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17 11:00

上海疫情何时能翻篇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作者:戴老板、储松竹,编辑:李墨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聊上海本轮疫情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一个大家平时眼熟但不怎么了解的东西:集装箱


集装箱是全球海运物流的“基本单元”。在疫情前,上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2019年的吞吐量是4330万箱。第二名是新加坡,吞吐量为3720万箱,上海比新加坡多600万箱。


在疫情肆虐全球后,全球海运价格飙升,欧美很多港口的工人纷纷罢工或者停摆,洛杉矶长滩港(Long Beach)门外排队卸货的货轮一度长达20公里,比基辅城外俄罗斯车队还要长好几倍。


不过,集装箱也是病毒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交通工具”,疫情后国内有很多港口的集装箱都检测出了阳性,尤其是冷链集装箱,各地都出台了专门针对集装箱物流的防控手册,如临大敌。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对新冠病毒严防死守的国家的第一大港口,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受疫情影响了吗?


答案是没有。不仅没有,上海港2021年全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增长到4702万箱,比2019年增长了8.6%。而一度采取“躺平”政策的新加坡2021年集装箱吞吐量为3747万箱,跟上海的差距从疫情前的600万箱,扩大到了1000万箱。



如果沿着蜿蜒的东海大桥驾车前往洋山港,会发现这里比疫情前还要繁忙,四期自动化码头穿梭如织,不断有新的塔吊投入运营。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工人们戴着的口罩,提醒我们大流行仍然没有结束。


上海在过去两年里经常被疫情的新闻和讨论捎带着出圈,但集装箱吞吐量的这项数据其实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在抗击疫情的拉锯战和阵地战中,上海仍然是一座正常运行的经济机器。


理解这一点,才能理解上海抗疫策略的真正背景。


上海不只是一座城市


很多人习惯称上海为“大上海”,其实在中国众多城市里,前面能冠以“大”字的并不多。


要能够在城市前面冠上大字,大约首先需要城市面积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要能够起到正面的辐射作用。大武汉、大广州都是这样的存在。


而“大上海”的称号已经叫响百年,上海不仅仅是长三角的带头大哥,同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总之,上海不止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区域的聚合点。


以老百姓看病为例,上海各大三甲医院的外地住院患者比例常年高达40%,大量江浙沪安徽江西的患者跨省来上海看病。根据卫健委的统计,全国异地就医最大的流向就是上海。


因此,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是:如果上海不搞精准防控,动辄“封城”,会造成什么影响?


以航空为例:2021年上海一共承接了14137架次国际和港澳台航班,占全国35.6%。而到了今年2月,上海承接国际航班占全国比重首次突破40%,达42.8%,几乎撑起半壁江山。


上海的产业大部分也都是辐射全国,陆家嘴的金融、嘉定的汽车、临港的制造、张江的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洋山港和外高桥的外贸……每天有无数人在大江南北和上海之间往来。


日常在全国做“空中飞人”的商务人士都能感受到上海的便利和友好。疫情期间别的城市或许可以偶尔关一关城门,但上海不行,作为全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一刻也不能停下流转的脚步。


不但不能停下脚步,上海还要继续扮演“发动机”的角色,集装箱吞吐量的逆势增长就是明证。2021年上海GDP实现4.3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这份答卷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


相比于GDP,财政收入可能更重要。2020年,上海净上缴中央5383亿元,仅次于广东的7300亿,考虑到上海只有2500万人(广东为1.26亿),上海对中央财政和转移支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无数跨国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一架架飞机在浦东机场起落维系着,在疫情中,这是巨大的压力。上海是责无旁贷,这里是中国开放的名片,疫情再凶猛,中国也需要迎接世界的窗口。


上海是一座城市,又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疫情之前如此,疫情之后也是如此。


上海疫情怎样“翻篇儿”?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上海抗疫策略背后的考量,但肯定所有人都会关心:上海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与国内的人员流通相比,上海更大的防疫压力来自于上海口岸承担了中国大部分境外入境航班的客流,大量境外输入的感染者在上海被安置,这其实也是这次疫情的起源点。



2021年全年虽然压力也很大,但境外输入数量整体保持稳定(每个月100左右),但进入到2022年1月和2月,输入的压力骤然提升。从上面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上海仍然坚持不采用“封城”“停摆”等措施。在3月15号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顾洪辉明确表示:上海没有“封城”,现在也不必“封城”。


如何在不“封城”的背景下应对疫情呢?上海采取了一种措施: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


比如发现某一个网格有风险,就对这个区域进行全面筛查,把人员流动降下来。如果发现阳性,就暂时封闭管理,把风险管控住,这样一个一个网格进行覆盖,最终实现全面清零。


这种方式虽然不是“封城”,但也会让不少上海人民的生活按下暂停键。所幸的是,上海这两年坚定地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又是众多消费互联网企业的大本营,资源丰富。


总部在上海的盒马和叮咚买菜迅速出动,这两年持续布局上海的美团也积极参与,还安排武汉地区员工自愿驰援上海。上海的营商环境向来透明公平,政府和企业配合起来已是轻车熟路。


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上海一定可以赢得这一轮抗疫的胜利。时间在上海这边,信心也在上海这边。


面包和鲜花都会有的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也被隔离了,全程观察了一遍被隔离的各种细节。


隔离通知是晚上下来的,当天居委会办公室的灯亮到了凌晨三点,小区大门口还在不断地运被子进来,大约是给工作人员睡的,整个小区外面都被铁丝网围了起来,战疫的氛围直接拉满。


到了白天,小区里倒是一片井井有条的景象。笔者楼栋里有一个和蔼的阿姨,是小区广场舞的主力,这几天常看她手里攒着一份名单,给小姐妹们分发任务,身姿轻盈,忙个不停。


大清早就有工作人员来通知做核酸,小区按楼栋分时间段去监测。到监测点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人了,大爷大妈们并没有半点紧张,都在拉家常,反倒是防疫人员比较焦虑的,手把手地教大家怎么弄手机,很多老人不太会弄,都靠他们了。


小区里一下子多了很多遛弯的中年夫妻,下午看见一老哥对着他老婆在玉兰花面前拍了十多分钟;也有不少在楼下抽烟的大爷,笔者要了一根,大爷一边递烟一边说:毛毛雨啦,一会就过去了。


站在被封的门口抽烟的大爷们


在长达两年多的疫情中,上海人民一起经历了无数的风波,有2020年初封停时的紧张,有张文宏遭遇争议时的气愤,有最小中风险奶茶店成为热搜时的莞尔……这一切都成了上海市民的共同记忆。


上海人民已经根深蒂固地相信只要配合防疫,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是啊,疫情虽然来势汹汹,但这座城市还有无数人处于“手停口停”的阶段,大家毕竟还需要面包来过日子,无限扩大化的防疫政策,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


在凶猛的疫情面前,上海肯定有没做好的地方,但只要好好生活的心气没丢,一切都问题不大。前两天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在结束48小时封闭管理后,给接触封禁的七百多位市民每人送了一束郁金香。


鲜花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就像张文宏医生讲的:现在只是倒春寒。


每个城市都不是一座孤岛


这轮疫情期间,坊间舆论有不少对上海的嘲讽,这其实duck不必。


其实在疫情最肆虐的时候,上海都很少拒绝其他城市的人,甚至有很多在外出差的人因为自家城市被封回不了家,就调头来上海短住。上海的开放和温度为这座城市赢得了一波又一波的好感。


尽管这次疫情上海的确有疏漏,但我相信上海这次仍然能在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体系里交出令全国满意的答卷,而且很多批评并非恶意,而是来自于更高的期望——对“排头兵”和“学霸”的期望。


没有一座城市会成为一座孤岛。在这个“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远大时节,我们左手还挽着暮春,右手已经触到了初夏,这的确可能是我们面对疫情的最后一战了,至少我衷心希望它是。


终有一天,我们会重新毫无拘束地走在街头巷尾,感受城市的活力和美好。希望这一天不要太晚到来,如果就在今年,那就再好不过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远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作者:戴老板、储松竹,编辑:李墨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