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前两天吃饭,有朋友说到即使放开三胎,农村的生育也不会有太大增长,生育热情甚至可能比不上城市。
这个判断是对的,而且已经不是新鲜观点。早在几年前,我在如今已下线的“悟空问答”里就曾写过:过往热衷生孩子且往往重男轻女的农村,如今正在被迫改变。
我并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之所以有此判断,都是从逻辑出发。
在这里顺便说几句,我习惯遵循逻辑思考问题,因为逻辑不会骗人。你说得再天花乱坠都好,只要不符合逻辑,那就是骗人的。
很多中国人有个错误的思维,当他们想反对别人的看法时,常常会说“你都没经历过那个时代(或那种生活),你怎么会知道”。这个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实则在逻辑上不堪一击。因为按照这个说法,历史学家这个行当就不该存在。历史上许多伟大政治家出身优越,从未受过穷吃过苦,但并不耽误他们同情底层,为底层发声,因为许多观念、思维与常识,并不需要真的亲身经历,完全可以从学习中汲取。
而且,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当局者迷才是常态,经历过某个时代的人,往往是对那个时代最无知的人。
说回农村人不爱生孩子这事儿,如果从逻辑出发,就会知道这是必然。
首先,要明确这里所说的“农村”的定义。因为在珠三角、长三角的农村,生育需求仍然相当旺盛,原因无他,经济负担小。但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生活久了,往往会产生‘这就是中国’的错觉”。珠三角和长三角当然很强,经济高度繁荣,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一个珠三角的GDP超过了俄罗斯。但它们远非中国的全部,所以这里所说的“农村”,指的是中国的大多数农村。
以往农村热衷生孩子,希望多抱男丁,是出于防御意识,也就是“养儿防老”。儿子越多,在村子生存体系里的发声空间就越大,改变家庭命运的可能性就越高。但当“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思维导致男女比例失衡时(如何导致的,熟悉社会生活的人都能想明白),事情就发生了变化。因为男多女少,就使得彩礼必然水涨船高。一个儿子结婚所需要的数十万彩礼,往往会耗尽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甚至还要负债。在这种情况下,生几个儿子不但起不到“养儿防老”的作用,反而会造成巨大的负担,生育需求因此大大下降。
从农村人口流向来看,女性离开农村,比男性更加容易,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农村的男多女少和彩礼压力。
从教育上来说,只要家里能够负担得起,孩子不至于过早辍学,那么女性更容易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这跟中国教育的现状有关,强调应试,强调标准答案,强调孩子能“坐得住”,天性更活泼好动而且相对晚熟的男孩,因此存在先天劣势。从小学到初中,你会发现女生更听话更“懂事”更能沉下心来,成绩优秀的比例也相对更高。
有人会说,到了高中,男生就会突然赶上来。这其实也是一个逻辑谬误,因为它忽视了前提——根据数据,即使是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广东这些相对发达地区,也只有一半左右的适龄学生能考上高中。换言之,即使高中真的出现许多男生后来居上的例子,也不是因为男生开窍了,而是因为能考上高中的男生本来就是相对出色的那部分,很多人在初中升高中这个阶段已经被淘汰了。
在教育资源相对不够发达,学生没有资本实现“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农村,这种趋向会更明显,女生更适合教育体制,更容易考出好成绩,进而离开农村。
而且,即使无法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女性离开农村,在城市找到出路的几率也更高,比如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巨大需求。
从婚嫁角度来说,农村女性加入城市中产家庭的可能性,也远远比农村男性娶城市中产家庭女孩的可能性更高,这一点也是基本的社会常识,不需要过多解释。
根据这些因素就可以发现,农村面临的是男多女少,而且女性更容易离开农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男性能结婚都不容易,更何况生孩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