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9-15 15:49

基金圈“追星”修罗场:脱粉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ID:mycaijing),作者:蒋金丽,编辑:蒋诗舟,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的基金圈,成了大型“追星”修罗场。


年初,基金公司的造星运动如火如荼,“90后”基民跑步入场,这些活跃在社交网络的年轻人,迅速将自己的“爱豆”推上神坛。


一时间,明星基金经理的后援会遍地开花,各种响亮的追星口号响彻社交媒体,坤坤、春春、兰兰火遍全网。


基金快速出圈的动力源于:90后想追星致富,基金公司想抢占流量。坐享其成的渠道,为了添一把火,大搞饥饿营销。


年轻的基民哪里见过这种场面。买基金要靠抢,抢到了还得配售,激烈程度堪比抢购爱豆演唱会门票。


然而,流量至上的法则,在娱乐圈是“蜜糖”,到了基金圈,却可能沦为“砒霜”。


一、从盲目追星到脱粉回踩


脱粉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春节过后,市场风格转变,明星基金经理普遍失“灵”。买在高点的基民或割肉离场,或被套至今。此前被奉为神明的基金经理,成了基民的宣泄出口。


亏了钱的90后,开始自嘲“韭零后”。对待基金“顶流”们的态度,也出现了180度的转变。


之前是: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坤坤不老,蓝筹到老。现在是:宝,我很愁。什么愁?易方达蓝筹。更有人直呼张坤为“菜坤”。


和娱乐圈追星一样,“脱粉回踩”才是最可怕的。


8月19日,在某头部基金公司一场近30万人观看的直播中,女主播因被亏钱的基民弹幕攻击,当场情绪崩溃,泪撒直播间。


心态崩了的不只是“躺枪”的女主播。近日,有传闻称,某百亿明星基金经理因业绩不佳,疑似患上抑郁症,其负责的基金增聘了基金经理。打开相关基金的讨论区,的确骂声不少。


为什么饭圈那一套,在基金圈行不通?


看似都是追星,娱乐圈和基金圈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需要颜值、性格、唱跳、演技占一样,就足以圈粉无数;后者被追捧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业绩。


一个是真情实感地追星,即便花钱打榜亦不求回报;另一个是真金白银地追星,有回报预期,而且预期可能不低。


娱乐圈追星是出于喜欢和了解,粉丝对自家爱豆的情况如数家珍。基金圈追星则存在盲从,更多是谁火追谁,对基金经理知之甚少。


28岁的浩宇持基十几万,满仓都是网红基金,环顾周遭的同龄人,或多或少有被套的基金,大都是奔着基金经理的名气买的。


和浩宇一样,很多人忽略了,投资是一件有认知门槛的事。既不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也不了解每一笔投资背后需要承担怎样的风险,这样的投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作为公募顶流之一,刘格菘曾在直播中呼吁,买基金千万不要只看代码,一定要去研究背后的基金经理,除了投资理念,还要看中长期业绩到底是行业带来的,还是主动管理能力带来的。


二、投资场上没有YYDS


了解和信任,应是投资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上海一位基金经理周磊向《财经》新媒体分享了一则故事。


他的父母都是高知,一辈子领固定薪水,没有什么投资经验。2020年一季度末,周磊管理的基金跌了不少,出于对后市的看好,便建议自己的父母定投买入。


刚开始买进去,几乎每天都在跌,两位老人的心态很快就崩了,一直抱怨“为什么亏了这么多”,并表示想要卖出止损。


周磊只能不断给父母做心理按摩,劝他们不要每天去看基金净值,好在市场很快就反弹了。


有一天,周磊的母亲突然打电话给他,哭得稀里哗啦,心疼地说:“儿子,你的工作太不容易了。我们作为家人,都没办法信任你,更何况是陌生人。他们亏了钱,该骂你骂得多难听。”


“后来再看基金评论区,如果在一片骂声中,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我都怀疑是不是我妈。”周磊略带心酸地调侃道。


普通投资者往往对基金存在误解,认为历史业绩就代表着预期收益,基金经理应该在任何时候、任何市场风格下,都能赚到钱。


基金经理不是YYDS(永远滴神),他们也只能挣到能力圈范围内的钱。让擅长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去追成长投资的风口,无异于让文科生去做理综的考试卷。


中欧基金曹名长此前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表示,基民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追星”,并且能够长期持有,基金经理才能成为基民的能力圈,实现共赢。


理解之外,多一些耐心,投资才能开出价值之花。历史数据表明,追涨杀跌和频繁申赎,是基民亏钱的重要原因。


尽管基金公司不断强调中长期投资,劝基民管住自己的手,但收效甚微。一家大型公募市场负责人直言:“做了很多投资者教育,最后发现,似乎只有亏钱才能让基民成长”。


三、博弈下的短期逐利


当然,亏钱不是基民单方面的“锅”。


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所言,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其中固然有投资者自身的因素,但也有行业能力和责任不匹配的问题。   


易会满指出,有的机构规模情结浓厚,重营销轻持续服务;有的代理销售机构和从业人员背离客户利益,诱导“赎旧买新”。这些问题必须从维护投资者合法利益的高度切实加以解决。


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应该反思,现在挨的骂,是不是当初热衷造星和高位发行基金埋下的雷?


2020年底,《财经》新媒体曾在《公募2020:“明星效应”下的规模混战》一文中探讨:


作为“生命之血”,基金公司从未停止对规模的追逐。2020年,“规模战”依旧硝烟四起,基金公司大打“明星”牌,在权益领域攻城掠地。但是,这样的营销策略可持续性有多强,是否会透支基金经理来之不易的口碑和业绩积累,是基金公司需要直面的问题。


规模是业绩的杀手,这一定律再次应验。当2021年市场风格从大蓝筹转向中小盘,手握数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陷入无法调仓的被动境地。一些新晋百亿基金经理,则面临着规模增长过快,超出管理能力边界的困境。


西部利得基金的盛丰衍说,2021年给自己定的KPI,是别做百亿基金经理。


不是每个基金经理都能拒绝规模的诱惑。《财经》新媒体从业内了解到,新基金发行以“公司安排为主,基金经理申请为辅”。即便是前者,也需征得基金经理本人的同意。


很多基金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让明星基金经理发行新基金,当管理数量接近监管规定的10只上限时,又上演“卸旧发新”的戏码。


对基金经理来说,于公,虽然有拒绝的权利,大多数时候还是得听从公司的安排;于私,管理规模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和基金经理的收入直接挂钩。能像富国基金朱少醒一样,十五年坚守一只基金的,毕竟是极少数。


在各方博弈的过程中,渠道是一个相对强势的存在。基金公司缺乏自有客户,90%以上的销量需仰仗以银行、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渠道完成。


渠道为了赚取更多的销售费和尾随佣金,不去做老基金的持营和投资者教育,反而热衷于造爆款和劝客户“赎旧买新”。


如果机构不能摒弃短期逐利的行为,又如何要求基民坚守长期投资。基金圈从不缺“明星”,缺的是“恒星”。少一点套路,多一些投教。不要让“把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沦为一句空头口号。


(注:浩宇、周磊皆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ID:mycaijing),作者:蒋金丽,编辑:蒋诗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一键暴富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