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它与少女漫画在半个世纪间相互影响,共同树立了一种名为“清纯、正直、美丽”的女性理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龙六,编辑:彼方,原文标题:《超百年的日本女子剧团,塑造了日本动漫的少女之魂》,题图来自:宝冢歌剧团官网
在进入今天的话题之前,先让我们来看几张动画作品的海报。
《樱花大战》海报
《少女革命》海报
《少女歌剧》海报
看到这些动画作品,你会联想到什么呢?是的,这些动画的演出风格以及主题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另一种艺术形式 ——音乐剧。而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它们都曾受到同一个日本剧团的影响。
而这个剧团,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
1914年,一个只有二十位少女的小型歌唱团在濒临倒闭的游泳馆出道。当时为了吸引客源而成立的这个名为“宝冢歌唱队”的小型乐团大概不会想到,她们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风霜之后,成为了日本音乐剧乃至世界音乐剧领域别具一格的常青剧团——宝冢歌剧团。
宝冢歌剧团成立至今107年,除了深刻影响了日本的音乐剧形态,还横向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家和作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其与日本动画、漫画产业的联系,不可谓不深远。
这篇文章,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下这个享誉全球、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女子剧团。
清纯、正直、美丽的女子剧团
对于不少人来说,宝冢歌剧团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剧团团员全员都是未婚女性,因此在演绎故事时,剧中的男性角色也由女性演员来扮演。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帮助宝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女性视角,无论诠释的是何种剧情,表演与舞台美术风格都充满了女性想象。
无论是极端华丽的舞台美术与服化设计,还是宝冢特殊的表演风格,恐怕都不是能够维持宝冢这艘大船航行一个多世纪的关窍。宝冢歌剧团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她们独特剧团文化的重要根基。
剧团下设宝冢音乐学校,而剧团的全部成员都来自于这所学校。学校的校训“清く正しく美しく”(由于校训的翻译版本比较多,这里采用中文官网的翻译,译为“清纯、正直、美丽”)的精神也被毕业生们一路从校园带向了剧团。
位于日本兵库县宝冢市的宝冢音乐学校
乃至退团之后仍旧活跃于银幕和其他舞台的OG(意为女校友)仍旧贯彻着宝冢的精神。所以报考宝冢音乐学校的考生们除了怀有投身舞台的心愿,更多的还有对宝冢精神的向往。
宝冢音乐学校毕业典礼
毕业生们在经过系统的培养之后进入宝冢歌剧团,剧团内部分设五组(加上特殊的专科组共计六组,在此不展开),分别是:花组、月组、雪组、星组和宙组。五个组有各自擅长的剧目和表演形式,采用轮流演出的形式与观众见面。五组内会有一定的晋升机制,所有团员入团之后都在向着TOP(主演)的角色迈进。
《少女歌剧》借鉴了这一晋升机制
这种金字塔形的队内设置和晋升机制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大正以来日本社会曾经的理想化缩影。成为TOP的团员无论是资历、能力还是人格魅力,都足以带领她所在的组完成演出。
建立在这样的分组机制之下,宝冢得以尝试不同形式的音乐剧创作。无论是日化版国外现成的音乐剧剧目,如《伊丽莎白》、《西区故事》、《摇滚莫扎特》等;还是对国内外文学、漫画、游戏作品进行音乐剧改编,如《凡尔赛玫瑰》、《三个火枪手》、《鲁邦三世》等,在百余年的光阴里,宝冢歌剧团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尝试。
宝冢剧目《摇滚莫扎特》
宝冢剧目《鲁邦三世》
但作为全员女性的剧团,少女漫画的精神与宝冢的存在和发展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一切要从日本的经济环境和音乐剧这种形式聊起。
口红效应与日本女性
熟悉美国电影史的朋友一定了解,歌舞片的发展与所处时代的经济环境有着重要联系。就如同“口红效应”一样,每当经济低迷的时候,口红的销量反而会飙升。歌舞片因其与现实天然的距离感,往往是“口红效应”的受益者。宝冢歌剧团的发展也是如此。
宝冢歌剧团的英文写作“Takarazuka Revue Company”,所以虽然中文直译了日语中“歌剧”一词,但实际上其演出形式是不折不扣的音乐剧。随着一战结束,美国百老汇迎来了音乐剧的繁荣期,到20世纪20年代中叶,单百老汇的剧院数量就达到了八十多家。
作为一战的战胜国,日本在战后国际上攫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在人文政治领域出现了“支持政治自由主义和要求实现普选权的政治运动。”然而好景不长,这股热潮终止于当时的首相原敬。伴随这次政治运动遇冷,民间也在此时也爆发了粮食危机。而宝冢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将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带到了日本。
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中这样描述这个时期的日本“这个时代出现了日本版的‘时髦少女’(flapper),日语读作‘moga’,意思是剪着短发、穿着短裙的‘现代少女’;与此相对应的是同样打扮入时,会跳最流行的爵士舞、紧跟好莱坞时尚,并且会读司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现代少男’。”可以想见,宝冢歌剧团的姑娘们应当是墨菲描述中“时髦少女”的一员。
1927年,宝冢首演了音乐剧《我的巴黎<Mon Paris>》,讲述的是日本人在巴黎的所见所闻。这之后不久日本便陷入了战争泥沼。在军国主义背景之下,宝冢歌剧团初期演绎的是悬浮于世情的爱情故事。除了原创的三部剧目以外,还改编了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茱丽叶》。作为战争期间人们逃脱现实的精神慰藉,获得了当时普通百姓的好评。
1927年宝冢剧团演出《我的巴黎》
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经济被不义之战掏空,日本战败的第二年春天,宝冢大剧院就再度开始营业。演出的剧目也尽是如《虞美人》、《爪哇的舞娘》等在复杂历史背景之下的爱情故事。剧院内残酷的历史与你死我活的较量都不及凄美的爱情更令人动容。人们找到了一个逃避现实痛苦的地方。
宝冢花组于2010年上演的剧目《虞美人-新的传说》
在美国的经济扶持之下,日本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经济的高速发展期。高速发展的经济帮助宝冢在场景美术、技术改革(如无线麦克风的使用)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但与此同时,电视也开始涌入日本的家庭。所有剧场与影院艺术都无一例外的收到冲击,宝冢的经营也变得每况愈下。
而扭转这一颓势正是由漫画作品改编的宝冢剧《凡尔赛玫瑰》。其实从先前的剧目不难看出,宝冢剧目对于女性观众的吸引力远远大于严肃戏剧爱好者。
宝冢100周年时推出的《凡尔赛玫瑰》上演记录盘点
在NHK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宝冢主演男役传说 狂热的100年》中,我们也能看到宝冢音乐剧对于女性观众的吸引力。自《凡尔赛玫瑰》开始,宝冢开始大量地创作改编自少女漫画的作品。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宝冢的精神气质与少女漫画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共振。
少女漫画的流变与不变的宝冢精神
自1976年首演由少女漫画改编的《凡尔赛玫瑰》之后,在20世纪八十年代,宝冢接连改编了三部少女漫画,分别是《奥尔菲斯之窗》(1983)、《大江山花伝》(1986)和《とりかえばや異聞》(1987,也译作《紫子》)。后两部作品都出自被人称为第一代日本少女漫画家的木原敏江。
《大江山花伝》漫画与宝冢剧目
其实早在木原敏江出生之前,日本的少女漫画便已见雏形。二战之前,连载在少女向杂志上的一些面向女性的以漫画为形式的创作被称为少女漫画的雏形。然而直至二战之后,日本漫画界泰斗手冢治虫才开始将故事引入到少女漫画的创作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少女漫画受到了来自宝冢剧团的深刻影响。
“宝冢繁复的服饰设计、浓密的睫毛、狭长的眉目以及男装丽人的造型等等”都深刻影响了当时的少女漫画。然而对于木原敏江来说,宝冢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
木原敏江在高中毕业后进入了银行工作。直到21岁(1969年)的时候,她向集英社旗下的少女漫画杂志投稿,并随之出道。当时的漫画市场上流行两种少女漫画,一种是如《凡尔赛玫瑰》那种大时代背景之下的爱情故事,另一种是则是以现代的日本或欧洲国家为背景,浪漫化地描述以少女为主人公的现实故事。
木原敏江
木原敏江在出道伊始选择以后者为主要创作选题,但她恰恰处在少女漫画分流的一个重要历史时间点。
虽然当时没有少女漫画家振臂呐喊或者开会宣言,但正统少女漫画的精神却隐于每一个读者心中。可以说由于早期受到宝冢音乐剧的影响,正统少女漫画精神与宝冢音乐学校“清く正しく美しく”的校训不谋而合。
宝冢歌剧团100周年纪念演出,舞台背景为宝冢音乐学校校训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少女漫画的类型与题材不断丰富,科幻、耽美、历史……应有尽有。少女漫画随着“花之24年组”*的出现,向着严肃艺术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花之24年组”指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涌现的一批少女漫画家,她们当中大多出生于1949年——昭和24年左右,因此得名。)
如果说正统少女漫画精神是一柱石柱的话,那么“花之24年组”的出现则宛若在石柱上盘旋着,同时又若隐若现的巨龙。一反传统以少年为主人公的同性爱情故事也好,以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为蓝本创作的严肃漫画也好,时不时背离正统少女漫画精神的新一代少女漫画开始出现。
少女漫画家池田理代子基于《丰饶之海》第一卷创作的漫画
就在这个时候,反哺宝冢歌剧团的《凡尔赛玫瑰》为剧团重振旗鼓奠定了根基。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鼓舞了木原敏江,也就是在这个时刻木原开始转入历史背景的少女漫画创作。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创作的两部作品《大江山花伝》和《とりかえばや異聞》被相中,在八十年代被改编为音乐剧,登上了宝冢舞台。
《とりかえばや異聞》漫画与宝冢剧目
另一方面,自1958年手冢治虫以宝冢明星目白千鸟为蓝本创作的《カーテンは今夜も青い》(《窗帘今夜依旧是蓝色的》)开始,以宝冢上演的作品及相关人士的故事为蓝本创作的少女漫画也开始出现。直至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宝冢和少女漫画之间的共鸣才有所停滞。
这一阶段日本经济进入了第二个高速发展期。宝冢剧团的发展也相对顺遂。然而少女漫画受到青年类漫画的冲击,读者大量流失。为了应对这个问题,少女漫画在这一时期在画风上有明显的去宝冢化倾向。省去繁复的背景,选择更加干练的线条去勾勒人物。女性角色相比过去宝冢式的妆容,有了更多现实主义的气息。这一时期的少女漫画出现了如高桥留美子等能在男性观众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少女漫画家。
高桥留美子作品《犬夜叉》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人们经济上的苦闷反而使得他们更加热衷于来到宝冢的梦幻世界消遣。
九十年代至新世纪这十年光阴,宝冢改编了大量的日本传统文学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俨然向着严肃的戏剧演出迈进。与此同时,这十年也是也是宝冢能人辈出的时代。但受到公众礼遇的宝冢歌剧团此时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隐患——观众年龄层较高。
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宝冢再度开始了与少女漫画的密切合作。
从2000年改编大和和纪的《あさきゆめみし-源氏物语》开始,宝冢在新世纪至今改编了包括《花样男子》(流星花园)《天是红河岸》在内的十余部少女漫画作品。新的少女漫画的涌入,给宝冢这家百年剧团的舞台带来了新鲜的气息。而少女漫画领域也不断涌现了“宝冢系”(姿容秀丽,身形纤长,行事帅气)的女性角色。
宝冢剧目《花样男子》
至此,宝冢在日本已然成为国民级的音乐剧团,就连天皇夫妇也曾现场观赏过剧团的演出。
明仁天皇夫妇于2010年一同观看宝冢歌剧
结语
1902年,以第一本将少女设定为目标人群的杂志《少女界》发售为标志,日本的少女文化由此拉开帷幕。现代人谈论“少女”一词,除了是个年龄概念,似乎也不过是个稀松平常的名词。
然而在明治年代,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厚重的男权围栏下,以“少女”为名的文化被称为是一种革命也并不为过。能够集中的展现少女迷思、幻想与欲望的空间是在主流审美视野之外的野花,而以此为名的少女漫画也在一战后的不起眼角落里,悄然发芽。
宝冢歌剧团与少女漫画在半个世纪间相互影响,共同树立了一种名为“清纯、正直、美丽”的女性理想。信服这一理想的少女们仍然在源源不断的向着剧团TOP的目标奋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作者:龙六,编辑:彼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