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作者:Tianxi,原文标题:《本来想去山西拍古建筑,结果却拍了……厕所 | 影像》,头图来自:Tianxi
我第一次去临汾是2016年夏天,想去山西拍古建筑。我从太原出发向南走,经过平遥,然后就到了临汾。去临汾是为了去广胜寺的飞虹塔,那是一座建于明代造型奇特的琉璃塔。
到了临汾,同行的朋友突然提起,也许应该去看看临汾的公厕。他说他在北京画室的两个师兄是临汾人。大家都在一个画室,天南海北聊起家乡时,总会说说自己家乡有什么厉害的东西,这两个临汾人就很没来由地说,临汾的厕所是一绝,但似乎也从来没有讲过为什么。这确实很令人好奇。
临汾的城区并不大,也比较简单,以鼓楼为中心,街道向四个方向展开。从鼓楼徒步走到城区边缘,最多不过半个小时。在这个半径大约2.5公里的范围内,2016年时已经修建了超过80个公共厕所——如果仅仅是普通的公厕,我应该不会大费周章在那里乱逛了十几天来拍摄它们。
这些厕所都是足以让人多看它们两眼的那种,甚至会让人停下来,给这些大多数时候被忽略的建筑拍些照片。临汾公厕的存在感实在太强了。几乎每个厕所都有单独的设计,有模仿古代亭台楼阁的,有模仿长城烽火台的,也有模仿卡通形象的,或是模仿当代一些著名建筑,譬如水立方和鸟巢。甚至还有一间的造型是金元宝。在临汾街头,你很难不被这些夸张的造型吸引。这些设计看起来笨拙,不过笨拙有时也是一种真实。
有一间公厕的大门上方安装了LED显示屏,时而播放一些广告,据我观察大多数时间都在循环播放着“失信人员名单“,并将这些人的身份证号以及证件照片展示出来。
每一间公厕都配备了供维护人员栖身的工作间,以便随时保持这些公厕的卫生。人们已经习惯在各种厕所附近的花坛或是广场上闲逛、休息或是打牌下棋,看起来怡然自得。傍晚,在那些附带广场或空地的厕所前,聚集着跳广场舞的人。
据说山西以前有很多古旱厕,简陋且不卫生,有些古旱厕简陋到只用土墙或者薄木板隔开男女厕,但共用同一个厕坑,厕坑上搭了几条木板,以便人们落脚。2000年之后,这些旱厕就被陆续拆除了,改建成现代厕所。临汾本地人说,这些新的公厕很多都是在原来旱厕的位置上修建起来的。
2017年12月,我和几个朋友再次来到临汾。恰好下了一场雪。我们请了一个出租车司机当向导,以便快速地找到所有的厕所。
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看起来规模巨大的公厕。这个公厕有三层,一层是男厕,二层是女厕。到了第三层才知道是当地的公厕文化馆。
接待我们的馆员介绍了文化馆里的一些陈列,多是一些临汾市厕所修建的历史以及在国内外获得的人居环境奖项。展馆中央的椭圆大桌上摆着一些书。我看到一本书叫《大国厕》。当时我正茫然地观察着公厕文化馆里的各种陈列,随手拿起那本书,摘掉腰封。(那个腰封让我有些分心,我只是真的很讨厌腰封,曾经有个编辑跟我说,为了营销和传播,你最好给书加上腰封。)然后我发现腰封下面还有个字——梦,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是《大国厕梦》。
被腰封盖住的还有几行小字,写着:“我们将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以后,我想,我们会在世界几个最大城市的街道上,用黄金修建一些公共厕所。这样使用黄金,对于当今几代人来说是最公正而富有教益的……”,破折号,列宁。
列宁。说实话,在临汾一间厕所的三楼突然看到这个名字,是有点穿越感的。但我马上联想到了莫瑞吉奥·卡特兰,就是那个后来把香蕉用胶带粘在墙上,卖出天价而名声大噪的意大利艺术家。2016年他做了一个纯金马桶安装在布伦海姆宫,并接上水管允许参观者使用,作品被命名为《美国》。三年之后这个价值500万美元的马桶被偷了。这确实是公正,也确实是富有教益。
2022年,我再次来到临汾。大概是由于疫情,这里看起来比往常冷清。我们依然是住在车站附近的那间酒店。酒店房间窗户外面是一所小学,2017年时还是土操场。现在已经铺上了塑胶。酒店楼下的路口,以前有个面馆很不错,但现在那个面馆已经没了,原来的铺面一分为二,取而代之的是一间便利店和一家甜品店。鼓楼大街修缮一新,这让那些街边的厕所看起来不再像之前那么显眼。而像我这样总是在街上寻找各种稀奇古怪的厕所,难免会产生一种幻觉,看什么都像是厕所。
我记得有一次我指着一座远处看起来有点复古的建筑问朋友,那是个厕所吗?她说那是鼓楼。
后来我们又去了一趟广胜寺,然而那里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景区。飞虹塔在山上,远远的你就能看到它。几乎你能够看清楚塔的地方都被围起来划入了景区,买票才能进,才能看。因此我们只好在景区的停车场停车,再额外花钱买票坐中巴上山。
看过飞虹塔,我们一直走到了寺庙的最深处。在尽头那间大殿的后墙拐角,放着一尊迷你的财神像。
附上从《宿青平楹联集》摘录的公厕楹联(2009 ~2012年)。这些楹联都挂在公厕门口,作者是临汾公厕项目的主导者宿青平,他也是《大国厕梦》的作者。
苏丽珍、程宁、陈俊锦、杨一帆、贺重玥亦对本文有所贡献,特此感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孤独图书馆(ID:aranya_library),作者:Tianxi(一个以摄影为媒介的艺术工作者。作品聚焦于日常生活中富含隐喻的小型景观,或是探索边缘与小众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