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21 15:51
浙江眼镜城的三十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五月May(ID:mayclub2015),作者:许龚燕,摄影:YP 胡某某,设计:西瓜,编辑:胡某某,采编同行:若禺 苦瓜,原文标题:《杜桥眼镜城的三十年》,头图来自:作者供图


饭点到了,位于杜桥镇府前街283号的浙江眼镜城一如往常飘出饭菜香,南北相连的通道,成了移动餐厅。热气腾腾的塑料饭盒,将人们勾连在一张张矮桌上。来这里吃饭的,大多是周围店家,他们的店面以通道为轴,向左右两旁延伸出去。







在这个1993年建成的老市场里,入口处是一排荣誉奖状,放眼望去,各色门头依偎,旋转架与玻璃柜铺满琳琅的眼镜,拥挤中又见紧密的秩序。




陈旧的内饰,泛黄的指示牌与柱子上到处张贴的招工启事无不昭示着它衰老的年岁,而内里升腾的烟火气却依旧编织着近三十载的平凡日常。




在这里,店铺门口摆放着躺椅,木凳,自行车,快递与锅碗瓢盆混杂,到处是生活的痕迹。




顾客渐少的当下,店家们或者埋头手机,或者三两集聚,讲些白搭,每日准时到达的快餐摊炒热了内里的氛围,吆喝声,交谈声伴着食物的香气,将守在摊点与门店里的他们团聚起来。


三十年了,我们就好像邻居,像亲戚一样



郑达富带着红袖套坐在市场门口,容易被外来者误认为是眼镜城的门卫或保安。实际上,他是这里的元老。


自1993年市场开业以来,他就被派到眼镜城管理办公室工作:“我之前是文化站的,当时市场开业,需要人写材料、通告,我就过来了。”他自己不喜欢调来调去的,从二十几岁来到眼镜城,就没再离开过。240个店铺,288个摊位,都是他一路看着走过来的。



郑达富还记得刚开业时的辉煌景象。


杜桥眼镜城是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来自江苏、福建、广西,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的商贩络绎不绝,甚至还有俄罗斯、迪拜的商贩远道而来,日进场量平均达三万多人次。



“以前,我们还在阿联酋办了一个市场,对外推广杜桥眼镜。”2002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中国眼镜中心成立,杜桥眼镜出口到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只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发展变化,传统市场已难再维持往日的繁华。“开业到现在,一直留在这的不多了。留下来的人都老了,做生意的冲劲和年轻人不一样,变保守了。”


哪里有眼镜,哪里就有杜桥人


为什么浙江眼镜城会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而不在杭州、金华等大城市。



郑达富明白其中缘由:“过去,在街上,在农村挎包的都是我们杜桥人,我们到温州拿眼镜,再到外面去推销,等在外打拼的人回来,市场也就慢慢形成了。”



曾有记者回忆自己的见闻,八九十年代,在边境黑河、绥汾河、满洲里,总有成群的小贩追着推销眼镜,在新疆戈壁滩的路边小店停车,前胸后背挂满眼镜的小贩便会迎上来,而他们,全都是杜桥人。


早在60年代,伴随着杜桥沿海公社山项公社的成立,已有杜桥村民外出贩销眼镜,70年代,大汾公社开办光学玻璃厂,开始生产玻璃眼镜,眼镜批发生意在杜桥崭露头角。



杜桥本身便是台州湾北部商贸集散地,商品交易繁盛。1981年,庙前街开设眼镜销售一条街,眼镜市场初步形成,随着市场发展,店铺向南延伸,街内开店,街外摆摊,马路市场开始出现。


1986年,杜桥小商品眼镜市场开业。



九十年代,杜桥眼镜城建立。随后更名为浙江眼镜城,与江苏丹阳、福建福州、湖南浣春成为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



万宝龙配镜位于眼镜城外围,一般来说,市场内部主要做批发,外围的店铺才能验光配镜。老板王老卓寸头浓眉,一身立领黑夹克,看起来武气十足。他是眼镜城里最早的一批商户。



八十年代,万宝龙配镜便是庙前街的十几家眼镜店之一:“当时卖的都是温州眼镜,那时候温州大桥还没造好,我们的货全部是靠摆渡过来的。”



王老卓的师傅是杜桥最早一批卖眼镜的人,肩挑袋扛,行走在大街小巷里。“那时候卖眼镜的,首先是手艺匠,再是销售员。镜片要先拿老虎钳割出大概形状,再用锉刀磨。没有验光,量不出度数,只能借助图案的比例来确定度数,完全凭经验。今天做,明天卖,卖光了就再回来做。”



1993年12月,万宝龙配镜店搬到现在的浙江眼镜城,王老卓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市场每天人山人海,叽叽喳喳,各地的批发商或者品牌商都要来到这里进货。那时,哪个地方流行某种款式,只要出现,拍份电报,几天便有应市的品种和新款式出现。



“我的店以前做专做批发,现在做零售、代理的多,厂家直销的也有。销售端这边款式更新换代很快,过几个月或者一段时间就会变。”


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王老卓也不得不面临店铺转型的问题:“我做这个行业也有40年,开眼镜店是有门槛的,不了解就做不起来。现在线下的店不好做,更多的是电商或者线上线下联动。”


眼镜店的儿女们


“现在也有年轻人继承店面的,但是眼镜店不像服装店,可以即买即走,加上设备前期投入,后续更新,库存成本,最后到口袋里也没有多少,不怎么好做。”



王老卓的孩子们并没有继承父业的打算,“开店是比较辛苦的,我两个小孩都找了好的单位上班安稳,挺好的。”



主营墨镜销售的陈兴官是家庭作坊,在市场里守着一家夫妻店,儿子在阿里巴巴做电商,批发与零售兼备。“现在工厂交易都在网上进行,包括跨境也有,主要是东南亚那边。网上很方便,可以退换,不像实体店,有赖账风险。”



“记忆里8、9岁的时候,我住在眼镜城边上,看着眼镜城建起来,扶手电梯很新奇,坐电梯上上下下很开心,这就是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妞妞姐是跟着眼镜城一起长大的一代,她的父亲和几个朋友们一起开了一家镜片厂,母亲则在市场里租了一爿店面。



刚开始时,工厂的营利空间还比较大,但后来厂子越开越多,赚的钱也就少了。



“我妈妈之前让我去厂里,但我无法经营这个企业,我不喜欢那个东西,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做。”


谈起杜桥眼镜,妞妞姐难掩失望,“做来做去都是做低端,为什么没有人往里面细钻呢?像我爸妈那一辈的人,他们可能就是想守住企业,不去向外探索,也没有接纳新的东西。”



的确,很长一段时间里,杜桥眼镜都曾是“劣质眼镜”的代名词,也正是凭借着低廉的价格,杜桥眼镜很快便攻占了中低端眼镜市场,直到现在,我们仍然能够在市场里看到前来进货的巴基斯坦人,他们骑着电瓶车,操一口流利的中文,将低廉的眼镜收入囊中。



失望过后,妞妞姐又恢复了她的明朗:“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讲,也不能说不好,市场有高端,也有大众,做好了其实是一样的。”也许杜桥眼镜的发展,仍在探索前进的路上。


一半坚持,一半探索


“瑞安马峙人的店,临海杜桥人的肩。”


早年间,杜桥人以补鞋、换糖、修器械为名,偷偷地从宁波、温州等地购回原材料,简单加工组装后,放在拉包袋里偷运到杭嘉湖、苏北等一带地方农村叫卖,走南闯北到全国各地“打游击”卖眼镜。


到如今台州全市已有近1900家眼镜产业企业,产值约90亿元,仅当地从业人员就近10万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已然在蓬勃生长。



“杜桥的眼镜产业以太阳镜为主,太阳镜里中低档基本上全球30%-50%都在杜桥生产,义乌市场的眼镜也都来自杜桥。我们这里的生产厂家,一千家没有,八百家总归是有的。”


在台州市大光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伯盖看来,台州眼镜业具有产业配套力强、产业工人丰富、产品开发力强等优点。


盈昌眼镜便是在杜桥孕育而生的代表企业,最初,它同当地许多企业一样,只是为国内外品牌的制造与生产提供服务。


但在经过了20多年的转型发展之后,如今的盈昌已从当年的小型代工厂发展成为建筑面积120000平方米,拥有2200余员工的眼镜品牌制造企业。



在光洁亮丽的眼镜门店里,“XX,无处不风格”的广告语似乎呼应着早先“哪里有眼镜,哪里就有杜桥人”的历史。在新的时代和背景中,杜桥眼镜城又将会呈现何种光亮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五月May(ID:mayclub2015),作者:许龚燕,摄影:YP 胡某某,设计:西瓜,编辑:胡某某,采编同行:若禺 苦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