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7-11 15:01

谁剥夺了我的差评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墨饕,原文标题:《谁剥夺了我的差评权?》


电商产品,动则99%、100%的好评率,真的代表接近百分之百的满意吗?


对于一件不满意的产品,对于一次不满意的服务,你会果断打出差评,然后写下你的不良感受吗?


在写下差评时,你是否会有所顾虑,考虑到可能会因此而带来麻烦?


在做出差评后,你是否接到过电话联系,无论用威胁、请求还是利诱,希望你修改评价?


现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差评,只是冰山一角。


有太多来自用户的不满,在市场自然运作中,被悄然隐藏了起来。


一些希望宣泄不满的用户,无法真正自由表达出负面意见。


一些希望通过差评,了解产品真实情况的用户,难以从被筛选、被处理过的评价中,看到产品的真面目。


作为用户,对不满意的服务、产品给出差评,在我们眼里是理所当然的权力。


问题是:这种权力为什么会在市场运作中被悄然削弱、剥夺?


作为产品,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尊重、保护用户的差评权益,从而赢得用户的满意与认可?


差评后遗症


随便打开一个新闻网站,搜索差评两个字,你就能看到几乎清一色骇人听闻的负面报道:


今年3月,一位网友在微博上求助,因给某搬家平台司机差评,遭遇死亡威胁。


她在搬家过程中,需要司机协助搬运一个衣柜,并和司机谈好额外支付20元;但司机在搬运过程中坐地起价,要求额外支付50元,且态度恶劣。


最终,这位网友打出了差评,但随即就接到了司机的电话:“你这辈子都别想安生了,我就是临死,也要你搭一条命”。


去年年末,一女子在网购时,因商家迟迟不发货而点击投诉。


本以为买卖双方相隔千里,谁知道卖家居然长途奔波而来,趁该女子不备,对其实施了殴打。


几日前,一位玩家因对剧本杀的服务不满,给出差评。随后店方就使用骚扰软件,对他进行电话、短信轰炸,一上午就接到数百条。随之而来的还有店家的威胁谩骂。



平心而论,这些极端的负面事件,相比每日庞大的交易量来说,终究只占据极少数的比例。


但这些极少数的事件,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很多人给出差评的意愿。


在给出差评时,一些人会产生疑虑:我是否会因此遭遇威胁、受到伤害?即使只是瞬间下意识的揣测,也足以让一些人放弃差评,或把自己的差评写得很委婉。


新闻中对这些负面事件的报道,虽然是站在公平正义的角度,去批判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但最终的结果却未必是正面的——更多人在看到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后,失去了给出差评的勇气。


差评性价比


即使不考虑极小概率出现的极端负面事件,对用户来说,给出差评仍旧是一件性价比很低的事情。


先来看一个前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银川的一个外卖小哥,在送外卖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答应点单者“扔垃圾”的要求,遭到了差评。外卖小哥不仅因此被扣钱,接单量也明显减少;无奈之下,他选择向警方求助。警察与他一起来到点单者的家中询问情况,但因差评过了申诉期而无法修改;最终在社会舆论的帮助下,外卖平台在后台取消了这次差评。


我们先不考虑此用户和外卖小哥之间,是否存在什么我们不清楚的隐情,也不去谈论这个用户给出的差评是否合情合理。


仅就差评的处理而言,虽然外卖小哥面对差评时,所选择的解决方法是相对合理的,没有过度偏激之处。


但就这么一个看似合理的解决方式,对于用户来说,却也带来了很多麻烦。


我只是给出一个差评,就要面对外卖小哥的求情、面对警察的上门质询、面对把差评改成好评的要求。这个差评,带来的麻烦是不是有点多?


看似合情合理,却是麻烦重重!


平台不希望有差评出现,工作者害怕差评给自己带来损失——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谁都没有错,但就是给用户的差评权力,蒙上了一层复杂的阴影。


归根结底,平台、店铺、骑手、用户之间的立场和无形利益是存在矛盾的。


即使每个人都用正常的方式去解决差评问题,依旧会给用户带来不少麻烦,让用户给出差评的行为,变成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差评的成本很高,却极少会有收益。


如果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假设中的经济人,即所有的思考和行为都被理性操控,以物质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在现今市场条件下,我们甚至连一条差评都看不到!


因为给出差评的性价比太低了!


平台刻意掩盖


天猫平台上,你无法在评价中直接找到差评的入口。


点开评价页面,虽然你可以在评价标签中,找到那么一条相对负面的评价,但那也是经过精心处理的。



一者,展示出来的负面评价,本身数量稀少。因为它不是所有负面的集合,只是某一种负面情况的代表。在几万条评价中,显得微不足道。那么,描述其他负面问题的差评有多少?无从得知。


二者,这些展示出来的负面评价,对产品而言,通常是用户能够容忍和接受的一些小问题。



而对于用户心理来说,太过完美的评价,会显得不太真实。这个零星出现、不太严重的负面,却实在是恰到好处,反而带来了真实感,促成下单。


换句话说:你看到的负面,并非你想看的负面,而是想让你看的负面。


用户很难从这样的负面中,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而那些认真写出差评的用户,也无法让自己的评价被人得知。


差评过度防范


当然,差评不都是合理的。


自从有差评这项功能以来,差评就一直存在着被滥用的问题:


差评师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


即使是普通用户,也可以借助差评或差评要挟,来获取不当利益。


用户在情绪状态中,可能做出发泄式差评,甚至发泄的原因都有可能源于身边的其他事,与产品无关。


而正因为这些差评滥用问题,平台、商家也采取了过度的防范措施,会阻止、隐藏去一些“它们认为的恶意差评”。


而社会各界的认知,也因为差评滥用而泯灭掉一些真实差评的存在感。


在电商或外卖平台,你能找到的一些负面下方,经常也会出现商家的辩解:“你是竞争对手派来的吧!”、“你想让我免单我没同意”。


虽然这并不是很好的差评应对策略,但也能影响一部分用户的看法。


而且似乎此话一出,商家就占据了先机——就像在贴吧吵架时,一定要比对方抢先喊出“你是杠精”一般,占据制高点。


谁来保护我的差评权?


站在网络平台、自营电商的角度来看。


用户的差评,就该被掩饰!


这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选择。


站在平台的立场上,虽说服务于用户,但最终却是以自身盈利为目标。


对平台来说,用户给出差评、观看差评的需求,虽然也是需求,却未必要进行满足。


一者,这种需求不是核心需求。用户不是为了写差评、看差评而选择此平台的。


二者,这种需求不是极有价值的需求。满足了用户写差评、看差评的需求,很难给平台、商家带来什么额外利益,反而还有可能因此减少收益。


在决策关头,看见一条令人在意的差评,最终选择不进行购买。甚至不只不在这家店铺购买,而是直接失去了对此类商品的购买欲望。对平台和店铺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立场不同,利益不同,决定了用户无法获得满意的差评权力。


对于多边产品,比如综合电商平台,同时服务于用户和店铺,以促成交易为最终目标,自然不会为了所谓的用户权力而过度影响成交。即使有时候必须表现出尊重用户的态度,也仅仅是表态般的表面功夫,很难做到设身处地为用户考虑。


对于单边产品,比如自营电商,就更不必多说。


作为最直接的交易受益方,不留下任何负面评价的入口都是十分常见的。



即使不谈电商,就类似B站这样的内容分发平台,也基本选择了“能点踩但不显示数量”、“没有直接的差评入口”等方式。



因为在创作者和普通用户之间,负面评价既会影响创作者的创作热情,也会影响部分用户的观看选择,很难给平台带来什么增益。


站在这些平台的立场上,“尊重用户权力”,永远只是一个用于拉近用户关系的态度。虽然表态水平有高有低,演技有真有假,但断不可能为了真正公平对待用户,而承受本可避免的损失。


同样是立场决定行为,想要真正保护用户的差评权力,须有一个凌驾于商业平台之上的监管机构、信息库,来储存、管理、展示差评,并保护消费者的隐私和权益。


同时,这种方式也能够更有效地甄别谁频繁给出差评、谁通过恶意差评盈利等差评滥用问题。


如果希望仅通过商业机构来解决,用户差评权力被削弱、被剥夺这一问题,是无解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人都是产品经理(ID:woshipm),作者:墨饕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