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献给今年的毕业生们,愿你们不惧风雨,祝你们前程似锦。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翔哥有话要说(ID:xgyhys1212),作者:科比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大概2004年,网友“麦子”写了一篇《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传遍了网络、BBS。3年后,网友“优游”续了一篇《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再次引起热议。
2004年时,“麦子”已经在上海读完了硕士,有一份年薪七八万的工作,而那一年,上海房价每平方米销售均价6385元,北京普通住宅平均成交均价是每平方米6048元。也就是说,“麦子”当时一年的工资可以买十几平米的房子,不知道他买了没。“优游”买了,2005年9月,他以7500元/平米的价格买了80平米的房子,到2007年末,北京二手房挂牌均价1.4万元/平米左右,上海平均成交价格为11044元/平米。
这两位可以说是农家子弟的人中龙凤,分别是魔都某高校、清华的硕士,毕业之后进了外企,一位年薪七八万,一位税后月薪8000,赶上了波澜壮阔的房价起飞的早期阶段,只要当时咬咬牙买了,现在就人生已过万重山,分别在北京、上海立了足,时间会洗去他们表面的泥土,当他们行走在陆家嘴、CBD,没人会看得出他们是农民的儿子。
如果说,什么是“中国梦”,可能这就是吧。加入WTO后,虽然几经风雨,但总的来说还是国运昌盛的20年,天资不低、勤奋刻苦的“麦子”、“优游”这两位70后从农家考上上海、北京的大学,毕业后又恰逢外企“白银时代”,现在应该已经是行业中坚。
那么,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当我敲下以上文字时,看着脚下匍匐酣睡的两只小柯基,我想,是不是该写下自己的故事。
我脑海里迅速过了一遍又一遍十来年的种种往事,仿佛一叶扁舟好不容易停靠在了中途小岛,身后曾经起伏的波澜都已过去,然而前途依旧漫漫,远处乌云密布时常电闪雷鸣,尚处在飘摇之中,似乎现在远远未到总结的时候。
3个月前,我曾写过一段文字:
中科院黄博士那篇博士论文致敬词刷屏。这两天不知怎么滴,过去沉睡的记忆忽然被唤醒。
我想起了儿时的那所中心小学,那时候下课铃,是在树上挂一块铁板,下课时校长敲铁板,铛铛铛,同学们会急不可耐要出去玩,老师们有时候会拖堂,有时候还会占用体育课,甚至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同时来要“瓜分”体育课。我们读到4年级开始要上晚自修,大家吃过晚饭就早早来到学校趴在老师门口看动画片,到上自修时间就跑回教室。其中一位老师的孩子是我同桌,后来拿到了清华理学博士学位。
当时的学校连窗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就钉上透明塑料布挡风,而中休时,就分“上下铺”,分别蜷缩在桌子、条凳上午休。我记得不少同学是7岁才开始上学的,当时班上有个女同学,年级比我们大,比我们高,但学习跟不上,小学后就没有去读初中,好像到16岁就嫁人生子了。
在镇中,不少同学是住宿的,宿舍就在教室边上的一间房,一间房住十来人,自己带米早上洗米,然后把饭盒送去食堂厨房蒸,食堂并没有餐桌,而是在一块空地摆上几张桌子就卖菜了,南方多雨,一旦下雨地面就泥泞不堪。去同学家时,发现很多同学家里的居住条件还不如学校的多人间。
大部分同学在初中毕业后就踏上了去广东打工的路,农家子弟哪有什么可选的路,八九十年代还要交公粮呢,一家老小推着板车走十几里山路把公粮送到粮所。有次赶集,旁边一个农妇大妈指着自己女儿说,“她好吃,每次赶集都要吃一碗米粉”。嗯,一碗粉也就一块钱。可能,这一块钱的米粉,就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同学们长到16岁大多就是外出打工,他们就要手足无措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很多都有艰难的经历。多年过去了,他们当中有些经过打拼有了自己的生意,也有些看样子老了,就是那种被生活摧残的老。
你知道从农村考出来有多难吗,不是不够努力,是年幼发烧腹泻就可能夭折,是从小就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导致的发育不良,是16岁就可能被嫁人,是师资力量薄弱,是16岁身体羸弱你家就供不起只能去打工,是那种在他乡无依无靠,是那种拼题海你拼不过,拼素质连体育课都没有,是那种你觉得学校住宿条件不好家里更差。
而你好不容易靠着天赐的聪慧以数百分之一的概率考上大学,哪怕是好大学,博士毕业,还有人嗤笑你是“凤凰男”,你懂人情世故,有人说你心机;你不懂,就是怪癖。仿佛你的出身就是原罪。
互联网这么多年的发展,让寒门子弟有了靠学业改变命运的机会。衷心希望中国的企业们比拼的不再是市值,是改善了多少人的命运。即便是现在,当我们畅谈AI、科技、金融科技、无人驾驶时,还有多少孩子依旧如黄博士当年的处境,亦还有很多老师并没有放弃这些孩子,坚守在乡村一线。那是一种真正的热爱。
愿你见识过乾坤之大,犹怜草木青,乘风破浪时,不忘来时路。
后来想想,其实,黄博士忘记前半生的生活细节似乎更好,那么多悲苦的事情,记着它们干嘛,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未来的路还很长,把所有痛苦的记忆都抹去,保有善良本真,轻装上阵,走好人生下半程,不更好吗?
我们总希望经历过艰难的人,不忘来路,其实也是种残忍,更是一种标签。人有遗忘痛苦的权利,亦有快乐走下去的权利。
可能从农村考学上来,一路打拼的人,更有体会吧。
3个月后的今天,高考后的学子们迎来了他们的录取通知书,他们的学长们到了告别校园的时候。
多年前,我们离开校园前就被告知,“这是最难就业年”。似乎,之后每一届学弟学妹们都被告知同样一句话。但回头看看,一切是很难,但人的坚韧与适应力也是超过自己想象的。
大学是除你的名字、原生家庭外的最重要的身份。很遗憾,年轻一代有一半人没有机会拿到这个身份,所以考上的年轻人,无论学校如何,已经算是“优胜组”了,尤其农村、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其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每年高考很重要,择校选专业同样重要,带动了这些年高考高考填报志愿咨询业务火爆,有的报价上万了。
对于家境好或者超级聪明的孩子,这没啥可说的。对于超过一本线很多的人来说,倒是犯难,但也是想尽量择优。犯难的是上二本线的年轻人们。
绝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做学术的天分,读到博士然后继续进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搞科研,坦率说,在博士扩招的当下,学术圈也高度卷,有学术前途的教职僧多粥少,“非升即走”,做学问也沦为一份工作罢了。除了极少数超级天才,读大学选专业无非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当上CEO迎娶白富美那是超小概率事情,绝大部分人不过是希望找一份稍微体面些、能改善生活的工作。
所以,选专业这事情,就变得与兴趣无关了,看就业前景。有句话说的有几分道理:择校不如择城。
仿佛天性喜欢聚居,人们都想在城市工作,尤其想在CBD光鲜亮丽的大楼里当白领。工业强国、工匠精神很感人,我也支持,也希望有志气的年轻人甘愿奉献,只是先说好了,作为在工厂待过、走访过工地的人,深知那里的工作环境对年轻人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普通人想工作环境好一点,无可厚非。
而金融、经济学、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的工作机会几乎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深杭几个大城市,就连土木类、建筑类也是集中在这几个城市以及几个省会城市。这很正常,因为经济具有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资源集中、产业链完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大城市有优势。
另外,虽然高校招生扩张,但相对来说,经济发达省市的高校扩张要克制一些。
相对它们的经济体量和增速,这些省市自身培养的人才数量在很长一段时期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当时考上京沪的大学的,基本都能留下。北上广深杭企业多,工作机会多,职场天花板足够高,在过去高速增长年代,无论啥专业无论985、211、一本、二本乃至专科都有机会在职场上获得成功。这样的例子身边太多了。
其实,时至今日,北上广深杭也还是有很多机会,收入还是相对其它地区要高一大截。如果你不考虑户口、房价、子女教育,去北上广深杭打拼一把,还是最优选择。毕竟外资、国有企业总部、互联网、金融、咨询、文创等看上去体面、有前景的行业和公司都集中在那些地方,机会足够多。
无论你是什么出身,都有机会在那里找到起步点,剩下的就靠你的付出以及运气了。所以既然是打工人的命,最好就是选择在大城市的学校,985/211固然好,一本也不错,二本其实也不是绝路,真的,没那么可怕,打败你的绝对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的恐惧,专业尽量挑就业前景好些的,挑不到就课外学习,多实习多找工作了的师兄师姐求教。
人生所有东西,你爸妈没给你的,你想要,就要努力尝试,最差的结果无非就是求而不得而已嘛。哪天干不动了,大不了带着积蓄找个小地方,调低预期,打工继续生活,你的之前积累的技能、见识、资源总有用武之地的。
况且,有过几年工作经验后,学历就相对没那么重要了。学校出身的红利吃不了多久,没有雇主会因为你高学历却没有产出也会高薪把你供着。
尤其不依赖资源、高度竞争的行业和公司,都以结果为导向。
所以,考上别的省的二本也不是没希望。
前提是你要学一门技术/手艺,还是要去一线城市闯荡历练。
我总说,只要你不考虑户口、房价、子女教育支出,那么一线、强一线城市还是最好的地方,收入相对较高,物价其实比很多小地方便宜。在这工作,对技能、综合素质要求是更高,但成长的机会也更大。很多人说考公在小地方奉献一生也挺好,当然,扎根乡土中国为民服务,值得尊重。我是在小地方待了很多年,深知那里生活的利弊,选择无悔就是了。
在大城市,产业间的景气也是轮动的,每个时期都有扩张周期的行业和企业,过去设计院、广告公司、大金融、电影等等都有过黄金时代,只要有机会进去,其实学历无所谓,干几年,有经验、行业、客户资源了,就算是立足了。过去10年,互联网乃至衍生出的大互联网产业也是一个吸纳了大量就业的行业。
虽然现在不可控的因素增多,但相对于来说,它也是大城市里入行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它仍然是一个新兴行业,总体来说还远远没有饱和,学历内卷的程度比较低。它不是强资源属性,也不需要员工家里有矿有背景。更重要的是,像阿里这样的企业面向的是最广大的用户以及各种各样不同的商家,天然有着很浓厚的草根色彩。事实上,在这些厂,除了高精尖的算法、架构等技术岗,还需要普通码农、运营、市场等等岗位,有的岗位甚至干脆都没有对应的学校内专业,压根不需要“科班出身”。
这给了很多敢闯敢拼的外地二本学子们逆袭的机会。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几个案例,其中一个是出身陕西农村的于拙,他的家在那个家族群居的村庄里,是唯一的外姓家庭,从小不但家庭贫穷,还受很多欺凌。这样的情况在乡土中国并不鲜见,资源有限,大家争得凶。
他家把他视为全家的希望,希望他能读书出人头地,但是在中考前,压力过大的他开始叛逆了,当地规定中考分数足够高读一些学校不用额外缴费甚至可以得到奖学金,但他为了报复父亲,让他多出点钱,故意不做一道25分的大题,结果这个“报复”让他没考上县城最好的班级。
因为家里穷,在高中的时候很多心思也没放在读书上,搞搞倒卖手机之类的营生,所以高考考得很差复读了一年。最后也才考上了长春一个二本(我希望大家都尊重自己的母校,你自己可以说它很差,但作为外人的我不能说),大学期间,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浑水摸鱼,还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最后补考毕业了。
但他喜欢尝试新东西,自学了编程,偷偷听课。大三就跑去北京找了一家技术外包公司,结果因为学历被甲方的人鄙视了。
人在这时候,真是爆发出斗志,他毕业之后他先做了技术工作,后来又去一家金融机构做IT,虽然还是因为起点低被一些人看不起,所做的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不算高端,但是大城市大厂里这样的职位需求却非常庞大,所以他幸运地进入了一家北京的大厂。
在那个大厂呆了没几个月,他来到杭州加入了阿里。在这期间他家里遇到了很多事,母亲和弟弟都得了重病,但他最后还是挺了过来。在阿里,他与交大毕业的算法工程师成为同事,还在不到30岁就靠自己的努力在杭州买房买车。相较于北京上海,阿里所在的杭州,落户门槛低,上车也相对容易。于拙这样的,也还算赶上了一波红利。
这样的例子不少,市场容量足够大,机会就足够多。在博主三表的文章里,也有这样的留言:
双非二本非科班进了微软,干上编程纯粹是兴趣使然,大学期间努力自学,不断参加各种校外科创大赛,陆续赢得一些奖项;认识了很多朋友,坦率来讲,校外志同道合的朋友远比校内多;小城市温水煮青蛙,想开眼界只能北京上海经常跑,生活费和奖金都用在了成长投入上。最终收获的是平均以上的能力,通过朋友的内推进入梦寐以求的公司,为职业生涯开一个好头;今年被录取为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硕士,不断学习提高,学历不能定义我们的能力;只要愿意学习勇于学习就能见证自身的成长,收获职场的认可。
作为小地方出来的人,我真为他们由衷的感到高兴。除了这些看到的例子,我自己工作中带过的年轻人里,也有很多能走出来的。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认命、不怕生、肯学习、做事细心、不玻璃心,待人接物得体。任何善意的人,不会吝于拉他们一把,我自己被前领导们拉过几把,更深刻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社交媒体上,常常有关于“农村”“二本”“怎么办”等几个关键词的提问。似乎这两者叠加就是职业黯淡的代名词,与大厂无缘,但其实,真正有竞争力的大厂,并不会错过自强、努力的人。
中国是个14亿人的超级大市场,互联网是个追求高增长、圈住最广大用户、建设生态的行业,这个行业必然不是精英主义的。天生带着草根气息的阿里等大厂,不仅需要技术天才,也需要普通人添砖加瓦,并没有向普通人关上大门。这也是为什么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二本生都说,自己是通过互联网行业逆袭的。
诗和远方都很美好,但也都很遥远,我们走向远方的每一步都很艰难,从田间地头一碗水,到在大城市咖啡店的一杯咖啡,与出生就在“罗马”的你相遇,成为同事,我们用了20多年。甚至,在和你一样点一杯咖啡时,心里或许会有点罪恶感——这得值多少斤麦子/大米啊。
我深知,哪怕是二本也并不是中国的全貌。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初中生与高中失之交臂,读职校,或者早早背起行囊奔赴工业区、城市打工。考上二本,对于农村学子而言,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
这才是农村、乡镇教育的底色,是数以千万计农村、小镇家庭的现实。年轻的学子们领到通知书那刻,虽然不是名校,但已经大概率是家里学历最高的人。我觉得,他们有理由为自己骄傲——有的人从一楼起步,他们是从地下室起步。
入学才是通往人生万里长征的新起点,未来要想在城市里扎根,年轻人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我当年也是其中的一员。
人生真没有一个定数的,无论起点高低,都要面对变幻莫测的人生。漂泊多年,见过太多的高峰低谷,也见过许多不服输的人,前者令人惋惜,后者弥足珍贵。我们改变不了出身,但能改变终点,你命由天,更由你。
人生很长,世界很大,请永远不要失去信心,没用尽全力之前,别认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翔哥有话要说(ID:xgyhys1212),作者:科比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