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1-01 15:36

卖掉公司后,创业者还要战胜这七大心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作者:芭芭拉·B· 罗伯茨(哥伦比亚商学院创业中心顾问)、默里·B·洛(哥伦比亚商学院创业中心主任),责编:施杨,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雷军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到,(创业公司)做到一个差不多的规模,把公司卖掉,其实也是创业者很好的选择。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的事,与其在大浪中为企业的生存挣扎,及时将自己的努力和心血卖出变现,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创业者卖掉自己的公司,这件事就完了吗?


答案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创业需要创业者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创业者的人生意义和身份认同都维系于公司。然而,当创业者把自己的公司卖掉(如今,这种事情越来越频繁)之后呢?创业者或许得到了一大笔财富,但也会因此失去方向,茫然无措地面对这个重大的问题——接下来该做什么?


我们访问了22名卖掉公司的创业者,这些企业的资产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每一位创业者的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在访谈中,我们还是发现了7个共同点。


一、“上岸者”的七大挑战


1. 身份的失落 


虽然公司的售出标志着创业取得巨大成功,但往往也意味着个人身份与社群关系的失落。认识并面对这种损失需要经历好几个阶段,甚至可能历时数年。


一些创业者反复说,他们真希望在卖掉公司之前就多想想这些问题,希望有人能预先提醒他们,卖掉公司会让人如此迷茫。因为创业者最主要的社交圈是围绕着公司建立起来的,创业主宰着他们的身份认同,也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


公司在创业者身份认同中所占比例越大,售出后,这种悲哀感就越浓重。单身的创业者,或者与员工感情更为深厚的女性创业者通常更难适应这种失落感。多重身份的创业者好像能更容易地适应转型,比如有家庭、承担某些公益职责、参与慈善事业、在其他商业机构中任职的人。40岁以下的创业者更愿意接受变化,能更加从容地面对重塑自我的挑战。


2. 如何找到新事业


绝大多数创业者并不以金钱来衡量成功,他们更看重自由的感觉。创业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才能最好地运用这全新的自由感,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义自己的“遗产”。有些人进入慈善行业或政界,有些人培养兴趣爱好或追求新知,再度创业。找到下一个充实的、能实现自我的新事业,是所有“上岸者”需要面对的首要挑战。


得到可观财富的那一刻,本应欢庆胜利,然而,绝大多数创业者对有些问题还没想清楚——公司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究竟是自己的哪些能力创造了这个有价值的企业——就开始着手卖掉公司了。由于在这几个方面缺乏分析和规划,创业者往往会被错位、茫然若失和悲伤的心情打个措手不及,一时难以找到满意的新事业。


3. 适应新关系


成功的创业者在逐步适应新贵的身份,与此同时,家人、朋友们也在重新评估他们与创业者的关系,原来的互动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


有趣的是,新到手的财富带来的问题基本是个人转型方面的。极少有创业者会因为这些财富与家人或朋友产生严重矛盾。少数人提到,他们与亲友的关系偶尔会变得紧张,有些亲友希望得到馈赠,有些人不愿意收受礼物。然而,绝大多数人与亲友的关系都变得更加密切了。


4. 重塑自我


令绝大多数创业者惊讶的是,翻开令人满意的人生新篇章,以及学习财富管理所需的时间竟然如此之长。他们表示,虽然很喜欢这段自我更新时期中的成长,但在重新找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之前,竟然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尝试。二次创业遭遇失败或其他挫折都是很常见的。


5. 学习理财


创业者之所以会在财富管理上遇到问题,是因为他们不肯放弃控制权。创业者天生就喜欢通过控制局面,不太适应将财务决策交给顾问来做。他们要找的理财顾问应该是这样的:愿意向创业者传授知识,理解创业人士喜欢积极参与的天性。由于这些需求,创业者们发现,跟资历相似的人们一道学习理财是个很吸引人的方法。


6. 专注Vs.多元化的挑战


优秀创业者的素质与优秀投资人的素质并不一致。杰出的创业者需要盯住一个狭窄的领域,专心致志,并且主动积极地管控风险。而成功的财富管理原则与此大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多元化,还要依靠他人的专业才能。


7. 财务规划


公司售出之前或刚刚售出之后的财务分析与规划至关重要。在最成功的转型例子中,创业者会在售出公司之前,早早就向诸多财务领域的专家们寻求专业意见,例如税务、慈善、地产规划、孩子们的财商教育等。


二、“上岸”之前


在卖掉公司之前,创业者有一大堆事情需要考虑。这些事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了解自己,看清自己从公司中得到了哪些切实的好处。卖掉公司之前,创业者们应当思考的是:为什么自己和这家公司能够成功,自己的能力优势是什么,让公司取得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个模式能够复制吗?


有些案例的主人公后悔卖掉公司。就像杰里·塞德拉(Jeri Sedlar)在《不要退休》(Don’t Retire, Rewire)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金钱之外,工作还能为人提供85种驱动力,比如逃避现实、寻找创意、提升自信、令人兴奋、磨练领导力、获得认可等等。公司为你提供了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运用时间的方式还有人生目标,“上岸”之前要想明白这些对你有多重要。


过来人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认真想一想,卖掉公司之后,至关重要的身份认同感会消失不见,所以应当预先做出规划,趁早寻找替代品。在出售公司之前就应当拓宽自己的朋友圈和社交圈,多培养个人兴趣。


另一个重要领域是财务方面。在出售公司之前,应当及早与专业财务顾问接洽,在这个过程的初期,你需要想清楚自己的花费需求、对通货膨胀、税率变化以及适度风险下收益的预期。这一阶段具体财务建议还包括:


  • 在出售公司之前,考虑建立信托与基金;


  • 彻底想清楚需要被替代的真实收入是多少;


  • 对投资收益的预期要现实,要知道它们是否能够抵消你的支出;


  • 考虑只卖掉公司的一部分;


  • 如果交易合同中带有股票或获利能力付款(earn-out)的条款,一定要对买家做全面彻底的背景核查。


把这些全部考虑到之后,你如果做出不卖公司或只卖一部分的决定,可以聘请一个新的CEO进入董事会;然后传授创业心得、做天使投资。如果交易条件中包括持续的收入,或保留职务等软性的支持就会更好。



三、“上岸”第一年


即便有所准备,在卖掉公司的头一两年里,人们还是会经历一段很艰难的适应期。创业者在卖掉公司的第一年里,往往会在以下两条路里选一个:出国旅行、重新装修房子或买新房,逃离因空虚而产生的失落感。或先经历一个过渡时期,然后删掉那些不满意的活动。看书、休假、找人生教练做咨询、写日记等都有助于度过转型期。


那些已经卖掉公司的创业者建议说,在第一年,除了处理一些急迫的税务问题和房产规划之外,不要急着做其他的事,给自己和家人留一点调整时间。财富会让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感到迷茫,配偶和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可能会被打破。得到财富之后,和真正的朋友以及绝大多数家人的关系都变得更加牢固,然而,由于价值观不一致,也有人离婚或家里出乱子。


成功度过转型期的关键就是,在得到财富之后,要从容缓慢地面对一切变化。你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否则别急着向朋友、家人或慈善机构馈赠金钱。


在这一年,你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1. 下一步和后续的路应该怎么走?

  2. 该如何找到它的方向?

  3. 该如何找到新的人生意义、社交圈和运用时间的方式?

  4. 现在,什么能令我幸福?

  5. 还有哪些有待达成的人生目标?

  6. 哪些书籍、自我重塑的榜样、教练项目和研讨会能够帮助我?

  7. 财富该如何帮助我实现目标?

  8. 应该如何管理金钱?


四、播撒新种子


创业者是闲不下来的。在我们采访过的创业者当中,没有一个人考虑过长期过清闲的生活。卖掉公司的一年之后,他们差不多都开始认真地做某件事了。在这个阶段初期所做的事情未必会一直持续下去,但都是获取新知的试验。很多人都开始再度创业或做天使投资。绝大多数创业者很快会投资他人的公司。如果创业者继续做自己熟知的事情,把这些投资的数量和规模控制住,并付出时间和智慧,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许多创业者梦想着再做一家公司。然而,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的独特长处在哪儿。看不见自己的优势,就无从发挥。还有些人过于自信,以为自己是赚钱的天才,却没有意识到运气的作用。想要成功地连环创业,你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天分。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看清自己的真实能力和天分就去尝试新的兴趣点,二次创业往往会失败。连环创业者更有可能在第三次或第四次的时候成功。


这个阶段的财富管理,最困难的就是领悟到“通过向自己或其他私企投资来赚取回报”有多难。这样可以慢慢学会更加集中地投资,只投那些自己了解的领域。



五、重回最佳状态


采访的两个案例中,创业者在卖掉公司一两年后就找到了满意的新事业,也都在同一个时间段创立了杰出的非营利组织。有两个人在6年和9年后翻开了人生的新篇章。


然而,其余创业者在3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人生都一直是虚幻而难以捉摸的。在这段所谓的“不够充实的漫游期”中,他们出国旅行、写书、成立基金会、在家工作、掌握复杂的投资理论与实际操作、创立有趣却失败的公司。他们都说,除非所做的事能够吸引自己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否则就不能说自己找到了充实的新事业。然而矛盾的是,他们中很多人表示,不会再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事业中去了,而会一直做些其他的事情,例如慈善和公益事业、教书、投资等。


在学习财富管理的后期阶段,绝大多数人渐渐懂得了保留财产,保守地投资。绝大多数人都找到了值得信赖的顾问,他们会继续在投资金额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直接投给某些公司,但选择范围更为集中,对象也更加精挑细选。在后期,创业者们也已经成立基金,做好了地产计划。绝大多数受访的创业者都选择把大笔金额投入地产和慈善机构,把相对较少的金钱留给子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作者:芭芭拉·B· 罗伯茨(哥伦比亚商学院创业中心顾问)、默里·B·洛(哥伦比亚商学院创业中心主任),责编:施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