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特别策划
2022-02-21 17:40题图来源 | 安踏
“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说,体育的本质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基于此,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就是和平年代的“世界大战”。
正如战争早已演进为各国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综合比拼,奥运这场“世界大战”竞争的,也不仅仅是运动员的天赋、身体素质和临场发挥。
2018年的平昌,中国冬奥代表团遭遇滑铁卢,仅仅依靠武大靖夺得一枚金牌。而4年后的北京冬奥会,中国冬奥代表团以9金4银2铜、共计15枚奖牌的成绩,排名第3位,创造了历史最佳冬奥战绩。
从平昌的1金到北京的9金,中国冰雪运动腾飞的背后,除了运动员、教练、体育系统官员等竞赛从业者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也离不开坚定的奥运合作伙伴和持续突破的运动科技。
15枚奖牌,谁全部押中?
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之间的巅峰对决,也是品牌的综合较量。
对于冬奥会这样的顶级IP,品牌们都希望分一杯羹,以获得影响力提升和销售转化,但各大品牌的路径有所不同,有的与中国国家队达成合作,有的赞助了其他国家的冬奥代表团,有的签约了多位国内外顶尖运动员。
谷爱凌身着安踏比赛服出战
有别于一般品牌赞助,官方对运动装备品牌的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装备往往需应用于实战,谁能够实打实地辅助提升选手成绩,才能获得最终的青睐。本届赛事,为中国代表团12支运动队提供比赛装备的安踏,成为冰雪健儿争金夺银的最大助力。如果将观察范围扩大,在全球运动品牌的冬奥奖牌榜单上,排名前两名的斐乐(FILA)和迪桑特(DESCENTE),他们的大中华区商标及业务运营权也均归属于安踏集团。2019年由安踏集团收归麾下的亚玛芬体育旗下的多个品牌,也同样参与了本届大赛,比如户外品牌萨洛蒙赞助了10国、百余名运动员,雪板品牌阿托米克(ATOMIC)赞助了11国运动员参加11个大项目比赛。
竞技赛场上的优异成绩,引发了蝴蝶效应。数据显示,冬奥会期间,安踏在微信、微博、百度、抖音、头条等五个平台的指数均大幅超越其他运动品牌。
更重要的是在销量和股价上,安踏也都吃到了红利。冬奥会期间,体育用品行业在天猫平台的整体成交额,相比去年农历同期降低23%,其中国际品牌同比降低约30%,但安踏的成交额却逆势取得35%的同比增长。从2022年开年至今,安踏股价已上涨超过10%,一反行业疲态,在港股与美股两地的体育用品上市公司中涨幅领先。
毫无疑问,在一众运动装备品牌中,安踏成为了本届奥运会的大赢家。
为什么是安踏?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安踏在竞技领域对奖牌的大包大揽,离不开其冬奥营销资源的布局。相比于同类品牌,安踏不仅布局更早,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也更胜一筹。
来看看安踏所拥有的冬奥营销资源:中国奥委会体育服装独家合作伙伴;北京冬奥会体育服装独家官方合作伙伴;国际奥委会服饰类独家赞助商;为本届冬奥会15个大项中的12支中国国家队提供运动装备,其中就包括“冠军之师”短道速滑——在这届大赛之前,中国13枚冬奥金牌中,有10枚来自短道速滑;同时,在谷爱凌2019年宣布代表中国征战北京冬奥会后,安踏就与其签约,成为最早赞助谷爱凌的5家品牌之一……
完整而庞大的营销布局,让安踏在观众心智植入了一个强烈的印象:冬奥会转播的每一个镜头都有安踏——无论是在赛场内:短道速滑中的2000米混合接力,高亭宇、范可欣、任子威等个人项目,还是雪上项目的谷爱凌、双人滑的韩聪/隋文静,都身穿安踏提供的比赛服夺金;在端花及颁奖仪式,每一位获得奖牌的中国运动员,也都身着安踏提供的领奖服登台。即使是比赛场馆之外,由于安踏同时为本届冬奥会的技术官员、志愿者及工作人员提供赛时制服,所以在开幕式、闭幕式、运动员村、媒体中心、特许商店等各个场合,安踏的LOGO也是随处可见。
正如前文所述,顶级体育大赛是运动装备品牌全方位的比拼。营销固然重要,但营销更多的只是“面子”,赢得官方的信赖,品牌更依靠过硬的“里子”——科研创新。
对冬奥比赛服进行风洞测试
2018年平昌冬奥会,武大靖身着安踏提供的“雷霆之星”短道速滑比赛服,为中国代表团夺得当届赛事唯一一枚金牌。作为安踏自主研发的首秀,“雷霆之星”不仅通过使用防切割材料,能防止运动员在摔倒后被冰刀割伤,还经过风洞测试,具备了破风阻的功能。
4年过去,中国冰雪运动逐渐普及,安踏的体育科技应用也多点开花。
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决赛,从左至右依次穿着斐乐、安踏、迪桑特比赛服
例如本届中国队的短道速滑服,采用梯度压缩面料,能减少肌肉颤抖、增加乳酸代谢的速度,并结合空气湍流控制减阻和边界滑移减阻技术,将减阻力提升5%-10%,从而帮助运动员提升成绩。
又如谷爱凌夺得2金1银时身穿的安踏龙纹战袍,采用的是安踏炽热科技和Gore-Tex Pro两项核心技术,既能锁住热量、抵御严寒、提高穿着舒适性,还兼具防水、抗撕裂性能。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短道速滑队“神话”的延续、中国代表团冬奥最佳战绩的刷新,除了运动员、教练、体育官员等人的贡献,背后同样离不开国货科技在底层提供的支撑。
不过,一切都绝非一蹴而就。安踏过去10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30亿人民币,过去几年的研发投入也均高于其他国产品牌。以2020年全年和2021年上半年为例,安踏、李宁、特步、361°的研发费用分别为8.71/5.00、3.23/1.88、2.23/1.02、2.04/1.10亿元人民币。哪怕是与国际一线品牌相比,安踏也并不逊色,如阿迪达斯在2020年的研发费用为1.30亿欧元(9.34亿人民币)。
高研发投入之下,安踏陆续建立运动科学、检测、鞋材、专业装备、鞋创新、智能制造六个创新研发平台,并在中美日韩意多国建立全球设计研发中心。此外,还成立“清华-安踏联合研究中心”,围绕基础科学上进行前瞻性的研究投入,助力中国品牌在专业竞技体育装备领域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员的突破,来源于长久地训练备战,而安踏这次的成功,既是品牌营销的水到渠成,更得益于科技研发的厚积薄发——如果没有齐备的奥运营销资源布局,安踏不可能命中全部奖牌,而如果没有底层科研的支撑,又或者产品性能欠缺,安踏即使选对了赞助标的,也难以确保与选手们一同摘金夺银。
冬奥之后
冬奥会落下帷幕,如何盘活奥运资产,是所有东道主都必然面临的课题。而对品牌来说,重点是如何将冬奥会带来的品牌势能,转化为日常的业务表现,继续在冰雪户外运动领域保持增长势头。
受冬奥的带动,过去几年,中国冰雪运动蔚然成风。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另据《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2020/2021雪季财年,中国大陆市场滑雪人次达到2076万人次,自北京获得冬奥会举办权以来,几乎翻了一番。
发达国家的历史统计数据表明,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GDP突破1万美金时,冰雪运动就会进入长期的高速增长周期。而中国人均GDP在2019年首次突破1万美金,到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连续第三年高于1万美金。这意味着,中国的冰雪运动市场绝对是一条长坡厚雪的赛道,而且一切才刚刚开始。
对品牌来说,虽然冰雪运动市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但能否抓住时代红利,取决于自身的业务实力和运营能力。
已经牵手中国奥委会合作7届奥运会,如何将奥运装备的研发、设计、供应链乃至文化符号转化成消费级市场的供给,将奥运所代表的专业品质和其背后的奥林匹克精神推广给更广泛的人群,安踏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举措之一,是将专业运动科技与消费级市场打通。比如2021年11月份上市的安踏“中国冰雪”系列,便应用了安踏冬奥制服同款炽热科技,为大众消费者提供户外御寒穿着装备,让普通用户也能拥有专业的运动装备。
举措之二,是在一二线城市主流商圈,落地拥有全新形象和产品的“安踏冠军店”。该类门店,通过主打奥运冠军的形象设计,并推出涵盖奥运品质标准的专业运动品类及国家队同款生活休闲品类产品“冠军系列”,用服务国家队的技术助力运动消费人群。
尽管这种尝试仍在实践中不停地迭代及优化, 但安踏集团已逐步进入收获期——
安踏品牌在一线城市核心热门商圈的渠道拓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安踏冠军店”如今已入驻上海环海中路的IAPM和北京王府井大街的APM等顶级商圈;
此外,在前文中提到的冬奥期间安踏天猫平台销售额逆势大增,国旗款冬奥特许系列、中国冰雪系列等产品成为了重要的驱动力。
2021年是安踏成立的第30周年,前20年安踏集团依靠由安踏品牌等组成的专业运动线,构建起第一增长曲线,并从2011年起,连续10年蝉联中国运动用品市场本土霸主的位置。而从2009年收购FILA大中华区独家运营权后,安踏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起了第二增长曲线——FILA品牌营收在2018年突破100亿,2019年增至147亿,2020年则达到174.5亿,与安踏品牌并驾齐驱,成为安踏集团的双子星,帮助安踏集团彻底拉开与其他本土体育用品企业的差距。
如今,乘着冬奥的东风,安踏以户外运动构建的第三增长曲线已经开始崭露头角。凭借在包括冰雪运动在内的户外运动市场提前战略布局,占据各个细分户外运动场景专业心智的头部品牌矩阵,以及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研发投入,假以时日,安踏集团第三增长曲线的前景同样值得期待。
结语
历经16个比赛日,7个大项、15个分项和109个小项的角逐,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冬奥会都将像灯塔一样,照亮中国体育的前行道路,指引中国体育的突破创新。
一如本届冬奥会的口号“一起向未来”,在赛场上,年轻的谷爱凌、苏翊鸣依靠技惊四座的表现,为中国冰雪运动描绘出了未来图景。而在赛场之外,包括安踏在内的奥运合作伙伴,则为这张未来图景打下了属于国货科技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