辑的工资、作者的稿费,以及连带而来的品牌和广告价值,恐怕也远高于几个激活码的价格。
花式骗
直白地模仿主播和游戏媒体,现在看起来都是挺幼稚的手法,骗子的身份有时候可以五花八门,更加复杂,甚至附带一段打动人心的背景故事。
Verdin是个有多重身份的人,过去曾先后用“BattlefieldAxe”“Airo95”“RaphaAaron”和“James Rodriguez”的名字,将自己塑造成EA、Square Enix、Bethesda或者PlayStation UK的团队成员。
关键是这一套还有人信,中小型开发商一看是大厂来找自己了,没做太多验证便把激活码双手奉上。据说Verdin还拿到了50来个《13 号星期五》和《战地》系列游戏的测试码,看来大厂有时候也会中招。
因为骗的人实在太多,后来几家游戏公司的真·员工把他抓包了。曾经在拳头公司和505 Games待过的Becky Taylor,因为指认Verdin被辱骂拉黑。还有来自Square Enix欧洲的Cat Karskens,以及Bithell Games的Mike Futter,都在推特上发表了Verdin百分百是骗子的声明。
在我收集到的一部分案例中,有的骗子声称自己在日本游戏店打工,还有人说自己失业买不起游戏,近乎于乞讨。
Emily Morganti曾经遇到过一个包装得特别花哨的骗子。
一个名叫Dmitry Tseptsov的人说自己在乌克兰开了家咖啡馆,店面经常举办有关电子游戏的问答活动,会把激活码当成奖品赠送给顾客。但咖啡馆才刚开三周,前期装修投入了不少钱,希望能从开发者那免费拿几个码,自己也会给他们多做宣传。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制作了假的饮料杯子和工作服,附上美女店员的摆拍,还在推特上返图,说把游戏激活码印成了卡片,态度无比诚恳。
然而还是有人发现了漏洞——为什么卡片上全是英文,说好的在乌克兰开店呢?接着人们又察觉到门店的位置也对不上,怎么定位到乌克兰的一块荒地?真相是,Tseptsov的物料全部剽窃了“Boroda Drink”咖啡馆的设计,而“真店”也跟他没什么关系,已经开业很久了。
为何骗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如果只是骗码来玩游戏,至于吗?投入的精力也大多了吧。
为了搞清楚骗子们在想什么,《天空商人》的作者Vladimir Slav回复了大约20来封诈骗邮件,他在留言中说到:我不会对你们的行为评头论足,只是好奇骗码能有多少收益。
先说结论——大多数骗子都没有道德上的负担,他们认为开发者可以“免费”生成激活码,把这种行为视为娱乐。而且要是投入的时间够多,骗码确实可以成为全职工作。
其中有一个人回复到:“对我来说这是一种爱好,我喜欢收集游戏。咱没钱,我的朋友建议这么干。”
另一封邮件则直接提到了收益问题:
“娱乐和赚钱的目的五五开吧,骗码确实能给我带来不少钱。这并不是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为我有一个发布视频和配音内容的油管频道,也有一个Steam的鉴赏家团队。这只是我为正经项目筹钱的一种方式,我在Twitch上还有一些正在筹划的原创内容。简而言之:我也想尽快抽身,年底前把精力转移到正经项目上。”
“我认识一个人,靠骗码的钱移民了,现在过得还不错,因为这是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果你从3~5个源头向大量的人发送垃圾邮件,可以拿到不少激活码。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400~600欧元是一个月的平均收入。如果干得卖力点,1000欧元一个月是绝对没问题的。”
尽管理由五花八门,但骗来的激活码要“销赃”,通常都离不开G2A平台。该平台的游戏价格普遍低于Steam上的原价甚至打折价,其中有一批货源是开发者自己为了促销生成的,有一些来自Humble Bundle之类的慈善包,还有一些就比较灰色了,源于骗码和盗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码”。
根本原因在于,G2A对卖家身份、货品来源的审核不充分,或者说没法充分。虽然近几年来他们也在改善服务,对不正规商家进行罚款和封禁,但骗子换个账号就能从头再来。
或许有人会聚焦于“免费”的问题:反正生成激活码不要钱,开发者哪来的损失?
其实这是个比较片面的想法,最直接的影响是“消费者买低不买高”。
试想一下,如果G2A上有便宜的黑码买,玩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肯定不会原价入手Steam上的游戏。
尽管对于单款游戏而言,骗码的数量只是一小部分,但一旦转售平台出现价格极低的相同产品,品牌印象和销售节奏会受到巨大影响。
打个比方,如果你在G2A上看到过90%OFF售价40.2元的《八方旅人》黑码,心里势必会对这款游戏有个“预设的折扣”。即使官方搞活动以50%OFF的幅度降到201块,玩家也会产生“现在不值”的想法。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开发商要严格控制打折频率和降价幅度,直到生命周期末尾才会以“进慈善包”或者主动投放到G2A的形式来榨干内容的剩余价值。
11 bit工作室的Pawel Miechowski便认为,游戏初发售阶段应该提供小幅折扣,然后逐步推进更大的促销活动。
No More Robots的Mike Roes也指出,游戏发行3个月后就给它打6折是一个糟糕的想法,长远来看会让作品贬值:“我认为过快的实行大幅折扣会扼杀一款游戏……我们通常首发时打9折,第一次大甩卖时打8折。”
Valve商务Tom Giardino对此的总结是:“在任何情况下,制定定价和折扣策略时,都要考虑到客户和产品的长期印象。”
其中有一个骗子对Vladimir Slav的回复恰好说到了点上:
“有自尊心的发行商和开发者不想与G2A合作,但合法的激活码没法跟黑码竞争,因为骗子可以无限低价出售游戏,而且还能盈利。这些转售平台必须开诚布公,打击假冒的激活码经销商。”
TinyBuild曾宣称G2A令自己蒙受的损失达到了正版销售额的五倍;各大主播、拳头公司和Gearbox均因口碑考虑拒绝与他们合作;最有意思的是发行商No More Robots的创始人,表示“宁可玩家去下盗版也不愿意他们从G2A买码”。
因为他发现自家游戏的激活码,被二道贩子悄悄搬到G2A转售,由于其中充斥着盗刷信用卡所得的“黑码”,根本拿不到任何销售分成。而信用卡公司顺藤摸瓜,反而找到了游戏作者,缠着他们索要罚款,可谓天降大锅。
《氦雨》作者Gwennaël Arbona同样做过一个实验,故意把激活码送给骗子,然后发现自己的游戏立马就在转售网站Kinguin上架。买下来一对比,确实是刚刚给出去的码,证据确凿。
从收据来看,贩卖者的账户名是Zefir,有850个用户评价。如果按照1:50的“评价数:购买数”来算,他可能已经卖出了40000多个激活码,若是每个码算10美元,那就是40万多美元的无本收入。
谁都骗
正如笔者会被开发者质疑身份,骗码的后果不单单是经济损失,而是覆盖整个游戏业的信任危机,到头来也会反应到玩家身上。
发行公司Gamera的一位高管对我说道:“之前收到了一些知名工作室的邮件,我确认了半天是不是假的。”
《暗影火炬城》的商务也提到:“给海外友商发邮件的时候,也在怀疑别人会不会把我当成骗子。”
如果说邮件骗码是纯粹的骗,那目前Steam鉴赏家也包含一套比较有争议的机制。
对于不了解它的人来说,Steam鉴赏家可以视为微博、知乎里的KOL,他们可以通过平台系统从开发者那收到激活码。作为反馈,只要领了码,道义上应该在那些游戏的Steam页面中留下评测,本来是一套可以发掘优秀中小型游戏的机制。
但现在有很多Steam鉴赏家对激活码的处理不太负责,产出的评测可以用莫名其妙来形容,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玩了几分钟就对游戏胡乱差评——这当然也能算是“交差”。
理论上,鉴赏家团队的激活码并不能挂到其它平台转售,但有权限的组员可以直接领取到“自己的库”,因此团队管理者和组员之间有什么交易就很难说了,这是否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骗码”呢?
对于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行从业者来说,这是个比较难定义的问题:
“因为现在很多 Steam 鉴赏家和自媒体会跑过来问你要码,然后写一篇评测,但是质量不一定能保证……有些实在是很水,或者说你根本没办法判断他的内容有没有人看。最搞笑的是我们一个国产游戏收到一封国人鉴赏家的邮件,然后全篇中式英文,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奇妙。
我们之前的游戏,有时候刚发售就能看到一些拿着码的差评,评论的内容也很神秘,就不太像是媒体啥的。虽然没什么证据,但是我怀疑就是之前给了某些鉴赏家然后随便派出去了。”
从事公关工作的Emily Morganti显然受到了信任危机的影响,最早他会把游戏激活码派发给任何规模的网站和自由作者,但现在疑心重重,尤其是近年来骗码的案例越来越多。
Steam生成码的机制,包括鉴赏家和玩家社区的设计,都是为了给中小开发者更多宣传游戏的机会,同时也惠及了那些想要提早或免费玩到游戏的玩家,初衷是好的。骗码相当于少数人为了私利侵占公共利益,如果在某些开发者已经公开抵制转售平台的情况下,还要去购买他们价格明显低于正常价的激活码,或许Steam最终也会因此而收紧政策。
另一方面,鉴赏家的评价系统也很可能受到骗码影响,导致失真和垃圾内容越来越多,也会左右玩家对游戏的判断。
从开发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没能获得期许的曝光机会,还得和转售平台的低价游戏竞争;对于玩家而言,失去了一个能与游戏制作者紧密交流的健康社区。总的来说,我们或许都会因“骗码”而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
Scam Key Requests on Steam: Who Hides Behind Fake Emails
The anatomy of a game-key scam
Inside the incredibly shady world of game key scammers
People Keep Trying To Scam Their Way Into Free Video Game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戏时光VGtime(ID:VGTIME2015),作者: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