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3-30 10:42
网暴者:线上的混蛋和线下的混蛋是同一类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ID:liweitan2014),作者:Arthur C. Brooks,翻译:苦山,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原文标题:《你被网暴过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做自媒体这些年,我经常会遇到一些用户的言语辱骂和骚扰,早就习以为常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辱骂不会对我造成什么困扰,置之不理就是了。但,有时候的确也会影响心情:一个你素未谋面的匿名者忽然张口骂你,换谁估计都需要调整一下心态。


除了这种无缘无故的恶意辱骂,还有很多人是由于观点不同而起的争论——说争论是好听的,其实就是借机宣泄不满情绪,已经完全脱离了就事论事的主题。我倒是真的希望和对方坐下来好好讨论讨论,但这也极有可能是一种错位的想象:在这个反智盛行的时代,有些人是不会认真理解“讨论”本身的。


——利维坦


我的朋友彼得·阿提亚(Peter Attia)是一位健康和长寿专家,以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业,但他如今正在幻想发明一件东西来改善他自己的生活:他想要一台机器,每当他开始与网络喷子交流时,就用100伏特的电流电击他。


“每次我遭到不公平的指责,回应网络喷子时,情况总是越来越糟,因为随之聚集而来的网民里会有更多的喷子,”他告诉我,“但我似乎从来也记不住教训。”


阿提亚并不是唯一一个被网络喷子困扰的人。如果你使用互联网,那么你有50%的概率会遭遇恶劣对待。一份2021年的皮尤研究报告(Pew Research)发现,41%的美国成年人亲身经历过某种形式的网络骚扰。55%的人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在遭受过网络暴力的人群中,75%的人说他们最近一次被网暴的经历发生在社交媒体上。我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自愿互动的领域(可能只有在交通高峰期开车的时候),会让置身其中的人如此频繁地受到人身攻击。


但是,在面对网络喷子或是高速公路上向我们竖中指的人时,我们并非全然无助。事实上,他们大多是同一类人:有人格障碍的欺凌者。而你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来应对这两群人,从而保护自己的快乐人生。


许多互联网用户错误地认为网络攻击者遵循传统的行为规则,甚至是无意识地做出了这个判断。人们试图和喷子讲道理,或是尝试诉诸他们的善良本性。你可能会用类似的方式回应一个无意中侮辱了你的朋友,或是一位在某些重要的事情上与你意见相左的家庭成员。


但是网络喷子和你所爱之人不一样,研究表明这些策略是无效的,因为他们误解了喷子的真正动机:通常是为了吸引注意力、实施控制和操纵他人。


许多参与网络骚扰的人在我们大多数人眼中并非适应力良好的人群。2019年,学者们在期刊《人格与个体差异》(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上发表文章,他们调查了26项关于网络“钓鱼”(trolling)、网络欺凌和相关反社会在线行为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行为和精神变态、马基雅维利主义、虐待狂和自恋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程度依次降低。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陌生人当面攻击你,你会认为此人精神不健全的话,对于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攻击你的陌生人,你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然而,尽管线上混蛋和线下混蛋往往是同一类人,线上的混蛋似乎比线下生活中要多得多。怪异、敌对的行为似乎在网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常见。根据《美国政治科学评论》(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的一项近期研究,美国人认为线上政治讨论的负面程度比线下讨论高出50%。原因在于,一旦施暴者进入了某个网络空间,他们就倾向于占领它。


喷子喜欢钓鱼、抬杠、乱喷,但大多数人并不喜欢被如此对待。因此,喷子们被推特等互联网社区吸引,在这些论坛上,他们可以得到获得有毒的乐趣且不必太担心遭到围殴,而有道德的人则会离开——这些都会让喷子与正常人的比例逐渐变得越来越悬殊。如果你觉得你和社交媒体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糟糕了,以上也许可以解释个中缘由。


攻击我们的是怪人,而互联网是怪人的天堂。但出于某些原因,我们经常难以理解这一点。相反,我们会把这些攻击当真、将它们私人化。一位学者提出,这种将网络辱骂内化的倾向源于一种被称为唯我论内射(solipsistic introjection)的现象:阅读书面的交流时会仿佛在我们自己的脑中听到声音一般。因此,喷子的侮辱实际体验起来会像是某种形式的自我批评,而自我批评是很难忽视的。


即使你想和这座“互联网垃圾场”怒而道别,你所处的环境可能会让这件事的代价变得太高。如今退出社交媒体就像20年前弃用电话一样。而且,也许你就是不想被那些恶棍赶出社交媒体,就像你不愿意因为那些蛮横恶霸把操场视为他们的专有财产,就平静地被赶出场地一样。


如果你需要或者想要参与在线社区的互动,但是讨厌被网暴,这里有三条策略可供考虑。


1. 不接受


在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多半不止一次被建议过,要无视嘲弄和侮辱。这条策略在一定层面上只是常识而已。早在1997年(基本算是互联网的石器时代),一本为Unix系统管理员编写的手册就提供了应对网络喷子的方法:“你是个成年人——你想必可以想出某种方法来对付这事,比如无视这个人。”


这是佛教徒处理恶骂的一种策略。在《相应部·婆罗门相应·恶骂经》(Akkosa Sutta)中,佛陀教导说:“凡是回骂恶骂者的人……叫作与恶骂者一同吃饭、彼此作伴。”你不必主动拒绝互联网上的谩骂,你可以单纯地不接受它。当你被嘲弄时,就对自己说,我选择不接受这些话。


我不会谎称这是件很容易的事;你可以自行决定这个策略对你是否可行。在碰到威胁或仇恨言论的情况下,你或许能通过拉黑喷子和投诉恶性言论来实现更具体的“不接受”。(不幸的是,鉴于社交媒体公司在执行自身规范方面的不良记录,这种补救措施充其量也只能算差强人意。)


2. 不回应


不接受侮辱意味着你不能以任何方式回应它(也许只除了拉黑和投诉攻击者)。根据英国非政府组织反数字仇恨中心(Center for Countering Digital Hate)的说法,无视网络喷子对于阻止网络暴力而言至关重要。这是说得通的,因为有证据表明,喷子总在寻求关注,包括负面的关注。不回应意味着不给他们所求的回报。


在网上或现实生活中对恶霸给出反应——记住,他们通常是同一类人——恰恰证明了他们值得你为之花费时间和注意力。这给了他们一种扭曲的地位。健全的人因为值得赞赏的行为而获得地位,然而对“操场恶霸”们的研究发现,他们通过挑衅、侵犯行为展示支配的能力,以此来寻求地位。不要喂食这怪物,无论是面对面还是在网上。只要情况允许,就用震耳欲聋的沉默来对付挑衅者。


3. 不匿名


互联网提供了(至少)一件重要的工具,使得欺凌者的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匿名。研究和常识都证实了这一点:允许用户隐藏自己的身份助长了网络暴力。我有一位教授同事,他抱持的许多观点都游离于学术界正统政治观点之外。他有一个特别强有力的方法来对付喷子:他会一年一度地花上几个小时来审核自己的粉丝,并拉黑其中所有不使用真实姓名的人。


考虑到社交媒体用户可以十分轻松地伪造自己的身份并创建新的账号,这并不是一项完美的技巧。但我的朋友发誓说,这极大地改善了他在网上的对话环境,因为他的大多数沟通对象——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以本人的真实面貌进行互动。假如你选择了这条路线,请保持道德一致,不要双标,自己也不能匿名。你还可以更进一步,退出那些设计成匿名的交流平台。


如果你本人不仅仅是一个受害者,同时也是一个恶霸或者喷子呢?你多半没在因为孩子们的奶粉钱而家暴他们(希望如此),但假如你发现自己忍不住在网上做出攻击性的行为,那么你个性中这一“赛博世界黑暗面”便值得注意了。


你可以通过寻找一些线索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喷子。对网络恶霸的研究发现,他们在网上展示本性时要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轻松。问问你自己:你也有同样的感觉吗?还有一点要考虑的是,你是否喜欢无缘无故地侮辱他人,眼看着他们受伤或生气?你在表达观点时是否享受匿名的安全性?“网暴”和拼命“取消”他人是否给你带来了满足感或目的感?


如果在这样内省一番过后,你承认自己真有点像喷子了,或是你自愿成为了参与网络霸凌的文化或团体的一部分,请记住身处这种交流的另一头是什么感受。问问你自己,你是否希望自己所爱的人知道你在网上做了什么。


然后采取行动吧:完全拒绝匿名。公开宣布你永远不会做个喷子、网暴别人,并要求别人让你对这话负责。如果做个喷子实在是太过诱人,那就制定一个计划,完全退出网络,然后拔掉你的赛博自我上的网线插头。


原文/www.theatlantic.com/family/archive/2022/03/how-to-manage-cyberbullying-internet-trolls/62708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利维坦 (ID:liweitan2014),作者:Arthur C. Brooks,翻译:苦山,校对:兔子的凌波微步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