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06 16:14

从两可之间的灵魂,思考冥币文化的再“出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妙哇种子,头图来自:IC photo



文化是概念性和想象性的混杂体,在分类环境下,总有超越了本土差异的共通情感和生命体验


“下面的金融系统原来也是我们在管。”


“哈迪斯和阎王展开交涉。”


清明节前夕,许多网友借着B站一则“冥币文化出海”的视频,开起了“地狱”版玩笑。



(一些“地狱”版评论)


为紧跟节日,在国内博主和部分新闻媒体的解读下,冥币文化、阴间文化纷纷“出海”,一度登上了B站热搜。“中国冥币畅销海外”的新闻被加工和收编,描摹为文化输出的流量密码。


而在这场航海之旅中,公众是如何理解冥币文化对外输出现象的?这种文化的“出海”,是否只是在脑海里想象的“出海”?以冥币为代表的祭祖文化又为何能超越语境的限制,得到西方的认可?


被制造的“出海”,谁升起了文化的桅帆?


许多文化的走红都是“薛定谔式”,冥币纸钱也是如此。这股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如今在海外盛行,最早可以追溯至海外华侨对风俗的保留。


外国网友将这种特别的祭祀方式放到网络上传播,许多油管博主分享教学如何花式烧冥币,甚至还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从小圈层的传播到海外市场的供销,除了冥币,纸扎也有了需求。2019年,法国人在埃菲尔塔附近的博物馆还举办了《极乐天堂》艺术展,专门展出纸扎模型。


(《极乐天堂》展品)


“中国人的死亡是浪漫的”,国内媒体将冥币纸扎的流行塑造成“爆火”的文化输出,这样的新闻每年都能引起一波关注,今年清明节前夕,“冥币文化出海”的新闻词条再度登上了B站热搜榜。


(B站热搜榜第一的“中国冥币文化出海”)


但是,冥币在海外真的年年都爆火吗?


追溯最早发布相关话题的新闻和视频,早在2019年,冥币就已经在新闻和短视频中“出海”,并且在这片海里遨游了三年。


今年某些媒体为了符合清明假期的话题,又把冥币的话题拿出来“炒冷饭”,没有经过更详尽的背调和溯源,冥币“出海”年年爆火。


(年年被当作新闻的纸钱文化)


有网友在谷歌趋势上搜索Ancestor money等关键词,查看YouTube相关视频和亚马逊销量,发现冥币的相关话题在近三年热度上基本持平,并没有年年爆发。


“出海”之旅被媒体制造,媒体重复利用“出海”的噱头,将被打破的禁忌描摹为中国文化输出的流量密码。网友们透过媒介的放大镜看到了一个现象的“火”,沉浸在媒体制造的文化烟幕里。


国内移风易俗,国外“开倒车”?


站在文化输出的角度上,相对于国人传统来说,冥币的海外传播是在注重来世解脱和宗教信仰的西方环境下进行。因此,也有网友讨论道:“国内在倡导解除封建迷信,国外开始拾起糟粕”。


一边希望中国文化对外输出,一边为“糟粕”文化的传播批判,“讨论烧纸是不是中国人的陋习”和“赞扬祭祖文化的对外输出”似乎变成了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一些相关评论)


这些争议,首先是对纸钱文化的再一次质疑。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而不可为也。《礼记》清晰地表明,非实体存在处于一个与活人不一样的感知秩序中,因此他们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以“孝”之名满足逝者之需,赋予祭祀文化之魂,阴阳的分离在一张张纸钱的燃烧下,逆流了阴阳的意识隔断,用以支撑一个更大生命整体持续不断、保持活力地运转。


烧钱习俗建立在对家庭关系的神话之上,却很容易扩展到包括各种神灵在内,从最崇高的佛祖、本土和道教的仙人,到被打入下界和被剥夺特权的恶魔。在极端层面上,是封建迷信,扰乱社会秩序和无端消耗财富。


社会虽无法完全赞同习俗的正确,也无法否定历史的存在和传统的沿袭。被定义的“陋”逐渐在时代发展中消弭,在生产力不断发展之下有了新的展演,从传统的纸钱冥币,发展到纸扎的别墅、豪车轿车,到赛博朋克的网络祭扫和“天地转钱宝”收款码。


当极端层面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被消解时,冥币的“出海”依然无法从二元对立声音中解脱,烟尘灰烬的实质和所指隐藏了什么?


习俗已经成了一种仪式,形成一套规则,逐渐转化为完美表达。生者将这些仿制品转送到不可见的阴间,从符号价值转换为精神价值,通过焚烧实现了使用价值,从一个领域到另外一个领域,纸钱被改变了自身的性质。


这种完美的表达将对逝者的情感和自我的欲望交织起来,投射在纸钱冥币中。不同于西方,在信仰下进行的仪式,烧纸钱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中固有的神秘化,是大众参与到统治他们“君权神授”神秘过程的一种方式。


因而,非是对科学和鬼神之说的辩驳,而是从封建到现代社会,对纸钱为代表的一些符号的逻辑基底的讨论。


在纸钱文化的评判之皮下,存在封建和现代文明的分隔。


文化的“不同”,人类的“共同”


在冥币“陋习”和“出海”的讨论之下,除了对纸钱文化的再思考,还有对文化共通的忽略。


“阎王这辈子没想到还能收到外汇”“耶稣:坏了,流水无了”。自由开放的叙事和大众戏谑心态叙述了一个阎王发动贸易逆差,哈迪斯展开交涉,希腊正在破产的后现代神话。


信仰的区隔在冥币“出海”现象中从未被提起,仅是在冥币的物质好坏层面有一些讨论。纸钱文化就这样被西方欣然接受甚至“高歌猛进”,连肯尼迪都被印在了翻版纸钱上。


很长一段时间里,有关东西方信仰的争执不断,在对比和矮化中,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之处也被忽略。


以祭祀为例,东方以孝为底,祭拜祖先;西方崇拜神明和上帝,这种相似性体现在烧纸钱上,于是冥币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


但媒体忽略了这种共同之处,将冥币塑造为“野蛮生长的亚文化”,是一个跨越国家与民族的新鲜例子。


东西方对立语境的历史,带来以国境线划分,用国家单位思考问题的逻辑。


虽然互联网打通了时空的限制,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下,对立容易带来错位。但某些媒体的渲染和叙事依然强调了文化的主导权。东西方的对立转换成了现代的“看”和“被看”,冥币被调侃成文化霸权的一种方式。


(相关评论)


在“看”与“被看”的平衡之间,或许应该学会做一只飞翔在草原上空的鹰,既要看到大地的全景,也要盯紧在地上奔跑的兔子。


本质上来说,只有站在人之本位上才能看到大地的全景。


国外国内、东西方、文化输出输入……一切二元的话语都在火光之中消逝,回到灵肉的本体。在分离与非物质化的早期阶段,这些多用途的纸钱只是用来捎给普通的、处于两可之间的灵魂。


并不是因为宗教信仰的存在,西方对烧纸钱等祭祀文化能毫无门槛地接受,而是源于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和朴素的想象。与其说是为了纪念逝者,更不如说是为了生者慰藉,这是一种生者对已故者的寄托,一种纯粹和虔诚的价值表达。


人类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情感才变得与众不同,以所谓的“科学思想”和“唯物主义”去否定这些精神的存在,其实是更不科学和唯物的。


伴随着浓烟弥漫、灰烬层层,冥币的“出海”告诉世人,经历和了解世界的方式不是只有科学。纸钱在传授关于价值的学问,将世俗的存在转换为真正的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是人类本质中“仁”的一面。


在否认神灵存在和否认仪式有效性之间,肯定习惯的力量和义务感之间,风俗的实质经由不同文化的物质精神和意识形态检验,转化为后现代的神话再造。


网友们调侃声中,文化的“不同”和人类的“同”同时显现,回归到纸钱技艺的原初本真上,承载了诸多元素和信息。


国界线是有形的边界,但文化或许是概念性和想象性的混杂体,我们也能从冥币文化“出海”的现象中,感受分类环境下,超越了本土差异的共通情感和人类最基本的生命体验。


参考资料:

[美]柏桦《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

物道《我们忌讳的纸扎,却被法国人拿到博物馆办展览:中国人的死亡是浪漫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妙哇种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