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1-26 12:26

历史的温度:28张照片与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故事

在上篇:《历史的温度:24张照片与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故事》中,分享了作者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在国外拍的照片,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本篇为第二篇,分享21世纪第二个十年作者拍的一些照片,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相比,世界经济又有了哪些新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原文标题:《【影像·19期】那些年,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2)》,题图来自:作者供图


一、夕阳



上一期,21世纪前十年的,漏放了一张挺重要的照片。


这张拍摄于2008年的普吉岛,某个挺有名的“日落酒吧”,就是看日落很有名。


重点不在于这张照片——这张照片无论是构图还是颜色都平淡无奇。


2008年普吉岛,是我和我老婆第一次一起出国旅行——算是结婚后的蜜月吧。


那时候我们刚买了婚房,经济不宽裕,选了普吉岛的一家五星酒店入住,当时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很奢侈了。


这家“日落酒吧”是她找的,离我们酒店大概4公里左右的样子。我们打了一辆当地的“突突车”(类似三轮摩托)去的。到了之后,觉得什么菜都好贵啊,就点了一杯软饮和一杯啤酒,叫了一碟小吃,看日落。


看完以后,该回去了,但那个地方真挺偏的,门口没有“突突车”,要回去,就得打电话叫出租了——那时候我们真的就觉得挺贵的。


然后我就说了一句:“我觉得好胀啊,要不我们散步回去?”(其实我们基本没吃什么)


她立刻说:“好呀好呀!我也正好想走走。”


然后4公里多的路程,我们就牵着手,慢慢散步回去。


一路上,我和她讲各种笑话,历史故事,科幻猜想,一路聊。


“还有2公里了!”“还有1.5公里了!”“还有1公里了!”


我不断地播报。


其实我知道她非常不喜欢走路的,但那次,在晚霞中,我们俩手牵手,心照不宣地乐呵呵地一路走回了酒店。


至于心照不宣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


那一天的夕阳和散步,我会永远记得。


二、“魔咒”



2011年,我第二次去韩国,是去韩国的第四大城市,大邱。


因为那里举办201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


在大邱的市中心,到处都贴着本届大赛四大明星的巨幅海报:刘翔、罗伯斯、博尔特、伊辛巴耶娃。


结果呢?


刘翔被罗伯斯拉手犯规痛失金牌;罗伯斯因为拉人家手被取消参赛资格;博尔特因为抢跑而没有成绩;伊辛巴耶娃发挥失常,也名落孙山。


这批海报堪称“魔咒”啊……


三、点菜



这个故事,我曾经写过。


在大邱采访的时候,每天晚上稿子写完,我们几个要好的记者,都会到酒店旁边的一家烤肉店喝酒吃烤肉。


这是一家挺小的烤肉店,并没有英文菜单,菜单上也没有照片,老板娘也不懂英文——这就让点菜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我就成了代表:每次用画画的形式告诉老板娘我们要什么。


因为每天都去,后来老板娘每次看到我们来,眼睛都能笑得眯成一条缝,每次都亲自帮我们这桌切肉剪菜拌饭,每次还要送点菜,哪怕送几个荷包蛋。


最后一天我们去吃,我说我们明天要走了,老板娘真的当场就眼眶湿了,说了一堆韩国话,我们都听不懂,但她说完后,转身进柜台拿出了两瓶酒放在我们桌子上,拍了拍自己胸脯,我们都知道她意思——她请客。


走的时候,她送我们到门口,我们走了很远她还在门口朝我们挥手。


四、标题党



这张也是在2011年拍的,地点是日本大阪的电器街。


和老婆的第二次出国旅行。在大阪,我们花了一整天逛电器街——我们俩都喜欢二次元,以及稀奇古怪新奇的东西。


看到这张海报的时候,我们俩都觉得体内有一股热血和激动:这难道是什么高科技产品吗?


但其实仔细一看,就是一个“磁带转录成MP3”的机器。


但你会发现:“青春保存计画”这几个字,真的把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都说出来了。


文字的魅力,不分中外。


五、心愿



也是2011年,在大阪的环球影城,某个主题园区里,有个许愿墙。


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这样一张孩子写的许愿卡片。


虽然我不懂日文,但看上面的汉字,基本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顿时感觉有点温暖。


六、出征



2012年,上海莘庄训练基地。


刘翔提着拉杆箱,从宿舍中走出准备登车前往机场,飞赴欧洲。


他会先在欧洲参加一些热身赛,然后直接参加伦敦奥运会。


据后来的回忆,当时他的脚踝只是略有不适。


但包括他自己也没想到,后来需要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


七、《1984》



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住的房间。


在这里住了一整个月。


其实真的挺小的,在我拿相机拍摄的身后,就是房间门了。我每天晚上做俯卧撑想锻炼一下,得找好角度,才能完全伸直身体。


现在看到这张照片,第一个想到的却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


带了几本书去伦敦。刚到的几天,每天都在重温《1984》。这部小说的原型背景就是伦敦,而那几天的伦敦连日阴霾,飘着细雨。我每天晚上就靠在床上,临着窗,读《1984》,然后窗外就是整个阴郁的伦敦。


堪比VR阅读了。


八、守候



2012年,伦敦。


刘翔在比赛中跟腱断裂后,在伦敦的惠灵顿医院做手术。


当天,医院外面守候着各路中外记者,还有转播车,以至于医院门卫吃惊地问我:“今天是哪位皇室的人在里面做手术吗?”


当时在医院外面等了一整天,笔记本电脑活活等没电,最终我是用手机写了1800字传回去的。


这张照片里,是实在太饿了,买了汉堡,与上海的两位友报女同行边干活边吃。


后来我有一次去女儿学校里做“家长职业日”的分享,说我是一名记者,干记者挺辛苦的,比如吃饭经常只能以汉堡充饥。


放出这张照片,下面的孩子们一片羡慕的感叹:“太幸福了!居然能吃汉堡!”


九、告别



2012年,伦敦。


这是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前2个小时左右,在看台上拍的。


那是我连续采访的第三届奥运会。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采访过一位国外老记者,他采访过七届奥运会,是创纪录的。当时我觉得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啊,我采访第七届奥运会的时候,也就48岁而已。


但那时候怎会想到,这就是我采访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了。


十、抗争



2012年,苏格兰爱丁堡(照片已经丢了,是从我自己微博上找到的,当时打了水印,没办法了,抱歉)


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应苏格兰旅游局之邀,去了一次苏格兰。


获得邀请资格的全世界各国记者们可以选择“运动”、“自然”、“人文”三条线路,我选了“人文”线路。


于是就安排了不少人文活动。比如眼前的这位,是苏格兰的诗人和作家,叫戴维·坎贝尔。


这哥们就和我们讲当年苏格兰是怎么和英格兰抗争的。


当时听着听着,忽然就想起红军反围剿的故事了。


十一、羊下水



也是在2012年的苏格兰拍的。


当然,“人文线”也是能领略到苏格兰的一些风光和美食的。风光照片不上了,上一道菜吧。


在接受“炸鱼和薯条”一个月的虐待之后,吃到了苏格兰的名菜:Haggis。


翻译过来其实就是“羊下水料理”——把羊的心、肝、肺剁碎,配合香料和燕麦,放到羊肚里包着去煮熟,再倒出来装盘。


导游认为这道菜在西方人眼里已经是石破天惊了,但说实话,在我们见多识广的中国人面前,真的,也就那样了。


十二、梦幻



2012年,美国。


年末的时候,老婆去采访美国大选,采访任务结束,我请了年假,飞过去一起去玩了。


我们选择去尼亚加拉瀑布去逛一圈,到那里附近的旅馆时,已经晚上快10点了。打开旅馆的窗,就听到“隆隆”的声音,像闷雷一样——那就是不远处尼亚加拉瀑布传来的。


和老婆顺着水声摸了过去,就看到了眼前这壮观的一幕。


对面是灯红酒绿的加拿大,最好的观赏点也是在那里。


但眼前的这一幕,已足够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十三、告别



因为这个系列想都放一些去国外的照片,就去翻以前的照片夹,发现2013年没有出国。


仔细回忆了一下,是因为那年换了工作岗位,从体育部换到了新媒体中心。其实之前已经报名了采访2013年的莫斯科世界田径锦标赛,也获得了组委会的确认函,但集团的社长给我打了一个电话:“你刚到新岗位,似乎不太适合离开那么久,我的意见供你参考。”


那自然就是没去。


其实也确实没什么心思去,一方面新的部门有很多事情等着要做,另一方面离开老部门,依依不舍。


我记得临离开的时候,对自己每天晚上当班负责的每一个版面都特别珍惜。这张版面应该就是离开前负责的,当时正好德罗巴宣布将离开上海申花。


其实按照当时的理念,我们这种严肃大报是不提倡抠图冲破版面框架的,也没必要做一些花哨的处理,但我那天还是没忍住,选了张照片,请美编同事做了抠图,并且在下面的“大事记”中做了一种“纸面撕开”的视觉效果。


可能也是因为,借别人的离别,表达自己的一种纪念吧。


十四、找虐



2014年,新加坡,带着双方父母一起去的。


照片里是新加坡环球影城的“太空堡垒卡拉迪加”过山车——全世界最高的双轨过山车。红色线是座位式 ,蓝色线是吊脚式的,就是脚伸在外面的。


我坐的是蓝色线,简直了。


在全世界的游乐场玩多了,发现了一点:绝大多数的好玩游乐项目,都需要靠4D画面来欺骗人类大脑,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过山车,依旧忠实恪守百年来最质朴的承诺,硬桥硬马,全靠物理失重和加速来挑战游客生理上的极限,一点都不玩虚的。


每次从过山车上下来,都会对人类的天性产生迷惑: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找虐?


十五、隔离



2014年,拍摄于新加坡动物园。


很喜欢这幅画,汤圆妹和北极熊,隔着一道玻璃。


很遗憾,这头北极熊现在已经去世了。


十六、讲解员



2015年,又去了法国卢浮宫。


这张是摆拍,意思是我就像一个讲解员,给大家讲述历史。


那时候还没有“馒头说”这个微信公号,更没有《历史的温度》。


谁都没想到,后来真的做了类似的行当。


十七、告别照



2015年,巴黎圣母院。


这张是被抓拍的,但我觉得还不错。


不知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发现很少有人能拍出照片里完全不倾斜的巴黎圣母院。


这张照片还有一个意义是:这是我在那场大火前,最后一次见到完整的巴黎圣母院。


十八、木屋



2015年,全家去马尔代夫的Soneva Fushi度假。


这是我们一家住的,全木结构。这家小岛很有意思,下船上岸就得脱鞋,之后一周,在全岛都是赤脚,无论到哪。岛主人就是希望宾客能享受到一种纯天然的乐趣。


我们很喜欢这种风格,但刚上岛时,服务员和我们说了一件事:“就在你们来之前15分钟,另一家中国人来了,上岛后一看我们的建筑,就坚决要求换酒店,就离开了。”


上这个岛不容易,从马累机场下来,还需要坐45分钟水上飞机才能到的,这家家庭决心还蛮大的。


据说理由是:“太原始了。”


其实真的挺好的。



十九、深渊



2015年,马尔代夫。


出海去浮潜——要开船1个小时以上。


老婆不会游泳,穿了全套救生设备,有一个教练专门陪同。我会游泳,不用教练陪,而且我嫌累赘,把吸管,救生衣,脚蹼都留在了船上,拿了个GO PRO,戴了个游泳镜就跳进海里了。


真的,真的,真的很美。尤其是没有一点束缚,我就像大海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我潜到水下5、6米的时候,清晰地记得,一只大海龟就从我身下悠然自得地游了过去。


但是,那次也让我看到了深深的恐惧。


其实这张照片就看得出来一点:在照片左上方方向再游过去一点,就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深渊,我游过去的时候,凝视那个深渊,感到一种深深恐惧——感觉自己要被吸进去了。


大海其实是需要你敬畏的,绝不是你想得那样一直是温柔如水的。


我迅速游离了那片海域,但时至今日,想起那个深渊,依旧会起鸡皮疙瘩。


二十、日出



2015年,马尔代夫。


在某天早上4点多的时候,我们被叫起床,坐船到了一个小岛。


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吃如此有仪式感的早餐:席地而坐,面朝东方,边等日出,边吃早餐。


早餐非常丰盛和美味,我们一家都吃得非常满意。


然后就走了。


那天云层太厚,太阳的影子也没看见。


二十一、被“凡尔赛”



2016年,一家人去了瑞士。


住的第一家酒店,在一个小镇上,是一个著名的度假酒店,著名到世界各国的名人都会选这里来度假——我们是别人邀请入住的,不然肯定不舍得住这么贵的酒店。


从苏黎世机场租车自驾,一路开过去,群山环绕,景色怡人。开了3个多小时,开到了这家酒店。


在前台办理入住手续的时候,我自己多了句嘴,问前台的服务生:“你们这里好美,但似乎交通不太方便,大家都是自驾来的吗?”


那位服务生温柔地看了我一眼,礼貌地回答:“不是的先生,我们这里的大多数客人是坐私人飞机来的。”


进到房间,我打开阳台门,和女儿坐在椅子上,望着群山,陷入了沉思。


二十二、玩耍



瑞士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我每天至少要拍一次大腿,愤愤地说一句话:“凭什么!”


瑞士真的是像是一个存在于明信片里的国家,实在是太美了,以至于我总是要说“凭什么老天那么厚爱这个国家?”


这张照片拍摄于阿尔卑斯山中的一户奶牛养殖户家中,门前就是一大片天然草地,汤圆妹开心地在那里踢皮球。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哪见过这种世面?


二十三、跑道



2016年去瑞士,还专门去了洛桑。


不是去探访国际奥委会所在地,而是去了那座体育场。


让女儿在那条直道上走了一次,然后告诉她:“十年前,有一个叫刘翔的叔叔,在这里创造了世界纪录。”


二十四、铭牌



到了体育场,我给刘翔发微信:“我怎么找不到你当年世界纪录的铭牌了?”


也不知道刘翔是不是开玩笑,回复我:“我也不知道啊,大概时间久了,他们拆了吧。”


后来我绕场一周,找到了,原来当初方向找反了。


是一堵很醒目的墙,上面刘翔留下的纪录,不止一块,其实是两块。


一块是12秒88的世界纪录,另一块,是他2002年在这里创造的13秒12的世界青年男子110米栏世界纪录。


值得铭记的成就,都会被铭记。


二十五、“世界末日”



这张没有任何PS的照片,浓浓的“世界末日”科幻大片感。


拍摄的地点是瑞士的铁力士山,海拔3228米。


我们一家三口,穿着夏装,只带了一件薄外套就上山了。


到了接近山顶的地方,气温早就已经很低了,关键是大风卷起阵阵雪雾,让人完全迷失方向。


电影《后天》中的冰雪世界,也不过如此吧。


二十六、海滩



2016年的年底,又去了一次里约热内卢。


这是我第一次到南美洲,也是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航程:算上中间转机等待时间,一共耗费28小时。


到了里约热内卢入住酒店,是当地凌晨时间4点,天都快亮了。


走上阳台,拍下了这张照片。


里约热内卢的海岸线超过600公里,简直令人惊叹。事实上,论地理条件,整个巴西在世界各国中也算得上一流了。


但老天爷赏饭碗,端不端得牢,吃不吃得好,还是要看个人本事的。


二十七、贫民窟



去里约热内卢的一大目的,是去见识下著名的贫民窟Santa Marta。


巴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里约热内卢的这个贫民窟牛到什么地步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警察是根本进不去的,进去就是被打死。


1996年,MJ要进去拍“They don't care about us”的MV,照理说是为穷人说话的,但里边贩毒的黑帮表示:我们都喜欢MJ,但要进来拍可以,交钱!


最终MJ方面交了2万美元,确保在里面3个小时内拍摄是安全的,才拍了这部MV。他走了之后,贫民窟为了纪念他,给他立了个真人大小的雕像。


我和我老婆之前是请了一个里约热内卢当地的导游的,但是当我们提出要进贫民窟的时候,那位感觉在当地非常吃得开的小哥,提出若要进贫民窟,只能再请一个从小在里面长大的导游,不然他完全搞不定。


所以,我们又请了一个“贫民窟导游”,带着导游和我们,游览了贫民窟。


在贫民窟游览的过程中,那位“贫民窟导游”小哥,确实熟悉到可以和每家每户打招呼,以及和贫民窟里荷枪实弹的巴西巡警嘘寒问暖,然后走几步路,忽然靠上来,小声对我说:“你的相机收到包里去吧,看到刚才那四个一直盯着你看的人了吗?他们都是毒贩。”


二十八、枪决



根据我的旅游经验:游览自然风光的时候不是必须,但游览人文景观的时候,最好是请个导游。


这次的里约贫民窟之行,那位“贫民窟导游”小哥可能是有虚张声势的地方,但确实也给我们带来很多耳目一新的知识。


比如照片里的这堵墙,我们自己去,走过也就走过了,毫不起眼。但他一把拉住我们,脸色凝重地说:“这堵墙重新粉刷了,这里原来就是毒贩枪决人的地方。”


墙上的斑斑弹孔,应该是印证了他的话。


二十九、巫毒



巴西到处都是国家森林公园。


我们没时间赶去亚马逊热带雨林,就请了一个向导,带我们去位于里约的巴西第三大国家森林公园,做一个Hiking。


那个导游经验非常丰富,带着我俩钻进热带雨林,去了很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钻了很多没有人烟的溶洞,然后在一个洞窟里,看到了一个颇让人毛骨悚然的场景:


有人用白粉画了一个大圈,圆圈当中摆了一个斩下来的血淋淋的公鸡头(照片我就不放了,挺让人毛骨悚然的)


导游一看,立刻眉头大皱,催我们赶紧离开这个洞。


出了洞,他告诉我们,这应该是巫毒的信徒在这里摆了一个祭祀或做法仪式,但具体的诉求不知道。


照片里,是他在和我老婆解释:“我们赶紧走。”


一转眼,已经29张照片,6000多字了。


原本,我想把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放完的,但现在看来,不可能。


还有很多照片,很多故事。


如果大家感兴趣,愿意再看的话,放第三期吧。


前两天看了一个调查,采访了很多老年男性,全世界各国都有,请他们列举一下自己最遗憾的、年轻时没有做的事情。


我看到,有好多人都列举了一条:没有花太多时间陪孩子。


是的。大家可能也注意到,第二个十年,我放的照片里,孩子明显多起来了。


只要有机会,精力和能力允许,我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去旅行,不需要让她记住什么,只要能让她多接触一些,多感受一些,眼界开阔一些就行。


另外,这也是我当初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按照我原来的上班节奏和规律,晚上回来孩子已经睡着了,早上起来孩子已经上学去了。


而孩子成长的美好时光,是无法倒带的:“哎呀,那段时间我错过了,倒回去!”


这是不可能的。


总得有取舍吧。


最后,放一张2015年在海滩边的照片,这张照片也一直挺触动我的。


其实去不去海边不重要,多陪会孩子是关键。


愿与天下父亲共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说(ID:mantoutalk),作者:馒头大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