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7-05 20:31

编辑的十二条军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版人杂志(ID:publishers),作者:淡霞,题图来自:《天才捕手》


Cause I told you you were worth it, your work was worth it.(因为我告诉自己你值得,你的作品值得我这样。)


——麦克斯·伯金斯 《天才捕手》


电影《天才捕手》中,美国著名编辑麦克斯·伯金斯对传奇作家托马斯·沃尔夫说:“因为我告诉自己你值得,你的作品值得我这样。”这是编辑对作家的鼓励,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自己眼光和职业素养的笃信。天才捕手如此,普通编辑亦应如此。


编辑,作为作家和作品的幕后推手,其工作纷繁复杂,要亲手处理的事务更是极其繁琐。出版界的小编们经常为此手忙脚乱、焦头烂额。然万变不离其宗,编辑工作亦有其规律可循。悉心整理,大致可归纳出编辑在工作实践中要遵守的基本的十二条准则,或曰“编辑的十二条军规”。


规则一:重细节


规则二:守规则


规则三:倒空自己,接纳新知


规则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规则五:勇于质疑


规则六:反思,再反思


规则七:动笔,开写


规则八:不抱怨


规则九:奉献与服务


规则十:敏锐观察,广结善缘


规则十一:守正创新,敢为天下先


规则十二:不忘初心,使命在肩


规则一:重细节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如是说。难事从容易处做起,大事从细节处做起。编辑工作尤其如此,无一处不体现“细节决定成败”的原则。


选题策划和组稿一般注重大方向大规划,但若忽略细节,一次沟通工作没做好,有可能导致作者转身签约别家;即便约稿成功书稿到手,却也可能因为一次服务没做好而眼看着到手的鸭子飞走了。签约时,条款细节、文字表述易出错,各种数字约定更要注意。比如一份合同里出现2月30日的约定,大约是小编从别处直接套用过来导致的错误。


三审三校中细节的重要性自不言而喻,从书稿思想暗含的敏感话语,到基调背后的隐蔽旨趣,再到病句错别字等各种文字的判定和修改;从版式中页眉位置和标题级别的设计,到各种字体字号的运用,再到封面文案和材料的选择等各种体例的处理和把握,这种种细节都要靠编辑一一来把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质检付印环节,细节决定成败更是成为编辑头上的紧箍咒,做得好,这紧箍咒就略微松弛些;哪个小细节做得不好,或者更多的小细节积累起来酿成大祸(书稿质检结果超过万分之一,付印前发现大量要删改的内容)。白纸黑字印刷出来的书籍,出现任何细节错误,几乎都是不可改变的罪证。


至于营销发行,出现细微差错,被别的部门同事指出来,小编常常为自己的不专业而尴尬不已,于是在细节上更加谨小慎微,乃至养成吹毛求疵的脾性。


虽说无错不成书,每本书都会有错,但敬业的小编们还是想让自己经手的产品能经得起每个环节的考验,为此要在每个细节上精雕细琢。何况,质检环节的万分之一的差错底线始终是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规则二:守规则


孟子有言:“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即像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能工巧匠,不凭借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和圆的。出版行业的规则有很多,主要以国务院制定的《出版管理条例》为准。


就编辑这种职业而言,条例的规则主要含有三大方面的规则,第一是内容规则。任何出版物不能含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侵害民族风俗的;宣传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内容,等等。对青少图书编辑而言,还要加上一条: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第二是形式规则。在语言文字 ,出版物使用语言文字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在书号、刊号上,出版物必须载明书号、刊号、在版编目数据、出版日期等有关数据和文字。在出版物外在形式上,出版物的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等等。


第三是质量管理规则。条例规定,出版单位要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质量不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的,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其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还会责令限期停业整顿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由编校前期的内容审查到编校过程中遵循的语言规范,再到外在装帧形式,直到编校工作结束的出版物质量检查,这三大规则始终伴随着每位编辑的每本出版物的流程。


自然,规则可大可小,可守可破,并非一成不变。虽说语言文字的使用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但文艺类作品或可有所突破;虽说中文简体字是一般出版物封面文字的必选必用项目,但文艺类、美术类等出版物的书名也可用中文繁体字;虽说字典词典规定了文字的标准用法,但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之前并不存在的网络用词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用法被人们广泛采用,它们因此加入字典词典的文字行列。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另一种规则。


每种职业都有其规则。规则,代表着专业、规范;守规则,是编辑工作的要求,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规则三:倒空自己,接纳新知


出版流程中,编辑是与作者、书稿打交道最多的人。面对它们,编辑时刻保持倒空自己、接纳新知的态度,最为重要。倒空自己,接纳新知,即不带成见,用一种新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人待物。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编辑面对的作者不管是著作等身的名家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写手,都不会是同一种性格、同一种水准、同一个行业的人。当一名作者满怀信心地将自己辛苦制造出来的“孩子”(作品)交到编辑手中时,便与编辑建立起信任有加的合作关系,编辑对作者的认识却必须是真诚的、包容的。


认识作者,不带成见是首要的。书稿的作者,或许是新手,但编辑不应对新手作者颐指气使;同样,对待名家,也不必卑躬屈膝。每次都用全新的、接纳的、平等的眼光看待作者,既是对作者的敬重,也是对编辑这份职业的尊重。


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除了传达给人们精神享受,带给每位读者的现实利益也千差万别。无论是精神益处,还是物质甜头,每本书稿都有其独特价值所在,也必有其需要修改、加以完善之处。


以往的思维还告诉编辑,作者名气一般,作品销量一般,这次投来的新稿子大概还是老样子,做不成畅销书。然而这部作品有可能会成为图书市场的爆款,只因为它与当下的社会热点正好契合。如今出版同行常言:不知道哪片云彩会下雨。即有此意。编辑若固执己见,缺乏虚心接纳的胸怀,与畅销书失之交臂是极有可能的。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天下也没有完全静止的人和事。作者姹紫嫣红,性情各异,地位迥然,编辑不应用老眼光看待现代人,交往时试着用全新的眼光打量、接纳他,此谓倒空自己,不带成见。书稿多姿多彩,尺短寸长,编辑对待每一部书稿,都将其看作一片崭新的知识天地认真对待,此谓倒空自己,接纳新知。把自己倒空,才有可能容纳更多新知识、新观点,这样的编辑活泼泼的,永远充满生机。


规则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中国第一位编辑家孔子说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名言,确乎,保持持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对于日常工作就是与文字、知识打交道的编辑来说,更应如此。


活到老,学到老,是编辑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业内的诸多老编辑经常指出,编辑是杂家,必须有杂学(沈昌文语)。现在的编辑最起码也是大学毕业,或学文,或学理,大多有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但在工作中面对的书稿却不完全对应自己所学的专业,即便是书稿方向与所学专业吻合,但正如前文所说,书稿内容包罗万象,所涉及的知识点庞杂而微细。编辑完全依赖作者,相信作者的水平和见解,是不可行的。若编辑也看不懂,就需要去核实。这时的编辑,是专家却要超越专家,是杂家就要有杂学的学习意愿和能力。


活到老,学到老,是有追求有梦想的人必备的。编辑自己所学有限,所经手的稿子亦有限,每一部新稿子里都可能有自己不理解不知晓的问题和知识,不保持学习的态度怎么办?学习不全是在教室里、培训时专心听讲,更多地体现在工作中审稿时的字斟句酌、待人接物的每时每刻。


作为文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产业的从业者,编辑当如祖师爷孔子一样对学习有多方面的认识。更遑论,这种职业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学问、知识的象征,有多少年轻人当初愿意舍弃其他高薪时尚的朝阳产业,心甘情愿地投奔到微利传统的夕阳行业做出版,他们的初心,无非就是爱读书,喜欢接受新知识,愿意离书本和知识近些,再近些,更近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学习,方能善终。


规则五:勇于质疑


“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狄德罗如是说。敢于质疑是编辑职业精神的体现。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书稿内容,编辑容易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但若编辑因为一部书稿的作者为业内权威,本着对权威人士的充分信任进而对书稿内容不提出任何质疑,这便失却编辑工作的意义。若不敢提出质疑,既是对作者、书稿、读者的不负责,也是对编辑素养的亵渎。


敢于提出质疑,善于在书稿中发现露出蛛丝马迹的可疑分子,并愿意多打几个问号,只是编辑对待文字的第一步。提出问题之后,还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首先靠自己,不是每发现一处错误就要请教同事、领导,就要退回给作者确认。只有那些编辑无法确定的、有所疑问的内容,自己通过各种工具书和正规资料无法核实的,可以请教资深编辑、同行、相关专家,或者跟作者协商处理。


编辑工作的职责和目的是出版一本合格的、优秀的书籍,合格和优秀的书籍质检时差错率不能高于万分之一,可以说,大多数编辑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用来处理疑问和差错了,但质疑和释疑完成,并不意味着编辑工作的结束,至少对有心、用心的编辑来说不是如此。有心的编辑愿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们好学且善于学习,留心从质疑中学习,从释疑中取经,将每一个经典的错误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将每一次解惑答疑的过程当作习得技能、积累知识的历练。


规则六:反思,再反思


提及反思,多数人脱口而出的大约是《论语》中曾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出版工作中,反省、反思,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甚至可说是最关键的。


编辑工作的反思可以是每日每时每刻进行的,也可以是集体开会谈论总结的。这样集中、集体进行反思一般是新书出版后,部门召集开会进行的,可称之为新书评论会。


新书评论会,首先是总结经验。书籍顺利出版,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其中成功的经验是哪些?这些经验可以复制到下一本书中吗?某些环节表现突出,可否将此环节的优异表现推广到出版的其他环节?这些都值得编辑总结、归纳并举一反三、推而广之。


其次,新书评论会的重点可以落在反思失误上。对失误做原因分析,一是书籍中出现个别思想导向不良的语句。二是书籍中出现明显的字词句硬伤。三是书籍中体例出现大失误,比如封面上书名是《给孩子看的中国故事》,书中页眉上的书名却是《给孩子看中国的故事》。四是书籍的装帧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需要编辑和设计师共同分析原因,以便下一次提升和改进。五是对营销和发行策略的配合与反思,需要各部门联合讨论分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部门来说,对书稿、成书进行反思,有利于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成长,减少经济损失和名誉受损。对于编辑来说,学会吾日三省吾身,诚恳接受新书评论会上的意见,从失误中跌倒,再从失误中爬起,不是耻辱,而是智慧。


吃一堑长一智,编辑若能从错误中有所得,乃主动反思,再反思之功劳也。


规则七:动笔,开写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评价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世人皆知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殊不知,他曾亲自修订《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编辑家。虽然孔子修订的“六书”成为儒家经典,为后世的编辑做了极为优秀的示范,但他“述而不作”的做派却不值得现代的编辑效仿。正相反,新时代的编辑拿起笔来,不应只是为修改作者的书稿服务,还应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追求的梦想。


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要写就一本书,需要查阅很多资料,研究诸多书籍,或许可达到杜甫所言之境界,编辑亦如此。写吧,写什么都可以,一首小诗,一篇小文,哪怕是一两段读后感,也是极好的;哪怕是摘抄一段优秀的文辞,也是练笔之前奏。每落笔写一字,便是离创作梦想更进一步。


编辑们每每看到作者“下笔如有神”,羡慕不已,觉得写作于作者是天赋异禀,旁人大约是学不来的。殊不知,大部分作者能在文坛有所成就,一篇篇地练习写作是必不可少的。作者磨炼多年,才可达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编辑亦能做到,在写作中也可体会作者凝词炼句之不易。此为“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实践出真知。


编辑和作者,互为贵人,但有时编辑和作者容易互为冤家。若编辑也加入创作者的队伍,一笔一划、一字一句、辛辛苦苦熬夜码出来的文字,交到他人手中被删减得七零八落,此时的编辑便能深深咂摸到创作者的无奈和委屈。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下一次在编辑书稿时,编辑对作者拒绝删改稿子的苦衷便能多一分理解和体味,如此,双方合作的坎坷将减少许多。此为“绝知此事要躬行”之知易行难。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编辑策划项目,与作者打交道,或可见证出版圈的某些出版事件,将其中的趣闻轶事写就出来。编辑审稿,对书稿内容有感触,可动笔、开写,随时随地记下自己新鲜活泼、稍纵即逝的灵感。编辑执笔,可写的文章类型丰富多样,作为书稿的第一阅读者和编校第一责任人,写书评,乃题中应有之义;写写其他不同体裁文章,勤练笔头,也是受益无穷的。


一般认为,编辑眼力好、记忆好,一眼即可看出书中精华和糟粕,记得此书的错误在彼书中不可再犯;倘若笔头再好些,则是为编辑带上才华横溢幸运光环的加分项,可谓锦上添花,艺多不压身。


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创作这条河既不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满雪山”那般艰难晦涩、高深莫测;也不像“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般轻而易举、唾手可得。小马以身试水,蹚过了生命中第一条河流,小编们呢?


规则八:不抱怨


前些年,有一本自美国引进版权的心灵励志类图书长期霸占畅销书排行榜,它就是《不抱怨的世界》。此书作者倡导大家用21天不抱怨行动改变人生命运,该书封面上更是印着醒目的宣传语:“优秀的人,都不抱怨!”那么,作为优秀的编辑,能否亲身体验一下不抱怨的编辑生涯呢?


在出版业的产业链上,普通编辑常年面临压力,他们应该是最有理由抱怨的。一是作者的指责。某些作者喜欢拿自己的名望和威权压人,对编辑提出的要求稍不满意就狐假虎威、装腔作势。二是同事和领导的指责。在出版界,一本书没做起来,编辑和发行经常互相埋怨对方,平时工作中,编辑面临领导指责的几率则更多。可怜的编辑经常会从满桌纸稿中抬起头昏脑涨的脑袋,为这些指责生一肚子闷气和怨气。三是读者的指责。现在的网络时代,读者会网上留言,就一本书的好坏做各种角度的评判,有些留言不堪入耳。


然,毛泽东曾有言:“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生活和学习、工作和处世中,哪有那么多一帆风顺、万事如意的境况?挫折肯定有,且“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为此常常抱怨,实在不可取。


牢骚太多,抱怨过勤,一是影响人际关系。每个环节、每个岗位的人都有工作任务和心理负担。编辑若满腹牢骚,经常口出怨言,势必会影响和作者、同事及领导的沟通协作。二是抱怨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华语世界深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说:“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确乎,过多的抱怨,或许对指责你的人没有任何触动,反而将越来越多的怨气积郁在抱怨者心中,故而毛主席才说“牢骚太盛防肠断”。


牢骚太盛,毛主席给开出药方:“风物长宜放眼量”。胸怀宽广、眼光放远才是正确应对之策。一位出版社社长曾这样谈论他对编辑的管理:“一本书,出了任何问题,都是责任编辑的问题;一本书,获得任何荣誉和奖励,也都是属于责任编辑的。”小编们,抱怨吗?


规则九:奉献与服务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本是唐朝诗人秦韬玉对贫女生活的描述,现在一般用来形容出版业编辑的奉献精神。


确实,既然选择做编辑,就要做好甘愿奉献的思想准备。对作者来说,编辑是站在他们身后的幕后推手,对出版机构来说,编辑是借着这个平台从事一份普普通通工作的员工。终其一生,编辑都是出版平台上的一颗螺丝钉,或合格,或优秀。说编辑为出版事业默默奉献终身,丝毫不为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编辑职业生涯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但编辑的工作精神还不止于此,鉴于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质,编辑还应具备更多的服务意识。


服务作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从根源上讲,编辑就是为作者和书稿服务的,编辑工作的重点不是让人赏识自己的才华与颜色,而是经自己之手推出优秀作品、经典作品,能在文坛和出版界留下如此清气,足矣。


服务出版机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服务自己待着的出版机构,尽职尽忠,服从大局,乃一个编辑基本的职场操守。何况,在五花八门的出版平台上,编辑的能力、眼界、财力都可获得进步和提升。这种服务,且辛苦且甜。


每年的出版新人入职培训会上,老编辑都会谆谆教诲:“追求升官发财、名利双收即刻见效的,莫要进入编辑行业。做编辑,要甘于寂寞、奉献,乐于服务别人。”台上的“前浪”用心良苦,台下的“后浪”做好思想准备了吗?多年后,当你回首往事,是否可以拍着胸脯真诚地说一句“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规则十:敏锐观察,广结善缘


好选题是众人皆要垂涎三尺的一块肥肉,最终花落谁家,拼的是策划编辑的能力。


嗅觉灵敏,是策划编辑的基本素质。寻找选题时的编辑恰如一匹来自草原的野狼,既眼观六路,又耳听八方。一方面要关注国家大事,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历史趋势和国际交流状况。某些策划编辑关注的重点则在学术动态上,他们会向声名显赫的老一辈学者约稿,也会向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中青年学者屡屡伸出橄榄枝。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作家尤瓦尔·赫拉利是个“70后”,他以《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三本书驰名出版圈,国内出版行业随之迅速刮起一阵“简史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鸭先知,可以说,图书市场的活跃,离不开策划编辑们优秀的职业素质——敏锐的洞察力。即便是普通的社会热点,聪明伶俐的他们也善于在其中挖掘适合自己的选题。陶勇作为作者之一的图书《目光》便是一个鲜活的实例。


对好选题,策划编辑展现了野狼般的快速反应素质,不遗漏任何有用的信息。为此他们广泛交际,广结善缘,试图结识各路英雄豪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策划编辑都明晓这个道理。然,他们并非对所有领域的选题都涉猎,也并非对所有领域的作者都趋之若鹜。在自己认定的领域辛勤耕耘的他们,对手中的选题反复筛选,终于找到与出版机构和编辑趣味更契合的精品。这时的他们,便从主动化缘的和尚变为卖瓜的王婆。


据说,著名出版人董秀玉老师曾传授策划选题秘籍,她说,每当自己想不出更好的选题和点子时,就邀约作者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在聊天中,思想撞击出火花,或许好的选题和创意就冒出来了。好选题,需好脑子,也需好人缘。


规则十一:守正创新,敢为天下先


守正创新似乎是个老话题,如今各个行业对此都有谈论和倡导,这也证明了守正创新的历久弥新。出版行业属于内容产业,对守正创新原则的坚持不言而喻,且更应大力弘扬。


守正,指恪守正道。对于编辑来说,恪守的正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弘扬真善美,贬抑假丑恶。二是弘扬文明、进步的思想和先进文化,批判落后陈腐、违背人性的历史沉渣。三是传播科学知识,摒弃蒙昧无知;传播科学真理,破除封建迷信。守正,守的是正道,不是旧道。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任何一个行业,新生力量总会不断冒出来且要有所表现,创新的举措也该应运而生。在开发作者方面,发现、培养新人,与作者沟通全新的创作视角和写作体例,属于创新。在图书制作方面,对内容进行重新修订,增补最新的文章、读者喜闻乐见的图片、含有最新学术成果的注释。在市场开发方面,网购、定制、团购、馆配等已不新鲜,直播带货、读书会兜售、社群营销等风头正健,下一个创新手段在哪里?尚需出版同行琢磨。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朝学者赵翼在《论诗》中写道。写诗如此,编辑工作亦如此,创意是时时刻刻在产生,又时时刻刻被超越的。没有一个创新思想可以永葆活力,唯创新本身可以。


守正与创新并不矛盾。守正,守的是正道、道义,是思想原则,是删繁就简三秋树;创新,创的是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是表现形式,是领异标新二月花。


内容产业链上的诸多成就,大多是敢于冒险、探险、历险的编辑们试着蹚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编辑,更能有所建树。


规则十二:不忘初心,使命在肩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编辑心中大约只有一个初心,那就是爱读书,读好书,编好书。对书籍和阅读的热爱,对图书行业里书香氛围的憧憬,看到优秀、经典的图书走向千家万户,进而改变了更多人性格和命运的崇高感。这些都可称得上是编辑的初心,可引起全国五六万编辑同行的共鸣。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首名为《读书》的诗中说:“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编辑读书的本意或许没有如此高大上,但编好书、出版精品图书,经自己编辑的图书能影响更多的人的意愿却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出版行业中,每种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使命。若说“妙手著文章”是作者应尽的本分,“铁肩担道义”则更多地成为编辑的职业使命。编辑负有传承道义的使命,有其必然、必有、必达性。


必然性是由出版的性质决定的。出版是文化产业,它或许不能给读者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但它的产品能深刻影响、革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思想、性格、人生、命运等。这种思想产品的好坏、优劣,与直接制造产品的人的思想好坏、优劣有关,编辑负有这种道义使命,也就成为必然。


必有性是由国家对出版的管理所决定的。国务院根据宪法制定了《出版管理条例》,是“为了加强对出版活动的管理,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保障公民依法行使出版自由的权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条例明确指出:“出版单位实行编辑责任制度,保障出版物刊载的内容符合本条例的规定。”由此,编辑必须担负起对出版物进行各种把关的使命,此乃编辑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必达性是对编辑思想和价值传达的体现。编辑心中有道义,肩上有使命,道义必彰显,使命必到达。编辑的工作态度、荣誉感、思想意识、文化水平,编辑做的每一本书,都可以显露编辑内心深处刻骨铭心的道义和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虽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但大多数编辑都能不忘初心,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编辑的冰心玉壶高洁神圣,值得好好珍惜。


出版产业链中,编辑或许人微言轻,或许一辈子只能做无名英雄,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的道义和肩上的使命。在编辑一线精神饱满地坚守职责的同行们,有情怀,有信仰,有底线,有责任心,更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他们值得敬重。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对编辑来说,没有谁比他更懂得细节的重要性,细节决定成败,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编辑心中的首要准则。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则是对产品达到合格要求的框定,没有规则,工作便失去规范性和专业性。时刻具备规则意识,是编辑职业底线和职业素养的彰显。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编辑要倒空自己,不带成见,虚怀若谷,从容接纳。虚其心,方能实其腹,有涵养的编辑都是谦虚谨慎的人,也是收获丰厚的人。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不是作者一个人的事,编辑更应注重学习。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善于怀疑,敢于质疑,勇于释疑,是编辑处理一切工作问题的基础。勇于质疑,是对作者、图书、出版机构和编辑本人的负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图书是最容易出错而且必然会留错的产品,无错不成书,但编辑不能放松对错误的探究和反思。反思,再反思,长进和提升便随之而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同是文化人,编辑往往羡慕作者“下笔如有神”,而不懂得自己手中的笔可以用来修改错别字,也可以以梦为马,激扬文字。小编们,动笔,写起。


记人之长,忘人之短,人心宽处皆是路。形势逼人,出版的从业门槛较低,编辑更是出版环节中责任最重、劳累最多的人群,说没有抱怨是不现实的。但,试着坚持不抱怨吧。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编辑甘做无名英雄,奉献、服务,为人作嫁衣。化作春泥更护花,没有这种格局和境界,万不能做编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选题是图书出版的源头,有了活泼泼、光灿灿的选题策划,才有图书顺遂出版的可能。畅销书、长销书背后往往闪耀着策划编辑灵活的身影。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守正创新乃千百年来颠簸不破之真理。守正重要,没有编辑坚守正统,传播正道,出版市场必将混乱不堪。创新更重要,内容产业要创新无止境,编辑当敢为天下先。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编辑人微言轻,却不曾忘记自己入职的初心:读好书,做好书。编辑从不敢轻易卸下肩负的使命:为书籍的思想、价值、质量把关,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出版人。


重细节、守规则、倒空自己、敏而好学、勇于质疑、反思、动笔、敏锐观察,是对编辑工作方法的探究和切磋;不抱怨,奉献与服务,守正创新,不忘初心、使命在肩,是对编辑精神的倡议和赞颂。


实则,编辑工作尚有诸多可供探求之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出版人杂志(ID:publishers),作者:淡霞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