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04 08:32

转型阵痛中的理财经理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作者:严沁雯,编辑:袁满,原文标题:《同行人数涨了50%,客户流失压力却加剧:转型阵痛中的理财经理们|金融微生态》,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时间全部换算成百分比,生活10%,工作90%,周末基本单休,剩余一天睡觉或者依旧在见客户。”毕业回国之后,孙吉成为某股份制银行的一名理财经理。


大资管浪潮下,孙吉这样的理财经理们既得到了弄潮儿的机遇,却也经历着从业以来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孙吉从业的三年时间,正是中国大资管改革的转轨期。


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过渡期原设定在2020年底结束,之后延长至2021年底。


根据资管新规,理财产品需打破刚兑,由保本保收益向净值化理财转型。这不仅涉及投资者理念的转变,对于机构来说亦存在考验。


孙吉曾因业绩好被领导重用,也曾在客户不满收益的情况下被投诉,遭遇过同事的违规抢单与排挤,甚至目睹同事集体反抗行长提离职。


提及过去一年印象深刻之事,资管新规后产品净值化转型带来的阵痛是包括孙吉在内,每一个银行理财经理需要面临的问题。


一、转型之下客户流失压力变大


打开孙吉的微信主页,一名理财经理的形象已经跃然眼前:除了新发售产品的简介,资管新规的宣传信息占据了他朋友圈的大部分内容,“客户看到收益波动会不开心,朋友圈的投资者教育自然少不了。”孙吉提到。


对于理财经理而言,资管新规发布的那一刻起,新的挑战便随之来临:保本型的投资产品彻底退出舞台,净值化运作的大幕拉开。


2022年初,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银行业保险业已于2021年底基本完成资管业务过渡期整改任务,总体符合预期。保本理财、不合规短期理财产品实现清零。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中心日前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达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非净值型产品余额则为2.04 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大幅减少16.39万亿元。


当产品逐渐完成转型,如何让习惯了保本型理财的客户接受岁市场变化带来的收益波动,成为所有理财经理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曾有多年一线经验,当前正担任所在行零售金融部私人银行中心主管的刘玉感受颇深,她提到一款曾是“爆款”的固收类产品——底层全部投向债券,“当债市处在牛市,收益差不多能达到5-6个点。风险不高,收益又不错,客户非常青睐。”刘玉介绍道。


“5个亿的额度瞬间被秒完。我们还特意去总行申请预留的额度,分给核心客户。”提到这款产品的火爆程度,刘玉记忆犹新。为了让客户顺利买到这款产品,在产品发售之前,产品经理就要做好所有准备。排查一切干扰因素,检查系统、检查网络。


然而,正是这款引发疯抢的产品,加重了客户的不理解。在债市转熊时,大部分债券价格极速下跌,产品的净值下跌严重,收益最低降至3%。由于与自己的预期收益相去甚远,陆续有客户将钱转走。


“在很多客户的认知里,买理财就是等到期拿最开始看到的那个收益。”刘玉提到。


净值化转型带来的阵痛,对于入行时间不满3年的孙吉来说更是深刻。


“客户不理解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认为所有产品都不再安全可靠,把资金转走或者放在活期什么也不买,白白折损本可以获取的收益。”孙吉提到。


不仅如此,客户中甚至有人因为收益不达预期投诉。在孙吉持有录音录像合规销售的情况下,依然要求由其补偿亏损的资金。


一面需要抗住来自客户的压力,一面则是银行实实在在的业绩考核。


据孙吉透露,其所在行十分看重客群考核,占比巨大。因此,客户流失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让其考核打折,收入锐减。


与此同时,由于许多指标与客户流失挂钩,原有资源也会相应减少,“环环相扣,一环没扣上其他就都跟不上了。排名若是越来越落后,会被逐级督导。这样免不了自尊心受挫,最后越做越差,很多同事因为受不了压力离职。”


二、“卖理财”的观念已过时


面对客户流失的难题,理财经理要如何克服?


“每天都得打电话求客户转资金进来或者稳定原有资产,战战兢兢。”提到净值化转型下客户的流失,孙吉坦言自己难以克服。


不断加强对客户的正确引导、进行投资者教育成为理财经理的唯一选择。


据刘玉介绍,除了通过公众号定期发布前沿资讯,每个季度其所在银行至少要开一次投资策略报告会,为客户进行心理按摩、分享投研策略。


在此期间刘玉意识到,部分没有选择离开并表示理解的客户具有一个特征——配置的产品不止一类,“比如一个客户配置的另一款产品收益特别好。因为当时债市和权益类市场有跷跷板效应,最后的综合收益可能超出他的预期。”


这似乎是理财经理的“终极奥义”:帮助客户实现综合收益的增长,比如合理地配置产品,并非简单销售产品完成业绩。


据刘玉介绍,为了帮助客户克服焦虑,会刻意发行具有持有期的产品,目的是提升客户投资的收益和体验,让客户接受完成净值化转型的产品,“以前我们预期收益型产品基本都是周三到期,现在已经不会有大量集中到期的现象。”刘玉提到。


对于投资者而言,旱涝保收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对于理财经理来说,过去观念中简单的“卖理财”亦已不再适用。


在实践中,孙吉亦在朝类似方向发展。当新增客户转入大笔资金,会根据需要配置不同类别、风险级别不同的产品。


“资产配置分数越高,我的奖金和奖状就越多,个人发展的机会也就越多。”孙吉提到近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这份快乐已经不只是收入变多带来的。考核上去了,当被所有同事、领导表扬,客户也夸我专业的时候是最开心的。”


三、广纳群英,业绩考核指标提升


当市场环境及客户的投资习惯都在变化,变化的不只是银行理财经理,还有银行的要求。


身处一线的孙吉提到,自疫情以来,来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越来越少,银行的考核却越来越严格。降薪压力之下,孙吉不得以加班来满足考核。


“我身处的银行一直在调整绩效考评,对于我这种工作经验在三年到四年的客户经理来说不会太友好,但也只能适应。”孙吉坦言。


据他介绍,工作已经占据其90%的时间,留给生活的只有10%。原本的双休日已经变为单休,“剩余一天时间不是在睡觉就是在去见客户的路上。”孙吉表示。


身居管理岗的刘玉看得更加清楚:“卷起来了”。


就考核制度来看,刘玉所在银行给出了多个考量维度。不仅包括销售量,还包括其为客户赚取的收益。此外,资产配置的能力,比如客户粘性,也是参考维度之一。


该行每个季度会对理财经理的实行百分制考核,优秀的人员往往可以拿到满分或者甚至封顶120分,产能比相对落后的人员可能只有50分到60分。


这反映到薪资待遇上会呈现出一定差别,分数高的会有超额收入,分数不理想的则会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折扣。


除了以上方面的差异化,根据业务能力的不同,刘玉所在行还会给予一定的资源激励,比如与基金经理共进午餐的机会。


而在招聘要求上,为了更好地维护客户,其所在团队在过去一年开放了准入范围。从以往只吸收同业人员到如今吸纳券商、私募或是其他非银机构的专业人士进入。


“这点上是做出了比较明显的调整,往年这个口子从未放开。”刘玉表示,“为了保证产能不下降,我们也有一定的压力,支行和我们反馈过人员不足,我们持续想吸纳人才进来。”


据某城商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向《财经》记者透露,对比上一年,2021年该分行理财经理人员数量同比增长约50%。


刘玉所在团队人员数亦由2021年初的33人增加至53人。“我们是效率优先,还在继续面试,希望来的人能直接上手。”


四、压力下无法停止的奔跑


孙吉所在银行正处于零售业务转型的关键时期,包括他在内的一线理财经理压力不小。“每天都在问自己,AUM(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规模达标了吗,基金、保险产品买够了吗,财富管理客户变多了吗?”


当前,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仍为商业银行的主流。《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余额为26.78万亿元,同比增长22.80%,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余额的92.34%。


在净值化转型下,理财公司正渐进式开展权益投资。在此之中,既是净值型产品,又能较大可能的提供相对稳定的收益的“固收+”策略理财产品成为过去一年的大热门。


然而,2022年开年以来,股市经历了大幅波动,“固收+”理财产品亦因市场深度回调被蒙上一层阴影,客户认购热情有所减退。


不过,在曾身处一线、被称为行内“明星理财经理”的刘玉看来,做好销售,不断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市场在变,监管在变,产品也在创新,面对客户需要成为一个顾问的角色,永远需要吸收最新鲜的东西才能保持专业性。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无法停止奔跑。


“目前监管环境在更加规范和完善,客户对于投资理念也在日趋成熟,对于我们这些做财富管理的机构来说,需要整合自身和伙伴的资源去服务客户,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长期相伴,拥抱价值投资。”提及对未来的展望,刘玉信心满满。


在过去一年,理财投资人数迅速增长。《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8130万个,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5.31%,其中个人投资者仍占绝对主力,数量占比高达99.23%。


这背后不仅反映出居民投资理念的改变,也留下了理财经理为之奔跑的汗水。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市场亦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根据《报告》,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约2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4.76万只,募集资金122.19万亿元,为投资者创造收益近 1万亿元。


回顾2021年,孙吉去过客户家门口蹲点,也在郊区工厂外留到半夜,还曾陌拜扫楼销售小指标产品。虽然当前仍旧处于压力之下,但孙吉的心情已由焦虑转换为坦然。


“今年要再多挖掘一些新的大客户,人均一个亿的这种,争取进步一百名!”孙吉最后说道。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孙吉、刘玉均为化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五月花(ID:Caijing-MayFlower),作者:严沁雯,编辑:袁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