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18 21:32

罕见血型能挽救多少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库(ID:dukubook),作者:朱石生(前医生,前IT工程师,现科普作家),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哈里森(James Harrison)是澳大利亚人,1936年出生,十四岁时因病做肺叶切除,手术过程中大量出血,医生给哈里森输血十三袋,把他救了回来。


康复之后,哈里森感激那些献血的人,认为是他们的血液让自己能活下来。为了回报,他决定自己也去献血。但澳大利亚法律规定献血人年龄不得低于十八岁,他只好耐心等待,一到十八岁,立即跑去献血。


没多久,医生把他请到办公室,告诉他,他的血液很特别,能挽救许多胎儿的健康甚至性命。


溶血反应与罕见抗体


人类血型除了常听说的ABO型,还有一种大众相对陌生的分型,就是Rh型。这两种分型,区别在于红细胞表面一些形状特殊的细微蛋白结构。凡是有特殊结构的蛋白质,都可能引发免疫反应。


那么从临床操作来说,需要考虑血型匹配问题:如果是Rh阴性的人,输入的血液是Rh阳性,对于他的身体来说,那些Rh抗原就是外来蛋白。免疫系统不喜欢任何外来蛋白,一旦发现就要攻击,攻击的结果是红细胞被溶解,这就是溶血反应。


输入的红细胞带有Rh抗原,会被Rh阴性的免疫系统当作外敌扑杀。朱石生 绘


成年人输血前,医生会先检查血型,血型匹配才允许输血,这就可以避免发生溶血反应。难办的是胎儿。假设有一对夫妇,男方Rh阳性,女方Rh阴性,怀孕之后,胎儿的血型如果随父亲,就会是Rh阳性,也就是说,胎儿的红细胞表面有Rh抗原。但是,对于这位母亲的免疫系统来说,这些抗原是外来蛋白,必须攻击。


这种攻击的反应有滞后,而且最初产生的IgM抗体体积比较大,不能穿过胎盘,所以第一胎不太受这种免疫攻击的影响,但母亲体内会留下针对这种Rh抗原的“记忆细胞”。在后来的妊娠中,记忆细胞让免疫系统迅速反应,而且这时候产生的是体积小得多的IgG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穿过胎盘,于是能直接攻击胎儿的红细胞,攻击的结果是胎儿发生溶血反应。这可能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不良,甚至流产。


白种人的Rh阴性比例相对较高,大约占15%-18%。在澳大利亚,有17%的孕妇可能出现这种Rh血型错位导致的溶血。


哈里森被医生请去,是因为他的血液里有一种罕见的抗体,就是抗Rh抗体。如果发现一位孕妇是Rh阴性,而她怀的胎儿是Rh阳性,只要在妊娠第二十八周(这个时期胎儿红细胞开始有能力穿过胎盘)注射一次这样的抗体提纯制剂,就能把刚刚渗漏到母体里的胎儿红细胞立即清除。这么清理之后,母亲自身的免疫系统没机会跟胎儿的红细胞照面,也就不会产生对应的抗体。这就达到了保护胎儿的目的。


这种抗体的作用能维持几个星期,理论上,妊娠第二十八周的一次注射就已经可以达到目的。只是生产期间,母亲子宫内膜剥离,加上产道可能有伤口,于是可能跟脐带血发生接触。这个渠道接触的胎儿红细胞数量大,更有可能刺激免疫系统、留下记忆细胞。为防万一,通常胎儿生下来之后会再追加一剂。


为什么哈里森血液里有抗Rh抗体,没法知道准确的原因,因为按照现代输血规程,输血之前需要配型。哈里森自己是Rh阴性,给他输的十三袋血也应该都是Rh阴性,但既然体内出现了抗体,说明他的免疫系统曾经遇到过Rh抗原。


最大的可能是那十三袋血液里,某一袋的红细胞带有微量的Rh抗原。说微量,是因为哈里森没有出现明显的免疫反应,比如发热、溶血等等,以至于当时完全没有引起注意。比较奇特的是,虽然只是微量抗原,却在哈里森体内激发了强烈且持久的反应。他体内抗体的浓度特别高,而且这种产生高浓度抗体的能力,他保持了一辈子。


哈里森原来献血是抽全血。知道自己有这种抗体之后,他咨询了细节,知道提取这种抗体并不需要全血,只需要血浆。献全血需要间隔三个月,而献血浆只需要间隔两个星期。从那以后,他改成只献血浆,这样就可以更频繁地献血。


并不是说他享受献血这种操作。其实他挺怕打针的,每次献血的时候,都要把头转向另一侧,不敢看护士扎针抽血的操作,但还是一直坚持两到三个星期就去献一次血。


2018年,他到血站做了最后一次献血。以后不能再继续了,因为澳大利亚捐献血浆的法定年龄上限为八十一岁。下图是哈里森最后一次献血的照片。他身后有几个银色漂浮物体(照片里只看到下半截),是血站特地为他定制的四个气球,分别做成“1173”四个数字的形状,代表他这辈子献血的次数。



一生坚持献血,挽救超两百万婴儿


哈里森血浆里的抗体都送到药物公司,提纯制作成注射剂。根据红十字会记录,在澳大利亚,有超过三百万支这种注射剂注射给了孕妇,他的血浆挽救的婴儿大约有二百四十万。


一位医生推测说,澳大利亚全境有不到五十个人的血液里有这种抗体。不过,迄今只有哈里森,一辈子不停地献血。


1960年代之后,抗Rh抗体的临床价值日益引起注意,经过几年探索和临床试验,药物公司确定了这种抗体的成分和提取方法,在全球范围寻找体内有这种抗体的人,采集血液,提纯制作成注射剂。这种制剂于1968年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那以后各国医院可以从药物公司购买这种抗体。有了这样的商业来源,哈里森如果愿意,就不用忙着献血了,因为他可以对自己说“又不差我一个”。


但他还是每两三个星期就去献一次血。


《纽约时报》记者问哈里森,能挽救两百万婴儿是什么体验。他说:“能挽救宝宝的性命是好事。至于说挽救两百万,这听起来有点吓人。如果他们真算出这么大的数字,那我当然很高兴。”


药物公司正在做相关研究,试图借助生物工程技术,人工制作这种抗体。如果能成功,我们就可以摆脱对人体血液的依赖,那么今后哈里森们可以多少缓一口气。


哈里森能从十八岁到八十一岁频繁献血,是因为人体有强大的血液再生能力。平均而言,血液的量约占人体体重的10%,根据体重不同,一个人通常大约有4200-5700毫升的血液。人体一次失血只要不超过15%,通常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这是因为人体血量有很大的富余。


正常情况下,有大约六分之一的血浆和红细胞是赋闲的,只有六分之五在真正从事营养输送。即使失血稍微超过15%,也不一定出现明显症状,因为人体的脾脏和肝脏储蓄了几百毫升的备用血。如果血管里的血量减少太多,造成血压不足,身体会自动做出反应,把脾脏和肝脏里的备用血释放出来,依然可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的需求。


需求与现状


根据这样的生理机制,许多国家献血上限是按人体10%的血量计算,具体数量各地有差异,美国每次采血是500毫升,澳大利亚是470毫升,加拿大是450毫升,中国通常一次采血200毫升——如果献血人同意,采血指南允许增加到400毫升。这些采血量都在身体冗余血量的范围之内,不会导致机体供血问题。当然,上述数字的前提是身体健康。有志献血的人,应该先找医生咨询,查明自己是否有禁忌症。


身体储备六分之一的冗余血量,是为了防范意外。如果真的出现血量减少,比如战斗受伤出血,或是主动献血,身体就会做出调整,让身体恢复原来的冗余储备。血浆容量的恢复只需要一到两天。血细胞的恢复过程则稍慢。身体在一段时间里会调高血细胞生产速度,二到三个月内,血细胞数量就会恢复至原来的水平。献全血要求间隔三个月,就是要留足够的恢复时间。至于献血浆,虽然液体含量能在不到四十八小时内复原,毕竟血清里还有一些其他成分,比如白蛋白。为了让这些成分也能充分复原,献血浆的要求是间隔两周。


血液里最重要的成分是红细胞。跟人体许多其他细胞一样,红细胞寿命是有限的,平均是一百二十天,白细胞寿命则更短,只有几天。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失血或献血,我们每个人的血液成分也在不断更新,献血可以说是在一段时间里让这个更新过程暂时加速了。


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医院用血严重短缺。美国红十字会做过统计,单单在美国,每两秒钟就有一个需要输血的病人,而献血量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世界各地的献血率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总体人口里献血人数占比的中位数是:


高收入国家:3.15%

中高收入国家:1.59%

中低收入国家:0.68%

低收入国家:<0.5%


亚洲国家的献血率大多低于欧美,不过中国台湾在这方面一直表现出色,全民献血率多年保持在7%-8%。而大陆献血率常年偏低,遇到比较罕见的血液制品,比如造血干细胞,大陆同胞常常需要到台湾才能找到匹配的捐赠者。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大陆的献血率一直不到0.5%,按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中国大陆跟低收入国家处于同一个层级。最近几年这个状况在改进,2021年6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给了一个数字,指出中国人口的献血率1998年是0.48%,2020年提高到1.1%,超越了世卫层级里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这还有提高的空间,但确实是个可喜的进步。


在讨论献血问题时,不少人指出献血政策的文件跟现实有差距,文件列出的个人和家属用血优先的说法几乎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问题令人扼腕,但有能力献血的同学,或许可以在呼吁纠正这些偏差的同时,继续坚持献血给那些等待救助的人,毕竟中国目前血库缺口依然巨大,血液制品更是超过一半需要进口。


罕见血型“熊猫血”


跟这个问题相关的,是一个叫作“熊猫血”的现象。


用到“熊猫”这个词,是因为这种血型特别罕见。要判断什么血型算罕见,我们先看看一般的血型分布数字。ABO血型我们比较熟悉,应该记得几种血型在人群里的分布并不平均,但人种差异不是太大。下面这个图来自澳大利亚科学院介绍血型的文章,图里的红色数字是澳大利亚人口血型分布,其中的A、B、AB和O大家比较熟悉,这些字母后面的加号和减号则是表示Rh阳性或是阴性,比如“A-”的意思是A型血、Rh阴性,而“O+”的意思则是O型血、Rh阳性。


红色百分比是澳大利亚的数字。黄色是中国的AB型Rh阴性占比。


这个表里,大多数数字各国差异不大,比较特别的是第一行的“AB-”,就是AB型外加 Rh阴性。


前面提到白种人Rh阴性的占15%-18%,但亚洲和非洲人口里这个比例非常低,中国尤其低,全体人口里只有0.4%。


因为中国人口里Rh阴性占比不到1%,也就不容易出现孕妇和胎儿血型不匹配的情况。但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产妇的体检里是包括Rh血型检查的,只是因为出现阴性的情况太少,也就难得遇到医生跟产妇说“你Rh阴性,需要给你打抗体”这种事情。


AB型也比较少见,但比Rh阴性还是高出一截,在中国大约占人口7%。


AB型和Rh阴性都少见,那么既是AB型,同时还是Rh阴性的,当然就更少。就好像红头发的人少,能摇动耳朵的人更少,那么有红头发,同时还能摇动耳朵的,自然是少之又少,属于熊猫级别的珍稀品类了。


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人口里Rh阴性占总人口的0.4%,而AB型同时还是Rh阴性的,则只占人口的0.03%,也就是大约一万个人里有三个。上面的图里,第一行那位女士代表“1%”的占比,这是澳大利亚人口里的“AB-”分布情况。按照这个比例投射,中国人口的AB型加Rh阴性,占比大致就相当于女士左手上的那个小黄点。这可以算是“熊猫血”这个词的图形表达。


中国人Rh阴性少见,好的方面是,中国女性生孩子,很少需要担心因为这个问题导致胎儿溶血。不好的方面是,倘若有人是AB型外加Rh阴性,也就是所谓熊猫血,那么万一有输血的需要,很可能全城里都找不到血型匹配、体质适合献血,而且也愿意献血的人。您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建议关注同型血互助组织,必要时可以通过这样的组织更快找到适合的献血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库(ID:dukubook),作者:朱石生(前医生,前IT工程师,现科普作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