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2-27 22:36

不谈刑侦,国产悬疑还能行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符琼尹、张嘉琦,编辑:张友发,原文标题:《<江照黎明>高开低走,国产悬疑还得靠刑侦?》,头图来自:《江照黎明》剧照


《江照黎明》剧情接近尾声,豆瓣评分也掉到7分以下。


1月27日开始更新时,《江照黎明》在社交媒体上刷了一大波好感度。演技在线的演员配置,酷似“剧本杀”的案情进展,和每集片尾极力塑造的“全员恶人”的氛围,都让观众认为悬疑题材将在2022年借由这部剧重新焕发光彩。


《江照黎明》曾在微博策划推理局


不过,剧情进展到后半段,好评率也开始有所下滑。


在豆瓣的不少长评里,都提到该剧的“故弄玄虚”,比如前几集男主藏在郊外的神秘白衣女子,只是一个和剧情主线毫无关系的“工具人”;“全员恶人”的开场,也没有圆满的收尾,看起来更像是“全员NPC”。


发展到现在,这部剧唯一还值得讨论的部分,只剩金马影后马思纯贡献的演技(和无休无止地对女演员身材的讨论),以及一朝脱胎换骨、晋升“帅哥”行列的男主角白客。


在大部分观众看来,《江照黎明》比剧情更“崩坏”的,是刑侦线的设置。杀妻骗保、旧案重提、江边谋杀……这么多要素集合的大案,全剧只有两个警察负责,推理全靠脑洞,重大线索全靠女警察的女儿提供。这种儿戏一般的推理过程,已经唬不住阅遍刑侦剧的观众了。


“刑侦”几乎是国产剧观众对悬疑剧最原始的理解。早在21世纪初,国产刑侦剧发展最蓬勃的那几年,就涌现出《红蜘蛛》《征服》等一系列热门刑侦剧,伴随着网剧时代兴起的《暗黑者》《心理罪》等悬疑作品,也是以“警匪对立”为基本框架。即便是让悬疑剧重回巅峰的《隐秘的角落》,王景春饰演的警察也用不多的戏份,撑起了“解开疑云”的破案视角。


去年,“迷雾剧场”接连哑火,引入“家庭悬疑”标签的《八角亭迷雾》和调动科幻元素的《致命愿望》都未能延续悬疑片的良好势头,反倒是《扫黑风暴》和《玫瑰行者》口碑尚可。不过,前者是扫黑类型剧,后者更像是犯罪片。


海外范围内,悬疑剧有刑侦之外的诸多可能性,《大小谎言》和《鱿鱼游戏》的好评度,昭示着观众并非无法接受其他类型的悬疑剧情。但在国产剧里,似乎悬疑剧的尽头,仍然是刑侦。刑侦线的成功与否,成为影响一部悬疑剧成色的关键,一些想要向社会派推理靠拢的悬疑剧,往往因为不够严谨的刑侦线而影响口碑,而试图完全脱离警匪故事的悬疑剧,则很难找到全新的、打动观众的视角。



问题就这样出现了:国产悬疑剧真的离不开刑侦吗?脱下刑侦的外衣,悬疑剧真正的内核,到底该是什么?


悬疑刑侦的二重奏


在21世纪初期,悬疑并未单独被提出作为一个类型,如今主打悬疑的迷雾剧场,若按过去的定义应是“刑侦剧”。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4年间,一批高收视的刑侦剧占据市场。首例以女性犯罪为题材的电视剧《红蜘蛛》,以罪犯为主角的犯罪剧《黑洞》《黑冰》,去年成为B站热门鬼畜素材的《征服》都诞生在这一时期。


《黑洞》


这一时期的刑侦剧,主线基本都是警匪对立和破案。但它的火热发展在2004年踩了个刹车:这一年,北京电视台4套播出的《梅花档案》选择了真实道具拍摄,让人们开始反思十余年中刑侦剧越做越真实是否真的合适。同年,广电总局下发《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要求涉案的电视剧只能在每晚23:00以后播放。


公开资料显示,该《通知》下发以后,当年送审的相关剧目在批准、立项环节被压缩了40%。《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也在这一年出台,两项监管机制延续至今:制作电视剧之前,需要上报广电总局进行审批;拍摄完毕之后,需要交由广电总局审查。


限制之下,刑侦不再是剧集呈现的中心。一直到2014年悬疑剧走红后,它才再一次大规模出现。


那一年,网络平台的版权大战打得正酣,时不时宣布又将多少综艺、剧集版权纳入自家。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让大批用户有了线上观看的习惯。坐拥大批用户,平台开始思考用自制内容来打差异化竞争。爱奇艺相关负责人曾透露,平台在2014年筹备自制项目时借鉴了一些市场调研和相关数据,发现网络用户对三类内容最感兴趣,其中一个就是推理悬疑,因为能勾起其猎奇心理。


在网络自制剧时代。悬疑剧契合了平台用户对内容的需求。彼时网络自制剧还处于网站自审的状态,也给了悬疑剧较大的叙事空间。互联网平台灵活的排播,也能让网剧甩开集数、时长的限制,已更将接近日韩欧美的短剧形态与观众见面。2014年《暗黑者》和2015年《心理罪》就这样跑了出来,成为网络自制剧里程碑式的作品。


原著的网络文学基础,也让这两部剧更加天马行空,其刑侦线已经区别于传统的刑侦剧。警匪对立仍是主线,警方人物却更为多元,《暗黑者》专案组里的警察有扑克脸、有暗黑萝莉,有网游高手;案件也颇具“二次元”感,网剧版《心理罪》的第一个案件,将凶手设定为杀人饮血的“吸血者”。


《暗黑者》中的暗黑萝莉法医


2016年2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在这一年加强管理网剧和网络自制节目。虽然与台播审查标准逐渐趋向统一,网剧仍在持续丰富刑侦人员的整体形象。


以法医为主角的《法医秦明》,以卧底警察为主角的《余罪》在这一年相继播出,从不同岗位呈现刑侦人员的工作;2017年两部爆款网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则将主角设定成警队里的“边缘人”,前者主角是被支队的“编外顾问”,后者主角是被当地混混称为“阎王”的区域片警。他们的边缘身份,也让他们能完成以“体制内”形象无法达成的事情,比如前者瞒着警方保护起了嫌疑人弟弟。


不按常理出牌的“阎王”


在网剧进入后,悬疑和刑侦的二重奏变得更加丰富,刑侦手段和刑侦人员的形象愈发多元。但2020年之后,重视呈现受害者和加害者心路历程的“社会派推理”成为市场主流,多数悬疑剧中的刑侦线一直在被弱化,刑侦人员在剧中角色位置往往很靠后。


《隐秘的角落》引发讨论的是“坏小孩”的设定,以及复杂关系中每个人内心“隐秘的角落”;《摩天大楼》是用了接近“剧本杀”的结构,把“每个人都是案件的一环”做到极致,刑侦人员只负责穿针引线,最终揭露结果。


即使刑侦人员是主角团之一,也往往被其余人物的人设或有冲击力的故事夺去光辉。《八角亭谜雾》主打“家庭悬疑”,比起破案更重视展现受害者家庭的复杂心理。段奕宏饰演的警察虽然也是家庭的一员,却在破案过程中更加被动和无奈。《沉默的真相》里,廖凡饰演的严良最终破了案,但最直击观众的还是白宇饰演的江阳,为了破案甘愿自杀的决绝。


悬疑和刑侦的这段二重奏,开始有了变化。


刑侦一垮,悬疑就“假”


虽然刑侦在近几年的悬疑剧里有一定程度的弱化,但高口碑的悬疑剧中,刑侦线仍是重要支撑,不会垮。


在这些剧中,刑侦人员要么与主角之间有前情关系,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和实际的保护,其刑侦线也能作为重要的人物情感支线推进。豆瓣一度高达9.2分的《隐秘的角落里》里王景春饰演的即将退休的警察,就因抓捕过三个“坏小孩”之一严良的父亲,对其心怀愧疚,想要收养他,并屡次于危难中救了他。


要么和主角之间并无前情关系,但仍能以可以共情的经历或高超的破案手法,有效的推动剧情,不会出现探案时的“降智”表现。作为一部女性悬疑剧,《摩天大楼》里杨子姗饰演的刑警队员能以女性身份共情受害者,也能从一些看似不重要的支线如作家的书中推断女主的过去。


剧中杨子姗的台词 


这就更不要提2017年两部经典的网剧《白夜追凶》和《无证之罪》。两部作品的主角虽然都如上文所说是非典型刑侦人员,故事也不是传统的警匪对立模板,但警匪之间乃至刑警内部都是势均力敌的较量状态。故事始终在紧张的推进,主角也要突破一系列的难题,“主角光环”并不能让他们轻易地获胜。


即便在部分悬疑剧里刑侦线不是主线,但刑侦一垮,悬疑就“假”。


主打“家庭悬疑”的《八角亭谜雾》中,几次关键破案都由警队实习生“大力”来推进,“大力出奇迹”也成了弹幕里调侃的梗;《江照黎明》中,警察似乎总比剧中人和观众反应慢了好几拍,豆瓣一条提及“不明白警局为啥只有两人还这么不专业”的评论得到了近700的点赞。


这两部剧都曾在初期凭借对悬疑氛围的塑造,和对人物情感细腻的刻画得到好评。但当刑侦不足以成为推动真相大白的动力时,初期良好的氛围到了后期就成了故弄玄虚。


成功的刑侦线,常常比观众走的快一步,无论是破案上还是人物分析上,尤其当下的观众已经“身经百战”,刑侦的每一部都会被观众放大讨论。但现在很多刑侦线弱化后,它不仅走得比凶手慢,还走得比观众慢,这就容易引起观众的反弹。


不仅仅是悬疑剧,过往多部口碑剧如《人民的名义》《破冰行动》中,作为破案主力的男一号,都是最被观众诟病的角色之一。许多作品在呈现“体制内”男一号时,习惯保守,对于他们的日常描写,甚至不如每一部豆瓣评分都在8.8以上的观察真人秀系列《守护解放西》来得动人。


豆瓣对《破冰行动》男主角的评价


刑侦线在悬疑剧中从多元化到弱化的过程,也是悬疑剧的类型化过程。


在自制剧刚刚兴起时,悬疑剧的创作挪用了许多网络文学的塑造方式,创作风格较为新鲜;后来台网审查标准趋向一致,但剧情仍能用极致化的警匪对立撑起来。当悬疑网剧创作进入到2020年,创作者们试图探索警匪对立之外的悬疑可能性,刑侦就逐步弱化,甚至在部分作品里,从加分项到扣分项。


不谈刑侦,国产悬疑还能行吗?


有不少创作者都认为,悬疑并不是一个剧集类型,而更像是一种表达手法。五元文化联合创始人马李灵珊认为,悬疑作为一种剧集的表现形式,能够加快节奏,引起悬念。从这个角度看,“什么类型的剧都可以悬疑。”


创作者们的确一直在尝试扩大悬疑的范围,试图摆脱传统的警匪对立主题。特别是在“迷雾剧场”播出之后,不同于本格推理的社会派推理兴起,悬疑也成为了被各类剧集灵活挪用的标签。


乘着“女性视角”的东风,弱化刑侦线、注重情感剖析的“她悬疑”成为新的剧集标签。某种角度看,《摩天大楼》和《江照黎明》存在内部相似性,都是“悬疑外壳下包裹的女性群体觉醒的故事”。《白色月光》更是抛弃“命案”,把目光聚焦在婚恋关系中。《白色月光》的导演刘紫薇曾表示,最初并没有将这部剧定位成悬疑剧,“破案也不是我擅长的部分,其实根本上还是讲情感的。”


《白色月光》


悬疑作为一种元素,也在和更多剧集类型完成结合。都市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埋了一条“乔晶晶死亡之谜”的悬疑暗线;去年年底的口碑谍战剧《对手》,在国安局和卧底的斡旋过程中,运用了不少悬疑手法;今年的“开年第一剧”《开端》和最近播出的、同样以时间循环为设定的甜宠剧《一闪一闪亮星星》,都在主线故事里加入了悬疑设定。


当悬疑作为一部剧的副标签时,大多的确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与观众的收看习惯有一定关联,在碎片化的传播时代,观众的“耐心”和“注意力”成为包括剧集在内的所有文娱作品都在争夺的资源,而悬疑无疑是勾起观看兴趣的“捷径”。此外,在都市剧、甜宠剧等内卷较为严重的热门品类里,悬疑元素的加入也不失为一种类型创新的有效尝试。


不过,因为悬疑并非主要特征,观众也不会过多地关注推理逻辑的严谨性。但当悬疑成为一部剧的第一类型时,观众的评判标准自然也要更严格些。


《八角亭迷雾》是“迷雾剧场”口碑下跌的开始,该剧的豆瓣评分定格在5.6分。毒眸曾在“八角亭,迷雾下的争议与揭秘”一文中提到,该剧存在着悬疑剧外衣与家庭剧内核的错位。观众怀揣着“高能反转”“突破尺度”的期待,打开后却是一部比起破案,更重视呈现家庭关系的“玄家的儿女”。



导演王小帅认为,这部剧并不像一般的悬疑剧那样讲述“警察和案犯之间猫捉老鼠”的游戏,而是用悬疑的底色构建一个中国式家庭的关系。“观众不适应这类悬疑剧很正常,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悬疑剧不一定要有惊天动地的案件,也不是凶手拿着刀马上要冲进来的紧张感。”


不过,如果我们尝试将目光投向大陆以外的剧集市场,会发现似乎国内观众并不是无法接受脱离了警匪框架的悬疑剧。早在2004年,ABC Studios出品的悬疑剧《迷失》就不见警察的踪影了。48名在空难中侥幸生还的乘客,在荒无人烟的神秘热带岛屿上,展开了一系列人性博弈,没人来破案,也可以很悬疑。


近几年广受好评的悬疑剧也不在少数。就拿最近仍然风头不减的“女性题材”来说,2017年播出的美剧《大小谎言》虽然以一起神秘凶杀案作为悬疑的开场,但却更侧重挖掘每个女性角色身上的故事,更聚焦友情、爱情和婚姻关系。已经播出了两季的台剧《华灯初上》,也是在千丝万缕的悬疑线索交织下,呈现了一出“底层女性群像”。


《华灯初上》


如果从2019年开始算起的话,国产悬疑剧在短短三年内,已经迅速经历了潮起又潮落。“破案”无疑仍然是一张安全牌,也出现了一些绕开刑侦故事的悬疑剧的尝试,


不过,题材红利仍然不好吃,真正能成功突围的悬疑剧少之又少。剧评人毛尖曾毫不留情地指出:“悬疑剧而言,我们真的还是只有紫金陈这样的零星作者,而没有形成类型气候。”


风口已经光速般地过去,需要被重新思考的,是悬疑的外壳下究竟应当包裹怎样的内核?是在严密的逻辑下,呈现出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的反思,而不是黑暗中突然窜出来的一只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符琼尹、张嘉琦,编辑:张友发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