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01 22:18
只有我看完了15部北影节主竞赛片?那我来说说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作者:法兰西胶片,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9月29日,北影节颁发了天坛奖,“我爷爷”姜文和“我奶奶”巩俐从胶片盒中取出最后的获奖者名单,《云霄之上》一口气拿下了最佳影片、全体男主角和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可以说这部电影占领了整个第十一届北影节。


除此之外,《信誓》和《此时此爱》也分别夺得两奖,而最佳视觉效果奖是“空缺”,这是今年中国电影节上的第二个“空缺”,虽然在表达背景上不大一样,但也证明北影节评审团是坚持自己态度的,对评审原则是有反思的。


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完整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云霄之上》


最佳导演:安德烈·扎伊采夫《攻城日记》


最佳编剧:克里斯蒂安·托普《信誓》


最佳男主角:团体男演员《云霄之上》


最佳女主角:诺亚·阿比塔《坠雪少女》


最佳男配角:沙哈布·侯赛尼《此时此爱》


最佳女配角:娜娜·斯卡劳浦·沃斯 《信誓》


最佳摄影:宓鑫君《云霄之上》


最佳音乐:图奥马斯·尼基宁《此时此爱》


最佳视觉效果:空缺


现场的注意力肯定集中在《云霄之上》上,它被称为红色主旋律实验电影,尤其在此时此刻,国庆档主旋律高楼耸立之下,这部电影开辟了另一条支路,在观赏方式上,歌颂感上,以及战争反思上,它弹出了中立的音调。它是学院作品,但又非常独立,非常不官方。



可是除了《云霄之上》一枝独秀,天坛奖入围电影里还有没有可以拿到“最佳”的维度上讨论呢?


虽然昨晚颁奖结束,但电影节的放映活动仍在进行中,深度影迷今天还在为影史经典快马加鞭地转换影城,奔赴朝拜之地。但是,当我们现在回顾过去十年北影节,我们可能记不住哪一年的影史膜拜之旅对当时的时代反馈,“爽就完了”之后,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坐标,一个呼应,能够产生呼应的,只能是一张张确凿的天坛奖获奖名单。


经典电影固然是可靠的、安全的、百看不厌的,但是,北影节终究是天坛奖的北影节,你到底有没有认清它在每一年的存在感、优缺点和进步空间,这是在辗转迷影活动中无法直观得到的。


所以这一年,我基本放弃了所有经典电影片单,当然我也不相信这些电影在今后的中国电影资料馆上会看不到,我的焦点就在这15部天坛奖入围电影,9天时间里,我把它们全看完了,我也非常明确,天坛奖里还“藏”着哪些有效的讨论,以及除了当晚这份获奖名单,它对于一个国际电影节的国际象征。


战争,斗争


从获奖名单你也能看得出来,今年北影节天坛奖的“主题”就是反战,这可能是一个巧合,也可能它就是当下这个世界在上个世纪遗留下来的模样。


拿到最佳导演奖的《攻城日记》,背景是二战时的列宁格勒战役,当年有上百万市民活活饿死冻死,电影还原的是人在生存条件完全是负数的情况下的情感意识,零下几十度,一个月只能吃100克面包,漫长的寻父之路,以及给我们活下去的坚强到底从何而来。



很多观众错过了片头,损失大概一个亿。片头是什么?是一对行至列宁格勒脚下的德国炮兵团,一个年轻的军官昨夜刚刚结婚,新娘穿着单薄的动物皮制衣睡醒,出屋和军官撒娇起腻,新娘想玩一下大炮,军官让她点火,这一炮就射向了主角的屋子附近,这就是开场,一个残忍的物质世界的对比。


如果天坛奖首肯《云霄之上》是为了褒奖一个新人团队协作意识,那给《攻城日记》最佳导演就是提拔一个导演个体意识。但其实,还有一部电影可以跟它抗衡。


一场《会议》,它的形式感比《攻城日记》还要高,在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17年之后,伤痕老太太找来还愿意倾诉的十几名恐怖事件受害者,他们回到事发现场,摆上三种颜色的充气人偶,一个一个开始口述当年的恐怖经历,过程中,放饭,收瓶子,封剧场等动作和口述经历乃至真实时间线上的重叠,最后剧场负责人无法容忍老太太的“挟持”,找来警察摆平了追悼会。



这就是我们今天活下来面对痛苦的办法——继续陈述,永不忘记。因为,次生痛苦才是人类最主要最漫长的痛苦。


更巧合的事,《会议》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展映的当天,中美等国几乎同天放映开局重头戏就影射该恐怖事件的《信条》,而电影里有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亲历者回忆自己当时躲在更衣室桌子下面,外面枪声阵阵,以为蝙蝠侠来了,完全无法确定这件事是不是真实发生过。


《会议》和《攻城日记》都是慢节奏电影,它们在一同讽刺我们今天的心变得太快。


但你若是想看快节奏的斗争,这届天坛奖也提供了两部值得推荐的,一部叫《国王之夜》,用舞台剧的超现实感反映西非国家科特迪瓦内部派系的混乱,包括十年前“一国两主”的选后危机。这部电影虽然形态混杂,剧作上也有很大缺陷,但沉浸感很强,很多部分致敬了《上帝之城》。


与《国王之夜》相对的是《笼中鸟》,根据瑞士真实民权律师和越狱之王在1980年代的亲身经历改编,最近网上不是流传一个段子么,就说为什么那么多港片情节里人都喜欢把钱存到瑞士,有网友就说了,007要是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取钱,就会很古怪。这部《笼中鸟》就可以让你知道,瑞士如何会成为一个“高大上”的国度。



一开始你会以为电影主题是冷战年代的社会纪实,嬉皮士大战地方警察,然后传奇感越来越重,一度发展成间谍片,到最后甚至直接讨论关于自由的存在主义哲学!


但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影像气质一点都不垮,始终按在历史还原感上,最后困在残破身躯里的女律师决定放下心障,做手术恢复身体自由,而另一边,越狱之王走到他的哲学终点,用死亡换取绝对自由。最后一幕是一个交叉剪辑,非常震撼的技法。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这部电影的瑞士片名——直到我们死去或自由,是不是突然间豁然开朗了。《笼中鸟》错失天坛奖,确实遗憾。


讲到这里你会发现,天坛奖入围的这五部反战和自我觉醒的作品,已经撑起了一个国际电影节的骨架,只有都看过的影迷才会意识到这一点。


女孩和女人


与战争题材呼应的另一端,是细腻的女性主义电影。


《坠雪少女》是今年第一部在入围作品里引发热议的作品,一个少女被权势和煽动力远大于自己的异性同化后,她如何在追求自我价值认同的同时,抵御对方潜在的侵犯,如果社会构成是如此,再加上当代原生家庭制造的心理影响,那么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吸纳这些伤害吗?她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吗?


诺亚·阿比塔获得天坛奖最佳女主角


整部电影气质统一,敏感而尖锐,她浑身上下都是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天坛奖给到这部电影一个最佳女主角的原因,一方面是年轻演员本色状态的珍贵,她为靠拢角色建立的果敢,另一方面,给这个女主角奖,某种意义上就是给整部电影主题的肯定,它有时候比给最佳电影的针对性还要明确,就如同当年柏林获奖后30年又在北影节上展映的《阮玲玉》。


好,如果《坠雪少女》是最后一刻拔出刀鞘的匕首,那《关于我妈的一切》就是始终含在嘴里没有融化完的棉花糖。后者比前者更追寻普世,它是在已知的和睦里寻找人依然能击败痛苦的包容心,所以相比之下,后者投靠在理想主义之中,但这里没有对错,只是需要区分一下现实立场。而颁奖结果,也正是天坛奖摆出来的一个立场。



但我又特别为《信誓》感到可惜,它是比利·奥古斯特的新作,整个入围名单里唯一一位老将,前年奥古斯特已经拿到天坛最高奖。


今年其实是上演帽子戏法的,因为从15部入围片子里来看,这部《信誓》是最炉火纯青的一部,没有可与之相匹敌的作品。


但电影节要鼓励新人嘛,不能年年老将占领高地,给了编剧奖和女配角奖,也是最大的功勋力了。



那么《信誓》讲的什么呢?可有意思了,你可以这么看,就是它讲述了一段艺术文化公司老总职场PUA新人的故事,但是性别身份上和当下遇到的“难题”倒置了过来,是女老板PUA男员工,在精神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又会再思索艺术的伦理边界是什么?它辱骂了婚姻,却又对制造的受害者不以为然。《信誓》里充满着毁约的气质,奥古斯特面对这样一个议题真的是信手拈来。


最后说说这个女配角奖,天坛颁给的竟然不是张力十足的“公司CEO老太太”的扮演者,而是那个懦弱的,连个豆瓣词条都没有的“职场PUA家庭受害者妻子”的演员,还是那句话,这个奖给谁都没错,但就是一个立场问题,嗯,这首先是奥古斯特的立场。



生命浮世绘


男性(政治)和女性(现代情感)都有很大的可看性,那中性一点的呢?


别误会,这个中性不是说性别,而是指更广义上的观众,就是虽然它都是剧情片,但是大多数人都能在其中找到明确的情感对位。


首先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次天坛奖里最长的片名,《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起初你会觉得,这应该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影二代资源类作品,是那种“只要我想拍我怎么都能拍出来一部”的电影。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并且完全不是这样。



虽然它没有走入天坛奖最后的获奖名单里,但是这个故事在个人经历上的独特性,导演叙事上恰到好处的克制力,剧作本身的难度,都让我最初的想象变low了。就是你能非常确定导演对自己表达上的忠诚,他既没有好高骛远,也没有按部就班。从15部作品上来看,它其实也可以在编剧和导演梯队里去讨论。


如果说《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最好的煽情是它不煽情,那《生命的停车场》就是煽情本情了,它最大的软肋就是它把自己对煽情的急迫感暴露了出来,每一场戏,每一段人物,都要以煽情为始末,其实很多时候规避了讨论的多元方向。《生命的停车场》确实很垂暮浮世绘,每一个角色都在预备着自己的死亡与精神救赎的同时发生的可能性,但这样一来,它失去的其实是电影节上的犀利。



要看犀利,当然也是可以看看《不得安息的老妇人》,它有一点点像《生命的停车场》里出走的另外一辆汽车,它在影像上有一定的活力,叙述口吻也有差异感,它也不煽情,收敛的台词,同时讨论了死亡与信仰的连带关系,只是说,《生命的停车场》对于广义观众都显得过于平面,那《不得安息的老妇人》对于罗马尼亚新浪潮来说也过于“效忠”。


导演的灵感来源于乡村故事集,可惜没能在内容上做更强烈的升华,它仿佛卡在一种创作的绥靖主义上,没有做出真正的观点上的反抗。



当然还有更加单纯的生命体验电影,本届天坛奖里片场最短的作品——仅仅70分钟的《韦素山丘的学校》,不把字幕算在内,也就65分钟。我见到有迟到半小时的观众入场,刚坐了半小时,影厅的灯就亮了。


韦素山丘上的学校,其实是一间儿童自闭症患者学校,在现实中,很多孩子从那里学会了说话,开启了交流,它更像一家儿童心理医院。电影用了大量纪录片的特质,来跟踪这个学校里孩子的变化,但是苦于整体的剧作单薄,电影里的大部分角色之间没有勾连,人物也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然后在这个时候,康复的结果就出现了。它的简易,让它有一点公益作品的味道,这种味道,想必很难进入电影节的竞赛的赛道。



时光鸣唱


什么是怀旧,怀旧就是你对现在这个世界并不满意,怀旧久了,你就会对逝去的东西产生隔空的情感。


这次天坛奖有一位重度怀旧患者,《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故事来自印度,印裔法籍导演宾·纳伦回望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回望影响他一生的胶片电影时光。


虽然电影里有海量的1980年代印度生活细节描写,但从整体架构而言,它对《天堂电影院》有着赤裸裸的致敬。



但我还是被电影的结局小震了一下,因为大家都在说,最后的胶片电影去了哪里?


这部戏给出了答案:满满一卡车的老旧胶片放映机被集体拉到郊外的工厂,大锤拆卸完了之后放进熔炉里炼,然后反复挤压,击打,变成扁平的铁板,再切割,加工形态,最终变成一排排乖巧又廉价的勺子;还有,堆满一车间无处下脚的废旧胶片,整条整条地塞进高温染色大铁锅里熬汤,经过器皿冷却,做出来无数条彩色塑料管,然后再人工切割,简单打磨,就做成了地摊上的便宜彩色手环。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暴力、残忍、恐惧的场景,超过上面提到的所有战争片。 


相对乐观主义一点的是《遥遥月岩行》,它也有丰富的借鉴,诸如《完美的世界》。


不过要是从怀旧的情感上说,它是对一种旧有的沟通方式的怀旧,那是一个还处在有线电话的时代,一个身患绝症被包裹在家里杜绝与世界交谈的小女孩,被一个刚刚被世界抛弃从而铤而走险的犯罪少年,两个人在最没有杂念的公路电影里的一场冒险。



《遥遥月岩行》的怀旧感还在于,我们在那个时代有一种天然的对拥抱世界探索世界的冲动,而不是现在的,排斥与厌恶的整体情绪。那是一个阶层还没有被锁死的时代。最终,小女孩的父亲得到了启示,与其等待迎接女儿离世的那一天,不如让女儿认识这个尚且自由的世界。


《此时此爱》和《遥遥月岩行》也有近似的主题,导演回顾自己的童年往事,他更多是一种感恩之情,身为少数族裔家庭,在一个特有的移民阶段,即时短暂,他也正儿八经的认识到,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我们可以遵循自己的感情活下去。


《此时此爱》也在天坛奖上获得了收获,尤其是音乐奖项,它是对这一“时光主题版块”的最轻松的肯定。



15部天坛奖的整体观感暂且聊到这,还是那句话,这里的创作者对大家而言虽然陌生,但他们的洞察力和我们当前社会是最贴近的,在这场电影节盛会里,我们奔赴经典的时候,千万不要轻易与审视当下擦肩而过,即便那部作品缺陷重重,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当下的表达力走到什么程度。


北影节成立十一年,是天坛奖出炉的第九年,在官方的阐释中,这个奖的核心价值是“天人合一、美美与共”,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理想,一方面是推动文化的多样性,观点共存,表达共存。


今年的天坛奖,从入围之初就已经达成了这个基调。这个基调就是,北影节,是天坛奖的北影节。今年这份获奖名单,已经是将这个基调再次启动,向极致冲击,按照这个脚步,未来有一天,影迷们或许不再单单为了几百部经典老片展映而奔波,天坛奖影片会成为北影节看片的第一阵营,到那个时候,北京国际电影节中的“国际”二字,就是最大发挥它作为定语真正意义的时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作者:法兰西胶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