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6-21 05:32
一个古典自媒体主义者的自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妮妮安家记(ID:lojoy-property),作者:一只柱柱柱柱子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当你开始看这篇文章而不是滑走的时候,你可能是我仅存的倒数第1600个读者。


有没有发现微信公众号订阅列表里很多公众号都不更新了,个人公众号坚持2年以上更新的作者寥寥,特稿媒体和深度人物稿只剩下那么几家,除却被阅读惯性和商业投放养得好好的号,个人的号越来越像孤岛:在暗夜里消亡。


很多文字/公号自媒体创作者在没有被视频淹没的最后浮冰上攀着,被戏称为“古典自媒体主义者”。


那我几乎可以说是这个盛夏里能被噙在嘴里入口不化的棒冰了,不知道在坚持什么,与外界格格不入,在钉钉上把自己自定义为“古典自媒体主义奠基人”



我居然也是自媒体作者


昨晚我写了200字的留言给一个刚好四周年的保险自媒体账号,号主坚持更新4年时间,写作300+篇原创文章,过百万字,虽然在保险内容兴起后调整了风格、招了团队、扩大了编辑部,但还是保有个人的特点和不做作不刻意的真诚的“人味儿”。


昨晚她发了一篇纪念稿庆祝下公号4周年,让我们这些老读者写写四年来的变化,我思忖了下她几年来在公众号讲过的生活和人生变化,又对照了一下自己的4年时间,竟有一种微妙的养成感:在完全陌生的世界里,彼此陪伴见证,互相知情。


比不得那些宝藏作者,有真才实学和表达天赋,我的写作生涯(如果说话痨也可以潦草凑数贴金为写作的话)从十几岁开始,表达欲会被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冲淡,但没有枯竭过。


小城读书的少年时代制霸校报不说,还执着于写信、写读书笔记、写观后感读后感,一个个小本子写不完的话。


所以当微信公众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自媒体时代来临的时候,我也只是从博客时代顺便迁徙到社交聊天工具上,偶然地在时间空档允许的时候继续了自己的话痨表演


十几年来很多人给过我肯定和赞赏,认为我是个可以做“笔杆子”的人,但是我对自己的认知没有动摇过,我见过、读过真的好东西,不会把自己本能的勤奋拔高成天赋和才华。


相反,十几年过去还没有裂变完毕的倾诉欲在每个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模样:


学生时代初来上海,在城市里无所适从适应,还在寻找自我的阶段,自我表达的目的是话痨,是排解孤独,是消解苦闷,是倾诉和抱怨,是自我认知的分享欲满足,是敏感人格的内心反刍


工作以后,在二十几岁情爱充沛的阶段,我的原始动机好像是展示自己、试探性的给亲近的人、愿意了解我的人低频高效的交流,“谢谢你认识我”;


这几年经历人生低谷,更像是小心翼翼的“祥林嫂”:有话想说,想被认同和关注,但是并不想被评判和窥探,在小小的阳台上弓着背抻着脖子、键盘上敲打出米糕来,企图赋予那些孤岛般的无意义以意义,竟成近百万字;


我大概真的太孤独了,生活里没有什么人可以承载我的倾诉欲,也没有谁可以及时回应我,我缺乏亲近的密集的交流,更没有可以日常说废话的人,唠叨着、自我表现着、自我消解着成了一个作者。



用自媒体行业的标准去定性个人IP的成功在我看来是刻舟求剑的,于我个人,我只是平铺直叙简单直接地做了自己,恰好被一部分人看到了关注了而已,我根本不懂自媒体。


我对自媒体的认识是完全外行的,但也可以说是本源性的:出于我自己的意愿、以我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在地表达自己。


有成熟的B站up主总结了自媒体成功的三要素:共鸣、节奏、有趣。


而我好像恰如其分地避开了所有迎合和讨巧,我肤浅地倔强坚持着自己的认识:自发、自我、自由、自洽、悦己。


就像这篇自白一样,以“我”字讲述着。


职业自媒体的误会


除了我自己的两个公众号以外,我还会供稿给其他媒体,作为一个并没有专业基础的编外业余爱好者,我被看中的无非是自然流露的、未经加工的“人味儿”。


可是我很快发现了自己不适合作为职业作者。


成熟的机构账号有固定的选题模式、回避雷区、文章结构、字数限制、金句提炼、情感操纵、冲突点强调,我好像是个假的应试教育命题作文选手,不愿意且没有自信妥协于这个机制:模版化、结构化、套路化、选题和题材比写作技巧本身重要。


职业自媒体时效性要求高于深度和准确度,长文特稿记者在流失,不过是两三年里发生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改着别的记者写的稿子,感觉自己当编辑也不过是装模作样罢了。


我更像是个家里开小卖店随心开门的个体户,在面临连锁超市、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时,不得不正视这些矛盾:


定时、可持续、稳定、有调性、有人设、有固定风格的、垂类的输出 vs 散漫、随心、即兴、真正做自己、关注广泛的碎碎念,有没有真正的对错优劣?


“面向读者”vs “面向自己”vs “粉丝饭圈化”, 我不代表我自己的时候,要追求谁的喜欢和认同、要取悦和迎合谁?


“主观”和“客观”的边界在哪里?个人可以什么都说,可以主观冲动偏颇,工作可以么,职业化要负责任、要交付、要面对批评,就必然走出自我感动、肆意炫耀的舒适区?


枯竭的创意和积累 vs 乏善可陈的堆砌和填鸭,知识型博主输出到1年以上以后都会遇到“内容枯竭”“选题枯竭”“输入不足”的困境,多数人的职业积累、知识储备、行业洞察都不足以续航2年以上,为了更新而输出,到最后可能是刮空了的西瓜皮,最甜的一口最本能的甜都没了,改稿到深夜把自己本来的表达欲都消耗光了。


职业自媒体作为工作,“目的”必然功利、有导向、需要价值观,从本来的散漫自我里分出一个自我察觉、自知的、刻意的表达表现的自己,未尝不会矮化成切成两段的蚯蚓。


垂类、标签、被看到的效率、被记住的标签都成为了KPI后,旺盛表达的自我从主观自发到被动执行,每个人都有资格给主观评价、按照喜好来投票和评价,“流量公平”“吸睛公平”,但也有可能是“下限公平”,为了迎合尽可能多的流量、尽可能有效的人群,可能会重塑一个普遍接受的同质化的“共识”。


水涨船高的内容要求可能会倒逼出更刺激、更麻木、更迅捷、更即时满足的“梗”,自然而然分流很多文字工作者,因为文字很难做到。


哪怕在很宽容的公司里,自媒体也是最容易被人指摘的工种,“你写这东西谁看呀”“你做得还不够好”“你写的东西太长了”“谁现在还看这个”,久而久之,太多声音会打压表达和写作的意愿。


自媒体写作这种工作就是谁都有资格说你做得不好,但是不会,也没能力告诉你什么是对的的工作。


写文章和做视频都是会被很主观评价的东西,用结果说话的时候,谁就真比谁正确呢?


但凡恃才傲物不想当工具人的作者都会被老板“你写的东西没价值”“你应该怎么怎么做、怎么怎么写、写什么”而感到挫败,自我怀疑之余,如何坚持自己的想法,哪怕写不出名堂,哪怕不出爆款,哪怕只顾自己自嗨开心?


做个人IP更是,套路满满的规划必然对应投其所好的期待,明星尚且“小红靠捧、大红靠命”,一个作者是否成功也会受制于很多因素,坚持诚然重要,“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行业里冒头的被你看到了不代表别人都是“做得不好”。


另一方面,我清醒地看到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我并没有真正的行业专长和专注度,我从来没有聚焦在一个职业、一个专业品类3年以上。我深知有底子和靠这个吃饭是两件事,多数自媒体博主都是有本职工作供给的,自媒体是一个副业,专职做自媒体的很多人并不是擅长写作或者擅长表达,而是熟悉传播套路,而我,显然两者都不是。


我们对内容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诚然我看得到自己的偏狭(过度自省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免于别人的指摘,我画地为牢,别人也只能在圈外评价),我认为自媒体的存在本身真正追本溯源也许是:自我表达+媒体传播。


媒体传播有它的规律,越来越多人涌入这个行业后,传播捷径被总结成了流量密码:对立、冲突、猎奇、人性窥探欲、情感诉求、人性弱点、贪婪洞察;感官刺激如美貌,阶层争议如伦理和炫富,还有经久不衰的黄暴捷径,被算法困住的茧房效率捷径,不一而足。


自媒体行业几年来也迅速重塑了大众的阅读习惯:长文碎片化、适应手机屏幕的段落结构、视频化。这些都冲击了我作为古典自媒体主义者的中老年阅读习惯,我认为画面和文字承载不同的情感要素,长文如果消亡,何以read between the lines?


“总归有人喜欢看字儿的。”


“总归有人不喜欢看小作文,而是喜欢看深度长文与作者深度交互的。”


我的微信浮窗上悬浮了十几篇我想看的需要20分钟以上阅读时间的长文,可是手指的肌肉记忆还是常常滑向微博,我自己一边深知写作会价值回归、内容会有结构性淘汰后的生态,一边伤感自媒体的兴盛也只是几年的事情,纸媒的消亡也好像在昨日。


如果真的有“价值回归”一说,真的拉长时间线来看,人们对阅读、写作的根本核心诉求到底是什么呢?


人们需要看什么?什么人愿意付出怎样的习惯、克服怎样的贪婪去获取精神养分和深度学习?


当知识累积到足够丰富,信息传播足够高效,阅读选择足够多的时候,我们还会不会坚持读艰涩的长篇巨制?当5分钟的影视剪辑可以看完4小时的电影核心情节,我们还会不会三刷《赛德克巴莱》情感沉浸?


当视频越来越短、长视频越来越精良,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越来越路径依赖之后也许会彻底改革和迁徙么?有一天“价值回归”到阅读本身是不是一个天真的想法?


到底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有效填补我们的空虚和匮乏?


2月过年的某一天我给微博关注的一个妹子在B站充电200币,发了一条感慨的微博:


是不是做up主越来越难成百大了?


晚上刷了半天B站,一个妹子的视频我基本都看过,一方面我觉得她特别可爱我希望她成功,另一方面我又知道她的选题和风格几乎不可能成功。


自媒体成功的年轻人好多,可是成功的偶然性也让一大部分人大概率泯然众人。


“别人为什么喜欢看你”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要多努力、多特别、多幸运才能成功抓住聚光灯下5分钟的机会呀。


妹子非常甜美可爱,性格也很有趣,本职工作是在一家知名媒体的自媒体团队,自己个人副业做了一个账号,尝试了很多方向,但是播放量就几百,在B站几百万不温不火的up主里算是稀松平常不可惜的一个。


田园时代过去,如何塑造工业化的有趣是所有团队要解决的问题。


有一天我拿着她的视频给公司里的剪辑小哥看,小哥每天刷几个小时的B站视频,连5s都看不下去,跟我说“她又不算好看,装可爱也不行啊”,我哑然。


“别人为什么喜欢看你”这个问题我对照自身的时候,不愿意去思考,因为一旦思考这个问题,我就要去为了别人喜欢我而外求认同


我是否适合做自媒体内容创作者


这两年总能听到别人的职业建议:你继续做网红做自媒体工作挺好的。


无论别人怎么给我贴金,我知道自己其实也是一个用冥顽不化自我保护、用浅尝辄止回避坐冷板凳专精、渴望出人头地也斤斤计较付出投入的人。


过去两年,自媒体博主作为副业和兴趣爱好,我想过自己可能会成为长青博主,能做好一个个体,并且不会用流量和影响力来要求自己,更像是个古早的博主,写网络日记本、当课代表好为人师,用写作表达,也被写作滋养。


反之,如果作为职业和工作,我可能早就枯竭,知识输出面对储备不足、认识不深、行业不精、浅尝辄止的问题;情感输出就必然人格工具化,生活素材化、表达结构化、价值观机械化、用很多碎片时间去消化信息过载、情绪过载,失去了写作本身的乐趣。


更重要的是,我的人生里苦涩已经够多了,话痨是我仅剩的可以消解痛苦的方式了,不依赖个人、不沉迷堕落、不误入歧途,写作是有益的沉沦。



可是固步自封之外,我也会时常问自己:我就这么只想着“做自己”,放任自己早早放弃离开舒适区,就真的是“做自己”了么,就真能找到所谓的“真正的自己”吗?


我对自己的内省和挖掘真的就足够了么?


我的散漫的情绪宣泄就一定是有益的趋利避害么?


短暂余生到底该用什么路径去实现职业成长和个人成就?


我自己好奇的、发问的事情,是不是该自己去找寻答案、践行验证?


“神农尝百草,答案自己找”,自己纠结的事情总归要自己找到解药。


几个月前,有一位50岁+姐姐跟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聊起我,谈及我分享的种种人生体验和感悟,“她还是太年轻了”。


最近工作中也频频被点评“太年轻了”,虽然嘴上会不服气要逞强,心里其实知道,有些思考需要更扎实的人生经历去提炼,现在的表达,绝不是高中月考时时间充裕到帮人代写一篇800字应试作文。


如何求取自我精进和自我表达的平衡,如何找到个人生活和工作的隔离带,是我要解决的问题:职业化的我,不该是我本人。


内容的“内核”是永不消亡的,“被看到”也许不是归宿,“不放弃表达”“不吝于表达”才是终点,“表达得更好”值得孜孜不倦追求。


我的初心还是娓娓道来絮絮叨叨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而且我庆幸,这世上99%的人抱怨怀才不遇,而我恰好是1%被看到的那一个,而我不该安于被看到和偏爱的宽容,而是,每一次被看到,都能不因被注视而自知自怜、反而愈加专注。


这是自白的答案吗?


可能也不是,交卷之前,还是可以继续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妮妮安家记(ID:lojoy-property),作者:一只柱柱柱柱子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