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6-09 15:54

韦东奕抖音“封神”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du指南,作者:Edu指南,原文标题:《韦东奕抖音“封神”记:流量、标签与一个数学家猝不及防的走红》,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韦东奕高考前夕开通抖音,朴素5秒视频3小时涨粉百万。其学术高度与物质低欲的反差成为"反网红标本",高考节点引发许愿潮,折射教育焦虑。账号旨在澄清假冒内容,但爆红带来流量压力与学术娱乐化困境。文章呼吁守护纯粹学术价值,反思社会评价机制。

• 📈 流量现象级爆发:3小时粉丝破百万,创抖音个人账号涨粉纪录。

• 🔄 反网红标本特质:未包装的朴素形象解构网红逻辑,成就传播核心密码。

• ⏰ 高考节点的精准共振:高考前夕发布引发"学术朝圣"许愿潮,催化现象级传播。

• 🎭 学术偶像娱乐化困境:公众将学者简化为"矿泉水馒头"标签,忽略真实专业维度。

• ⚠️ 流量与学术的冲突:校方担忧科研教学受扰,家属缺乏运营经验面临失控局面。

• 🎓 时代知识价值重审:现象级关注隐含对知识崇敬的觉醒,需重构学术本位评价机制。

6月5日晚,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在抖音发布了一条仅有5秒的视频。面对镜头,这位被称为“韦神”的数学天才略显拘谨:“大家好,我叫韦东奕,这是我的账号。”


没有滤镜,没有剪辑,没有专业团队。这三句话的朴素自我介绍却如同投入数字海洋的深水炸弹——短短3小时粉丝从1万飙升至100万,24小时内突破千万大关,成为抖音有史以来涨粉最快的个人账号。


视频中的韦东奕依旧身着标志性条纹衬衫,肩背黑色书包。细心网友立即发现他上排门牙右侧几乎完全脱落,左侧仅剩部分牙齿。这一细节引发如潮关切,甚至三年前牙医的预警也被重新翻出。


反网红标本,反差美学下的学术符号


韦东奕的公众形象始终包裹着极致反差的张力。作为连续两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得主、丘成桐数学竞赛“大满贯”获得者,他在三维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avier-Stokes)正则性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解决了陶哲轩十年未解猜想。


与耀眼学术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每月不足300元的生活花费、常年拎着的1.5L矿泉水瓶,以及褪色格子衫配破洞裤的“标配”。这种学术高度与物质低欲的强烈反差,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弥足珍贵。


当短视频平台充斥着精致滤镜包装的内容时,韦东奕的“不修边幅”反而成为一股清流。他的形象天然解构了网红经济的视觉逻辑——没有花哨穿搭,没有浮夸表情,没有剧本设计,甚至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


这种 “反网红”特质恰是爆红的核心密码。在算法驱动的审美疲劳中,这种未被包装的真实感,成为最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


高考前的学术锦鲤,许愿池里的集体焦虑


视频发布时间点——6月5日,高考前三天——成为现象级传播的关键催化剂。几乎瞬间,评论区演变为一场盛大的“学术朝圣”:家长带着孩子ID疯狂留言“接数学125+”,考生将这里当作数字许愿池,甚至有网友调侃“韦神一开口,数学题都要抖三抖”。


这场突如其来的流量海啸背后,是教育焦虑与算法机制的精准共振。韦东奕账号开通后,平台迅速贴上“高考学霸”标签,内容被精准推送给数百万考生家庭。数据显示,6月6日3.5小时内账号涨粉近100万,相当于每分钟新增4700粉。


考生们将对分数的焦虑转化为对学术图腾的崇拜。在应试教育高压下,“韦神”被异化为分数保佑符号,评论区随处可见“沾灵气求高分”的祈愿。这种集体行为本质上是对教育焦虑的宣泄与转移。


更深层看,这反映了社会对知识价值的重新审视。当娱乐明星长期占据流量中心时,一位专注学术研究的学者突然获得现象级关注,暗示着公众对知识崇敬的集体觉醒。


被简化的天才,学术偶像的娱乐化困境


韦东奕开设账号的初衷颇具无奈。家属透露,这一决定源于网络上大量假冒账号和恶意剪辑——有人将他日常片段拼凑成 “智商超群但生活不能自理” 的刻板形象,更有机构用AI伪造其声音售卖课程。


这种简化与标签化是学术偶像面临的普遍困境。《美丽心灵》中的约翰·纳什同样曾被简化为“精神分裂的天才”,而电影省略了他复杂的婚姻关系和学术争议。观众看到的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纯粹学者”符号,正如网友将韦东奕简化为“矿泉水和馒头”的视觉符号。


电影中,导演用低饱和度色彩与平稳镜头构建纳什的真实世界,用扭曲画面表现其精神困境。这种艺术化处理虽有助于公众理解,却也强化了“天才必有缺陷”的刻板印象。


现实中,当网友以“情商不高”“生活不能自理”等标签讨论韦东奕时,实质上是在强化对知识分子的单一想象。韦东奕同事曾描述他上课前认真擦拭黑板三遍的细节,学生见证他耐心解答问题的专业态度,这些真实维度却被流量叙事忽略。


流量狂潮,校方与家属的两难抉择


爆红带来的压力迅速显现。据报道,北京大学与韦东奕家属进行沟通,校方对突如其来的流量表示担忧:既怕影响正常科研教学,更顾虑网络复杂性对学者心理的冲击。


家属同样陷入两难。账号由堂哥协助注册,初衷是为澄清网络假号,如今却面临失控局面。面对持续暴涨的关注度,他们缺乏运营经验,暂停更新成为可能选项。


这场风波折射出当代学术生态的深层矛盾。韦东奕曾解决世界级数学难题,但公众关注焦点却是他的牙齿状况。当商家推出“韦神同款矿泉水”、培训机构打造“天才速成课”时,学术精神正被矮化为商业符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关注对学者研究的侵扰。韦东奕导师田刚曾评价:“他像陈景润,纯粹到令人心疼。”这种纯粹需要安静空间,而非镜头追踪。当记者蹲守北大教室外拍摄他上课背影时,学术尊严已被流量消费。


守护纯粹,当算法时代重释学术价值


韦东奕现象为重构学术评价体系提供契机。当“韦神”称号比他的学术论文更广为人知,反映出社会对学术成就的认知偏差。建立以学术贡献为本位的评价机制,完善对基础研究的长周期支持,才是对学者最好的守护。


在操作层面,需要建立多方保护机制。学术机构应发展学术公关策略,在学者隐私与公众知情权间寻找平衡点;媒体需恪守专业伦理,避免将学术成就简化为流量密码;公众则需提升媒介素养,在关注与消费间保持理性距离。


《美丽心灵》中,纳什最终学会与幻象共存,在妻子陪伴下走向诺贝尔奖台。电影传递的核心启示是:真正的学术精神不在于消灭困境,而在于与之共处的坚韧。


现实中,韦东奕面对谣言始终淡然处之。他拒绝商业代言,将奖金投入学术交流;曾帮助博士团队解题后仅接受交通卡充值作为答谢;即便身处舆论风暴,仍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研究数学。


账号开通后第五天,韦东奕仍未发布第二条视频。北大校园里,他依然提着矿泉水瓶走向教室,对网络喧嚣充耳不闻。家属在评论区留下承诺:“弟弟会继续专注数学研究,也请大家相信我们会照顾好他的健康。”


蜂拥而至的流量终将退潮,高考结束后的评论区已不见“许愿”留言。有网友在话题下写道:“我们配不上这样的天才,但庆幸这个时代仍有他。”


在这个焦虑与希望并存的时代,我们或许应当记住那个手提馒头走向教室的背影——那不是需要膜拜的神明,而是一个执着求解数学之谜的普通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