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feng电影(ID:movie-bigbang),作者:连城易脆,编辑:空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又到了一年一度情人节电影大赏(吐槽)的时节了。
我们一向认为,中国情侣观众是电影市场最不尊重的一批人,今天试图从“国产青春爱情电影片名”的角度来论证一下。
今年情人节,3部新片。
每张海报里都彰显着“情人节来看我”的野心,《十年一品温如言》改编自小说,片名记忆点还强些。另外俩,不念个十遍八遍,你都记不住。
国产爱情片似乎陷入了某种魔咒,取出来的片名都好像是用同一个自动生成器生成的,冗长、绕口、无病呻吟。
让观众患上了“片盲症”。
Ifeng电影整理了过去10年50部爱情片,包括这些电影的片名、slogan、票房及豆瓣评分,打算从中一探究竟。
1. 四大取名套路,连起来能凑成打油诗
从上图可以看出,国产爱情电影片名最长11个字,最短4个字,50部平均7个字。
同一元素反复使用,如果按不同类型来查重,爱情片的片名估计是查重率最高的类型片。这不免让人联想到不同年代中国人常用的名字。
名字的变化,折射了经济、观念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欣怡”“梓涵”等“文艺范儿”的名字大受欢迎。
片名变化,也反应观众审美、营销思路的变化。
目前看,国产青春爱情片主要有四大起名套路。
“不加叙述人称会死型”——
一定要在片名里加入“我”和“你”这样的第一、第二叙述人称,甚至会在短短的片名里多次反复,把这些片名连在一起跟绕口令似的。
比如《我爱的是你爱我》《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这类片名都如同一句表白,同时展现出恋爱双方那种又缠绵又纠结的状态。的确会产生一种欲说还休、一言难尽的感觉。
只是由于爱情片产量巨大,当每年都有这么多类似的片名出现后,自然会被混淆,毫无记忆点。
观众看多了,甚至会产生《武林外传》中姬无命的那种无力感,我到底该爱谁,谁又该爱我?
“时空穿越型”——
会在片名运用时间元素,从而生发出一种此爱绵绵无绝期的感觉,尤其是对那些有过恋爱经历的观众,激发他们对过往的回忆,从而引发共鸣。
比如《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回到过去拥抱你》《回到爱开始的地方》。
“如果设问型”——
强化遗憾或者期望,也能揭示电影部分内容,同时也让观众思考这个问题。除了“如果”外,“是否”、“可不可以”也从属于这个类型。
比如《你的世界如果没有我》《如果声音不记得》《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片名超长型”——
这类片名都恨不得把故事梗概都写进去,有时候也希望自己的超长片名显得更加突出、视觉上也更加明显,从而能脱颖而出。然而这类片名观众一般也很难记得住,真的太长了。
比如《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
关于片名字数这块,其实为了更加朗朗上口,不少片方有取7个字的习惯,所谓“7字经”,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个档期的多部电影片名都是7个字,就像传染病似的。
放一起,就如同一首打油诗,比如:
既然青春留不住,回到过去拥抱你。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都是你。
如果声音不记得,不要忘记我爱你。
十年一品温如言,世界唯一一个你。
2. 片名取得土,均分不过5
在我们过往的经验中,也的确有不少被片名耽误的好电影。
典型的如《三傻大闹宝莱坞》《闪光少女》《垫底辣妹》等等。
那么国产青春爱情片是否存在这类情况呢?
从上表统计的过去10年的50部来看,可以说一个都不冤!
豆瓣评分最高的为周冬雨、金城武主演的《喜欢·你》和郭姝彤、白敬亭主演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也才6.7分。而评分最低的为杜淳、颖儿主演的《谁说我们不会爱》,只有区区3.5分。
上表所有电影的平均分仅有4.9!
根据片名鉴定烂片,十有八九不会错。
市场也给出了相应的反馈。
这些套路化片名的电影一般都较难破亿,票房主要落在小几千万的区间,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套路,从而避雷。
但爱情片仍是刚需,情侣观众依然被影院和片方视为“头号傻子”,营销搞得好、档期选得准,依然能凭借仪式感等等收割票房。
例如前年吃尽疫情后第一个七夕档红利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拿到了5亿,去年的《你的婚礼》则利用劳动档斩获近8亿。
3. “割韭菜”式营销思维
为什么一看就知道是烂片,依然还会有人拍有人看呢?
首先爱情电影是强社交属性的类型片。
不少悬疑片、剧情片、动作片甚至是一些喜剧片,独自观影概率都不低。但爱情电影结伴观看率是最高的。
很多时候,爱情片主要提供社交空间和社交机会。
且通过爱情片来制造社交互动,成本相对较低,非常适合情侣以及想要交往的观众的选择。
爱情电影,是刚需。
另外,爱情片拥有更多档期选择。
2月14日情人节,5月20日“谐音梗”情人节,屈楚萧、张婧仪主演的《我要我们在一起》就在这天上映。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双11光棍节,蔡康永《“吃吃”的爱》在11月10日上映,就是为了蹭光棍节。
同时,爱情片也可在其他档期上映,诸如劳动节、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也包括春节,可以说全年无休,全年刚需。
尤其是元旦这种仪式感极强的档期,更是爱情片必争之地。
毕赣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曾以“一吻跨年”的营销收割2.82亿票房,奔着爱情片去的情侣都看傻了,怒打一星,猫眼评分仅2.6分。
仪式感、时间感,也体现在票房走势上,国产青春爱情片票房生命几乎只有一个周末,或者只有上映首日。
5.3分的《我在时间尽头等你》,票房曲线就非常典型。
在片方宣方眼里,情侣是最追求仪式感的观众,往往能以一个营销点撬动票房,那为什么要重视质量呢?
起个片名,选个档期,明确表示——我是一部爱情片,快来看我。想约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选我就对了。
所以,尽管这类电影但凡一上映,都会淹没在口水之中,招致大量的批评和质疑,但是绝大多数片方都不以为意,完全不care。
因为他们不需要爱电影的观众,只要中国还有人谈恋爱就行。
爱情是什么?是一种敛财工具。
而利用套路式、欺骗式、诱惑式的方法取片名,则是割韭菜式营销思路的集中体现。
不得不心疼一下中国的情侣观众,很少被认真尊重和对待。
一波又一波的年轻人如同一茬又一茬的韭菜,每年都要被收割好几回。在最浪漫的日子里,和自己最心爱的人,欣赏那几部全年最难看的电影。
站起来吧,重拾尊严吧,中国情侣们!被恋爱冲昏头脑已经够惨了,别再被烂爱情片抢钱了!不要忘记被囚禁于影院中的那份耻辱!
中国爱情片能走多远,就靠你们了。
反正别人也不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Ifeng电影(ID:movie-bigbang),作者:连城易脆,编辑: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