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1-07 12:06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读《互联网进化论》
导读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

两个月前,我离开了曾经工作过20多年的跨国企业圈子,吸引我换“界”的正是互联网经济带来一片新空间:社会化商务(Social business)。
当今世界,或多或少被互联网改变了命运的人应该十有八九,互联网已经有了很高的渗透率。斗胆向前预测十年,所有的企业都会变成“社会化企业”,我的判断依据是人类正在快速进入信息社会。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和机器这对矛盾,他们互依互存, 互爱互博。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发明和使用工具,北京猿人使用的骨针,古埃及人发明的轮子,古人使用的杠杆,虽然都是简单机械,却也是人类文明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些机械,人类自身的生产力无法维持人类繁衍。人创造了机器,人离不开机器。

人和机器的关系从18世纪中晚期工业革命开始变得复杂了。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提升了机器的地位,异化了劳动者,人和机产生了对抗,工人开始破坏机器的运动,科幻作品中也常常出现机器试图控制人类的阴谋,人机大战拉开序幕。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至今的一百多年里,人类对机器的认识也左右着企业管理哲学的摇摆,从20世纪初对福特T型车模式的盲目崇拜,到80年代人本管理的回归,人和机器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可以说,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与机器的关系史。

18末世纪和20初世纪两次工业革命都是以新技术出现为起点的,百年后的今天,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在我们身边发生着。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就是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互联网,人类将从此进入信息社会。在走入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之前前我们有理由问,互联网带来的这次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怎样续写人机关系史,是走向和谐还是走向对抗?信息社会中人会更幸福吗?信息社会的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有什么特点?

首先,我们必须记住。用工业经济的理论和商业模式无法解释信息经济的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必须创新,用前瞻的信息社会的视角和经济理论分析当前的新生事物。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都是围绕物质财富的生产而架构的,即主要是满足人类的物质文明需求。 信息只是是物质生产的附属品,本身价值不高,社会的价值中枢偏向物理产品的生产。

很快会有一天,当劳动生产率将提高到只用社会总劳动力5-10%的产业工人就可以满足人类工业物质生产的时候,社会就会转型,进入新的社会形态,信息社会。就像当年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把农业社会中占劳动力总数80%的农民从种田解放出来,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在信息社会,物质生产的价值呈下降趋势,价值中枢就会向信息端移动,物质生产会变为需求管理会一部分,即物质生产是信息管理的附属品。需求管理即信息管理,它会创造大部分的价值,它可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甚至可以数字化生产。今天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分析专栏就不无忧虑地说,数字化制造会让“排头变队尾”(Winners become losers)。

信息社会是个复杂系统,是有机的社会。工业经济中简单系统的假设不再适用。 工业社会可以使用物理学的定律管理,比如,工业大生产中决定流水线中工人的操作动作和物料堆放的地点,于是,工业社会把人异化为机器。

信息社会回归“以人为本”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精神文明的需求。其核心在于“智能化”,让决策过程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在简单系统中(物理学)任何两点间的“距离”“有且仅有”一条直线。而在 复杂系统中(组织行为学)任何两点的“距离”是无限变化的,且通常不是最近的,舍近求远不再是浪费资源。这是因为,我们的价值取向变化了。在简单系统中追求路径最短,而在复杂系统中,这条路径不一定短,但一定要“阻力最小”。如同我们在自然界中看不到直线的河流一样,河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一定沿着阻力最小的路径最有效率地前进。信息传递的路径与此相同,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选择信息损耗最小的路径。

我们身边工业经济和新一代信息经济的差异的例子还很多,比如,从企业核心竞争力角度看,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是以拥有资源是核心能力,著明的马太效应便基于此。信息社会“云”的概念正好相反,企业不再关注物质所有权的交易,而是关注服务。企业竞争力是整合资源的能力。这是创业者的福音。

工业经济的企业管理架构是正三角形,需要顶层设计。而信息经济的管理模式是倒三角形,一线员工对市场反馈的决策权最大,企业需要底层设计。总之,工业社会把人变为机器;信息社会可能把机器变成“人”,即人性化处理,以人为本。

十几年前,凯文. 凯利就在他的论著《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 (英文原文是“New Rules for the New Economy”,直译应为“新经济的新规律”。译者潜意识中是否觉得网络经济就是新经济?)中说,“网络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公司和产业一个一个地除去,最终铲除工业经济。”下一代经济应该是工业经济的掘墓人,但在任何经济中,人和机器的关系,物质和信息的关系都会变化,此消彼长,螺旋式上升。

刘锋所著《互联网进化论》堪称是一部关于互联网的小百科全书,该书涉猎广泛,深入浅出,从哲学,信息学,生物学,神经学,仿生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出发分析了与互联网相关的理论,实践,企业架构,商业模式等经济命题。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从进化论的角度对信息社会中人机建立互相借鉴的和谐关系着墨颇多,独树一帜。比如作者说,互联网进化论提出用互联网的功能和结构作为分析人脑秘密的工具,为逆仿生学提出了新的思路,即总结互联网的技术、结构、商业模式的特点,形成大脑研究的实验方法,不断进行科学实验,逐步推进21世纪神经学的发展。

作者还提到,互联网进化论的写作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从2007年开始准备撰写这本书时,时间已经过去5年,书的目录和结构不断发生巨大的改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思考也还在不断深入中。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令我们望尘莫及,而下决心在动态中破解互联网经济的规律需要极大的前瞻和能力。在社会转型的浮躁中,作者能够气定神闲,专心求索,令人佩服。在我们汲取书中精神营养的同时,不要忘了向作者献上我们的敬意。

郭昕
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
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2.6.11 于北京
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潘乱兄


大社交的诞生,物联网与社交网络的结合



一直以来,社交网络被认为就是互联网上人与人的交互社区。但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现象的出现,社交网络的形态也必将发生改变,如何改变?原有的社交理论体系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这种改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成为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传统社交网络
   
社交网络无疑已成为今天互联网最热门的概念和应用,到2012年,Facebook已经超于Google成为世界第一大流量网站,在中国,以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为中国网民最活跃的场所。 

 什么是社交网络?不同学者给虚拟社区下了不同的定义,其中Rheingold, H(1993)的定义比较全面,他认为虚拟社区是在网络中产生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很多人参加公共讨论,并且持续足够长时间,能够形成人气,最终形成虚拟空间内的个人的交互关系。


二,Big SNS(大社交)即将诞生

当互联网进入21世纪以来,以传感器为基础的物联网开始兴起,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当物联网连接的物体不断产生信息并形成报告发送给向互联网用户时,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是,它们也将加入到传统的社交网络中,与社交网络中的”人“进行交互。

2012年10月,三星提交了一项自动化日志专利的申请文件。这项专利将会根据用户的一些数据自动生成诸如“今天发生了什么”这样格式的日志。日志信息的收集来源将会非常丰富,比如用户智能手机中的GPS软件、最新的天气预告、备忘录里的行程安排、照片甚至音乐播放列表。然后,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自动生成至少包含了一个完整句子的日志。

这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它隐含的意义在于,如果这个自动日志不是针对人,而是帮助一栋大楼,一辆汽车,一个景区生成日志,并以大楼,汽车,景区的名义发布到微博或者facebook上,那么你社交的将不再是”人“,而是”物“。

当物联网与社交网络融合时,每一栋大楼,每一辆汽车,每一个景区,每一个商场,每一个电器都会在SNS网站上开设账号(如微博,如facebook),自动的发布自己实时的信息,并与其他”人“,和“物”进行交互.

社交网络的定义将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社交,而是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范围更大的社交网络.我们可以称为“大社交网络”-BIG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Big SNS)

三,六度空间理论在“大社交网络”-BIG SNS中是否还适用

@天使城杰夫  认为六度空间理论将不适用,他说人与人六度空间,是因人本身的流动性,依顺序为血缘亲人-三阶段求学同学-变换工作的同事-变换地址后的当地朋友,及所有人因为朋友的变动而指数扩展的网络连通。物则不然:一般被人安排在一个地方执行一个功能不变

@Alisoncastle:认为六度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证明人与人之间的存在联系,但一个人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能最多到第4层,我猜测此理论对于物的意义在于说明物对其他万事万物都存在联系,但物的真正作用可能只在于4大主要方面

@韦英平:认为信息的流动确实正在跨界,但是说物与人、物与物的社交,还是有问题吧。毕竟物是无意识的

四,“大社交网络”-BIG SNS产生的根源

我们在《互联网进化论》一书中提到,互联网正在向与人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它将具备自己的感觉神经系统,运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物联网和云计算正是这些系统的萌芽,而社交网络中的个人空间正是互联网虚拟大脑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不但通过手机,台式机,笔记本电脑与互联网用户进行信息交互,也必然会与互联网的感觉,运动神经系统接驳,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神经元结构。这一进化趋势导致社交网络必然会发展成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交互的大社交网络。



微博进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至少在数万年前,人脑中就已经出现目前所有的互联网应用,而微博作为互联网应用不断进化的猜想——从低维向高维的进化,正在或即将爆发


互联网应用历程


微博起源几乎可以追溯到互联网诞生萌芽时期,虽然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的应用已经多如繁星,数不胜数。但1969年互联网诞生后,最初的十年里却只有很少的几个应用,如BBS(电子公告牌)、FTP(文件传送协议)、Email(电子邮件)、网络游戏等,其中最为独特的是BBS,因为它将成为未来互联网诸多应用的母亲甚至是祖母,其中的一个孩子就是微博。


1981年IBM个人计算机诞生时,并没有自己的BBS系统。直到1982年,Buss Lane才用Basic语言为IBM个人计算机编写了一个原型程序。其后经过几番增修,终于完成了个人计算机的第1版BBS系统——RBBS-PC。这套BBS系统的最大特色是其源程序全部公开,有利于日后的修改和维护,因此后来在开发其他的BBS系统时都以此为模板,所以RBBS-PC赢得了BBS鼻祖的美称。


从互联网发展历史看,当BBS诞生时,整个互联网应用还很少,没有现在独立的新闻网站、电子商务网站、搜索引擎,更没有SNS(社会性网络服务)和微博。那时,我们发布社会热点新闻,发布物品出售信息,描述个人情感经历,统统发送到BBS上。这导致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条银行抢劫案件的新闻后面,是一篇关于出售打印机的交易信息,一条因为失恋导致的人生感悟文章,紧跟着关于如何养猪的科普文章。一条咨询如何才能学好物理的求助信息下面,可能是一条求购电饭锅的帖子。


信息的混杂、浏览者兴趣点的不同,导致一些人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于是关于新闻的信息首先被专门剥离出去,形成只能发布新闻的BBS网站,这些网站后来发展成为新闻门户,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新浪网。在新浪的早期,它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体育新闻社区。


此后,关于物品交易的信息也被从BBS分离出去,形成了物品交易信息聚合的BBS网站,当这些网站与支付系统、物流系统、信用系统结合后,电子商务网站出现了。


到1997年左右,个人情感、个人经历、个人感悟的文章被聚合起来形成新的网站,博客出现了,与BBS网站不同的是,博客帖子的显示方式是以用户为核心,而BBS帖子的聚合方式是以时间为顺序,但它们在底层的数据结构上并无区别。博客是互联网一个重要的应用,它第一次让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世界以独立的身份实现自我。


传统的博客在写作字数上没有限制,长篇大论的文章往往让写作者不能快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动态。同时,传统博客的互动性不强,浏览者只能通过留言进行评论。博客的这些弊端最终导致微博的出现。


微博的始祖Twitter是由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杰克·多尔西创建的。Twitter诞生于2006年,当时杰克多尔西与伊万威廉姆斯均在Odeo工作。一开始,Twitter每次可以发布的信息字数也没有限制,超过160个字符的短信,将被编成多个短信,顺序发送,这使得短信费用增加。因此,Twitter决定将每次发送字符数字限制在140个,以保证为用户名或短信前面的标点预留出空间。140字,成为微博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在早期的SNS网站上,只有双方都加对方为关注,好友关系才能建立,信息才能被浏览,但微博允许用户单向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好友、明星、专家,不用等待对方的批准就可以观看对方的微博信息。这种单项关注的功能也就成为微博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微博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允许用户把关注对象的信息,转发到自己的主页上被自己的被关注者浏览。微博的这一特点导致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信息会像核爆炸似的在整个微博社区传播,而且由越有影响力的微博用户转发,引爆性越强。


随着新浪、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进入微博领域,微博的功能与Twitter最初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如,新浪微博增加了评论但可以不转发功能、屏蔽好友信息但不取消关注的功能、悄悄关注而不让对方知道的功能,这些变化让微博用户的互动性和友好度大幅增加。


微博的三维时代


微博的进化到此为止了么?还远远没有。


2012年4月9日,Facebook的CEO马克扎克伯格在他的个人主页上宣布以10亿美元收购图片社交应用Instagram公司。可能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Instagram其实就是微博继续进化的产物。看一下Instagram创始人凯文西斯罗姆的经历,我们可以发现Instagram与博客和微博的发展一脉相承。


2004年,凯文加入Odeo公司做产品实习生,与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尔西共事,他们共同开发过一款与苹果博弈的视频播放器;2006年,当多尔西推出Twitter时。凯文已离开Odeo重返学业。


2010年底,凯文创造了另一款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把Twitter的140个字替换成了另一种语言——带有多种滤镜的照片,供人们借助智能手机随心所欲拍摄、发布、分享自己的图片。它在不超过180天的时间里获得了1000万用户,而Twitter获得等量的用户耗时两年多。一年半之后的2012年4月,Instagram的用户突破了3000万。


把140个字替换成图片,微博就进化成Instagram,如果把140个字替换成视频,会不会进化出新的商业模式?答案是会的。2011年4月,iOS版本的Viddy(一个视频分享社区)正式发布,它就是视频版的微博或者Instagram。与Instagram的运作形式相似,允许用户拍摄一段不长于15秒的视频并稍作美化后分享给Facebook、Twitter上的好友,或者分享给Viddy视频社交网络。目前Viddy已经拥有超过1000万用户。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只能录入140个文字的Twitter是微博的一维时代,能够转发和分享图片的Instagram是微博的二维时代,而能够分享视频的Viddy就是微博的三维时代。在过去的6年里,微博的表现形式经历了从低维向高维进化的过程。


未来的微博还会如何进化?


第一种可能是,微博与物联网的传感器、摄像头进行结合,用机器的视角和语言向人类社会实时发送微博。譬如,在九寨沟风景区安放摄像头和传感器,每半个小时向微博里的九寨沟账号发送140个字的风景区的温度、湿度、风速信息,同时附上实时图片。所有关注九寨沟微博账号的用户都将随时看到风景区的信息。


第二种可能是,微博与云计算结合,让智能程序从海量数据中分析出结果。例如,股民关注重点的波动,企业供销信息的变化等,把这些信息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微博上,让人类不断倾听互联网内部的声音。


微博的发展和进化不但对互联网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科学研究表明,微博很可能让神经科学家获得科学发现的灵感。


人脑中是否蕴含类似微博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得到验证,但是从大脑对信息的反应特点来看,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被验证的科学猜想,只要神经领域的科学家分析和总结微博的运行特点,并以此设计实验方法,这个猜想在未来终将得到证明。



人类的未来:互联网,人脑和宇宙的三者合一



几千年来,人类从文化、宗教、哲学甚至科技层面,对人类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佛教相信弥勒佛将在未来诞生,带领信众进入极乐世界。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据说释迦曾预言,他离开此世间后,将上生兜率天宫,在那儿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才从兜率天宫下生,来到人间。

佛教认为“他降世的那个时期,地球经过了许多变化,山河石壁,皆自消灭,多是平原,海水平静,土地肥沃,多有自然乐园。一年四季,风雨调顺,百花开放,万类和宜,产物丰收,果实甘美,并产天然粳米,没有糠皮,滋味香美,如果成熟,不炊可食,人食长寿,毫无疾苦。又无任何灾难,人心皆为大善,没有贪、嗔、痴、慢、疑、……,更无杀、盗、淫、妄、酒、……等一切不良的思想言行。”

与佛教对未来的乐观不同,世界范围内对未来悲观的观点大行其道。最突出的是世界末日说,世界末日的预言大多起源自原始宗教。早期的人类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的死亡是与自然的融合,因为把死亡看做是一种神圣的过程。从而产生了“末日”思想。随着早期人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思想的膨胀,早期宗教出现了较大的分裂,寻求天人合一思想的派系逐渐缩小。但是思想和理论被别的宗教吸收成为了末日审判的一种思维模式,如北欧神话“诸神的黄昏”、基督教、犹太教、天主教、新教、伊斯兰教等的弥撒亚在末日的审判等。

基督教认为,在世界终结前,上帝和耶稣将要对世人进行审判,这就是末日审判。凡信仰上帝和耶稣基督并行善者可升入天堂,不得救赎者下地狱受刑罚。《圣经·启示录》中对末日审判进行了描述。“海水立即变成血,海中一切生灵尽皆死尽。江河及众水之源,亦变成血水。顿时烈日的烤,热浪袭人。电闪雷呜,地震城塌,海岛山峦都无踪影,特大冰雹降落下来...”

科学上对于世界的未来也有很多研究,一九二九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根据“所有星云都在彼此互相远离,而且离得越远,离去的速度越快”这样一个天文观测结果,得出结论认为:整个宇宙在不断膨胀,星系彼此之间的分离运动也是膨胀的一部份,而不是由于任何斥力的作用。 

其后的宇宙膨胀学说提出:我们可以假设宇宙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我们就住在这些点上。我们还可以假设星系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只能沿着表面移动而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运动……。如果宇宙不断膨胀,也就是说,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则表面上的每个点彼此离得越来越远,其中某一点上的某个人将会看到其他所有的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

图宇宙大爆炸模型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的不断膨胀,使各种星系和其他天体彼此高速远离而去,因此,宇宙物质将变得越来越稀疏,密度也越来越小。如若如此,我们的宇宙终将变得“空空荡荡”。于是出现另一种理论,它认为:当宇宙膨胀使星系之间的距离变得足够“巨大”的时候,就会有许多新的物质从“虚无”中被创造出来,以填补出现的“间隙”,维护宇宙物质的应有密度,他们甚至计算出新物质产生的速度。还有第三种说法,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将停止膨胀,反过来进行收缩,直到重新回到膨胀时的原点“奇点”。

我们在互联网进化的膨胀规律中提到,互联网的扩张不仅仅局限在地球的范围内,事实上人类迈向太空的每一步,都意味着互联网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无论是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或者是外太阳系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它们的信息通过无线电设备与地球实现联网和通讯。


我们可以合理的推测,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互联网的范围也必将向更远的外太空蔓延。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人类的发展将使互联网的范围扩大到银河系、本星系群、本星系团、在无穷的时间点上、最终蔓延到整个宇宙,到那时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将会诞生。

从互联网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的未来并不是无目标无前途无光明的,而是有着庄严的使命和方向,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存活下去,利用一切机会发展自己的智慧并向宇宙深处扩张,直到无穷的时间点,彻底知道宇宙的每一个细节,彻底理解宇宙每一个秘密,彻底掌握改造宇宙的每一项能力,那时才是人类进化的终点,才是人类生存安全的永恒之地

图宇宙大脑示意图

仍然有我们无法思考下去的断点:宇宙大脑或智慧宇宙形成后,还会如何进化?曾经思考过,在这个宇宙大脑里诞生另一个智慧萌芽,向另一个智慧宇宙进化,但这会导致死循环,一个诞生另一个,再诞生第三个……似乎这样的宇宙结局太枯燥了。应该还有其他的进化或发展,跳出这个死循环,只是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想象。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