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22-02-25 17:29

“亚逼”没老过,而你年轻过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策划|黄瓜汽水

作者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现在,一提起“亚逼”这个词,人们就会想起那些穿搭出位的年轻人。

 

但,我们好奇,这个听上去就带有侮辱意味的词汇,是怎么成为了一种穿搭风格和对一批年轻人的称呼。

 

为此,本期虎扯电台三人众就凑到了一块,重新探讨起这个流行多年却又始终面模糊的词——“亚逼”。

 

亚逼”没老过,可你年轻过

 (点击这里收听完整节目)

 vol. 182

主播:黄瓜汽水、木子童、渣渣郡

制作:CC


 

 

现在提起“亚逼”这两个字,绝大多数朋友脑海里浮现的第一画面,大概就是:

 

一个小年轻,从穿搭到头发,全身被高饱和度的刺眼配色覆盖;穿着夸张造型的服饰;化着前卫的妆容;搭配霓虹色配饰以及不明所以的纹身。

 

基于此,“亚逼”在大众眼里更像是一种穿搭理念。

 

但这种想象,却是一种刻板印象,是媒体和KOL包装提纯后的产物。

 

元宇宙中的虚拟网红Lil Wavi形象,是目前最符合大众想象的“亚逼”模版

 

总所周知,带逼的字的中文词汇,大多十分暴戾,除了牛逼以外,大概没啥好话。

 

“亚逼”亦然,它生于网络骂战,从出现开始就承载着语言核武器的功能。

 

关于“亚逼”一词的起源,互联网上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自一个名叫@埃文熏的B站用户,在某先锋电台周年庆跟网友对喷时的灵机一动。

 

“至于词义究竟是亚文化小逼,还是亚文化SB,这件事只能问创造者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肯定是辱骂。”在虎扯电台里@黄瓜汽水这样解释。


 


@埃文熏后来也被网友称作是“亚逼始祖”

 

随后迎来的就是词义的泛化。

 

凭借着脏话的天然传播优势,迅速成为了一个消费标签,在这个过程中,“亚逼”的释义也从古典的骂街,扩写成了一个消费标签、一部分年轻群体的指代符号。

 

 

虽然你很难说清到底是商品影响了词义,还是文化工作者们本身就有意而为之,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它流行之后,人们探讨“亚逼”的时候核心点永远是服饰穿搭:

 

或许是大众解释音乐流派之争太过晦涩,也难以留下印象:便在报道中为那些年轻的、穿搭乍眼出位的人,贴上了“亚逼”的标签,成为立体符号。

 当时在互联网上流行的一份“亚逼”自评表,记得当时大家还依据这些问题,按着谁是卧底的规则,玩起了谁是“亚逼”的游戏。


从某种意义而言,人们对“亚逼”的探索,像场丢手绢的游戏。

 

在自测表火后,模仿它的问卷,开始出现越来越多被刻意设置的无聊问题,足以让人感受到这个词义的冒犯与敌意,并没有随着它的泛化而变淡。

 


演变至今,“亚逼”概念已成筐,只要是看不顺眼的新新人类都被都往里塞,被强行归类:

 

随便上社交平台搜搜,你就能发现人们群众在“亚逼”前面的定语,既可以是Hiphop,也可以是滑板、时装,甚至还可以是洛丽塔。

 

但无论定语如何转换,他们的遭遇却一直都像亚文化版孔乙己。

 

 

“太阳底下无新事。”

 

在电台里,木子童认为,每一种新现象的内核大多大差不差,现在的“亚逼”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儿时非主流遭受的待遇。

 

我们所经历的这两种青年文化,给大家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定是视觉冲击:当杂糅了Tavis Scott和权志龙夸张风格的“亚逼”穿搭,被成年人瞅见,总会给人一种非主流诈尸的惊吓。

 

不过,千万别觉得这只是中国青年的“胡来”,因为它是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复古。外国的年轻人,也正将Y2K风格的昨日重现,如果把这种风格用大白话翻译过来的话,其实指的就是千禧年出现的非主流风格。

 

以MAD Molly为代表的外国网红,专门输出成为“非主流少年”的轻松教程,像极了葬爱家族的形象总监。

 

不单单是“亚逼”穿搭会惹来非议,几乎每一代青年在造型上略做文章都会遭到指指点点。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甚至你穿身西服都会被视作“亚逼”这就是被称为“御幸族-みゆき族”的年轻人。


60年代的日本御幸族,族字在日本代表着不良亚文化之意。

 

啥是御幸族呢?

 

指的就是身着“常青藤 - ivy style”风格服饰在路边谈恋爱的小年轻,因常常在御幸通成群结队地出没,故得名御幸族。

 

那啥是常青藤风格呢?

 

学术来说,就是美国东北部常青藤联盟大学生的穿衣习惯。展开来讲,就是:单西chino乐福鞋,眼睛卫衣小帆布,凸显的就是一个随性,一个对未来的人生的手拿板攥。

 

但就这种的正常搭配,在当时的日本,年轻人就穿这个街上谈恋爱都得被主流文化骂做是国耻,闹不好还得因为这种生活方式进局子。

 

常青藤风格穿搭

 

60年代的日本,着装跟道德规范挂钩,在军国主环境下长大的日本家长认为,衣服是身份政治:商人穿西装、学生穿学生制服,在没踏入职场的前一秒,你换衣服都是行为不检。

 

而当美国文化第一次袭入日本,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追求时尚的时候,日本家长和日本主流社会就开始把这种穿搭风潮,视为年轻一代的道德沦丧。

 

这种御幸族与主流社会的矛盾,最终在1964年9月12日爆发。

 

那时的日本马上要举办奥运会,这被政府视作是重回国际社会的大事,因此他们决定在奥运舞台中心——东京,清理掉这些亚文化群体。根据《每日新闻》的报道:9月12日夜里,10余名便衣警察抓捕了200多名常青藤穿搭的日本“亚逼”,并把其中85人直接扭送到了监狱。

 

警方给出的逮捕理由是,行为不检的青年很可能变成罪犯。

 

1964年9月12日,日本警方在街头抓捕御幸族

 

但最终,历史证明了主流社会担忧的荒诞,哪有那么多垮掉的一代啊:


从御幸族到洋基族再到乌鸦族,日本一代代年轻人对追逐时尚的热情,反哺了他们的创造力,到了80年代,日本设计师受到世界认可,川久保玲和山本耀司在巴黎联合发表后,更是被封神。

 

这就像杀马特教父罗福兴的那句名言:“审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点”意味一样,御幸族现象,也是日本当代青年文化的起点。


 

除了穿搭会被老一辈调侃,被粗暴归类“亚逼”群体,还有另外2个老被指摘的点是:

 

1.矫情,常见指责模版:“你瞧这矫情的歌名到这伤感的话,看上去就挺傻的,一看就是没挨过社会的重锤。”

 

2.叶公好亚,常见指责模版:“不懂就穿,臭跟风的。”


被国内一些媒体称作是“亚逼”女rapper的@MLMA,实际上是集视觉艺术、服装设计师、模特为一身的多栖艺术家,凭借2017年波浪眉毛庄的走红,至今已在IG上拥有近150万粉丝。在面对人们对她穿搭和妆容的质疑,她依旧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渣渣郡看来,这两种指责完全就是坐地摆谱,耍混蛋。

 

前者的问题在于,是个人都有优越激情,要不然也说不出这种自大的话。一活30、40岁的人,凭什么要求比你小十多岁的孩子跟你一样啊,谁青春不来点伤痛啊,少年维特还烦恼呢。

 

而后者的卑劣在于,作为一个老OG、一位先行者、某个深爱小众文化的大哥大,难道不该为某个你深爱的小众文化降低认知壁垒吗?如果一边拿着台,享受着先发优势,另一边又享受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那这才是真正的叶公好亚,把亚当作自己伪装的保护色了。

 

最变态的偷窥狂,或许就是天天对年轻人指指点点的上一代人。

 

理由在于:

 

一、他们饥渴地通过媒体编辑转采的二手资料,来了解年轻人的好恶,以便接近年轻这个概念,其目的不是猎奇就是想拿它讲商业新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场资本与个体合作的衰老焦虑大逃杀。

 

二、你说你偷偷看就完了呗,但好多人看完年轻人玩的新东西还受不了,非得唾弃一番,污名化一遍,最后再喷喷新一代有多垮掉,才能显得自己格外高尚、格外明智。

 

这感觉特像《顽主》里的赵教授,假好奇,真套话,还没了解两天,就开始赶紧下定义。


这事简直就是人类的莫比乌斯环:

 

老一代因为无法理解使用火星文的“非主流”,就把90后蔑称为“肥猪流”。而如今,读不懂缩写和出位穿搭的成年人,又为年轻人盖上了“亚逼”的头衔。

 

多多少少是有点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意思了。

 

事实上,用“亚逼”为参差而年轻的生命强行断代,本就是一种《1984》的行为。而从青年文化或是穿搭文化的角度来讲,一个粗暴的定义会断送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作为距离生物意义“年轻”越来越远的我们,应该保持宽容与开放,这不是结尾的固定口号——毕竟,那些被称作“亚逼”的年轻人,他们没老过,而你年轻过。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探讨外,本期虎扯电台三人众还互相分享了自己经历过的非主流年代,感兴趣的朋友请移步收听。


如果你对本期电台有任何看法,或对我们节目制作和内容上有任何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继续在评论区里面就这些问题跟我们交流,我们好好努力,谢谢大家 :)

 

完整内容也可以在虎嗅APP首页,“视听”中选择“虎扯电台”收听。每周等你。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