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三三,原文标题:《“只想搞钱”为什么会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正确?》,头图来自:《小妇人》截图
读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的人,应该很难忘记葛朗台这个悭钱的守财奴,“他不信上帝,只信金钱,唯一的嗜好、唯一的激情就是赚钱,这是他全部的生活内容和乐趣所在”。
毫无疑问,葛朗台在当时是被人吐槽甚至厌恶的形象,但如果他生在当下,应该很难再掀起这么大的水花,因为时代变了,当下的年轻人,完全可以毫无遮掩地说“我现在就只想搞钱和搞事业”。
©️《工作》,1961
“只想做一个莫得感情的搞钱机器”“姐姐独美,搞事业最香”,相对于恋爱脑、文艺青年和饭圈女孩,“搞事业”和“搞钱”显得无情又直白,但却莫名透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骄傲,俨然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正确。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2009
“搞钱”怎么就高人一等了
当下,年轻人正在掀起一场以搞钱为目标的行为浪潮。
他们以搞钱为荣,开源节流,火热理财,聚众抠门,购物货比三家,在各种购物app里研究“怎么买最划算”,在“抠门联合会”小组鼓捣省钱妙招,“怎么买基金/股票/比特币”甚至都已经成了一种社交方式,仙气飘飘的“钱不重要,感情最大”已经过时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你对搞钱毫无兴趣的话,就算不上一个时髦的当代年轻人。哪怕是源自日语的“社畜”,也被转换成了更加本土的 “打工人”,在强调工作的苦之余,甚至还生出了一份“努力揾食”的无奈积极。
©️《半泽直树》,2013
在搞钱和搞事业被空前重视的同时,有些事情也跟着发生了变化:“赚钱=经济独立=独立”的观点在迅速蔓延。
生存的压力、高校就业率的紧逼和他人目光的打量,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不得不形成“以找到工作为目的,而非在某方面实现个人价值为目的”的就业观。这些急于证明自己的年轻人迫不及待扎身社会,尽管他们对生活的选择权在事实上是被压缩了,但事业和收入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当下困境里的唯一慰藉,职业和收入自然也变成定位一个人的首要甚至唯一指标,大厂资深、年薪百万、阿里P8,随便一个词就能挑动许多人的神经。
©️《未生》,2014
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想搞钱”一方面是安全的和顺应潮流的话语表达,另一方面也是对其他需求的刻意无视。有了这种错觉的驱使,赚钱脑自然成为了新一代的政治正确,与之对应的,对生存基本没什么帮助的恋爱脑当然就落了下风,成了无需为衣食所困的凡尔赛,或者没有自我独立意识的“傻白甜”。
©️《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2018
于是我们会看到,年轻人一边叫嚣不谈感情只搞事业,一边自称咸鱼,渴望躺平,积极进修职场摸鱼学、糊弄学。有了赚钱脑还不够,从普通人到明星偶像,你还得有格局更大的“事业心”,毕竟后者有着更加积极和丰富的内涵,也能够在人格独立方面占据一定优势地位。
©️《上班女郎》,1988
所以,我们真的不需要感情了吗?
看起来,感情——尤其是爱情——在当代人的生活中,除了影响大家搞钱的速度,似乎已经没剩什么地位了。但事实好像也不是这样,否则也不会有玛丽苏、小甜剧和嗑CP的流行。
我们忌惮爱情的劳心劳力和瞬息万变,但这并不是说我们这一代就不需要恋爱脑了,只不过从亲自体验变成了嗑CP式云恋爱,CP脑也可以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恋爱脑:聚众嗑CP,花式抠糖,生活可以苦但我搞的CP一定要甜,我可以不谈恋爱但我CP绝对是真的,如果CP是假的怎么办?那就收拾心情搞下一对——不知不觉间,爱情永流传的箴言竟在一些声称不谈爱只搞钱的人群里实现了。
©️《公关》第一季,2019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只想搞钱”当然不能说是绝对正确,但确实和上世纪末流行的琼瑶式女性感性不同了。积极一点说的话,我们的确可以把它当作群体感性向个体理性的过渡,一定程度上也象征着当代思潮的转变。
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两性平权方面,“只想赚钱”似乎能带来直观的益处,然而它所能够产生的实际价值与长远影响却不得而知,因为另一方面,它也在延续着某种焦虑。这种观点确实是理性的,但这种理性也只是对琼瑶式的“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反叛。
©️《都市女孩》第六季,2017
如果反叛仅仅局限于反叛,给出的回答还是“钱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么它本质上其实依然是一种这条捷径不好使了、再换一个捷径走走而已;更何况,一旦换了个语境,不顾人情、热衷搞事业就又变成了所谓的“奋斗逼”的代名词——不管哪种,其实都没有那么美好。
©️《上班一条虫》,1999
搞钱脑和恋爱脑都是信念缺失下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保护并没有让我们变得强大。同样是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搞钱脑选择金钱,恋爱脑选择亲密关系。当金钱或亲密关系成为信念后,个人和社会迎来种种问题——内卷、PUA、非自愿单身、雌竞、雄竞等等。进一步说,就算搞钱成功,之后又是“有钱但不快乐”、空心病、孤独死和无聊死……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始终都会出现。
©️《意大利制造》,2019
搞钱脑对恋爱脑的争议一直都有,只是在当下它变得更有代表性了。除了语言和态度上的戏谑之外,更多的象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理性和感性的又一个战场,看似是两拨人在角力,实际上,这场A面人格与B面人格的battle,参战双方都是我们自己,形而上还是形而下,追求灵性还是鼓励理性,及时行乐还是延迟满足?这样的选择,以及许许多多跟它类似甚至同源的当代难题,无时无刻拉扯着我们健全的人格。
©️《穿普拉达的女王》,2006
当头脑由单一的标准支配,科学的发展和快乐的人生便再也无法企及。如果你暂时不知道自己的信念是什么,至少可以先对“只要”和“都”这样的一劳永逸式字眼产生一点警惕,给自己的未来留多一点呼吸的空间与可能性。其次,在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之前,先去与生活碰撞,然后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试探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办公室》第一季,2005
经济独立永远无法与独立划等号,真正的人格完整与独立,必须有一部分在金钱和情感之外,它所能仰仗的只有持续的行动力和坚定的信念。就像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说,“信念的含义是当一个人看见一滴露珠和一片漂浮的叶子,便知道它们存在,而且必须存在”,除此之外,生活从来不提供任何唯一答案。
©️《办公室的故事》,197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作者: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