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1-14 10:22

谁是“海洋经济第一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进一步明确“支持青岛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就在上个月,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的一则《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438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曾两次点名青岛明确下一步将“依托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打造若干具有影响力的海洋城市”。


上述答复中,与青岛一同被点名的,还有深圳、上海、宁波、天津、大连、厦门6城。


显然,作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圈各自的主力军,这7座城市也肩负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竞逐赛中“出兵”打头阵的重任。


翻开全国海洋经济版图,山东在哪里?青岛又在哪里?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山东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32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青岛海洋生产总值3580亿元,在上述7城中排名第三,约为第一名上海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2007~2020年间,山东所在的北部海洋经济圈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中比重由36.22%下降至29.23%,整体正面临因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滞后等因素导致的“掉队”危机。


代表山东省乃至北部海洋经济圈竞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拿什么突围?


一、山东的选择


从最近公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来看,其诸多目标均着眼于形成全球影响力,增强参与全球竞争合作能力。其中明确提到:到2035年,跻身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剑指“世界级”的底气,离不开其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基础优势与历史机遇。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此前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所言:“山东依海而立、因海而兴,海洋是山东发展的最大动能、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


山东地处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山东半岛则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山东就率先启动“海上山东”建设跨世纪工程;2010年,山东成为第一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


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其海洋经济实力毋庸置疑。


公开数据显示,全国11个沿海省份中,山东的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



具体来看,2020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3187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6.5%,占全省GDP的18%。


此外,山东的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洋交通运输业产业规模,均位列全国第一。


但是把视角放大,山东所在的北部海洋经济圈,整体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2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北部、东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23386亿元、25698亿元、30925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9.2%、32.1%、38.7%。


进一步拉长时间线,2007~2020年间,北部海洋经济圈的全国占比由36.22%下降至29.2%。同期,北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各省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大多呈下降趋势,东部、南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各省占比则呈上升趋势。


在此背景下,山东赋予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使命,显然意义重大。


二、青岛的对手


眼下,我国正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未来海洋事业发展的必然方向。


对此,我国不少沿海城市也相继开展了系统研究和具体部署。据不完全统计,包括青岛、深圳、上海、天津、大连、宁波、舟山等在内的城市,都已将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写入相关城市规划,或将之确定为海洋领域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据“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概念提出者、北京大学教授张春宇分析,我国临海城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工作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换句话说,这一新赛道上的“选手”还未拉开明显差距。


城叔根据公开报道整理出上述《答复》中明确提及的7城2020年海洋经济数据。其中,除上海和天津两座直辖市以外,青岛、深圳、宁波、厦门、大连海洋生产总值梯度下降,两两之间差距均不超过千亿元。


而这其中,青岛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3580亿元,占当地GDP比重为28.9%,均为5城最高。同属北部海洋经济圈的城市——大连,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1008亿元,在5城中排名末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当地GDP比重为14.3%,位列5城第三。


备注:天津数据通过《天津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中的预期性指标测算得出;据公开报道,深圳数据为“接近”值。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021年全年数据还未公布,但青岛、深圳等城市的增势已经显露。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速达30.9%,创下近年增速新高。


2021年前三季度,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跑赢了全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同比增长数比预定目标实现“翻番”;占GDP比重也由2020年28.9%提升至30.4%。


不过,眼下青岛海洋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例如,海洋产业仍以海洋交通运输、滨海旅游、海洋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新旧动能转换活力不足、力度不够等。


2021年初,山东省委巡视组在向青岛市委反馈巡视意见时也指出,青岛还存在高质量发展龙头带动作用不够强、实施经略海洋战略进展不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够等问题。


三、制胜的关键


同题竞争,找准自我特色与定位是关键。


观察其他瞄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的城市,上海涉海产业基础雄厚、深圳开放创新优势显著、宁波舟山临港工业发达……差异化竞争无疑是未来形成比较优势的必然出路。


据公开报道,为了凸显青岛特色、打造比较优势,加强对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顶层设计,青岛还成立了工作专班,先后赴深圳、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经验。


与其他城市相比,海洋科研优势是青岛的一张“王牌”。数据显示,青岛拥有涉海科研机构数量,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以及全职在青涉海院士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对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带科学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大海建议,


青岛应把“保持东亚海洋科技第一城,力争成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城”摆在城市发展的突出甚至首要位置上,高度重视青岛驻地的国家海洋科研机构、大学和重点企业,共同开展海洋规划和建设等,不断强化青岛海洋特色,彰显辨识度、增强竞争力。


从上月底公布的《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来看,精准发力、强化海洋特色也成为当地官方的关注重点。


其中,多达31处提到“特色”一词,具体包括“突出海洋科技特色”“实施海洋教育示范特色城市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青岛龙头引领作用和胶东五市各自特色海洋产业的优势,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等内容。


该规划明确的“总体定位”第一点,就是“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依托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前沿交叉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完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海洋高技术产业示范等机制,建设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增强参与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竞争能力。


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对于青岛来说,这场事关未来命运的角逐赛才刚刚启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