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04 10:14
曾引领北方时尚潮流的大红门,即将关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周婧,原文标题:《北京大红门消失前最后一瞬》,头图来自作者


从北京大红门地铁站下车,凉水河对面就是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商贸城周边,沿南苑路,一路铺开的是京温大厦、新世纪服装大厦、天雅女装大厦、福成服装大厦,这一带是北京著名的服装批发市场。这里的服饰被销往内蒙古、东北地区,一度是北方服饰潮流风向诞生的地方。


今年10月底,23岁的大红门在北京新的城市规划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临来了它的告别时刻。


倒计时60天


“一天不贴公告,(大红门市场关门的)消息就不能信。”张玉兰说。她1989年就在大红门一带做服装生意。最近三年,每年都传出商场关闭的消息,却总不见公告。


2021年9月1日,公告正式张贴了出来。前一夜收市后,市场管理方在商场主入口的玻璃门上贴了一张A4纸大小的通知。“2021年10月31日,大红门将正式关停商场。”上午7点,第一批来开档的商户最早得知了消息。


1998年开业的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先后建设了四期项目。经营面积近35万平方米,由8000多个档口组成,形似高大城堡的圆柱形建筑里,在里面做生意的大多数都是浙江籍商人。许多档口之间还有亲属关联,有的家庭举家在此创业,姐姐在一个档口卖男装,妹妹在另一层卖女装,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好些个档口的老板彼此是亲戚。


有围观的商户说:“这个时间段关停,真是要了老命。”8月底9月初换季,服装商人们大都挑好了秋冬新款、囤货到位,备战“双十一”。按照往年情况,这会是他们今年最可观的一笔收入。


张玉兰是浙江乐清县人,得知消息后,她回到她那位于3楼售卖男裤的铺子里给厂家打电话。8月中旬,她新进了几万余条秋季仔裤。如果按照商场说的,10月底关门,她必须在两个月内全部卖出这批货。压力太大,为了减少损失,她希望厂家能接受一部分退货。 “这么多年,你能看着我过不下去吗。”她对厂家说。结果只是徒劳,生意场上的规矩是,从来只能换不能退。张玉兰只能另想办法。


二楼,同样来自乐清的赵涌涛开了一家老年女装。第一时间,他告知远在河北沧州的母亲王锡芬这个消息。王锡芬倒是淡然:“商场关了,就过来帮忙。”2020年年初,王锡芬将大红门的生意逐渐转移到河北沧州,关闭了库房,连在北六环的厂房也一同搬迁过去。她嘱咐儿子这两天来厂房一趟,清理往年积压的货品,以便运过去打折促销。


今年30岁的赵涌涛算是“大红门二代”。他的父母是最早一批来此的商户。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到大红门继承了父母在这里的生意。2018年,赵涌涛结婚,妻子是同乡,一家也在大红门四楼做生意,两人却是靠相亲认识的。


早年,大红门充斥着对财富的渴望和由此萌发的奋斗气息。直到2014年,北京市政府决定逐步清理批发业态,用四五年时间,疏解非首都功能。近五年来,大红门按下了暂停键,批发市场开始了漫长的告别。


关停通知后,已有商家闭店清退


最早宣告关停的,是大红门三期早市。2018年8月15日起,所有商户被要求在两个月内完成腾退。第一批清退的几千家商户,大多转入河北永清、沧州等地。“大家庭都散了。”想起当年,张玉兰有些感伤。那年她47岁,和老乡吃了散伙饭后,有姐妹邀她一块走,张玉兰拒绝了。在这里经营服装生意近20年,让她觉得自己在大红门已经扎了根。


就在张玉兰和赵涌涛打电话的当口。一些商户决定去与商场管理者协商。他们给商场管理者打电话,提出希望商场再推迟两个月关门,坚持到年底,这样商户的损失会小一些。赵涌涛得知后对此事不抱希望:“这里是规模最大的批发市场,管理也是最严的。”


关停的消息经新闻报道,北京的大爷大妈们纷纷赶来淘货。9月11日、12日,大红门迎来最大客流量。商场门前,每隔五米就站着一个保安以应对意外状况。门口的工作人员一个个教老人扫健康码。六层楼的商场,上千个档口,每个门店不过十来平方米,人挤着人。


张玉兰的店里只有她和另一个店员,十平米的档口站五六个人就显得满满当当。原本,在服饰批发市场,不能试穿是不成文规定,顾客往往也不多争辩,实在拿不准就贴到身上比划一下。但来此的老人们大多提出试穿,张玉兰不好阻拦,只能在店里临时拉起了一块布,充当试衣间。


“全场五折甩卖”“以前都是好几百,带不走才甩货的,大妈你真是赚到了”“一口价,不吃亏不上当”,这样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整个商场六层楼,一个档口挨着一个档口,有些档口实在太小,展示不了太多货品,商户干脆在地上铺一块布,蹲着售卖。一边叫卖,一边还得将货物清理打包、邮寄,大包小包无序丢在地上,占得拥挤的过道,没有下脚的地方。


趁便宜来采购的人太多,商场门口车也排起了长龙。赵涌涛的记忆中,大红门已经有几年,没有出现这样的盛况了。他拍下堵车的场景,发了条朋友圈。当天,他和妻子还有一个店员,三个人,轮流忙着试衣、卖衣、清理货品,一天下来口干舌燥。


从早上7点开始,整个商场像一个巨大的风箱,发出嗡嗡地响声。直到五点,保安开始疏散商场里的人群,大红门的热闹才偃旗息鼓。


前来扫货的大妈们


大红门的日与夜


在大红门,张玉兰一张雄辩的利嘴,是公认的。她每天上午六点就要出发,上午十点前打货的商家人来人往,只有中午可以稍微休息下,下午又得说个不停。好衣服都靠抢,有时候两个客户撞上,抢起来,谁也不让谁。张玉兰赶紧过去劝:“为两件衣服闹,不值当,都是做生意各自让一步,回头有新款我都给你们补过来。”


1986年,16岁的张玉兰放弃学业跟姐姐学裁缝。张玉兰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四姐弟先去了东北做服装加工,1989年举家搬到浙江人聚集的北京丰台区马村做服装生意。


在马村,四姐弟和同乡凑钱租了一层平房,靠卖自己缝的衣服赚钱。做好的衣服用三轮车装着,从马村直踩到北京二环里的王府井百货、西单、天桥等地方的商场或摆地摊售卖。那时候想进大商场不难。“衣服不愁卖,有多少卖多少。”张玉兰回忆。她至今记得大家一直忙活到第二天的清晨五点,缝纫机收起,就在台面上将就着入睡。


那时,北京南苑一带,不少浙江人摆地摊卖衣服。每一家地摊背后,家家都有制衣的小作坊。大家先从商场里买来衣服拆开当样板,依葫芦画瓢或稍微改良后自己缝制出品。这样做出来的衣服,价格便宜,但款式新潮,很容易就在服装市场上打开销路。


赚到了钱,浙江人聚集区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社会“浙江村”。“有菜市场,有摆地摊的,有幼儿园,全是我们浙江人。”张玉兰说。


张玉兰在整理货品


关于“浙江村”的缘起,官方的说法是: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人类学家项飙的考察中,“浙江村”更富有传奇色彩。他在花6年时间走访写成的《跨越边界的社区》一书提到,“一位在包头经营服装的浙江商人,在回老家途中经过北京,意外发现原本的“积压货”非常好卖,于是留了下来”。1983年,已经有浙江商人开始在北京南城一带经营布料、服装生意。


小时候,赵涌涛记忆中的大红门就是卖衣服的,“好多好多漂亮的衣服。”


正规的服装批发市场1994年才出现。那一年,大红门商圈的京温大厦建成使用,“京”、“温”两字分别代表着北京和温州。上万服装加工户搬进这里,找到了固定的经销场地。


张玉兰一家也就是在那股潮流中落到了大红门。1994年10月,她在京温大厦一楼租下一个十平米左右的档口卖女装。第二年,王锡芬一家也从外地赶过来,带着年仅3岁的赵涌涛。


涌入大红门地区的外地人呈现爆发式的增长。项飙提到1994年,北京丰台大红门地区的外来人口已经达到10万人,而本地的北京人只有1.4万人。


59岁的郭富贵是河北承德人,熟悉的人叫他老郭,他在大红门地区骑三轮车拉货近30年,见过这里的繁华时刻。


90年代,大红门地区都是一排排平房,马路又窄,住的人又多。老郭最早做拉煤生意,他的老乡在附近开煤厂。拉煤是个体力活,用脚踩三轮,一趟趟的运给附近的饭店、超市,活多的时候一天能挣100块,比在老家种田,已经算是“巨资”。


京温大厦开起来后,那天清晨时分,老郭去吃早点,一个生意人把他拉过去说,帮忙运一批货。从马村到京温大厦不过一公里的距离,老郭赚了两块。此后,他利用每日空暇时间往来运输货物。第三年他把运煤的工作辞去,专心拉货。


如今近60岁的老郭仍在大红门拉货


很快,京温已经容不下太多商户,大红门服装商贸城、新世纪、天雅、福成等20多个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相继建成使用。90年代中期,北京南中轴路形成了一条2公里长的服装商业街。如今当地人说起大红门,并不仅指大红门商贸城,而是指代这一整个片区。


供应链随即建起来。服装城后,停靠着一排排等待装货的运输大货车,将批发的服装运往内蒙古、东北等地。每天,这条路上,车辆拥堵,运货的人密密麻麻。大红门也由此成为北方流行服饰风潮的发源地。


张玉兰一家的生意在大红门壮大。马村里十个人生产线的小作坊,有了大红门地区档口销货,逐渐拓展成为一百来号工人的服装加工厂。兄弟姐妹根据擅长事务分工,张玉兰负责服装销售,她的姐姐和弟弟管理工厂。


1996年,张玉兰和一个同乡的人结婚,夫妻二人共同经营档口。做生意是苦活、累活,一款时尚爆款衣服出来,靠得是好眼光;什么人要什么货,也要马上找出来,推销,要有说服力,懂得察言观色。


张玉兰怀老二的时候,孩子才三个月,她就断了奶,将孩子托给老家的婆婆照顾。一年回去两次和孩子团聚。日子虽苦,但有盼头,那会张玉兰的档口,一件衣服的利润有8块、10块,一天的流水能有两万,多的到三万。1998年她就在北京买了一套房。


兴衰23年


和任何一个留存久远的稳定的商人集散地相似,在大红门,只要吃得苦、熬得住、肯干活,赚钱不是难事。


2005年,大红门三期早市开业。最早形成的桃源市场、果园市场以及大红门车站对面的早市没有来得及熬成气候,人气被大红门三期的早市吸去。早市汇集了7000名相关从业者,交易从清晨5点开始,又在早10点城市方将正式忙碌的当口结束。


当时在京温大厦驻扎的张玉兰,几个姐弟都组成了各自的家庭。张玉兰弟弟看到早市红火,就租下档口,另起炉灶。


兄弟姐妹分家后,此前在档口负责前端销售的张玉兰,不擅长后端工厂管理事务。一次,工厂的工人要求涨工资,张玉兰不接受,引发工人不满而罢工。


学习新业务的阵痛让她打起退堂鼓。她找到兄弟姐妹们,提出重新回到原来一家人共同经营的状态,但弟弟不同意。


生意场上,亲兄妹也得吵架,闹得头破血流。这是藏在大红门的另一面。


从温州蒲岐镇来的吴存兰夫妇也是白手起家。他们最早在北京五道口的民房里缝制童装。1989年,他们离开北京前往山东,在那做了九年的服装生意。生意做大,管理起来也麻烦,店长贪污,吴存兰的账算得稀里糊涂。1998年,她和百货商场的管理者起了纠纷,货物全压在商场里拿不出来,她和丈夫又来到了北京。


重新回到北京,她不再做服装生意,在大红门开起了饭馆,卖快餐也卖热炒。开饭馆没有服装来钱快,吴存兰又琢磨起别的生意路子。那时,大红门地区最贵的不是货,而是租金。


张玉兰回忆,最早来京温大厦时,档口的年租金一万二,来年就翻了一番涨到了两万四,第三年三万六,年年水涨船高。大红门服装城刚开业那年,低价招商,张玉兰就把档口搬到了隔壁。


因为租金贵又一铺难求,不少人做起了“倒卖”档口的生意——先承包一批档口,再加价转租。吴存兰就是其中之一,那年她花200万买下大红门早市的三个档口,三四年就收回了成本。


海户东路,这里曾经聚集了众多的温州饭店


复杂多变又包罗万象,大红门养活了不少人。除了浙江做生意的商人,还有像老郭这样的运输工。但老郭在商场外围拉货还不是这里拉货行当最赚钱的,最赚钱的是直接进出商场里的拉货工。


两个轮子或四个轮子的板车是他们的运输工具,他们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马甲,老郭说这是为了划分彼此的运输范围。要不然,人多抢生意,干上一架是免不了的。


最早,拉一趟货5元,后来按包裹的大小分,小包5元、大包10元,一趟拉10个大包就能赚100块。拉货的人以四川、湖北人居多。


2003年非典,北京管控很严,运输车辆卡在大红门客运站不让进。老郭回忆,那些胆子大的人借此机会,帮商家一趟趟把货拉到客运站,因此大赚了一笔。


钱包鼓了,“浙江村”的人各个都是小老板,随之而来的大红门的“大城市病”也日益凸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项飙1992年在“浙江村”考察时发现,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张玉兰说浙江村不再是安全的地方,她害怕晚上独自出门上厕所,因为村子里有许多流氓。社会治理一直是大红门地区的难题。


2011年4月,大兴区旧宫的一座四层楼房发生火灾,事发地是一处服装家庭式小作坊。这场火灾暴露出大红门的安全隐患,这里70%都是服装小加工厂,发生火灾是偶然也是必然。


这次火灾导致“浙江村”成批的加工厂被迫开始外迁。赵涌涛家的厂房也在搬迁的名单内。他们搬到了京五环。


2017年11月,北京大兴区西红门镇新建村的一处服装出租库房发生火灾。这次火灾造成19人死亡,8人受伤。这让北京政府下定决心整治,将这里服装供应链彻底清出京城。


2017年年末京温大厦关闭,2018年8月大红门早市关闭。数万家商户依次遣散、清退。


曾经红火一时的大红门早市,现已关闭 


早市关闭后,张玉兰的弟弟一家接到新的招商信息,转到沧州去做生意。自2016年之后,张玉兰的大姐、二姐先后关掉服装档口,回到老家带孙子。


只有张玉兰和弟弟留下来继续生意,弟弟去往沧州,张玉兰觉得感伤,她对弟弟说“常联系”。但她也知道,生意人一年到头活忙不完。


早市关停后,商场管理越来越严,管理者不让商户做批发生意,不许商户在店里打包、发货。往昔来来往往的拉货场景,早已不复存在。物流店面也撤了一大批。


人潮散去,吴存兰的饭馆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依靠早市收租金的生意也泡了汤。早五年,她的饭馆每天能进账1万多元,而近一年来,饭店营业额好时一天有3000多元,差时只有1000多元。


吴存兰说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没在北京买房子,他们夫妻一直住在饭馆附近的平房,月租2000多元。2020年,为了节省房租,他们干脆搬到了餐厅二楼。子女是吴存兰的心病,她有两个孩子,现在大儿子也生了三个孩子,她还得赚钱补贴子女生活。


寻找出路


火灾没有让赵涌涛的父母离开京城,2019年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才彻底让他们开始寻找新的出路。赵涌涛说起疫情的打击,2020年5月份停滞半年的大红门才重新开业。搁置的生产线,积压的货物,让他们损失了几百万。


赵涌涛的母亲王锡芬是个行动果断的女人,她决定把工厂和档口都搬迁至沧州,开辟新市场。那时,大红门关停的通知令还未下达,王锡芬让儿子、儿媳守着档口。


赵涌涛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独立出来,和妻子做自己的服装事业。这两年,他也在积极寻找新的落脚点。头一批遣散的商户大多去往沧州、永清、固安等地。他也将商品拿到天津、永清的市场去尝试。但没有得到好的效果。


一个成熟的市场形成需要时间的酝酿,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赵涌涛注意到这两年,南方的服装市场起来得很快,他们借助电商、便利的交通、低廉的人力成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赵涌涛在店里打包货物


张玉兰也有这种感觉,2014年左右,网店兴起,她的衣服不好卖了。那些来拿货好几年的实体店家,一个个很少联系,打电话过去,对方就说,拿什么货,根本没卖出去。


这几年,张玉兰的人生境遇过得不顺遂。工厂关了之后,她的丈夫又开了个水洗厂,专门砂洗成品的牛仔裤。一次,厂里的热水没有关,她的丈夫经过,滚烫的热水浇在他的身上,张玉兰在医院照顾了他七天七夜。


伤好后,丈夫对她说,“你自己干吧,我不再碰服装了”。张玉兰没有办法,只好转做男裤生意,比起女款,男款没有那么多样式,也不用担心过时。


2016年,不甘心的张玉兰打起了电商的主意。她用三百万投资了一个电商平台,将货物拿上去卖,还让同乡、同行都上去注册会员。但2018年,这个电商平台因为非法集资被查封。张玉兰不懂里面的门道,老乡感到上当受骗,纷纷找她要个说法,她也觉得委屈,天天抹眼泪。


大红门关停的通知下来后,张玉兰说,自己打算回老家。刚说完,张玉兰又拿起内裤推销起来,这是她最近新代销的商品,“内裤更好卖,成本低,就在手机上发发,年轻人管这叫‘微商’。”


离开大红门,赵涌涛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去到父母身边,一条是和妻子两人去全新的市场打拼。现在,他更倾向于后者。但两条路都不容易。只有老郭还保持着乐观,他说只要还有批发市场,他就有活干。


大红门关停的时间在一天天倒数。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特色街区。不久前,丰台政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已经陆续搬进离大红门商贸城一千米的福成服装城办公,门口竖着国旗,人来人往。


9月3日,大红门市场为商户们开了几场推介会,招商的人在附近租下门面,宣传标语上写着:离开了北京大红门,这里依然还是“大红门”。


张玉兰说,在她心里大红门永远只有一个。


福成服装城变成如今的丰台政务中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周婧,编辑:温丽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