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能爸爸(ID:daddytalk),作者:杨樾,头图来自:《美丽人生》
在一个如此爱过节也爱造节的地方,父亲节被群体漠视的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如果不是今天朋友圈里大家又突击的发一发对父亲的感怀,仅仅是昨天,可能很多人也不记得今天是父亲节。没有电商提前做父亲节的大促,没有商场摆放父亲节的堆头,有人调侃说这能看出父亲这个群体的消费能力以及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那只是很肤浅的一层解读,根本上,中国人觉得父亲不配过节,男人不配过节。
作为一个长期的男性女权主义者,我当然不想写一篇文章去对立父母关系或者男女关系,对父亲或者男性地位的贬低与漠视,并不因由女性自身权利的上升,这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文明的更高呈现是男人和女人都拥有足够的权利与尊重,女性的权利不是男人让渡给女性的。
但是具体到近二十年中国的城市家庭关系,对父亲的歧视性定义一直在舆论中占有压倒地位,那就是,爸爸都是不管孩子的,爸爸都是一天到晚在外面忙的,成功的爸爸大多是舍弃了陪伴家庭和孩子的,爸爸都是带不了孩子的,家庭的重任都压在妈妈身上。
即使爸爸真的是为了这个家在外奔忙,并没有勾三搭四胡吃海喝,那也是他应该做的,而且爸爸们依然亏欠这个家,亏欠孩子。人们甚至还发明出了“丧偶式育儿”这么个词,但是这个词里死的特指爸爸,从来不是妈妈。
这种舆论的持续发酵,彷如一场覆盖十几亿人的大型PUA,连爸爸们自己都信了,即使数量巨大的坚持陪伴家庭和孩子的父亲,也觉得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而且还做得不够,没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更谈不上歌颂,自己辛辛苦苦工作赚钱养家,不是牺牲掉陪伴家庭的理由,如果你实在无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时间,那也是你没有尽力。
我做了8年亲子育儿教育,直接接触过数万名父母,当然知道在今天的中国家庭中,主要是妈妈在承担着养育孩子的重任,我也曾写过很多篇文章,鼓励父亲们牺牲自己的业余兴趣爱好,少出去社交应酬,多拿点时间陪孩子。
但是,八年来我也很清楚的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爸爸在竭尽全力参与着孩子的养育和陪伴,他们的付出并不比妈妈少。而更多的父亲,那些没有能够拿出足够多时间陪伴孩子参与养育的父亲,真的是被实实在在的养娃成本压着,不得不拼尽全力地工作。所以,我当然知道很多爸爸不称职,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父亲都尽力了。
当三胎政策开放,大家都在调侃养不起,可是我们不能一边嘲讽养娃成本高,一边嫌弃爸爸忙着赚钱养家是不是?不是养三个才养不起,对很多家庭来说,一个都养得很吃力。这种局面,不是爸爸们造成的,任何时候都别忘了这一点。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妈妈们要对爸爸带娃多肯定多鼓励,他们干什么你都觉得不够好,那他们就不干了。这像不像养孩子,真的一模一样,好爸爸也是夸出来的,自信和积极来自肯定和包容。
我今天并不是柠檬精上身,来抱怨爸爸们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而是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更正面的来看待父亲这个角色,不要总觉得爸爸们都活该。我自信自己已经是个超级好爸爸了,全力陪伴了女儿十二年,我和女儿也是无话不说的朋友,但是我女儿一样会提前很久让我替她买母亲节的礼物和妈妈的生日礼物,却从来不会记得还有个父亲节。甚至,她也一直记不清我的生日。这不是她的错,也不是我不够好,而是这个社会整体太不把爸爸当回事了。
我说这些不是为了替爸爸们求关注求礼物,而是我们应该想的更远一点,正如我们养孩子,你只有相信自己的孩子会好,他们才会好,你只有看到孩子身上的美好,孩子才会更美好。对于父亲,也是一样,你觉得这个家里有没有爸爸都一样,那就真的有没有都一样了,你觉得男人都是只会赚钱不会养娃的,那他们就真的只去赚钱了。
而更深远的问题在于,你要让你的孩子如何看待父亲,如果这个世界都如此轻贱父亲这个角色,那你的儿子长大后也不会成为一个好父亲,你的女儿长大后也不会相信自己能找到好男人。现在这个趋势还不够明显吗?00后一代已经开始进入社会,还有几个想成为父亲母亲?
父亲,到底是一个什么形象,如果你问我,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前行的背影,我们可以不要那么多尊重,但是你们不能不给。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父亲的独白,这来自我最近一直在追的一个美剧《大人物》(Big Shot),这个剧讲述了一个全美大学生男篮金牌教练,在事业受挫后流落到一所高中去指导中学女生打篮球,这个一辈子脑子里只有篮球的父亲,在执教过程中,也不断在体会一个父亲的意义,并且逐渐改善了与女儿的关系。在昨天播出的第一季最后一集中,他讲了这样一段话,我想分享给大家,他的话,就代表了我对父亲这个词的全部理解——
我一直相信,一个尊重父亲的家庭,才能养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请不要留言说你家孩子爹有多不好,我不感兴趣,孩子爹是你自己选的,能跑出来跟人抱怨自己老公不好的人,也不该找到好老公。
祝各位爸爸节日快乐,对自己说一句:我很棒,我尽力了,我是个好爸爸。这才是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能爸爸(ID:daddytalk),作者:杨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