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6-19 10:40

欧洲杯不行了?不,是足球不行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王小笨,编辑:木村拓周,原文标题:《欧洲杯不行了?不,是足球不行了》,题图来自:东方IC


作为一个十几年的足球迷,在欧洲杯开幕一周之后,我终于确定了一件事,欧洲杯不行了。


开赛至今,除了埃里克森的意外让大家又关注了一波心脏相关的急救问题,本届欧洲杯最大的“新闻”居然是一个有点无厘头的场外事件:C罗在葡萄牙队赛前新闻发布会上,移开了摆在面前的两瓶可口可乐,举起了一瓶矿泉水,说自己只喝矿泉水。


随后身为欧洲杯主要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市值一度下跌40亿美元,于是两件事迅速被简单粗暴地联系到了一起,“C罗这一举动让可口可乐损失40亿美元”之类的标题开始出现。



这就是本届欧洲杯面临的尴尬境地,场外的插曲远比场内的精彩关注度更高,人们津津乐道的是C罗到底会不会被欧足联处罚,多位球员跟着模仿起了他移开可乐的举动等等,至于C罗在一天后打破了欧洲杯决赛圈阶段进球纪录的事,似乎并没有什么人在意。


过去世界杯和欧洲杯都是拥有全民关注度的体育赛事,每届赛事都会吸引大量的泛球迷群体的目光,这些比赛在一个又一个夏天成为人们谈论的对象。


虽然欧洲杯的关注度并不能和世界杯相提并论,但回想起来还是会有像2012年欧洲杯巴洛特利思考人生这样破圈的热门梗出现。


虽然2012年听上去不算特别久远,但的确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两个时代,那时候微博还属于新兴事物(思考人生的梗正是在微博上发酵开来),门户网站和纸媒依然在体育赛事报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信息流和短视频还没有诞生,我们还远没有拥有像现在这般丰富的娱乐消费形式。



于是像欧洲杯这样的大型体育赛事就顺理成章地占据了注意力的 C 位,毕竟一场比赛的胜负和一名球员的表现都会在第二天成为大家的热门谈资,甚至严苛一点说,在内容消费供给并不充分的时代,很多人会被迫去关注足球,仅仅是为了不被落下而已。


对于中国的70后和80后来说,足球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它是央视这样的国家级媒体平台在中国普及开来的过程中,传播度最广、国民度最高的体育赛事,几乎伴随了两代人成长的记忆,在很长一段时间那一代人对足球的特殊感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对足球的审美趣味,但当95后甚至00后成为主力收视群体,70后和80后对足球的热情不可避免地减退后,对于这一代没有足球“历史包袱”的年轻人来说,看足球已经不是一个必选项。


同时在如今这个高度分众化、内容严重过剩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轻易找到自己的兴趣部落,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获取信息体系和娱乐方式,泛球迷群体不需要再为了跟上热门话题,把自己扔进并不真正熟悉和热爱的足球世界,相比于规则相对复杂的足球,吃一吃富二代和女网红的瓜显然是更容易的,又或者谁还没有看不完的剧综,刷不完的短视频,打不完的王者荣耀呢?



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足球已经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渐行渐远。不久前欧洲的多家豪门球队闹了一场短暂的“革命”,试图成立欧洲超级联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欧超联赛牵头人之一、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就直接表示,一场90分钟的足球赛事真的“太长了”,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足球了。


这个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在短视频时代,一部90分钟的电影都可以被几分钟看完 xxx 所取代,更何况是一场可能连进球都没有的足球比赛。


在迎合“被无穷无尽的信息流产品把注意力切割到以秒为单位”的年轻人这件事上,篮球似乎做得比足球好一些。


NBA 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节奏更快。根据 Basketball Reference 的数据,进入2000年来,NBA的场均三分出手从14个飙到了34个,每场比赛回合数从90个涨到了破100。每一个回合变得更短,带给观众的反馈更迅速,隔三差五还会奉献出杜兰特独得49分三双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故事。从赛事本身到场外叙事,NBA 篮球背后的美式节奏显然要比足球背后的欧洲精神,更容易触达年轻人。



实话实说,作为一个还算资深的球迷,对于这届欧洲杯关注度如此之低,我还是非常遗憾的。


从个体层面来说,这意味着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吃串喝酒看球的体验感势必会大大减弱,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它其实也是足球身上所附着的那些精神属性正在丧失的明证。


如果没有疫情在全球的爆发,本届欧洲杯原本是在2020年举办,而去年恰好也是欧洲杯诞生60周年,所以欧足联早早就做出了要在全欧范围内举办欧洲杯的决定,这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一次回望,因为欧洲杯在诞生之初可谓是阻力重重,多支强队都没有参赛,但最终它还是成为了战后弥合欧洲伤痕,世纪前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象征。


时隔一年之后,欧洲杯终于得以顺利在全欧10个国家、11座城市顺利开启,虽然依然有22%到50%观众上座率的限制,但是当看到匈牙利布达佩斯体育场已经可以坐满61000名观众的场面,还是会给人以欧洲团结在一起形成共同体,共克时艰的振奋感。


但这种振奋感确实非常短暂的,毕竟除了疫情这个所有人共同面临的困难,欧洲内部所面临的冲击还有很多,过去这些年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受挫,英国脱欧、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难民潮种种问题也是接连爆发,欧盟内部早已经是裂痕不断,为什么连法国总统马克龙都会公开站出来,反对带着典型美式资本攻城略地气息的欧洲超级联赛?


原因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足球已经是欧洲一体化最后的一块遮羞布,而伴随着欧超联赛的短暂抬头和欧洲杯关注度降低的现实,这块遮羞布已经被揭开了不止一角。



虽然天才球员在世界的其他地区仍在持续不断地诞生,但不可否认的是,足球始终是欧洲精神的重要象征,欧洲对于足球运动的“改造”也不可不谓不成功,借由资本的力量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足球运动呈现出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面貌。


过去来自南美的天才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肆意挥洒天赋,但现在在他们还尚未成年的时候,就会被欧洲俱乐部带到欧洲,进入到完整严密的青训体系之中,成为系统化甚至工业化足球的一部分,而这种体系也决定了如今欧洲在足球竞技水平上对其他地区的碾压式存在。


但这种标准化和工业化足球的硬币的另一面,其实正在淡化和消解足球能够在20世纪后半叶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合法性。我们已经多次提到过,足球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7、80年代达到关注度的一个高峰,是和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密切相关的。那时候足球场就是战场,在和平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力争要在足球场上完成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痛击,那时候足球场是民族国家展现自我最好的舞台。


在马拉多纳去世的时候,我们曾经这样说过,过去几十年阿根廷人乐此不疲地寻找着下一个马拉多纳。但我们其实也都知道,除非再来一个“冷战”的时代,否则我们也很难遇到下一个马拉多纳了。而这或许正是在我们的心目中,足球越来越“不行了”的原因。



正是曾经那样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才将足球彻底推上了神坛,而到了如今这样一个不再风起云涌,战争、国家、民族、意识形态对抗这些前现代议题,已经被阶级对立、种族不平等、小众边缘人群权益这些后现代议题所部分取代的时代,和那些精神象征被牢牢绑定的足球,也不可避免地要从神坛跌落。


国家之间的强烈对抗性已经是过去时,五大联赛内部俱乐部之间的争夺才是人们最为热衷的话题,球员们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在球场上摆出剑拔弩张的姿态,因为资本频繁的流动意味着球员间的交集越来越多,甚至未能成功的欧超联赛正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剥离掉足球和城市、工人阶级之间的连接,要知道这是足球运动从诞生之初就赖以生存的根基,但因为身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足球俱乐部完全可以像一家跨国企业一样生存,靠着万里之外的异国球迷的关注,同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从普及度和参与人数来看,足球似乎还是世界第一大运动,但作为对比,篮球这样节奏更快,拥有更多自带流量的超级明星,同时又和潮流文化紧密结合的运动,显然更对 Z 世代年轻人的胃口,也不断地在动摇着足球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地位。


但说到底,“世界第一大运动”这个事情,或许就已经是一个伪命题。


当商业力量完成对各种运动的收编和改造,当精神属性和象征从各种运动中被不断剥离,当一个个信息茧房在不断原子化的个人周围形成时,体育运动可能已经没有上世纪那样的能力,去打造一个个足够有感染力的叙事,吸引所谓“几代人”了。一个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投入关注的世界第一运动?不,那东西我们早就不屑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